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二婶的脸上都有了笑容,想来亲家姆是大好了。”王元儿如是说。
张氏心中发虚,避着她的眼神,道:“吃了几副药,也能起得来了,慢慢将养着就是。”
王元儿嘴角微微一勾,也没再说这个话题,而是和王婆子说起王春儿准备生孩子的事儿。
张氏也没掺和,生怕王元儿又要和她搭话,更怕露出什么把柄,便借故走了出去。
王元儿见此,不禁挑眉,这二婶素来是个好事的,竟然就这么走了?
却不知道,张氏这是心里有鬼呢!
所谓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也不惊,可这做了亏心事,就会心虚,总觉得走在外头时,人们看过来的目光都觉得是有别样的意味。
张氏就觉得是这样。
走在街上,她总觉着有人对她指指点点的,小声地说着话,还偷笑,可当她看过去,又不再说了,十分的奇怪。
“大妹子,给我称点瓜子呗。”张氏终于没忍住,走到杂货铺子找了个由头想要打探一番。
“哎。”郑大娘子看了她一眼,走进柜子后头。
“才儿我见你和莫娘子说话儿,瞧着我来就走了,这是说啥呢?也说我听听?”张氏从她放出来的那袋瓜子抓了一把,一边嗑起来,一边装作不经意的问。
郑大娘子的手一抖,讪笑道:“啊,也没啥,就闲话家常哩,没啥。”
张氏瞧得仔细,脸色就有些不好:“大妹子你也和我们王家熟络得很了,咋有事儿还瞒着我来了?”
“这没啥。”郑大娘子苦笑道。
张氏见她没打算说的样子,哼了一声,给了几个铜板,一把夺过那称好的瓜子就走了。
郑大娘子看着她走了,这才吁了一口气,她哪敢说这外头的传言呀,只怕张氏会砸了她铺子呢!
“走了呢?”隔壁的黄大娘走了过来,冲着张氏的背影努了努嘴。
“嗯。你说,这传言不是真的吧,我看她自己是半点不知情的样子。”郑大娘子皱眉道。
黄大娘呔了一声:“所谓无风不起浪,这传得有板有眼的,谁知道是真是假呢?”
郑大娘子叹了口气,道:“甭管是真是假,传了这样的丑事,那也就丢人丢到家了。”
“可不是。”黄大娘附和一句,又神秘兮兮的道:“你说这王家二房这几年是不是招了哪路煞神?这几年祸事一件接一件的出,一家子没一个幸免的,简直就是霉神上身,没个消停。”
“你这么说倒也是像。”
都在一个镇子,所谓丑事传千里,王家这几年的事谁都知道,也没啥藏得起来的。
“我看那大房就不同,日子越过越红火,这和二房完全就是两个极端啊。”黄大娘想到王元儿他们那几个孩子,不由感叹。
郑大娘子和王元儿比较要好,便道:“焉知这是不是风水轮流转呢?说实话,早几年,王家大房是个啥光景,大家伙都看在眼里,尤其是王大两口子一年内相继去了的,那阵子几个孩子不艰难?瞧着就可怜吧,如今也就是苦尽甘来了,人人羡慕的。”
“你说得挺是,只怕这以后的造化还更大些呢!”黄大娘点头道。
……
王元儿并不知外人正拿他们两家说事,此时她正和崔源坐着吃茶,说着如今的局势。
“你这么说,边关那边可能真会打起来了?”王元儿惊愕地看着崔源。
多少年没打仗,突然的,怎么会打起来呢?
“鞑子贪心,见我国新皇初登基两年,以为今上是猫儿呢,组结了大军逼近边关,这才蠢蠢欲动。”崔源冷笑:“今上乃是昔日的战神猛将,岂会怕了他们,若有一战,我北朝国未必就会输了。”
“你快别说这个了,真的会打?啥时候会打呢?”王元儿白了脸。
“现在也是小打小闹,放心吧,打不到这里来。”崔源握了一下她的手,发现冰凉得很,不由皱眉,怪道:“你啊,一点儿事就怕起来,这日后有更多的事还怎么顶?”
王元儿苦笑,嗔道:“我可只是个小女人,听到打仗自然是害怕的。”
“不怕,万事有我。”崔源拍了拍她的手。
“那打仗的话,可会征粮?”王元儿紧接着又问。
“一时半回不会,因为各地都有粮仓备着,只要粮仓是满的,也就用不着跟百姓征,所以如今朝廷派了不少官员下来查仓了。”
历代以来,都会增建粮仓,存放粮食,以备不时之需,因为一旦遇着战事和大灾,就要开仓赈灾,若是不够,还会向百姓征收。
而如果战事越长,对老百姓就越不利,因为士兵是要吃的呀,粮仓有粮,可日子久了也支撑不住啊,所以势必就要向百姓征粮。
而且,各地的粮仓,少不得还会有仓老鼠,如今就看是谁倒霉,当了这仓老鼠了。
王元儿松了一口气,双手合十念了句佛:“希望粮仓都是满得插不进手了,阿弥陀佛!”
崔源笑了出来,道:“我看你是越来越像个小老太婆了。”
王元儿瞪他一眼,冲口而出:“那你还不快点来迎娶,再不来,我可就要老了。”
这话一出,她就后悔了,连忙捂住嘴,脸上腾地涨成了猪肝色。
而崔源则是一口茶笑喷出来,指着她哈哈大笑起来。
--
张氏心中发虚,避着她的眼神,道:“吃了几副药,也能起得来了,慢慢将养着就是。”
王元儿嘴角微微一勾,也没再说这个话题,而是和王婆子说起王春儿准备生孩子的事儿。
张氏也没掺和,生怕王元儿又要和她搭话,更怕露出什么把柄,便借故走了出去。
王元儿见此,不禁挑眉,这二婶素来是个好事的,竟然就这么走了?
却不知道,张氏这是心里有鬼呢!
所谓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也不惊,可这做了亏心事,就会心虚,总觉得走在外头时,人们看过来的目光都觉得是有别样的意味。
张氏就觉得是这样。
走在街上,她总觉着有人对她指指点点的,小声地说着话,还偷笑,可当她看过去,又不再说了,十分的奇怪。
“大妹子,给我称点瓜子呗。”张氏终于没忍住,走到杂货铺子找了个由头想要打探一番。
“哎。”郑大娘子看了她一眼,走进柜子后头。
“才儿我见你和莫娘子说话儿,瞧着我来就走了,这是说啥呢?也说我听听?”张氏从她放出来的那袋瓜子抓了一把,一边嗑起来,一边装作不经意的问。
郑大娘子的手一抖,讪笑道:“啊,也没啥,就闲话家常哩,没啥。”
张氏瞧得仔细,脸色就有些不好:“大妹子你也和我们王家熟络得很了,咋有事儿还瞒着我来了?”
“这没啥。”郑大娘子苦笑道。
张氏见她没打算说的样子,哼了一声,给了几个铜板,一把夺过那称好的瓜子就走了。
郑大娘子看着她走了,这才吁了一口气,她哪敢说这外头的传言呀,只怕张氏会砸了她铺子呢!
“走了呢?”隔壁的黄大娘走了过来,冲着张氏的背影努了努嘴。
“嗯。你说,这传言不是真的吧,我看她自己是半点不知情的样子。”郑大娘子皱眉道。
黄大娘呔了一声:“所谓无风不起浪,这传得有板有眼的,谁知道是真是假呢?”
郑大娘子叹了口气,道:“甭管是真是假,传了这样的丑事,那也就丢人丢到家了。”
“可不是。”黄大娘附和一句,又神秘兮兮的道:“你说这王家二房这几年是不是招了哪路煞神?这几年祸事一件接一件的出,一家子没一个幸免的,简直就是霉神上身,没个消停。”
“你这么说倒也是像。”
都在一个镇子,所谓丑事传千里,王家这几年的事谁都知道,也没啥藏得起来的。
“我看那大房就不同,日子越过越红火,这和二房完全就是两个极端啊。”黄大娘想到王元儿他们那几个孩子,不由感叹。
郑大娘子和王元儿比较要好,便道:“焉知这是不是风水轮流转呢?说实话,早几年,王家大房是个啥光景,大家伙都看在眼里,尤其是王大两口子一年内相继去了的,那阵子几个孩子不艰难?瞧着就可怜吧,如今也就是苦尽甘来了,人人羡慕的。”
“你说得挺是,只怕这以后的造化还更大些呢!”黄大娘点头道。
……
王元儿并不知外人正拿他们两家说事,此时她正和崔源坐着吃茶,说着如今的局势。
“你这么说,边关那边可能真会打起来了?”王元儿惊愕地看着崔源。
多少年没打仗,突然的,怎么会打起来呢?
“鞑子贪心,见我国新皇初登基两年,以为今上是猫儿呢,组结了大军逼近边关,这才蠢蠢欲动。”崔源冷笑:“今上乃是昔日的战神猛将,岂会怕了他们,若有一战,我北朝国未必就会输了。”
“你快别说这个了,真的会打?啥时候会打呢?”王元儿白了脸。
“现在也是小打小闹,放心吧,打不到这里来。”崔源握了一下她的手,发现冰凉得很,不由皱眉,怪道:“你啊,一点儿事就怕起来,这日后有更多的事还怎么顶?”
王元儿苦笑,嗔道:“我可只是个小女人,听到打仗自然是害怕的。”
“不怕,万事有我。”崔源拍了拍她的手。
“那打仗的话,可会征粮?”王元儿紧接着又问。
“一时半回不会,因为各地都有粮仓备着,只要粮仓是满的,也就用不着跟百姓征,所以如今朝廷派了不少官员下来查仓了。”
历代以来,都会增建粮仓,存放粮食,以备不时之需,因为一旦遇着战事和大灾,就要开仓赈灾,若是不够,还会向百姓征收。
而如果战事越长,对老百姓就越不利,因为士兵是要吃的呀,粮仓有粮,可日子久了也支撑不住啊,所以势必就要向百姓征粮。
而且,各地的粮仓,少不得还会有仓老鼠,如今就看是谁倒霉,当了这仓老鼠了。
王元儿松了一口气,双手合十念了句佛:“希望粮仓都是满得插不进手了,阿弥陀佛!”
崔源笑了出来,道:“我看你是越来越像个小老太婆了。”
王元儿瞪他一眼,冲口而出:“那你还不快点来迎娶,再不来,我可就要老了。”
这话一出,她就后悔了,连忙捂住嘴,脸上腾地涨成了猪肝色。
而崔源则是一口茶笑喷出来,指着她哈哈大笑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