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求月票~求订阅~』
————以下正文————
仅一刻时之后,惠盎便带着蒙仲急匆匆地来到了王宫,再次请见宋王偃。
当时宋王偃刚刚从正殿来到宫内的校场,准备传唤几名蓄养几名剑士,欣赏一下剑士们的剑技,忽听闻惠盎前来求见,心中亦不觉有些奇怪,毕竟当日整个下午惠盎都在缠着他,与他商议国内的政务,宋王偃好不容易才将这位忠诚但做事过于严谨的爱臣打发走。
不得不说在许多臣民眼中,宋王偃性格暴躁,因此被不少臣民所敬畏,但朝中亦有不惧他的臣子,比如惠盎,再比如教授太子戴武学业的老师薛居州。
对于这些位犯起拗劲来连死不毫不畏惧的臣子,某种程度上宋王偃还是感觉挺头疼的。
尤其是惠盎,别看这位平日里温文尔雅,可一旦犯起拗劲来,纵使宋王偃提着剑架在其脖子上亦毫不退让,好几次弄得宋王偃险些下不了台——毕竟他只是想让惠盎屈服,又不是真的要杀了这位忠诚而兢兢业业的臣子,杀了惠盎,谁替他处理国内繁重的政务呢?
正因为这个道理,偶尔有时候纵使宋王偃被惠盎弄地心中暗恨,甚至于恨地牙痒痒,却也不舍得杀掉这样一位优秀的臣子,从而导致宋王偃这般的“暴君”,有时在惠盎面前也得稍微小心一点,免得这位臣子又用什么大道理来劝谏他,说得他心烦。
因此,当随后看到惠盎大步朝着自己走来时,宋王偃亦忍不住率先解释道:“惠盎,寡人处理了一日政务,此时到校场观看剑士比试武艺,聊以解闷,这总不算什么吧?”
“唔?”
此时刚走到宋王偃身边的惠盎愣了一下,转头看了一眼不远处正站着的那些剑士们。
若换做在平日,他肯定会劝说宋王偃,比如说叫剑士相互比试不但浪费人才还浪费国力,与其让这些拥有精湛剑术的剑士在无聊的比斗中负伤甚至死亡,还不如让他们到军中发挥力量,但此时此刻,惠盎却没有心情规劝宋王偃,只见他走上前几步,压低声音说道:“大王,我弟蒙仲从赵国逃回,言赵国发生巨变,赵公子赵章与田不禋起兵夺权失败,连累赵王雍亦死于逃亡途中……”
“什么?!”
宋王偃闻言面色巨变,他此时才注意到,阔别一年多的蒙仲,此刻正跟在惠盎身后。
“去大殿!”
乍然得悉这样的噩耗,宋王偃亦无心欣赏剑士们的剑术,当即带着惠盎与蒙仲来到宫内的正殿,并吩咐殿外卫士暂时不许任何人进入。
旋即,宋王偃便转头询问蒙仲道:“蒙仲,究竟怎么回事?据寡人所知,赵章与田不禋应该是占据上风才对,怎么会事败?”
听他这口风就不难猜测,对于赵国国内发生的事,宋国也不是一无所知,相信宋国亦派了不少奸细混在赵国,关注着赵公子赵章与赵王何这对兄弟间的夺位之事。
“起初公子章确实是占据上风,甚至一度率军攻到邯郸,但因为军司马牛翦的倒戈,致使赵章功亏一篑,于邯郸一败涂地。”
说着,蒙仲便将整个沙丘宫变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宋王偃与惠盎,只听得君臣二人频频皱眉。
最终,当听说赵主父死于灵丘时,宋王偃难掩心中的震撼,难以置信地问蒙仲道:“当真?赵雍当真死了?”
蒙仲点点头说道:“千真万确,赵主父过世之时,在下正在其身旁……”
宋王偃闻言张了张嘴,旋即陷入了久久的沉默。
而在旁,惠盎亦不知该说什么。
要知道,赵主父与公子章,乃是赵国国内对于「赵宋之盟」的两大支持者,其中,赵主父与宋王偃相识三十年,彼此有着共同的利害;而公子章,则是因为一直得到宋国在背后的支持,且成婚的女子亦是宋王偃的女儿,故而对宋国始终心存好感。
可没想到一场政变,赵主父与公子章竟双双身亡。
“愚昧!简直愚昧!”
足足过了半响,宋王偃忽而怒骂出声:“竟躲在幕后,叫儿子出面起兵夺权,这还是寡人当年认得的那个赵雍么?!”
说罢,宋王偃猛然转身,语气严厉地质问蒙仲道:“你当时为何不曾劝说赵雍亲自出面?若事发时,赵雍亲自出面,想来早就拿下邯郸了!”
蒙仲并不反感宋王偃此时的愤怒,但也并不畏惧,闻言神色寂寞的说道:“在下劝说过,奈何赵主父爱惜名声,不愿落下「夺子之位」的恶名,不肯听从在下的劝说……”
听闻此言,宋王偃面色阴晴不定地盯着蒙仲,见蒙仲神色坦然并无丝毫闪躲,便已知蒙仲所言非虚,旋即忍不住长长叹一口气,摇着头喃喃连说“愚昧”、“愚昧”。
轻轻拍了拍蒙仲的肩膀,仿佛是在表达对刚才严厉质问蒙仲一事的歉意,旋即宋王偃长叹说道:“这可真是万万没想到,当初寡人初见赵雍时,赵雍年纪尚不及弱冠,但却有着一颗雄主之心,纵使面对秦、魏、燕、楚、齐五国的威胁,亦毫不畏惧,亲自赴我宋国约见寡人,言及联合宋韩抗拒诸国之策,言辞涛涛,豪气万丈……呵,不曾想仅过三十年,当年的雄主,却成了一个贪图虚名……之辈。”
在说这番话时,宋王偃的脸上流露出浓浓的痛心与惋惜之色。
可能蒙仲并不清楚,但宋王偃与赵王雍,两者却真是有着三十年交情的知己,毕竟在中原各国的君主当中,唯宋王偃与赵王雍的性格最为相似,二者皆崇尚武力,且拥有着使国家变得更加强盛的野心。
更重要的是,因为国力的限制,使得宋王偃清楚认识到他宋国短时间内——至少在百年内没有与秦、齐两国争霸中原的能力,因此他决定效仿曾经的「晋宋之盟」,助赵国称霸中原。
待等赵国称霸中原之后,赵国亦会反馈宋国——哪怕日后的赵王其实并不情愿,但在秦、齐两国的威胁下,赵国也只能扶持壮大他们的盟国宋国,与秦、齐两国抗衡。
不错,在宋王偃与赵王雍的构想中,赵宋之盟本该是长达百年的盟约,就像当年的晋宋之盟那样,从晋国称霸初期到晋国逐渐衰弱的末期,在长达百余年的时间内,宋国始终是晋国坚定不移的盟国。
在那期间,宋国一次次帮助晋国对抗楚国,而晋国,亦陆陆续续给予宋国回馈,比如说宋国吞并曹国那件事,没有晋国的默许与暗中支持,其余中原各国如何会坐视宋国吞并曹国,占据像陶邑那种纵使在今日仍然是世上最繁华城市之一的城池?
所以说,效仿晋宋之盟而缔结的赵宋之盟,这对赵国与宋国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稳固盟约,称得上是当今世上最牢固、最可靠的盟约。
只可惜赵主父与公子章一死,赵国恐怕再也没人会稳守这份盟约。
此事对于赵国会有什么影响,此暂且不论,但对于宋国而言,这是非常不利的,毕竟没有赵国在旁相助,宋国就将单独面对来自齐国的威胁,虽然宋国其实亦不弱,但单独对抗齐国那样的国家,这难免还是有点吃力的。
此时,惠盎在旁皱眉说道:“大王,据我弟所言,赵国的新君赵何尚年幼,臣担心赵国的国政会受安平君赵成与奉阳君李兑二人的把持,此二人一向亲善齐国,恐怕会影响赵、齐、宋三国的关系……”
“唔……”
宋王偃沉着脸微微点了点头,旋即吩咐殿外的卫士道:“来人,请仇相到殿内议事!”
他口中的仇相,即赵主父此前派来的遣臣仇赫。
大约一刻时之后,听闻召唤的仇赫便来到了殿内,待瞧见殿内除了宋王偃与惠盎外,居然还站着惠盎的义弟蒙仲时,仇赫亦感到颇为意外。
因为当初曾在宋王偃面前被蒙仲说得哑口无言,这使得仇赫不敢小觑蒙仲这个尚未弱冠的少年。
“咦?这不是惠大夫的义弟蒙小兄弟么?在下听说小兄弟前往赵国,在赵主父身边得到重用,还做了一件‘大事’,怎么会忽然回国?”
可能是没有注意到殿内的气氛,刚刚走入殿内的仇赫笑着与蒙仲打着招呼,直到他看到蒙仲勉强地对他露出几分笑容,他这才感觉情况有点不对劲。
而此时,宋王偃亦没有隐瞒什么,指着蒙仲对仇赫说道:“蒙仲此番是逃回国内的,只因为公子章起兵事败,连累赵王亦毙于逃亡途中……蒙仲,你来解释吧。”
见此,蒙仲便简单向仇赫解释了一通,只听得仇赫满脸骇然,比宋王偃与惠盎还要激动。
这也难怪,毕竟跟赵肃侯时期就已在赵国出仕且担任要职的肥义不同,像仇赫、楼缓等非中原人出身的异族人,他们都是被赵主父亲自提拔的臣子,赵主父对于他们有着知遇之恩,因此当得知赵主父毙于逃亡途中时,仇赫难免有些激动,瞪着眼睛询问蒙仲道:“何人、何人敢危害赵主父?”
蒙仲犹豫了一下,最终出于某些原因,还是没有说出赵王何:“是安平君赵成与奉阳君李兑。”
“……”
仇赫张了张嘴,攥着拳头把一张脸憋地涨红。
此时,蒙仲终于能从这位言行举止极似中原人的宋相身上,看出几分匈奴人的狠厉之色,仿佛恨不得径直杀到赵国,将赵成、李兑二人大卸八块。
“仇相暂且平息心中怒意。”
在旁的惠盎见仇赫如此激动,便提醒道:“当务之急,是想出一个对策。”说到这里,他看了一眼宋王偃,见后者微微点头示意,便对仇赫说道:“以我之见,赵国的巨变已然成为定局,且赵王与赵公子赵章皆已身亡,我宋国已无立场再介入赵国,只能尽量与赵国保持当前的关系……因此我建议大王派遣使者前往赵国,恭贺赵国的新君平定叛乱,顺便看看,这件事是否还存在转机。”
他所说的转机,其实指的就是安平君赵成、奉阳君李兑等人看待宋国的态度,只要这两位权臣仍然愿意维持赵国与宋国的盟约,那么,虽然宋国失去了赵主父,失去了最稳固的盟约关系,但最起码赵宋两国还能存系一份普通的盟约——虽然这种盟约,就跟当今世上大多数国家间的盟约那般,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被撕破,但有总比没有好。
听了惠盎的话,仇赫一下子就听出了弦外之音,他抬头询问惠盎道:“惠大夫的意思是,希望在下前往赵国,去探探赵国的口风?”
惠盎还没有开口,就听宋王偃在旁说道:“寡人叫李史与你一道前往,你二人想办法见到赵国的新君,向其陈述利益,另外,亦要尽量与赵成、李兑拉拢关系,若是赵成、李兑二人趁机提出什么要求,只要那些要求并不过分,你都可以答应下来。……仇赫,这件事由你负责最为合适,你意下如何?”
仇赫沉默不语。
不得不说,仇赫一直很清楚他在宋国的地位。
别看他在宋国乃是高高在上的国相,但说到底,他是赵主父派来的遣臣,为了是沟通赵宋两国的联系,调和两国的利害纠纷,可如今赵主父一死,赵宋两国的关系岌岌可危,那么他在宋国,也就失去了原本的价值——他跟惠盎,是完全不同的。
倘若他仇赫想要保住宋相的职位,那么就必须按照宋王偃的吩咐前往赵国,想办法稳固赵宋之盟,否则,失去价值的他,注定将失去在宋国的地位与权力。
说白了,这是他无法拒绝的。
“臣……尽力而为。”
拱了拱手,仇赫满脸忧愁地接下了这桩差事,旋即颇有些魂不守舍地离开了大殿。
仇赫离开后不久,宋王偃又与惠盎简单谈论了几句有关于“新盟国”的事——毕竟,万一赵宋两国的盟约守不住了,那么,宋国就必须找到另外的盟国,联手对抗齐国。
而事实上,宋国除了赵国以外,与秦国亦是盟友,但问题是秦国距离中原太远,秦宋两国之间隔着三晋,此前赵主父还在时,赵国可以作为连同秦宋两国的桥梁,但如今赵主父不再了,万一赵国倒向齐国,切断了秦宋两国的关系,那么秦国这个盟国,说实话还真帮不上宋国什么忙——最多只能通过对三晋施压的方式来帮助宋国,而无法直接出兵帮助宋国对抗齐国,因为三晋不可能让秦国踏足中原。
因此,倘若宋国注定要失去赵国这个盟国,那么他们必须在魏、韩、楚三国之中,再找到一个愿意与宋国联盟的国家,联手对抗齐国。
不得不说,这件事难度很大。
首先说魏韩两国,之所以要将魏韩两国捆绑起来介绍,那是因为随着赵国的崛起,魏韩两国西边受到秦国威胁,北边受到赵国威胁,不得不联合起来,因此在很多时候,魏韩两国都是同进同退,以免被个个击破。
而魏韩两国之间的盟约,则是以魏国为主,作为三晋中的老牌强国,魏国的实力其实已经被赵国所赶超了,但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当今之上,排除掉秦、齐、赵这三个最强大的国家以外,排在第四的那肯定就是魏国,而并非楚国。
但麻烦的是,魏国与齐国的关系,一直都是藕断丝连、眉来眼去,当年张仪还在世时,魏国不得已只能屈服于秦国,但张仪早就过世,魏国再次与齐国缔结了盟约——虽然这份盟约其实也并非有多么牢固,但至少是一份盟约,宋国想要说服魏国联合对抗齐国,说实话不是那么容易。
韩国没什么好说的,只能与魏国抱团抗拒秦国、赵国、齐国,它与魏国的关系是合则并存、分则必亡,倘若魏国拒绝与宋国结盟,韩国绝不会无视魏国的态度与宋国结盟。
说完魏韩两国再说楚国,楚国与宋国、齐国接壤,其实是最能直接帮助宋国的国家,但问题是,自楚怀王被张仪欺骗,以“六里地”就断绝了与齐国的结盟关系后,楚国的国运便一落万丈,先是在报复秦国的战争被秦国击败,战死近十万军队,随后又被秦国趁机进攻,连带着魏韩两国亦趁机进攻楚国,导致楚国频频战败失地,最终,就连亲自前往秦国乞和的楚怀王,亦因为被秦国扣押而死在秦国。
而如今继位的楚王熊横,便是楚怀王的儿子,据说那是一个昏庸荒淫的君主,明明秦国咄咄逼人,屡屡攻占楚国的城池,可楚王熊横却不思进取,每日混迹于酒色与美人之间,毫不听取国内贤臣「屈原」等人的劝谏。
此时的楚国,暂且不提楚国因为「楚怀王死于秦国」一事与秦国结下了难解的国仇,使得很多楚人提及秦国便恨地咬牙切齿,因此宋国很难将秦国、楚国摆在同一个阵营中,即便可以,此时的楚国也无力帮助宋国对抗齐国。
这正是刨除掉秦、齐、赵这三个最强大国家之后,却是魏国位居第四而不是楚国的原因——楚国衰弱地太厉害了,再也不是曾经称霸中原的那个楚国了。
至于地处中原东北的燕国为何不在宋王偃与惠盎的考虑之内,原因很简单,因为燕国太弱了,别说齐国,就算宋国都有能力使其臣服,这样弱小的国家根本帮不上宋国。
否则的话,燕国倒是一个不错的结盟对象,毕竟燕王职对齐国非常痛恨,相信定会协助宋国对抗宋国。
因此数来数去,倘若宋国此番注定要失去赵国这个盟国,那么,宋国唯有寻求魏国的帮助,与魏国缔结盟约,否则,宋国就只能单独对抗齐国。
简单商量了几句后,惠盎便带着蒙仲告辞了宋王偃,毕竟目前的局势尚不明朗,虽然有必要未雨绸缪,但宋国也得先看看各方的反应。
当晚,惠盎在府内设宴,款待了蒙仲、乐毅、蒙虎一行人,并将他们安排在自己府上居住。
晚上的时候,惠盎单独找到了蒙仲,询问蒙仲接下来的打算,究竟是先返回故乡蒙邑,还是在彭城住上几日。
蒙仲想了想,决定暂时在彭城居住几日,因为他心中有不好的预感。
在回屋与一干小伙伴商议了一番后,蒙仲决定让蒙遂、武婴、华虎、穆武、乐进几人先返回蒙邑,一方面向家族、向老师庄子报个平安,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他们在蒙邑等待蒙鹜、乐续、向缭他们几人——在逃亡途中,由于乐续、向缭感染了风寒,蒙仲便拜托族叔蒙鹜照顾他们,可能他们此刻正在返回宋国蒙邑的途中。
至于蒙仲、乐毅、蒙虎三人,则暂时留在彭城,看看赵国、齐国有什么最新的动态。
次日,惠盎准备了一辆马车,让蒙遂、武婴一行五人用它先返回彭城。
在送别了蒙遂等人后,闲来无事的蒙仲、乐毅、蒙虎三人,便在彭城内闲逛。
逛累了,便随便找了一家酒肆,到殿内喝了些酒水。
而就当蒙仲、乐毅、蒙虎三人正在喝酒之际,在隔壁一席中,有两名男子的对话却引起了蒙仲的注意。
出于心中的吃惊,蒙仲当即来到隔壁那一系,朝着其中一名男子拱手说道:“这位贤兄,方才您两位可是在聊「齐燕两国发生交战」这件事?”
“你是?”那名男子困惑地问道。
见此,蒙仲连忙说道:“在下蒙仲,蒙邑人士,不知贤兄如何称呼?”
“原来是蒙仲小兄弟,在下宋雷。”
那名男子很好,毫不介意蒙仲的莽撞,当即将蒙仲请入席中。
据宋雷的介绍,他是一名走访各地的商贾,前段时间在燕国收购栗子,正巧撞见齐国出兵攻伐燕国。
“不知战况如何?”蒙仲颇为心紧地问道。
只见那宋雷摇了摇头,说道:“燕国虽有十万军队,但在齐国的名将匡章面前,却是一战而覆,甚至据我所知,此战燕国战损了三名上将,可谓是损失惨重……”
听闻此言,蒙仲心中咯噔一下。
齐国攻伐燕国之事,其实他早有预料,并且他也预料到凭燕国的军队与国力,很难抵挡齐国的攻势,但他万万没有想到,燕国居然这么快就落败了。
要知道,齐国此番出兵十有八九是为了报复前年赵主父携宋燕两国军队讨伐齐国之事,而一旦燕国落败,被迫臣服于齐国,齐国下一个出兵攻伐的目标,必然就是宋国无疑。
『没想到来的这么快……』
端着手中的酒碗,蒙仲心中颇为焦虑。
他当然明白赵主父的过世,必然会使赵、齐、宋、燕几国的处境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却也没有想到,这个改变竟然发生地这么快。
————以下正文————
仅一刻时之后,惠盎便带着蒙仲急匆匆地来到了王宫,再次请见宋王偃。
当时宋王偃刚刚从正殿来到宫内的校场,准备传唤几名蓄养几名剑士,欣赏一下剑士们的剑技,忽听闻惠盎前来求见,心中亦不觉有些奇怪,毕竟当日整个下午惠盎都在缠着他,与他商议国内的政务,宋王偃好不容易才将这位忠诚但做事过于严谨的爱臣打发走。
不得不说在许多臣民眼中,宋王偃性格暴躁,因此被不少臣民所敬畏,但朝中亦有不惧他的臣子,比如惠盎,再比如教授太子戴武学业的老师薛居州。
对于这些位犯起拗劲来连死不毫不畏惧的臣子,某种程度上宋王偃还是感觉挺头疼的。
尤其是惠盎,别看这位平日里温文尔雅,可一旦犯起拗劲来,纵使宋王偃提着剑架在其脖子上亦毫不退让,好几次弄得宋王偃险些下不了台——毕竟他只是想让惠盎屈服,又不是真的要杀了这位忠诚而兢兢业业的臣子,杀了惠盎,谁替他处理国内繁重的政务呢?
正因为这个道理,偶尔有时候纵使宋王偃被惠盎弄地心中暗恨,甚至于恨地牙痒痒,却也不舍得杀掉这样一位优秀的臣子,从而导致宋王偃这般的“暴君”,有时在惠盎面前也得稍微小心一点,免得这位臣子又用什么大道理来劝谏他,说得他心烦。
因此,当随后看到惠盎大步朝着自己走来时,宋王偃亦忍不住率先解释道:“惠盎,寡人处理了一日政务,此时到校场观看剑士比试武艺,聊以解闷,这总不算什么吧?”
“唔?”
此时刚走到宋王偃身边的惠盎愣了一下,转头看了一眼不远处正站着的那些剑士们。
若换做在平日,他肯定会劝说宋王偃,比如说叫剑士相互比试不但浪费人才还浪费国力,与其让这些拥有精湛剑术的剑士在无聊的比斗中负伤甚至死亡,还不如让他们到军中发挥力量,但此时此刻,惠盎却没有心情规劝宋王偃,只见他走上前几步,压低声音说道:“大王,我弟蒙仲从赵国逃回,言赵国发生巨变,赵公子赵章与田不禋起兵夺权失败,连累赵王雍亦死于逃亡途中……”
“什么?!”
宋王偃闻言面色巨变,他此时才注意到,阔别一年多的蒙仲,此刻正跟在惠盎身后。
“去大殿!”
乍然得悉这样的噩耗,宋王偃亦无心欣赏剑士们的剑术,当即带着惠盎与蒙仲来到宫内的正殿,并吩咐殿外卫士暂时不许任何人进入。
旋即,宋王偃便转头询问蒙仲道:“蒙仲,究竟怎么回事?据寡人所知,赵章与田不禋应该是占据上风才对,怎么会事败?”
听他这口风就不难猜测,对于赵国国内发生的事,宋国也不是一无所知,相信宋国亦派了不少奸细混在赵国,关注着赵公子赵章与赵王何这对兄弟间的夺位之事。
“起初公子章确实是占据上风,甚至一度率军攻到邯郸,但因为军司马牛翦的倒戈,致使赵章功亏一篑,于邯郸一败涂地。”
说着,蒙仲便将整个沙丘宫变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宋王偃与惠盎,只听得君臣二人频频皱眉。
最终,当听说赵主父死于灵丘时,宋王偃难掩心中的震撼,难以置信地问蒙仲道:“当真?赵雍当真死了?”
蒙仲点点头说道:“千真万确,赵主父过世之时,在下正在其身旁……”
宋王偃闻言张了张嘴,旋即陷入了久久的沉默。
而在旁,惠盎亦不知该说什么。
要知道,赵主父与公子章,乃是赵国国内对于「赵宋之盟」的两大支持者,其中,赵主父与宋王偃相识三十年,彼此有着共同的利害;而公子章,则是因为一直得到宋国在背后的支持,且成婚的女子亦是宋王偃的女儿,故而对宋国始终心存好感。
可没想到一场政变,赵主父与公子章竟双双身亡。
“愚昧!简直愚昧!”
足足过了半响,宋王偃忽而怒骂出声:“竟躲在幕后,叫儿子出面起兵夺权,这还是寡人当年认得的那个赵雍么?!”
说罢,宋王偃猛然转身,语气严厉地质问蒙仲道:“你当时为何不曾劝说赵雍亲自出面?若事发时,赵雍亲自出面,想来早就拿下邯郸了!”
蒙仲并不反感宋王偃此时的愤怒,但也并不畏惧,闻言神色寂寞的说道:“在下劝说过,奈何赵主父爱惜名声,不愿落下「夺子之位」的恶名,不肯听从在下的劝说……”
听闻此言,宋王偃面色阴晴不定地盯着蒙仲,见蒙仲神色坦然并无丝毫闪躲,便已知蒙仲所言非虚,旋即忍不住长长叹一口气,摇着头喃喃连说“愚昧”、“愚昧”。
轻轻拍了拍蒙仲的肩膀,仿佛是在表达对刚才严厉质问蒙仲一事的歉意,旋即宋王偃长叹说道:“这可真是万万没想到,当初寡人初见赵雍时,赵雍年纪尚不及弱冠,但却有着一颗雄主之心,纵使面对秦、魏、燕、楚、齐五国的威胁,亦毫不畏惧,亲自赴我宋国约见寡人,言及联合宋韩抗拒诸国之策,言辞涛涛,豪气万丈……呵,不曾想仅过三十年,当年的雄主,却成了一个贪图虚名……之辈。”
在说这番话时,宋王偃的脸上流露出浓浓的痛心与惋惜之色。
可能蒙仲并不清楚,但宋王偃与赵王雍,两者却真是有着三十年交情的知己,毕竟在中原各国的君主当中,唯宋王偃与赵王雍的性格最为相似,二者皆崇尚武力,且拥有着使国家变得更加强盛的野心。
更重要的是,因为国力的限制,使得宋王偃清楚认识到他宋国短时间内——至少在百年内没有与秦、齐两国争霸中原的能力,因此他决定效仿曾经的「晋宋之盟」,助赵国称霸中原。
待等赵国称霸中原之后,赵国亦会反馈宋国——哪怕日后的赵王其实并不情愿,但在秦、齐两国的威胁下,赵国也只能扶持壮大他们的盟国宋国,与秦、齐两国抗衡。
不错,在宋王偃与赵王雍的构想中,赵宋之盟本该是长达百年的盟约,就像当年的晋宋之盟那样,从晋国称霸初期到晋国逐渐衰弱的末期,在长达百余年的时间内,宋国始终是晋国坚定不移的盟国。
在那期间,宋国一次次帮助晋国对抗楚国,而晋国,亦陆陆续续给予宋国回馈,比如说宋国吞并曹国那件事,没有晋国的默许与暗中支持,其余中原各国如何会坐视宋国吞并曹国,占据像陶邑那种纵使在今日仍然是世上最繁华城市之一的城池?
所以说,效仿晋宋之盟而缔结的赵宋之盟,这对赵国与宋国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稳固盟约,称得上是当今世上最牢固、最可靠的盟约。
只可惜赵主父与公子章一死,赵国恐怕再也没人会稳守这份盟约。
此事对于赵国会有什么影响,此暂且不论,但对于宋国而言,这是非常不利的,毕竟没有赵国在旁相助,宋国就将单独面对来自齐国的威胁,虽然宋国其实亦不弱,但单独对抗齐国那样的国家,这难免还是有点吃力的。
此时,惠盎在旁皱眉说道:“大王,据我弟所言,赵国的新君赵何尚年幼,臣担心赵国的国政会受安平君赵成与奉阳君李兑二人的把持,此二人一向亲善齐国,恐怕会影响赵、齐、宋三国的关系……”
“唔……”
宋王偃沉着脸微微点了点头,旋即吩咐殿外的卫士道:“来人,请仇相到殿内议事!”
他口中的仇相,即赵主父此前派来的遣臣仇赫。
大约一刻时之后,听闻召唤的仇赫便来到了殿内,待瞧见殿内除了宋王偃与惠盎外,居然还站着惠盎的义弟蒙仲时,仇赫亦感到颇为意外。
因为当初曾在宋王偃面前被蒙仲说得哑口无言,这使得仇赫不敢小觑蒙仲这个尚未弱冠的少年。
“咦?这不是惠大夫的义弟蒙小兄弟么?在下听说小兄弟前往赵国,在赵主父身边得到重用,还做了一件‘大事’,怎么会忽然回国?”
可能是没有注意到殿内的气氛,刚刚走入殿内的仇赫笑着与蒙仲打着招呼,直到他看到蒙仲勉强地对他露出几分笑容,他这才感觉情况有点不对劲。
而此时,宋王偃亦没有隐瞒什么,指着蒙仲对仇赫说道:“蒙仲此番是逃回国内的,只因为公子章起兵事败,连累赵王亦毙于逃亡途中……蒙仲,你来解释吧。”
见此,蒙仲便简单向仇赫解释了一通,只听得仇赫满脸骇然,比宋王偃与惠盎还要激动。
这也难怪,毕竟跟赵肃侯时期就已在赵国出仕且担任要职的肥义不同,像仇赫、楼缓等非中原人出身的异族人,他们都是被赵主父亲自提拔的臣子,赵主父对于他们有着知遇之恩,因此当得知赵主父毙于逃亡途中时,仇赫难免有些激动,瞪着眼睛询问蒙仲道:“何人、何人敢危害赵主父?”
蒙仲犹豫了一下,最终出于某些原因,还是没有说出赵王何:“是安平君赵成与奉阳君李兑。”
“……”
仇赫张了张嘴,攥着拳头把一张脸憋地涨红。
此时,蒙仲终于能从这位言行举止极似中原人的宋相身上,看出几分匈奴人的狠厉之色,仿佛恨不得径直杀到赵国,将赵成、李兑二人大卸八块。
“仇相暂且平息心中怒意。”
在旁的惠盎见仇赫如此激动,便提醒道:“当务之急,是想出一个对策。”说到这里,他看了一眼宋王偃,见后者微微点头示意,便对仇赫说道:“以我之见,赵国的巨变已然成为定局,且赵王与赵公子赵章皆已身亡,我宋国已无立场再介入赵国,只能尽量与赵国保持当前的关系……因此我建议大王派遣使者前往赵国,恭贺赵国的新君平定叛乱,顺便看看,这件事是否还存在转机。”
他所说的转机,其实指的就是安平君赵成、奉阳君李兑等人看待宋国的态度,只要这两位权臣仍然愿意维持赵国与宋国的盟约,那么,虽然宋国失去了赵主父,失去了最稳固的盟约关系,但最起码赵宋两国还能存系一份普通的盟约——虽然这种盟约,就跟当今世上大多数国家间的盟约那般,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被撕破,但有总比没有好。
听了惠盎的话,仇赫一下子就听出了弦外之音,他抬头询问惠盎道:“惠大夫的意思是,希望在下前往赵国,去探探赵国的口风?”
惠盎还没有开口,就听宋王偃在旁说道:“寡人叫李史与你一道前往,你二人想办法见到赵国的新君,向其陈述利益,另外,亦要尽量与赵成、李兑拉拢关系,若是赵成、李兑二人趁机提出什么要求,只要那些要求并不过分,你都可以答应下来。……仇赫,这件事由你负责最为合适,你意下如何?”
仇赫沉默不语。
不得不说,仇赫一直很清楚他在宋国的地位。
别看他在宋国乃是高高在上的国相,但说到底,他是赵主父派来的遣臣,为了是沟通赵宋两国的联系,调和两国的利害纠纷,可如今赵主父一死,赵宋两国的关系岌岌可危,那么他在宋国,也就失去了原本的价值——他跟惠盎,是完全不同的。
倘若他仇赫想要保住宋相的职位,那么就必须按照宋王偃的吩咐前往赵国,想办法稳固赵宋之盟,否则,失去价值的他,注定将失去在宋国的地位与权力。
说白了,这是他无法拒绝的。
“臣……尽力而为。”
拱了拱手,仇赫满脸忧愁地接下了这桩差事,旋即颇有些魂不守舍地离开了大殿。
仇赫离开后不久,宋王偃又与惠盎简单谈论了几句有关于“新盟国”的事——毕竟,万一赵宋两国的盟约守不住了,那么,宋国就必须找到另外的盟国,联手对抗齐国。
而事实上,宋国除了赵国以外,与秦国亦是盟友,但问题是秦国距离中原太远,秦宋两国之间隔着三晋,此前赵主父还在时,赵国可以作为连同秦宋两国的桥梁,但如今赵主父不再了,万一赵国倒向齐国,切断了秦宋两国的关系,那么秦国这个盟国,说实话还真帮不上宋国什么忙——最多只能通过对三晋施压的方式来帮助宋国,而无法直接出兵帮助宋国对抗齐国,因为三晋不可能让秦国踏足中原。
因此,倘若宋国注定要失去赵国这个盟国,那么他们必须在魏、韩、楚三国之中,再找到一个愿意与宋国联盟的国家,联手对抗齐国。
不得不说,这件事难度很大。
首先说魏韩两国,之所以要将魏韩两国捆绑起来介绍,那是因为随着赵国的崛起,魏韩两国西边受到秦国威胁,北边受到赵国威胁,不得不联合起来,因此在很多时候,魏韩两国都是同进同退,以免被个个击破。
而魏韩两国之间的盟约,则是以魏国为主,作为三晋中的老牌强国,魏国的实力其实已经被赵国所赶超了,但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当今之上,排除掉秦、齐、赵这三个最强大的国家以外,排在第四的那肯定就是魏国,而并非楚国。
但麻烦的是,魏国与齐国的关系,一直都是藕断丝连、眉来眼去,当年张仪还在世时,魏国不得已只能屈服于秦国,但张仪早就过世,魏国再次与齐国缔结了盟约——虽然这份盟约其实也并非有多么牢固,但至少是一份盟约,宋国想要说服魏国联合对抗齐国,说实话不是那么容易。
韩国没什么好说的,只能与魏国抱团抗拒秦国、赵国、齐国,它与魏国的关系是合则并存、分则必亡,倘若魏国拒绝与宋国结盟,韩国绝不会无视魏国的态度与宋国结盟。
说完魏韩两国再说楚国,楚国与宋国、齐国接壤,其实是最能直接帮助宋国的国家,但问题是,自楚怀王被张仪欺骗,以“六里地”就断绝了与齐国的结盟关系后,楚国的国运便一落万丈,先是在报复秦国的战争被秦国击败,战死近十万军队,随后又被秦国趁机进攻,连带着魏韩两国亦趁机进攻楚国,导致楚国频频战败失地,最终,就连亲自前往秦国乞和的楚怀王,亦因为被秦国扣押而死在秦国。
而如今继位的楚王熊横,便是楚怀王的儿子,据说那是一个昏庸荒淫的君主,明明秦国咄咄逼人,屡屡攻占楚国的城池,可楚王熊横却不思进取,每日混迹于酒色与美人之间,毫不听取国内贤臣「屈原」等人的劝谏。
此时的楚国,暂且不提楚国因为「楚怀王死于秦国」一事与秦国结下了难解的国仇,使得很多楚人提及秦国便恨地咬牙切齿,因此宋国很难将秦国、楚国摆在同一个阵营中,即便可以,此时的楚国也无力帮助宋国对抗齐国。
这正是刨除掉秦、齐、赵这三个最强大国家之后,却是魏国位居第四而不是楚国的原因——楚国衰弱地太厉害了,再也不是曾经称霸中原的那个楚国了。
至于地处中原东北的燕国为何不在宋王偃与惠盎的考虑之内,原因很简单,因为燕国太弱了,别说齐国,就算宋国都有能力使其臣服,这样弱小的国家根本帮不上宋国。
否则的话,燕国倒是一个不错的结盟对象,毕竟燕王职对齐国非常痛恨,相信定会协助宋国对抗宋国。
因此数来数去,倘若宋国此番注定要失去赵国这个盟国,那么,宋国唯有寻求魏国的帮助,与魏国缔结盟约,否则,宋国就只能单独对抗齐国。
简单商量了几句后,惠盎便带着蒙仲告辞了宋王偃,毕竟目前的局势尚不明朗,虽然有必要未雨绸缪,但宋国也得先看看各方的反应。
当晚,惠盎在府内设宴,款待了蒙仲、乐毅、蒙虎一行人,并将他们安排在自己府上居住。
晚上的时候,惠盎单独找到了蒙仲,询问蒙仲接下来的打算,究竟是先返回故乡蒙邑,还是在彭城住上几日。
蒙仲想了想,决定暂时在彭城居住几日,因为他心中有不好的预感。
在回屋与一干小伙伴商议了一番后,蒙仲决定让蒙遂、武婴、华虎、穆武、乐进几人先返回蒙邑,一方面向家族、向老师庄子报个平安,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他们在蒙邑等待蒙鹜、乐续、向缭他们几人——在逃亡途中,由于乐续、向缭感染了风寒,蒙仲便拜托族叔蒙鹜照顾他们,可能他们此刻正在返回宋国蒙邑的途中。
至于蒙仲、乐毅、蒙虎三人,则暂时留在彭城,看看赵国、齐国有什么最新的动态。
次日,惠盎准备了一辆马车,让蒙遂、武婴一行五人用它先返回彭城。
在送别了蒙遂等人后,闲来无事的蒙仲、乐毅、蒙虎三人,便在彭城内闲逛。
逛累了,便随便找了一家酒肆,到殿内喝了些酒水。
而就当蒙仲、乐毅、蒙虎三人正在喝酒之际,在隔壁一席中,有两名男子的对话却引起了蒙仲的注意。
出于心中的吃惊,蒙仲当即来到隔壁那一系,朝着其中一名男子拱手说道:“这位贤兄,方才您两位可是在聊「齐燕两国发生交战」这件事?”
“你是?”那名男子困惑地问道。
见此,蒙仲连忙说道:“在下蒙仲,蒙邑人士,不知贤兄如何称呼?”
“原来是蒙仲小兄弟,在下宋雷。”
那名男子很好,毫不介意蒙仲的莽撞,当即将蒙仲请入席中。
据宋雷的介绍,他是一名走访各地的商贾,前段时间在燕国收购栗子,正巧撞见齐国出兵攻伐燕国。
“不知战况如何?”蒙仲颇为心紧地问道。
只见那宋雷摇了摇头,说道:“燕国虽有十万军队,但在齐国的名将匡章面前,却是一战而覆,甚至据我所知,此战燕国战损了三名上将,可谓是损失惨重……”
听闻此言,蒙仲心中咯噔一下。
齐国攻伐燕国之事,其实他早有预料,并且他也预料到凭燕国的军队与国力,很难抵挡齐国的攻势,但他万万没有想到,燕国居然这么快就落败了。
要知道,齐国此番出兵十有八九是为了报复前年赵主父携宋燕两国军队讨伐齐国之事,而一旦燕国落败,被迫臣服于齐国,齐国下一个出兵攻伐的目标,必然就是宋国无疑。
『没想到来的这么快……』
端着手中的酒碗,蒙仲心中颇为焦虑。
他当然明白赵主父的过世,必然会使赵、齐、宋、燕几国的处境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却也没有想到,这个改变竟然发生地这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