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漠南被黄巾军平定,划归到了太平道治下之后,很多商人嗅到了商机,纷纷北上用汉地的特产换取北地人手中的皮货,肉类。
而益州被攻占之后,又多了一条入蜀的商路,蜀地的丝绸在西域畅销,在中州之地仍然畅销,当然畅销的不只有丝绸,还有蜀地的陶瓷,以及蜀地的茶叶、山货。
茶叶因为许安的原因,饮用的方法变得简单了起来。
从原来的煮茶、粥茶变成了,直接将茶叶烘焙,然后倒入沸水直接沏茶,工序简单了许多,也便宜了许多。
因此茶叶也正式开始开始正式从贵族喜欢饮用,被很多人开始接受。
还有一些货物也比较畅销,但是普通的商人却是没有办法得到。
因为商业的兴盛,所以也调整了专卖禁榷制度,从原先只有盐、铁、酒之外,又增加了数种物资,矾、铁、煤、宝货等都在禁榷的范围之中。
西域的香料收益也十分的巨大,许安本来想要禁止,但是这样无疑会极大的打击商人前往西域的积极性,因此许安只是在香料上增加了一些税收,凡是经过玉门关的商队载有香料会收取多收取一些额外的税收,并不归在禁榷范围之中。
永宁门作为长安城的南方正门,人口往来自然是比左安门与右安门要多上不少。
长安城不仅仅是城中有人,城外也还有不少的住民,大部分都是以屯所的形式存在。
城门处一名又一名全副武装的军卒守卫在城门的甬道前,一丝不苟的检查着从城外进入城中的人群和车队。
王起站在永宁门的城墙之上俯瞰着城门处不断前行的队伍,就算是已经在这里执勤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这样的景象他每天都能见到,但是再看无数次,都还是会动容。
“等到回来的时候再看吧。”
就在王起看着城楼下出神的之后,一只手突然伸了出来,勾住了他脖颈,搭在了他的肩上,将他往旁边拉了一拉,随后一脸贱兮兮的田璋不知道从哪里蹦了出来。
“快走,快走,到时间了,兄弟们都等了你半天了。”
王起一脸嫌弃的打开了田璋,笑骂道
“你倒是真快,半刻钟的时间都不到,你连衣服都换好了。”
田璋嘴上的八字胡微翘,指着城墙的马道,催促道。
“不是我们太快了,是你太拖延了啊,现在所有人都在等你啊,你就穿着这身军服和我们先去买东西吧,老陈已经借到了马车,我们先去集市买点东西。”
王起看向田璋指着的地方,果然,陈伍、杨木、钟厚几人都在马道旁侧穿着便装等着他。
“去晚了,真的买不到东西了,最近很多部曲都放了长假,集市里面都是人,现在好东西都要抢,我刚刚看到有一车拉着蜀锦的商队刚刚入城,现在我们赶去集市刚刚好能够赶上。”
“攒了这么多的钱,也没地方花,买上一些蜀锦置办些衣服,你不是一直想给家里带些什么吗,带上一些蜀锦,恐怕阿嫂这一个多月的假期肯定对你特别体贴。”
田璋贼兮兮的笑着,田璋推着王起向着马道走去,王起虽然是军侯,但是他们几人从太行山时便一直都是一起,历经大大小小的战事不下数十场,彼此之间早已经熟络无比。
在战时,上下分级,田璋他们从来都是遵从王起的号令,但是下了战场,他们之间却是没有分什么尊卑秩序,一直都是吵吵闹闹。
他们这些黄巾军的军卒,或者说明军的军卒更为贴切一些。
作为如今明国国内的高收入群体,当军中正式开始分批次放假,明军的军卒开始踏上返乡的道路。
军中纪律森严,更是严禁赌博、酗酒之事,基本上没有什么可消费的地方。
所以他们的手中都攒下了不少的余钱,中国自古以来都讲究衣锦还乡,锦衣不也行。
他们自然也不能免俗,于是这些时日,长安城的两座集市之中人员的流动比起昔日更加的频繁。
从丝绸、绢布、成衣,再到酒水、腌肉,还有北地的裘皮,益州的山货等等,都在他们的购买范围之中。
众人就这样吵吵闹闹的走下了城墙,这里的城防早已经由另外的部曲接管,他们已经完成了交接。
城墙之下,一辆高大的四轮马车就停在马道的旁侧。
“上车,上车!”
众人兴高采烈的登上了马车,陈伍负责赶车,众人都坐在后座,他们租的是一辆主要用于载人的车,但是后面也有着专门的盛放货物的地方。
四轮马车已经出现了很久,因此许安也开放了民间购买的权力,当然这其中还是有一定的限制。
各地的道路因为长期的修缮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又因为商业的发达,以及人口逐渐开始流动,有嗅觉的灵敏的商人趁机购买了不少的四轮马车,成立了运输的商会。
不仅仅是运送货物,短途载人也成为了他们的赚钱的办法。
因为太平道的影响,还有明军强有力的威慑,各地的流寇盗匪在中州几乎绝迹,毕竟他们在鹰狼卫、六扇门还有明军的眼中就是移动的军功,各地发生的刑事案件都稀少无比。
不需要护卫,也使得成本降低,四轮马车又使得载人量、舒适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有利可图,那些商人自然是做起了此类的生意。
这些时日,因为明军开始放假,所以他们更是趁机将一些空闲的马车短期租借给那些放假的军卒,同时又开通了长途的运输,毕竟很多明军军卒的家庭都住在并州。
王起坐在四轮马车之上,感受着身下的颠簸,他看过无数次的四轮马车,但是一直都没有机会坐过,想不到这四轮马车居然这么的平稳。
车窗之外,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来往的行人脸上也不再是愁眉苦脸,惆怅不已。
就算是接连经历了旱灾、蝗灾还有地震,但是多数人的脸上都是带着笑容。
王起看着窗外的景象,却是感到恍如隔世一般。
这里就在几年之前还不是城池,只不过是普通的田地,但是现如今无数的阁楼拔地而起,无数房舍星罗棋布。
那传闻之中的黄天之世,或许就是如此吧……
第七百四十八章 归乡
“回家咯!”
官道之上,大量的四轮马车停靠在驿站的旁边。
有人站在马车之上,高声的呼喊了一句,瞬间便带起了无数人的回应。
“回家咯!”
成百上千名明军的军卒高兴的回应着他的那声呐喊,哪怕他们素不相识,但是并不影响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否在军中,但是他们永远都是同道。
长安城外东面的甲字驿站,驿站的内外都聚满了的已经得到了假期的军卒。
长安城外城共有十二道门,一共有一十二条大路通往四面八方,城外共有驿站一十二,负责中转。
负责统管驿站的驿官韩才坐在柜台后,笑呵呵的看着驿站里面闹哄哄的军卒,他也曾经是黄巾军的老兵,还曾经是一名屯长。
只是岁月不饶人韩才在战场之上也负了伤,只能无奈退下了战场,但是祸福相依,退伍之后,在退伍军人事务局的安排,他也谋得了一个可以安老的职位,在这里做了驿官。
如今再度看到如此多的同道,又让韩才回忆起了昔日军伍之中的景象。
韩才不是旧太平道出身,而是并州军出身,并州刺史张懿身死,太平道入主并州之时,他的部曲也加入了黄巾军序列。
当时太平道占据并州,人为鱼肉,我为刀俎,上官都已经归顺, 他们这些小卒也只能是跟着一起加入黄巾军之中。
只是, 当他们真正的进入了黄巾军之中, 才发现了黄巾军其实和那传言之中的完全不一样。
传言之中的黄巾军凶神恶煞,个个杀人如麻,心狠手辣,性情残暴,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很多人都是那太行山中的山精妖魔所化,并非真人。
但是真正的成为了黄巾军之中的一员,也让他慢慢的认识到了黄巾军真实的模样。
那些黄巾军和他们一样,其实都是凡人,被刀剑砍中也会受伤,面对强敌也会畏惧,同样他们也有各自的家人,只是他们很多人的家人早已经死在了连年的动乱之中……
黄巾军中的风气和汉军之中的风气可谓是天壤之别,截然不同。
在汉军之中,贪墨功劳,克扣物资这些都是习以为常之事,能够记得给主功之人分润一些的上官,都已经算是罕见了。
军侯一级的军官基本都是世家出身的子弟,他们这些普通的良家子根本就不够资格,最多升任到了屯长就已经到了头。
但是到了黄巾军之中,这样的情况便就此消失,统计战功的军中的军法官,也就是当时军中的符祝,军官也不会贪墨战功,他们自有指挥作战之战,和普通军卒的斩首之功区分了开来。
直到现在韩才仍然记得他们队内的那名黄巾军符祝,也记得那黄巾军的符祝为他讲解的经义。
没有以往汉军之中那森严的阶级,所有人都相互称呼对方为同道,军官除了在训练之时严苛之外,在平时都是和颜悦色。
所有人吃饭都是在一个锅中,甚至包括营官在内。
韩才从未有想过能凭借军功升为军官,但是在连番的大战之后,踏着尸山血海,他的军职一路水涨船高,没有人克扣他的军功。
他最终凭借着功劳成为了武卒营中的一名屯长,指挥上百人,成为了一名黄巾军中的一名军官……
听着驿站内噪杂的人声,韩才靠在椅背上,缓缓闭上眼。
时间再次回到了初平三年(192年)时的华阴,那是他经历的最后一战。
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的真实。
“天地自有神宝,悉自有神有精光……”
“随五行为色,随四时之气兴衰,为天地使,以成人民万物也……”
耳边噪杂的人声已经变成了恢弘的诵经声。
黑压压的董卓军甲士手持着利刃,高举着长枪蜂拥而来。
那密集而又急促的踏步声,犹如汹涌的潮水。
那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声几欲彻底压倒军阵之中诵经的声音,犹如天边滚滚的惊雷一般。
但是饶是如此,就在他的身旁,成百上千名头裹着黄巾的同道依旧坚定的和他站在一起,没有迟疑分毫……
“韩大哥!”
喊声从驿站之外传来,打断了韩才的思绪,将韩才重新拉回了现世。
韩才睁开杨看向官道,声音是从官道之上一辆坐满了人的四轮马车之中传出的。
许多手伸出了车窗,向着他不断的摇动。
“我们先回家了!”
马车内的军卒兴高采烈的向着韩才挥动着手,他们都和韩才熟识。
韩才作为驿站的驿官,每个月都要定时帮着军中的人传递家信,也定期会带着回信送到长安城外的军营之中,一来二去,便已经熟识了。
黄巾军的军卒没有休假的时候,和家中联系,只能依靠书信。
各地的屯所都有识字典农官,军中也有识字的符祝可以帮忙代写书信。
韩才也是笑呵呵的挥了挥手,以示告别。
赶车的车夫一抖马鞭,长鞭在空中猛然一响,马嘶声乍然响起,满载人货的四轮马车扬起了些许尘土,向着前方缓缓驰去。
马车逐渐消失,韩才的目光并没有移开,依旧停留在了马车之上。
其实韩才已经记得不这是多少个跟你告别的人了,大部分的人都知道他的名字,但是他却是记不清那些人的名字,虽然见过了很多次,也听过他们的名字,但是韩才总是并不愿意记得所有人的名字。
他当了驿官已经有两年的时间了,他以前记过很多人的名字,帮他们寄过信,帮他们收过信,喝过很多人的喜酒,见过很多人的亲友。
而益州被攻占之后,又多了一条入蜀的商路,蜀地的丝绸在西域畅销,在中州之地仍然畅销,当然畅销的不只有丝绸,还有蜀地的陶瓷,以及蜀地的茶叶、山货。
茶叶因为许安的原因,饮用的方法变得简单了起来。
从原来的煮茶、粥茶变成了,直接将茶叶烘焙,然后倒入沸水直接沏茶,工序简单了许多,也便宜了许多。
因此茶叶也正式开始开始正式从贵族喜欢饮用,被很多人开始接受。
还有一些货物也比较畅销,但是普通的商人却是没有办法得到。
因为商业的兴盛,所以也调整了专卖禁榷制度,从原先只有盐、铁、酒之外,又增加了数种物资,矾、铁、煤、宝货等都在禁榷的范围之中。
西域的香料收益也十分的巨大,许安本来想要禁止,但是这样无疑会极大的打击商人前往西域的积极性,因此许安只是在香料上增加了一些税收,凡是经过玉门关的商队载有香料会收取多收取一些额外的税收,并不归在禁榷范围之中。
永宁门作为长安城的南方正门,人口往来自然是比左安门与右安门要多上不少。
长安城不仅仅是城中有人,城外也还有不少的住民,大部分都是以屯所的形式存在。
城门处一名又一名全副武装的军卒守卫在城门的甬道前,一丝不苟的检查着从城外进入城中的人群和车队。
王起站在永宁门的城墙之上俯瞰着城门处不断前行的队伍,就算是已经在这里执勤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这样的景象他每天都能见到,但是再看无数次,都还是会动容。
“等到回来的时候再看吧。”
就在王起看着城楼下出神的之后,一只手突然伸了出来,勾住了他脖颈,搭在了他的肩上,将他往旁边拉了一拉,随后一脸贱兮兮的田璋不知道从哪里蹦了出来。
“快走,快走,到时间了,兄弟们都等了你半天了。”
王起一脸嫌弃的打开了田璋,笑骂道
“你倒是真快,半刻钟的时间都不到,你连衣服都换好了。”
田璋嘴上的八字胡微翘,指着城墙的马道,催促道。
“不是我们太快了,是你太拖延了啊,现在所有人都在等你啊,你就穿着这身军服和我们先去买东西吧,老陈已经借到了马车,我们先去集市买点东西。”
王起看向田璋指着的地方,果然,陈伍、杨木、钟厚几人都在马道旁侧穿着便装等着他。
“去晚了,真的买不到东西了,最近很多部曲都放了长假,集市里面都是人,现在好东西都要抢,我刚刚看到有一车拉着蜀锦的商队刚刚入城,现在我们赶去集市刚刚好能够赶上。”
“攒了这么多的钱,也没地方花,买上一些蜀锦置办些衣服,你不是一直想给家里带些什么吗,带上一些蜀锦,恐怕阿嫂这一个多月的假期肯定对你特别体贴。”
田璋贼兮兮的笑着,田璋推着王起向着马道走去,王起虽然是军侯,但是他们几人从太行山时便一直都是一起,历经大大小小的战事不下数十场,彼此之间早已经熟络无比。
在战时,上下分级,田璋他们从来都是遵从王起的号令,但是下了战场,他们之间却是没有分什么尊卑秩序,一直都是吵吵闹闹。
他们这些黄巾军的军卒,或者说明军的军卒更为贴切一些。
作为如今明国国内的高收入群体,当军中正式开始分批次放假,明军的军卒开始踏上返乡的道路。
军中纪律森严,更是严禁赌博、酗酒之事,基本上没有什么可消费的地方。
所以他们的手中都攒下了不少的余钱,中国自古以来都讲究衣锦还乡,锦衣不也行。
他们自然也不能免俗,于是这些时日,长安城的两座集市之中人员的流动比起昔日更加的频繁。
从丝绸、绢布、成衣,再到酒水、腌肉,还有北地的裘皮,益州的山货等等,都在他们的购买范围之中。
众人就这样吵吵闹闹的走下了城墙,这里的城防早已经由另外的部曲接管,他们已经完成了交接。
城墙之下,一辆高大的四轮马车就停在马道的旁侧。
“上车,上车!”
众人兴高采烈的登上了马车,陈伍负责赶车,众人都坐在后座,他们租的是一辆主要用于载人的车,但是后面也有着专门的盛放货物的地方。
四轮马车已经出现了很久,因此许安也开放了民间购买的权力,当然这其中还是有一定的限制。
各地的道路因为长期的修缮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又因为商业的发达,以及人口逐渐开始流动,有嗅觉的灵敏的商人趁机购买了不少的四轮马车,成立了运输的商会。
不仅仅是运送货物,短途载人也成为了他们的赚钱的办法。
因为太平道的影响,还有明军强有力的威慑,各地的流寇盗匪在中州几乎绝迹,毕竟他们在鹰狼卫、六扇门还有明军的眼中就是移动的军功,各地发生的刑事案件都稀少无比。
不需要护卫,也使得成本降低,四轮马车又使得载人量、舒适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有利可图,那些商人自然是做起了此类的生意。
这些时日,因为明军开始放假,所以他们更是趁机将一些空闲的马车短期租借给那些放假的军卒,同时又开通了长途的运输,毕竟很多明军军卒的家庭都住在并州。
王起坐在四轮马车之上,感受着身下的颠簸,他看过无数次的四轮马车,但是一直都没有机会坐过,想不到这四轮马车居然这么的平稳。
车窗之外,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来往的行人脸上也不再是愁眉苦脸,惆怅不已。
就算是接连经历了旱灾、蝗灾还有地震,但是多数人的脸上都是带着笑容。
王起看着窗外的景象,却是感到恍如隔世一般。
这里就在几年之前还不是城池,只不过是普通的田地,但是现如今无数的阁楼拔地而起,无数房舍星罗棋布。
那传闻之中的黄天之世,或许就是如此吧……
第七百四十八章 归乡
“回家咯!”
官道之上,大量的四轮马车停靠在驿站的旁边。
有人站在马车之上,高声的呼喊了一句,瞬间便带起了无数人的回应。
“回家咯!”
成百上千名明军的军卒高兴的回应着他的那声呐喊,哪怕他们素不相识,但是并不影响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否在军中,但是他们永远都是同道。
长安城外东面的甲字驿站,驿站的内外都聚满了的已经得到了假期的军卒。
长安城外城共有十二道门,一共有一十二条大路通往四面八方,城外共有驿站一十二,负责中转。
负责统管驿站的驿官韩才坐在柜台后,笑呵呵的看着驿站里面闹哄哄的军卒,他也曾经是黄巾军的老兵,还曾经是一名屯长。
只是岁月不饶人韩才在战场之上也负了伤,只能无奈退下了战场,但是祸福相依,退伍之后,在退伍军人事务局的安排,他也谋得了一个可以安老的职位,在这里做了驿官。
如今再度看到如此多的同道,又让韩才回忆起了昔日军伍之中的景象。
韩才不是旧太平道出身,而是并州军出身,并州刺史张懿身死,太平道入主并州之时,他的部曲也加入了黄巾军序列。
当时太平道占据并州,人为鱼肉,我为刀俎,上官都已经归顺, 他们这些小卒也只能是跟着一起加入黄巾军之中。
只是, 当他们真正的进入了黄巾军之中, 才发现了黄巾军其实和那传言之中的完全不一样。
传言之中的黄巾军凶神恶煞,个个杀人如麻,心狠手辣,性情残暴,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很多人都是那太行山中的山精妖魔所化,并非真人。
但是真正的成为了黄巾军之中的一员,也让他慢慢的认识到了黄巾军真实的模样。
那些黄巾军和他们一样,其实都是凡人,被刀剑砍中也会受伤,面对强敌也会畏惧,同样他们也有各自的家人,只是他们很多人的家人早已经死在了连年的动乱之中……
黄巾军中的风气和汉军之中的风气可谓是天壤之别,截然不同。
在汉军之中,贪墨功劳,克扣物资这些都是习以为常之事,能够记得给主功之人分润一些的上官,都已经算是罕见了。
军侯一级的军官基本都是世家出身的子弟,他们这些普通的良家子根本就不够资格,最多升任到了屯长就已经到了头。
但是到了黄巾军之中,这样的情况便就此消失,统计战功的军中的军法官,也就是当时军中的符祝,军官也不会贪墨战功,他们自有指挥作战之战,和普通军卒的斩首之功区分了开来。
直到现在韩才仍然记得他们队内的那名黄巾军符祝,也记得那黄巾军的符祝为他讲解的经义。
没有以往汉军之中那森严的阶级,所有人都相互称呼对方为同道,军官除了在训练之时严苛之外,在平时都是和颜悦色。
所有人吃饭都是在一个锅中,甚至包括营官在内。
韩才从未有想过能凭借军功升为军官,但是在连番的大战之后,踏着尸山血海,他的军职一路水涨船高,没有人克扣他的军功。
他最终凭借着功劳成为了武卒营中的一名屯长,指挥上百人,成为了一名黄巾军中的一名军官……
听着驿站内噪杂的人声,韩才靠在椅背上,缓缓闭上眼。
时间再次回到了初平三年(192年)时的华阴,那是他经历的最后一战。
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的真实。
“天地自有神宝,悉自有神有精光……”
“随五行为色,随四时之气兴衰,为天地使,以成人民万物也……”
耳边噪杂的人声已经变成了恢弘的诵经声。
黑压压的董卓军甲士手持着利刃,高举着长枪蜂拥而来。
那密集而又急促的踏步声,犹如汹涌的潮水。
那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声几欲彻底压倒军阵之中诵经的声音,犹如天边滚滚的惊雷一般。
但是饶是如此,就在他的身旁,成百上千名头裹着黄巾的同道依旧坚定的和他站在一起,没有迟疑分毫……
“韩大哥!”
喊声从驿站之外传来,打断了韩才的思绪,将韩才重新拉回了现世。
韩才睁开杨看向官道,声音是从官道之上一辆坐满了人的四轮马车之中传出的。
许多手伸出了车窗,向着他不断的摇动。
“我们先回家了!”
马车内的军卒兴高采烈的向着韩才挥动着手,他们都和韩才熟识。
韩才作为驿站的驿官,每个月都要定时帮着军中的人传递家信,也定期会带着回信送到长安城外的军营之中,一来二去,便已经熟识了。
黄巾军的军卒没有休假的时候,和家中联系,只能依靠书信。
各地的屯所都有识字典农官,军中也有识字的符祝可以帮忙代写书信。
韩才也是笑呵呵的挥了挥手,以示告别。
赶车的车夫一抖马鞭,长鞭在空中猛然一响,马嘶声乍然响起,满载人货的四轮马车扬起了些许尘土,向着前方缓缓驰去。
马车逐渐消失,韩才的目光并没有移开,依旧停留在了马车之上。
其实韩才已经记得不这是多少个跟你告别的人了,大部分的人都知道他的名字,但是他却是记不清那些人的名字,虽然见过了很多次,也听过他们的名字,但是韩才总是并不愿意记得所有人的名字。
他当了驿官已经有两年的时间了,他以前记过很多人的名字,帮他们寄过信,帮他们收过信,喝过很多人的喜酒,见过很多人的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