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页
在座的有一个算一个,到时都要来喝陛下和白殿魁的喜酒!
第115章 登基称帝
宣和十五年的年节过完, 且将欢聚留在旧年。
接下来就是真正的帝王业了。
首先,新年肇始,大宁朝正式改用武兆作为年号, 是为武兆元年。
萧庆宁成为大宁朝的第九位皇帝,她的登基大典与开年朝会定在同一天, 不过她的登基仪式不能算是天下归心, 部分庙堂文臣和皇室宗亲拒绝上表恭贺,反而有人在京城大肆散播文书和谣言, 即便是朝会也当场有数十官员提交了致仕的辞呈,但是。
这些都无关紧要了。
萧庆宁没有心思去跟那些自诩的清流文官辩经, 她有太多的事情要做。
登基之后的第二日, 第一份大告天下的诏书同时从京城发往各州郡, 诏书由她授意, 不经中书省,直接由以白靖文为首的通政司年轻文臣撰写,洋洋洒洒数千言, 归结起来就只有一段话大宁正式向燎国宣战,武兆女帝一日在位对燎人的国战便一日不会停休, 直至犁庭扫穴, 燎国倾覆。
同一时间,萧庆宁以皇帝名义接受了军议内阁的请奏, 正式实施全国州郡范围内的军事改革, 为此, 她先颁布了一份军改诏书, 而后一共发放了十六道任命诏书, 其中:
任命裴定方为御营中军元帅。
任命陆安国为御营左军元帅。
任命李良弼为御营右军元帅。
任命岳芝为御营前军元帅。
任命南云霁为御营后军元帅。
任命慕容雅博为兵部尚书。
任命宋淳为三州军事都统制。
任命侯莫张崇为五州军事都统制。
任命陆巡为淮州卫军都指挥使。
任命吕敦为兵部左侍郎。
任命孟宏宇为兵部右侍郎。
任命左胜为蒙州卫军都指挥使加三州旧地统制。
任命沈玄为骁骑卫都指挥使。
任命裴纶为京卫营都指挥使。
任命上官妙云为皇城禁军指挥使。
任命岳璃为殿前侍卫统领。
全部都是军事上的人事任命, 当然这十六个人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各州郡卫军下面的卫所指挥使、兵部侍郎以下的官职、各御营元帅手下的部将、都指挥使手下的副将等等,萧庆宁不会具体过问,而是由各军自行商议,交给军议内阁决断。
至于监军府这个全新的衙门,萧庆宁一时间没法物色到那么多人选,便让左王右崔从文官中选了一批人出来,好处在于给文臣们表个态度,让文臣监军防止造成军队权力失控,因为萧庆宁自己任命的武将她是知根知底,但更下一层的武将她就没法接触,所以还是需要监军制度对军权进行一定节制,当然,她划了底线,监军只负责监察,在对将领或者军队的指挥方面不具有任何权力。
此外,朝堂政局方面变动不大,除了有些实在迂腐到骨子里看不起女子为帝的顽固非要辞官之外,左王右崔基本稳住了文臣班底,只有一个部门萧庆宁做了改头换面的大变革,原通政司的官员全部去职,空出官职为:
正三品通政使,一人。
正四品左右通政,各一人。
正四品誊黄右通政,一人。
正五品左右参议,各一人。
正七品经历官,一人。
正八品知事官,一人。
通政舍人,无品级,无定员。(注)
官场老手才能看得出来,这里边的巧妙之处在于无品级无定员的通政舍人一职,比如白靖文、姜明允和林少游这些分散在各衙门的年轻文官便成了通政舍人,主要由萧庆宁选定或者各衙署长官推举,很显然,通政舍人绝不仅仅是政务实习官,而是皇帝和各朝堂大员的心腹。
其中,正三品的通政使由慕容雅博推举的,原中书省参知政事俆贞文接任。
左右通政也是慕容雅博从中书省派遣过来的、具有多年政务处理经验的主战派文臣。
其余官职萧庆宁是向户部尚书许世辅、工部尚书钱溢谦要的人,考虑到各个尚书衙门处理实际政务类别不同,萧庆宁也从吏部、刑部、礼部和原兵部都要了人,而由于她之前跟左王右崔做过交易,也给了王延年的孙子和得意门生,给了崔固安的小儿子相应的职位。
剩下的通政舍人基本都是白靖文和姜明允、林少游拉拢过来的年轻主战派文臣。
文武既定,那就应该直面来自北边的最大的威胁了。
为了知己知彼,想搞清楚自己的家底,萧庆宁命御营和各州郡卫军做了一项全面的统计。
裴定方的御营中军还有六万兵,陆安国的御营左军有五万人,李良弼差不多也是这个数,至于落到岳芝手上的御营前军,经过张泰这些年踊跃响应宣和帝裁军,加上通天阙外、白狼河河边死伤无算,前军只剩两万人,而且几乎没有剩下能打的将领,无奈之下,只得难为岳芝把山海郡的卫军合并进来,这样满打满算,岳芝手上可用之兵也有了御营军的规模,人数在六万,一万是骑兵。
至于御营后军,由于昭平王府远在越州,山高皇帝远有时候也有好处,南云霁这些年基本不听宣和帝的裁军旨意,反而听从慕容雅博的建议加大募兵和练兵的力度,她手上兵力最多,有十万之众,问题在于南云霁这十万人难以全部投入北境边线,主要是西南边的越人仍时有叛乱,不要以为燎人不会操弄地域政治,他们的使团会伪装成商人秘密穿越整个大宁,与南边的土司首领时不时在南疆兴风作浪,加上路程、军耗等等客观问题,南云霁必须把部分军队留在越州。
--
第115章 登基称帝
宣和十五年的年节过完, 且将欢聚留在旧年。
接下来就是真正的帝王业了。
首先,新年肇始,大宁朝正式改用武兆作为年号, 是为武兆元年。
萧庆宁成为大宁朝的第九位皇帝,她的登基大典与开年朝会定在同一天, 不过她的登基仪式不能算是天下归心, 部分庙堂文臣和皇室宗亲拒绝上表恭贺,反而有人在京城大肆散播文书和谣言, 即便是朝会也当场有数十官员提交了致仕的辞呈,但是。
这些都无关紧要了。
萧庆宁没有心思去跟那些自诩的清流文官辩经, 她有太多的事情要做。
登基之后的第二日, 第一份大告天下的诏书同时从京城发往各州郡, 诏书由她授意, 不经中书省,直接由以白靖文为首的通政司年轻文臣撰写,洋洋洒洒数千言, 归结起来就只有一段话大宁正式向燎国宣战,武兆女帝一日在位对燎人的国战便一日不会停休, 直至犁庭扫穴, 燎国倾覆。
同一时间,萧庆宁以皇帝名义接受了军议内阁的请奏, 正式实施全国州郡范围内的军事改革, 为此, 她先颁布了一份军改诏书, 而后一共发放了十六道任命诏书, 其中:
任命裴定方为御营中军元帅。
任命陆安国为御营左军元帅。
任命李良弼为御营右军元帅。
任命岳芝为御营前军元帅。
任命南云霁为御营后军元帅。
任命慕容雅博为兵部尚书。
任命宋淳为三州军事都统制。
任命侯莫张崇为五州军事都统制。
任命陆巡为淮州卫军都指挥使。
任命吕敦为兵部左侍郎。
任命孟宏宇为兵部右侍郎。
任命左胜为蒙州卫军都指挥使加三州旧地统制。
任命沈玄为骁骑卫都指挥使。
任命裴纶为京卫营都指挥使。
任命上官妙云为皇城禁军指挥使。
任命岳璃为殿前侍卫统领。
全部都是军事上的人事任命, 当然这十六个人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各州郡卫军下面的卫所指挥使、兵部侍郎以下的官职、各御营元帅手下的部将、都指挥使手下的副将等等,萧庆宁不会具体过问,而是由各军自行商议,交给军议内阁决断。
至于监军府这个全新的衙门,萧庆宁一时间没法物色到那么多人选,便让左王右崔从文官中选了一批人出来,好处在于给文臣们表个态度,让文臣监军防止造成军队权力失控,因为萧庆宁自己任命的武将她是知根知底,但更下一层的武将她就没法接触,所以还是需要监军制度对军权进行一定节制,当然,她划了底线,监军只负责监察,在对将领或者军队的指挥方面不具有任何权力。
此外,朝堂政局方面变动不大,除了有些实在迂腐到骨子里看不起女子为帝的顽固非要辞官之外,左王右崔基本稳住了文臣班底,只有一个部门萧庆宁做了改头换面的大变革,原通政司的官员全部去职,空出官职为:
正三品通政使,一人。
正四品左右通政,各一人。
正四品誊黄右通政,一人。
正五品左右参议,各一人。
正七品经历官,一人。
正八品知事官,一人。
通政舍人,无品级,无定员。(注)
官场老手才能看得出来,这里边的巧妙之处在于无品级无定员的通政舍人一职,比如白靖文、姜明允和林少游这些分散在各衙门的年轻文官便成了通政舍人,主要由萧庆宁选定或者各衙署长官推举,很显然,通政舍人绝不仅仅是政务实习官,而是皇帝和各朝堂大员的心腹。
其中,正三品的通政使由慕容雅博推举的,原中书省参知政事俆贞文接任。
左右通政也是慕容雅博从中书省派遣过来的、具有多年政务处理经验的主战派文臣。
其余官职萧庆宁是向户部尚书许世辅、工部尚书钱溢谦要的人,考虑到各个尚书衙门处理实际政务类别不同,萧庆宁也从吏部、刑部、礼部和原兵部都要了人,而由于她之前跟左王右崔做过交易,也给了王延年的孙子和得意门生,给了崔固安的小儿子相应的职位。
剩下的通政舍人基本都是白靖文和姜明允、林少游拉拢过来的年轻主战派文臣。
文武既定,那就应该直面来自北边的最大的威胁了。
为了知己知彼,想搞清楚自己的家底,萧庆宁命御营和各州郡卫军做了一项全面的统计。
裴定方的御营中军还有六万兵,陆安国的御营左军有五万人,李良弼差不多也是这个数,至于落到岳芝手上的御营前军,经过张泰这些年踊跃响应宣和帝裁军,加上通天阙外、白狼河河边死伤无算,前军只剩两万人,而且几乎没有剩下能打的将领,无奈之下,只得难为岳芝把山海郡的卫军合并进来,这样满打满算,岳芝手上可用之兵也有了御营军的规模,人数在六万,一万是骑兵。
至于御营后军,由于昭平王府远在越州,山高皇帝远有时候也有好处,南云霁这些年基本不听宣和帝的裁军旨意,反而听从慕容雅博的建议加大募兵和练兵的力度,她手上兵力最多,有十万之众,问题在于南云霁这十万人难以全部投入北境边线,主要是西南边的越人仍时有叛乱,不要以为燎人不会操弄地域政治,他们的使团会伪装成商人秘密穿越整个大宁,与南边的土司首领时不时在南疆兴风作浪,加上路程、军耗等等客观问题,南云霁必须把部分军队留在越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