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线随即转过头看着傅友仁带来的几个手下,冷笑着说道:“把他们都带回去,先关起来,一个一个慢慢审。”然后又转过头端详着傅友仁,“至于傅总旗嘛?今天一定在这里审出结果,你们几个手脚麻利点。”
刘一线的手下自然知道刘一线的话是什么意思,他们立即动手准备上夹棍,此时楚殊颠颠的跑了上来,他不知道从哪里搞到了纸笔,而且已经写好了供词,乐颠颠的拿给刘一线看,“大人您看看?这样写行不行?”
刘一线扫了一眼楚殊写的供词。按照现代人的眼光,这篇供词如果作为乙方给甲方的提案,或是下属写给领导的报告,是绝对不合格的,因为他不仅字迹潦草,排版更是差强人意。但刘一线不是个矫情的领导,他并不在意这些细节,他更关注甩锅和推卸责任是否到位。从这个角度看,楚殊写的内容,不仅意思都表达清楚了,而且黑锅都扣到了傅友仁身上。更难得的是,里面着重强调,自己身为镇抚,一直被傅友仁蒙在鼓里,直到傅友仁行动前夕才发现傅友仁的阴谋诡计,及时带人前来阻止,并在第一时间阻止傅友仁丧心病狂的行为,在危急时刻,自己没有慌乱,表现镇定从容,临场指挥若定,一举粉碎了傅友仁进一步在京城的恐怖袭击行动。总之,按照楚殊所写,刘一线的责任是小小的,功劳是大大的。
刘一线看完了楚殊写的供词,非常满意的点了点头,但还是忍住了立刻嘉奖楚殊的冲动:“赶紧画押,快点结束,今天真他娘的晦气。”这一刻,刘一线内心确实发出了“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的感慨。
刘一线转身没走几步,就听到身后一声极其凄惨的嚎叫,就连在诏狱里见多识广的刘一线自己,也听的毛骨悚然,不禁凭空打了个冷颤。
话说另一头,朱棣没有出京,经过了这么多事,他心里有些没底,或者说的更确切的说,朱棣心里非常没底,而且更加迷茫,他不知道自己该按计划继续出京北行,还是该打道回府,是不是应该将今天的事写成奏折上报皇上。
今天的事闹的太大了,已经是满城风雨了,父皇可能现在已经知道了,如果自己默不作声,会不会等于承认了自己与张玉勾结,甚至是窝藏了张玉?但如果自己主动上报,以什么理由上报?父皇会怎么问?自己该如何作答呢?
朱棣的纠结暂且不提,我们把视角切回姚光启这边。因为朱棣的纠结中,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即他虽然知道姚光启没被锦衣卫抓到,却不知道姚光启在哪里。
我们从姚光启被包围开始说起,被几个锦衣卫包围的那一刻,他原本以为自己肯定是跑不了了,心里已经开始琢磨被抓住后该如何说了,要怎么说才能既不跟朱棣扯上关系,又能让自己脱罪。姚光启最终没有想到这个理由,因为从他被包围那一刻开始,离奇的事便一件又一件的发生,而且是一件紧接着一件的到来,根本就没有给他足够的思考时间。
首先是傅友仁的手下被一颗石子离奇的打倒,那一刻的姚光启,根本没意识到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暗中帮助自己。
随后便是傅友仁和楚殊两个好兄弟一言不合便大打出手,当然了,两边的目的都是为了抢夺姚光启,而傅友仁一方仗着人多,从交手的一开始便占据了上风,压住了楚殊一干人,当傅友仁的手下想趁势抓住姚光启的时候,一颗颗小石子不知道从哪个方向飞来,一枚接一枚的准确打在了意欲抓姚光启的锦衣卫身上,那些锦衣卫被打的嗷嗷乱叫,姚光启这时终于意识到,应该有人在暗中保护自己。
随后,傅友仁一方一直占据着优势,楚殊等人虽然英勇,但还是力战不支(楚殊已经倒地哀嚎),战局完全导向傅友仁一方。这次改变局面的还是石子,不知道哪里飞出来的石子,不仅打在想抓姚光启的锦衣卫身上,也打在傅友仁那些围攻楚殊手下的身上,那石子也真厉害,准度惊人、力道生猛(如果这些石子去百晓生的兵器谱排名,那威力堪比小李他妈的飞刀),所以楚殊等人虽然人少,居然逐渐搬回了劣势,勉勉强强跟傅友仁这边打了个平手。
之后,当两边混战越发激烈,乱的没人顾及姚光启的时候,不知道哪里突然伸出一只手,拉着姚光启钻进了旁边一个极窄的巷子,刚钻进巷子,这人顺手就将姚光启甩到了自己背上,纵身一跃跳过墙去,连姚光启也没看清路,只知道沿着难走而狭窄的小巷,一直飞奔。
跑了不知有多久,姚光启被背着来到一间没人的空房子内,这人将姚光启放下,转身就走,姚光启刚说了声“哎”,此人就跳出窗外不见了。
姚光启认定,此人不是朱棣安排暗中保护自己的高手,就是张玉的手下,所以也不觉得怎么惊讶,正好这间房子没人,让姚光启有时间思考一下,自己下一步要怎么办?是现在就回到朱棣那里去?还是等一等,观察一下风向。
姚光启判断,刘一线和傅友仁提前埋伏好,明显是得到了消息,确信张玉就在朱棣的随从队伍里,而阴差阳错之下,自己在锦衣卫全面行动之前,提前发现了刘一线和傅友仁等人的行踪,这才让自己有机会将局面搞乱,张玉才有机会逃脱。
不对,一定有哪里不对,事情不会这么简单。姚光启仔细回想现场的每一处细节,试图厘清头绪,找出关键性症结。
突然,姚光启脑中灵光一现,对,刘一线和傅友仁的人出现正是焦舌头他们打群架的时候。按理说,锦衣卫的行动一定是周密的,怎么会被自己发现呢,训练有素的锦衣卫怎么会犯这种低级失误,对,问题就出在打群架这群人里。
顺藤摸瓜,不仅能找出王府里的内鬼,进一步还能摸清锦衣卫到底掌握了多少内情,反败为胜的胜负手或许就在这里。
刘一线的手下自然知道刘一线的话是什么意思,他们立即动手准备上夹棍,此时楚殊颠颠的跑了上来,他不知道从哪里搞到了纸笔,而且已经写好了供词,乐颠颠的拿给刘一线看,“大人您看看?这样写行不行?”
刘一线扫了一眼楚殊写的供词。按照现代人的眼光,这篇供词如果作为乙方给甲方的提案,或是下属写给领导的报告,是绝对不合格的,因为他不仅字迹潦草,排版更是差强人意。但刘一线不是个矫情的领导,他并不在意这些细节,他更关注甩锅和推卸责任是否到位。从这个角度看,楚殊写的内容,不仅意思都表达清楚了,而且黑锅都扣到了傅友仁身上。更难得的是,里面着重强调,自己身为镇抚,一直被傅友仁蒙在鼓里,直到傅友仁行动前夕才发现傅友仁的阴谋诡计,及时带人前来阻止,并在第一时间阻止傅友仁丧心病狂的行为,在危急时刻,自己没有慌乱,表现镇定从容,临场指挥若定,一举粉碎了傅友仁进一步在京城的恐怖袭击行动。总之,按照楚殊所写,刘一线的责任是小小的,功劳是大大的。
刘一线看完了楚殊写的供词,非常满意的点了点头,但还是忍住了立刻嘉奖楚殊的冲动:“赶紧画押,快点结束,今天真他娘的晦气。”这一刻,刘一线内心确实发出了“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的感慨。
刘一线转身没走几步,就听到身后一声极其凄惨的嚎叫,就连在诏狱里见多识广的刘一线自己,也听的毛骨悚然,不禁凭空打了个冷颤。
话说另一头,朱棣没有出京,经过了这么多事,他心里有些没底,或者说的更确切的说,朱棣心里非常没底,而且更加迷茫,他不知道自己该按计划继续出京北行,还是该打道回府,是不是应该将今天的事写成奏折上报皇上。
今天的事闹的太大了,已经是满城风雨了,父皇可能现在已经知道了,如果自己默不作声,会不会等于承认了自己与张玉勾结,甚至是窝藏了张玉?但如果自己主动上报,以什么理由上报?父皇会怎么问?自己该如何作答呢?
朱棣的纠结暂且不提,我们把视角切回姚光启这边。因为朱棣的纠结中,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即他虽然知道姚光启没被锦衣卫抓到,却不知道姚光启在哪里。
我们从姚光启被包围开始说起,被几个锦衣卫包围的那一刻,他原本以为自己肯定是跑不了了,心里已经开始琢磨被抓住后该如何说了,要怎么说才能既不跟朱棣扯上关系,又能让自己脱罪。姚光启最终没有想到这个理由,因为从他被包围那一刻开始,离奇的事便一件又一件的发生,而且是一件紧接着一件的到来,根本就没有给他足够的思考时间。
首先是傅友仁的手下被一颗石子离奇的打倒,那一刻的姚光启,根本没意识到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暗中帮助自己。
随后便是傅友仁和楚殊两个好兄弟一言不合便大打出手,当然了,两边的目的都是为了抢夺姚光启,而傅友仁一方仗着人多,从交手的一开始便占据了上风,压住了楚殊一干人,当傅友仁的手下想趁势抓住姚光启的时候,一颗颗小石子不知道从哪个方向飞来,一枚接一枚的准确打在了意欲抓姚光启的锦衣卫身上,那些锦衣卫被打的嗷嗷乱叫,姚光启这时终于意识到,应该有人在暗中保护自己。
随后,傅友仁一方一直占据着优势,楚殊等人虽然英勇,但还是力战不支(楚殊已经倒地哀嚎),战局完全导向傅友仁一方。这次改变局面的还是石子,不知道哪里飞出来的石子,不仅打在想抓姚光启的锦衣卫身上,也打在傅友仁那些围攻楚殊手下的身上,那石子也真厉害,准度惊人、力道生猛(如果这些石子去百晓生的兵器谱排名,那威力堪比小李他妈的飞刀),所以楚殊等人虽然人少,居然逐渐搬回了劣势,勉勉强强跟傅友仁这边打了个平手。
之后,当两边混战越发激烈,乱的没人顾及姚光启的时候,不知道哪里突然伸出一只手,拉着姚光启钻进了旁边一个极窄的巷子,刚钻进巷子,这人顺手就将姚光启甩到了自己背上,纵身一跃跳过墙去,连姚光启也没看清路,只知道沿着难走而狭窄的小巷,一直飞奔。
跑了不知有多久,姚光启被背着来到一间没人的空房子内,这人将姚光启放下,转身就走,姚光启刚说了声“哎”,此人就跳出窗外不见了。
姚光启认定,此人不是朱棣安排暗中保护自己的高手,就是张玉的手下,所以也不觉得怎么惊讶,正好这间房子没人,让姚光启有时间思考一下,自己下一步要怎么办?是现在就回到朱棣那里去?还是等一等,观察一下风向。
姚光启判断,刘一线和傅友仁提前埋伏好,明显是得到了消息,确信张玉就在朱棣的随从队伍里,而阴差阳错之下,自己在锦衣卫全面行动之前,提前发现了刘一线和傅友仁等人的行踪,这才让自己有机会将局面搞乱,张玉才有机会逃脱。
不对,一定有哪里不对,事情不会这么简单。姚光启仔细回想现场的每一处细节,试图厘清头绪,找出关键性症结。
突然,姚光启脑中灵光一现,对,刘一线和傅友仁的人出现正是焦舌头他们打群架的时候。按理说,锦衣卫的行动一定是周密的,怎么会被自己发现呢,训练有素的锦衣卫怎么会犯这种低级失误,对,问题就出在打群架这群人里。
顺藤摸瓜,不仅能找出王府里的内鬼,进一步还能摸清锦衣卫到底掌握了多少内情,反败为胜的胜负手或许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