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页
等到毛云成为世界闻名的糖果大王,她在世界各地演讲,都会提起第一任厂长。
他们何其有幸,能获得那对夫妻的帮助,以至于一个小小的橡树村,成为了世界糖果生产基地,W县更是最先富起来的村,没有之一!
第七十八章 年代文28
忙完了这一茬, 桑语彻底闲下来了,接下来的时间,就是等待李文谦和梁生带来好消息, 同时等着甘蔗收获。
村里已经热火朝天忙起来了, 翻地,播种, 除草, 种菜,一刻都不得闲。
就是孩子们,也纷纷去了村小学上课。
不知道是周支书动员的好,还是那则流言让大家看到了阶级改变的希望,村里所有人都动了心,把孩子全部送去了学校。
即便是十一二岁, 已经可以当成半个劳动力了, 他们还是主动地让孩子去上学了。
流言是这样的, 制糖厂发展的非常好,等过两三月, 就会再招一批人, 要的也都是读书认字的。
这次主要是做手工糖, 会认字就行,到也不严苛。
这样一来,知青全部都可以上, 村里人认字的就少了很多,毕竟以前虽然有过扫盲班, 但真正用了心学的, 真没几个。
村民们生怕自己的机会被抢了, 就纷纷找到周支书和桑语这边打听情况。
桑语就说, 要么大家从现在开始就多认识写字吧,你见过不认识字的农民,你见过不认字的工人吗?
这话传着传着,就变成了只有认字的人才能当工人。
然后周支书还加了一把火,说制糖厂要扩大,就必须找学问好的,不然就是拖大家的后腿,你们自己不认字进不去,就不要耽误孩子了,让他们学点东西,以后好成为工人。
众人一听,是这个理,然后你传我,我传他,就变成了以后他们都有机会当工人,但必须认字。
这样一来,大家都愿意让孩子去上学了,毕竟从农民变成工人,不算阶级跨越,但也是从面朝土地背朝天,变得更加出息不是。
不仅是孩子们,他们自己也想学,机会不能都被知青们抢去了。
发展到后面,不知道怎么说的,总之就是在孩子们放学后,还另外开了一堂课,给村民们继续扫盲。
这是好事,周支书大力支持,并和桑语商量,等他们结业时,从里面选出几个人成为制糖厂的工人。
桑语答应了,并表示当时候会出题,成绩最好的人加入,至于选多少人,这个到时候再说。
于是乎,众人的情绪更加高涨,扫盲班一连开了三个还打不住,大人学习的兴头比孩子们都强。
这是有带动作用的,见大人如此,孩子们也不敢不认真了。
于是整个橡树村,陷入了异常火热的情况,白天上工,晚上学习,全所未有的认真。
在这样的计划下,桑语无所事事的倒像个异类。
好吧,那她就计划一下,如果李文谦和梁生那边顺便的话,厂里要招多少人,该怎么给他们培训。
另外,机器还得进一批,这次就不需要从京城那边弄了,司徒泽的设计已经有了进展,不久前去了省里找人做出来看看效果。
桑语给他打了电报,说明了情况。
司徒泽回了好字,等到甘蔗收获的时候,那些机器也就到了。
好在当初建厂房的时候,已经考虑到了这种情况,直接建了好几倍大,暂时不需要担心厂房的问题。
等到桑语的肚子渐渐大起来,甘蔗也陆陆续续运过来了,存放进仓库。
李文谦和梁生也带着人前后脚回来了,大喜啊,厂长!
两队人喜气洋洋,面上全都是兴奋之情。
这么高兴,看来此行非常顺利。桑语笑着道。
两人狠狠点头,李文谦道,我这次跑了十个县和两个市,他们的收购站都表示要购买我们的糖果,我算了一下,订单加起来有一万斤。
我这边也是,我们跑了九个县和三个市,红糖定了六千斤出去,糖果有八千斤。梁生激动地道。
好!桑语非常高兴,材料我们已经准备好了,机器也到位了,明天就可以开始生产了。
宣布正式开工的消息,桑语就让他们先回去休息,过两天再来。
来了后,他们就要正式招人了。
桑语计算过了,熬糖有机器,但做糖果还需要人,目前没有这么细致的机器,就算有,那总不能每一种糖果用一台机器吧?
相比机器,这年头的人力成本才是最廉价的,正好还能让村里人有机会成为工人,何乐而不为呢。
更何况按照目前他们厂的效益,是养得起这么多工人的。
桑语大手一挥,决定这次就再找一百个工人,二十种糖果,一种五个人做,怎么都不叫多。
当然了,实际是不可能这么分配的。
这次的订单,就像桑语预想的一样,硬糖和花生糖订单最多,占据了三分之二的数量。剩下的三分之一有一大半都是软糖,奶糖最少。
一来奶糖更不好储存,二来用了大量牛奶,虽然味道最好,但价格也更贵。
除了几个市里下了奶糖的订单,县收购站都没有要,怕价格高卖不出去,放都能放坏了。
所以分配人手的时候,当然大部分人去做硬糖和花生糖,少数人做软糖或奶糖。
--
他们何其有幸,能获得那对夫妻的帮助,以至于一个小小的橡树村,成为了世界糖果生产基地,W县更是最先富起来的村,没有之一!
第七十八章 年代文28
忙完了这一茬, 桑语彻底闲下来了,接下来的时间,就是等待李文谦和梁生带来好消息, 同时等着甘蔗收获。
村里已经热火朝天忙起来了, 翻地,播种, 除草, 种菜,一刻都不得闲。
就是孩子们,也纷纷去了村小学上课。
不知道是周支书动员的好,还是那则流言让大家看到了阶级改变的希望,村里所有人都动了心,把孩子全部送去了学校。
即便是十一二岁, 已经可以当成半个劳动力了, 他们还是主动地让孩子去上学了。
流言是这样的, 制糖厂发展的非常好,等过两三月, 就会再招一批人, 要的也都是读书认字的。
这次主要是做手工糖, 会认字就行,到也不严苛。
这样一来,知青全部都可以上, 村里人认字的就少了很多,毕竟以前虽然有过扫盲班, 但真正用了心学的, 真没几个。
村民们生怕自己的机会被抢了, 就纷纷找到周支书和桑语这边打听情况。
桑语就说, 要么大家从现在开始就多认识写字吧,你见过不认识字的农民,你见过不认字的工人吗?
这话传着传着,就变成了只有认字的人才能当工人。
然后周支书还加了一把火,说制糖厂要扩大,就必须找学问好的,不然就是拖大家的后腿,你们自己不认字进不去,就不要耽误孩子了,让他们学点东西,以后好成为工人。
众人一听,是这个理,然后你传我,我传他,就变成了以后他们都有机会当工人,但必须认字。
这样一来,大家都愿意让孩子去上学了,毕竟从农民变成工人,不算阶级跨越,但也是从面朝土地背朝天,变得更加出息不是。
不仅是孩子们,他们自己也想学,机会不能都被知青们抢去了。
发展到后面,不知道怎么说的,总之就是在孩子们放学后,还另外开了一堂课,给村民们继续扫盲。
这是好事,周支书大力支持,并和桑语商量,等他们结业时,从里面选出几个人成为制糖厂的工人。
桑语答应了,并表示当时候会出题,成绩最好的人加入,至于选多少人,这个到时候再说。
于是乎,众人的情绪更加高涨,扫盲班一连开了三个还打不住,大人学习的兴头比孩子们都强。
这是有带动作用的,见大人如此,孩子们也不敢不认真了。
于是整个橡树村,陷入了异常火热的情况,白天上工,晚上学习,全所未有的认真。
在这样的计划下,桑语无所事事的倒像个异类。
好吧,那她就计划一下,如果李文谦和梁生那边顺便的话,厂里要招多少人,该怎么给他们培训。
另外,机器还得进一批,这次就不需要从京城那边弄了,司徒泽的设计已经有了进展,不久前去了省里找人做出来看看效果。
桑语给他打了电报,说明了情况。
司徒泽回了好字,等到甘蔗收获的时候,那些机器也就到了。
好在当初建厂房的时候,已经考虑到了这种情况,直接建了好几倍大,暂时不需要担心厂房的问题。
等到桑语的肚子渐渐大起来,甘蔗也陆陆续续运过来了,存放进仓库。
李文谦和梁生也带着人前后脚回来了,大喜啊,厂长!
两队人喜气洋洋,面上全都是兴奋之情。
这么高兴,看来此行非常顺利。桑语笑着道。
两人狠狠点头,李文谦道,我这次跑了十个县和两个市,他们的收购站都表示要购买我们的糖果,我算了一下,订单加起来有一万斤。
我这边也是,我们跑了九个县和三个市,红糖定了六千斤出去,糖果有八千斤。梁生激动地道。
好!桑语非常高兴,材料我们已经准备好了,机器也到位了,明天就可以开始生产了。
宣布正式开工的消息,桑语就让他们先回去休息,过两天再来。
来了后,他们就要正式招人了。
桑语计算过了,熬糖有机器,但做糖果还需要人,目前没有这么细致的机器,就算有,那总不能每一种糖果用一台机器吧?
相比机器,这年头的人力成本才是最廉价的,正好还能让村里人有机会成为工人,何乐而不为呢。
更何况按照目前他们厂的效益,是养得起这么多工人的。
桑语大手一挥,决定这次就再找一百个工人,二十种糖果,一种五个人做,怎么都不叫多。
当然了,实际是不可能这么分配的。
这次的订单,就像桑语预想的一样,硬糖和花生糖订单最多,占据了三分之二的数量。剩下的三分之一有一大半都是软糖,奶糖最少。
一来奶糖更不好储存,二来用了大量牛奶,虽然味道最好,但价格也更贵。
除了几个市里下了奶糖的订单,县收购站都没有要,怕价格高卖不出去,放都能放坏了。
所以分配人手的时候,当然大部分人去做硬糖和花生糖,少数人做软糖或奶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