第116页
“不敢不敢,叶小郎君还是叫小的名字就好。”张茂则谦逊的摇摇头,他整日伴君左右,旁人不知道这位小郎君是什么身份,他还能不知道吗,这位可是在陛下心里都挂上号的,“实不相瞒,这次去的,应该就只要小郎君一人。”
之后又有些担心叶安下不来台,还体贴的补充道:“官家特意腾出的时间,专门用来见你。”
叶安知道他的好意,有些哭笑不得,就他自己有什么用,还指着能与大佬们商讨商讨,这次估计是白来了。
二人边聊边走,很快就到了御书房。
仁宗一见到叶安便笑了,拿起他递给自己的信,温声道:“安哥儿说有能生出千万贯钱财主意,身为国子监学子却如此心系百姓,我先在此处谢过你为大宋分忧了。”
……说的这么好听,你不还是不相信。叶安心中嘟囔,换做一年多前他刚来汴梁的时候,指不定此时已经被对方忽悠瘸了。不过如今自己也算见多识广,拒绝相信这些狡猾的大人!
于是也没怎么接话,让身后的小内侍将怀中的东西呈上来。
仁宗好奇的围观,只见一共四个盒子,前三个打开后里面装着几只玄色小碗。
内侍小心翼翼的将碗拿了出来,在场众人无不被它们的美丽而惊叹。
“这是什么?”仁宗着迷的望着它们,只见那些碗釉层极厚,釉色绀黑,甚至还能见到釉滴珠的现象。在光照之下,釉斑折射出晕状光斑,并随着光线和角度的变化,焕发出五彩的光芒。
“建盏,是建州这两年才研究出来的,我稍微改良了一下。”此事还要从上个月说起,那日他与花和尚澄晖谈生意,结果对方也不知抽哪门子风,非要去花茶店谈。但是这里说的“花茶店”可不是现代的那种,而是由小娘子侍候,半是吃茶半是**那种,做此事的娘子名叫“女乐官”。许是成亲后被两位梵嫂管的太紧,澄晖点了两位还不够,甚至从对面的楼里唤上门来许多,这种称为“过街轿”。
叶安对此自然是敬谢不敏,只专心吃茶,而此时无意中注意到盛茶的用具。北宋士大夫们好斗茶,斗茶讲求的就是“茶色白,宜黑盏。”只有这样,才能黑白分明,一目了然,所以如今黑釉茶盏非常昂贵,于是叶安顺势便想到了建盏。
这东西在他穿越之前一度被炒的火热,直到假冒伪劣充斥市场把人喝出毛病来,才逐渐冷却下来。针对这种现象,甚至出现了专有词“建盏骗局”。叶安曾经特意去研究了一下,当时也云里雾里的,直到见到这个时代刚刚萌芽的建盏,许多地方才迎刃而解。
仁宗忍不住将茶盏端起,赞叹道:“形态规整,线条婉约,修足利落。行云流水,妙哉妙哉!”接着笑眯眯的看向叶安:“果然是价值上千万贯的宝贝。”
叶安:“……”你咋又驴我。他自己心里十分清楚,建盏这东西,也就是大宋内销,而且还只是一小部分有兴趣赏玩,撑死不过十几万贯,哪里值那些钱。
摇摇头,叶安道:“此只是一部分,关键是这个。”他举起最后一个盒子,麻烦宫人们重新拿了几个杯子,并提壶开水。
之后还没等仁宗问出口,便解释道:“这些是茶。”
仁宗一愣,细细看了看,犹豫道:“是……散茶吗?”得到答案后一时语塞,他还没喝过散茶呢。
宋朝主要流行的是团茶,先精选茶叶的茶心处采摘,然后经过浸渍、锅蒸等工序,再将茶叶研磨成粉,加入龙脑等香料,混合香米熬成的粥,一起揉搓,制成茶饼。喝的时候把茶饼研磨成粉末,再用开水冲泡。
这还只是简述,实际操作时更加繁复。前几年名臣蔡襄主持制作的建州小团茶逐渐在京中闯出了名堂,仅仅一块,便能买到几十贯。
这般高的价格,老百姓自然是吃不起。比如叶安,也是来的汴梁发达了才头一次喝到团茶。之前在中牟县,所有人家喝的都是散茶。可此时的散茶与叶安心中想的又不同,原本以为就是普通茶叶,但宋朝人却将蒸不碎、拍不烂的茶青和末茶,称为“散茶”,简单来说,就是制作团茶剩下来的边角料,如此一来口感味道自然不会好。
可即使这样,还是存在造假的现象,大量官茶中掺上其他树叶来蒸造,只计数量不管质量,叶安曾经喝上过一次,味道奇怪到险些吐出来。
百姓们也都不是傻子,宁可不喝也不花这冤枉钱。官府茶叶难以销售出去,只能不断囤积。满朝文武也想了各种办法来买,比如把陈茶和新茶强行捆绑,要买只能一起买,弄得怨声载道。
原本来说茶酒两样应该都是税收大头,结果此时酒税占了全国税收的一半多,茶税每年只有可怜的几百万贯。
叶安想要解决的,也正是这点。
很快,宫人们将东西都准备完,叶安把几种茶叶分别放入杯子,待沏好后给仁宗看。
“这茶水怎么……还不同颜色的。”仁宗惊讶。
“工艺不同而已。”叶安觉得没什么,现在人们喝的都是绿茶,他记忆中的知识,与匠人反复试验,分别制出黄茶、黑茶、红茶等茶叶。
仁宗犹豫了片刻,依次尝了尝。
“怎么样?”叶安眼睛亮晶晶的,这些都是他的自信之作。
“茶不错,沏的有问题。”仁宗脸色微妙,有的茶叶放多有的放少,喝起来要么寡淡要么苦涩。
之后又有些担心叶安下不来台,还体贴的补充道:“官家特意腾出的时间,专门用来见你。”
叶安知道他的好意,有些哭笑不得,就他自己有什么用,还指着能与大佬们商讨商讨,这次估计是白来了。
二人边聊边走,很快就到了御书房。
仁宗一见到叶安便笑了,拿起他递给自己的信,温声道:“安哥儿说有能生出千万贯钱财主意,身为国子监学子却如此心系百姓,我先在此处谢过你为大宋分忧了。”
……说的这么好听,你不还是不相信。叶安心中嘟囔,换做一年多前他刚来汴梁的时候,指不定此时已经被对方忽悠瘸了。不过如今自己也算见多识广,拒绝相信这些狡猾的大人!
于是也没怎么接话,让身后的小内侍将怀中的东西呈上来。
仁宗好奇的围观,只见一共四个盒子,前三个打开后里面装着几只玄色小碗。
内侍小心翼翼的将碗拿了出来,在场众人无不被它们的美丽而惊叹。
“这是什么?”仁宗着迷的望着它们,只见那些碗釉层极厚,釉色绀黑,甚至还能见到釉滴珠的现象。在光照之下,釉斑折射出晕状光斑,并随着光线和角度的变化,焕发出五彩的光芒。
“建盏,是建州这两年才研究出来的,我稍微改良了一下。”此事还要从上个月说起,那日他与花和尚澄晖谈生意,结果对方也不知抽哪门子风,非要去花茶店谈。但是这里说的“花茶店”可不是现代的那种,而是由小娘子侍候,半是吃茶半是**那种,做此事的娘子名叫“女乐官”。许是成亲后被两位梵嫂管的太紧,澄晖点了两位还不够,甚至从对面的楼里唤上门来许多,这种称为“过街轿”。
叶安对此自然是敬谢不敏,只专心吃茶,而此时无意中注意到盛茶的用具。北宋士大夫们好斗茶,斗茶讲求的就是“茶色白,宜黑盏。”只有这样,才能黑白分明,一目了然,所以如今黑釉茶盏非常昂贵,于是叶安顺势便想到了建盏。
这东西在他穿越之前一度被炒的火热,直到假冒伪劣充斥市场把人喝出毛病来,才逐渐冷却下来。针对这种现象,甚至出现了专有词“建盏骗局”。叶安曾经特意去研究了一下,当时也云里雾里的,直到见到这个时代刚刚萌芽的建盏,许多地方才迎刃而解。
仁宗忍不住将茶盏端起,赞叹道:“形态规整,线条婉约,修足利落。行云流水,妙哉妙哉!”接着笑眯眯的看向叶安:“果然是价值上千万贯的宝贝。”
叶安:“……”你咋又驴我。他自己心里十分清楚,建盏这东西,也就是大宋内销,而且还只是一小部分有兴趣赏玩,撑死不过十几万贯,哪里值那些钱。
摇摇头,叶安道:“此只是一部分,关键是这个。”他举起最后一个盒子,麻烦宫人们重新拿了几个杯子,并提壶开水。
之后还没等仁宗问出口,便解释道:“这些是茶。”
仁宗一愣,细细看了看,犹豫道:“是……散茶吗?”得到答案后一时语塞,他还没喝过散茶呢。
宋朝主要流行的是团茶,先精选茶叶的茶心处采摘,然后经过浸渍、锅蒸等工序,再将茶叶研磨成粉,加入龙脑等香料,混合香米熬成的粥,一起揉搓,制成茶饼。喝的时候把茶饼研磨成粉末,再用开水冲泡。
这还只是简述,实际操作时更加繁复。前几年名臣蔡襄主持制作的建州小团茶逐渐在京中闯出了名堂,仅仅一块,便能买到几十贯。
这般高的价格,老百姓自然是吃不起。比如叶安,也是来的汴梁发达了才头一次喝到团茶。之前在中牟县,所有人家喝的都是散茶。可此时的散茶与叶安心中想的又不同,原本以为就是普通茶叶,但宋朝人却将蒸不碎、拍不烂的茶青和末茶,称为“散茶”,简单来说,就是制作团茶剩下来的边角料,如此一来口感味道自然不会好。
可即使这样,还是存在造假的现象,大量官茶中掺上其他树叶来蒸造,只计数量不管质量,叶安曾经喝上过一次,味道奇怪到险些吐出来。
百姓们也都不是傻子,宁可不喝也不花这冤枉钱。官府茶叶难以销售出去,只能不断囤积。满朝文武也想了各种办法来买,比如把陈茶和新茶强行捆绑,要买只能一起买,弄得怨声载道。
原本来说茶酒两样应该都是税收大头,结果此时酒税占了全国税收的一半多,茶税每年只有可怜的几百万贯。
叶安想要解决的,也正是这点。
很快,宫人们将东西都准备完,叶安把几种茶叶分别放入杯子,待沏好后给仁宗看。
“这茶水怎么……还不同颜色的。”仁宗惊讶。
“工艺不同而已。”叶安觉得没什么,现在人们喝的都是绿茶,他记忆中的知识,与匠人反复试验,分别制出黄茶、黑茶、红茶等茶叶。
仁宗犹豫了片刻,依次尝了尝。
“怎么样?”叶安眼睛亮晶晶的,这些都是他的自信之作。
“茶不错,沏的有问题。”仁宗脸色微妙,有的茶叶放多有的放少,喝起来要么寡淡要么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