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页
林黛玉噗呲一笑,脑海中已经浮现谚哥儿摇头晃脑,依依不舍拿糖糕换桂花糕的样子了。
她笑着放下信,对紫鹃吩咐道,我记得你桂花糕做的最好,你明日做一盘来,我要送去郡主府。
紫鹃是贾母给林黛玉的丫头,是来贴身服侍的,不过林黛玉知道她做糕点的手艺是跟着她母亲学的,比其他人强出一些。
紫鹃闻言立刻答应下来,只要姑娘喜欢,让她做什么都行。
林黛玉想到谚哥儿可爱模样,提起笔写回信,同时在心里做了计划。
从明天开始,就称病不去上学了,自己在房里学习吧。
反正她本就病病弱弱的,谁看了也不意外,就是请了大夫过来,也会诊出她身体不适的结论。
果然,从那天开始,林黛玉就没再去上学了,自己躲在院子里养病,实际在学习。
贾母亲自过来看过,知道她只是小问题,需要养着,就不再担忧,只时常打发人来探望。
而宝玉和姐妹们知道后,也会在下学后过来,陪她说说话,或者一起探讨一下诗文女工什么的。
不过怕打扰她养病,她们待上几刻钟或半个时辰就走,而宝玉虽然想多待一会儿子,不过姐妹们走了,林黛玉就淡淡的,拿着书本自顾自地温习,搞得不爱读书的宝玉,也不愿多待了。
就这样,林黛玉能学习的时间变多了,有了谚哥儿的读书笔记,再加上她本就聪慧,进度也是一日千里。
反正谚哥儿是没觉察到她之前的懈怠,反而因为林黛玉的速度,心里有了更多的紧迫感。
桑语担心他们这么努力,会熬坏了身子,尤其是林黛玉,那真是个美人灯,风一吹就灭的那种。
因此,在不特意给瑞王准备吃食后,桑语又开始让人收集露水,或者去郊外山上弄山泉水。
以她和林黛玉的关系,频繁地送吃食也不好,于是就拿这些为借口。
文化人嘛,都喜欢收集这些个泡茶,什么湖中心的水,无根之水,露水等等,怎么风雅怎么来。
贾府人知道后,也只觉得她们这些书香人家出来的,天天餐风饮露,过得忒风雅了。
在贾府,没人会关注这个,只除了宝玉和姐妹们,不过迎春是个沉默的性子,不会主动提,宝钗知道了也就是打趣一二,心里羡慕是有的,再多就没了。
倒是湘云和惜春,闹着要喝喝郡主府送来的水,探春跟着起哄,林黛玉脾气有点傲娇,有小性子,但却是个大方的主。又觉得郡主府送来的水,又是那么精心准备的,就该配上最好的茶叶,于是每次都拿出珍贵的茶叶来。
那些都是贡品,皇后娘娘赏的,桑语送的,都被她拿出来待客了。
茶本来就是难得的精品,即便是国公府和皇商家出来的,她们也没机会喝到,因此喝过之后,再怎么觉得好喝,都以为是茶叶的原因,还都赞,怪不得永宁郡主要送这些水来,这么好的茶,要是没这水给配,那多浪费啊。
在这些水的帮助下,林黛玉的身体越来越好,即便读书有点累,也越来越有劲头,精神十足。
再加上她偶尔能收到父亲林如海的信,看到上面字字句句的关切,心情就会变得很好。
很多时候,心里舒服了,每天心情明媚的,身上的小毛病也就不在意的。
当你不再把它当一回事,慢慢地也就好了。
等到桑语再一次接林黛玉去郡主府的时候,她的脸色都红润了很多,神情也看着活泼了些许。
时间就这么一日日过着,很快就到了科举的日子。
因为是新皇登基后的第一次恩科,聪明的举人不少,知道这是难得的机会,无论有没有把握的,全都来了京城。
一时间京城人满为患,一扫新年后的沉闷血腥气氛,总算是活跃了起来。
街上到处能看到结伴游玩的读书人,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不是碰到了互相打个招呼,就是凑到一起说诗会,说逛寺庙的事。
说起来,别看他们都是来考试的,但很多人都没把考前突击的事放在心上,来了京城后,就四处结交好友,参加诗会打出名声去,或者拜访这个大儒,那个官员的。
这也是常态,能来京城参考的,都有一把刷子,谁也不觉得自己会落榜,所以他们得为以后筹谋。
考中了只是第一步,除了前三甲之外,剩下中进士的人还要参加制科考试,考中的进入翰林院,剩下的要么分到六部,要么就只能等待侯官。
本朝的制科考试只录取前十名,也就是说,只有十三个人能进入翰林院,剩下的都要候官。
朝中有背景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要自己走动,才能有机会第一时间被选中做官,或者给安排一个好位置。
不要以为现在朝中缺人,他们想要就有了,那是不可能的。
朝中再缺人,也不会要他们这些刚刚进入官场,什么都不懂的人担任要职,总还得学习的。
那么在哪个部门学,跟在谁身后学,就是重中之重,选得好了,未来平步青云,要是没选好,可能一辈子也就这样了。
所以这些举人们才会这么积极,一来是让那些官员看到他们的才华,如果上官能主动把自己要过去,就再好不过。
二来也是结交同科进士,以后他们就是同一届的了,关系比别人更亲近些,要是处得好了,未来能互为依仗。
--
她笑着放下信,对紫鹃吩咐道,我记得你桂花糕做的最好,你明日做一盘来,我要送去郡主府。
紫鹃是贾母给林黛玉的丫头,是来贴身服侍的,不过林黛玉知道她做糕点的手艺是跟着她母亲学的,比其他人强出一些。
紫鹃闻言立刻答应下来,只要姑娘喜欢,让她做什么都行。
林黛玉想到谚哥儿可爱模样,提起笔写回信,同时在心里做了计划。
从明天开始,就称病不去上学了,自己在房里学习吧。
反正她本就病病弱弱的,谁看了也不意外,就是请了大夫过来,也会诊出她身体不适的结论。
果然,从那天开始,林黛玉就没再去上学了,自己躲在院子里养病,实际在学习。
贾母亲自过来看过,知道她只是小问题,需要养着,就不再担忧,只时常打发人来探望。
而宝玉和姐妹们知道后,也会在下学后过来,陪她说说话,或者一起探讨一下诗文女工什么的。
不过怕打扰她养病,她们待上几刻钟或半个时辰就走,而宝玉虽然想多待一会儿子,不过姐妹们走了,林黛玉就淡淡的,拿着书本自顾自地温习,搞得不爱读书的宝玉,也不愿多待了。
就这样,林黛玉能学习的时间变多了,有了谚哥儿的读书笔记,再加上她本就聪慧,进度也是一日千里。
反正谚哥儿是没觉察到她之前的懈怠,反而因为林黛玉的速度,心里有了更多的紧迫感。
桑语担心他们这么努力,会熬坏了身子,尤其是林黛玉,那真是个美人灯,风一吹就灭的那种。
因此,在不特意给瑞王准备吃食后,桑语又开始让人收集露水,或者去郊外山上弄山泉水。
以她和林黛玉的关系,频繁地送吃食也不好,于是就拿这些为借口。
文化人嘛,都喜欢收集这些个泡茶,什么湖中心的水,无根之水,露水等等,怎么风雅怎么来。
贾府人知道后,也只觉得她们这些书香人家出来的,天天餐风饮露,过得忒风雅了。
在贾府,没人会关注这个,只除了宝玉和姐妹们,不过迎春是个沉默的性子,不会主动提,宝钗知道了也就是打趣一二,心里羡慕是有的,再多就没了。
倒是湘云和惜春,闹着要喝喝郡主府送来的水,探春跟着起哄,林黛玉脾气有点傲娇,有小性子,但却是个大方的主。又觉得郡主府送来的水,又是那么精心准备的,就该配上最好的茶叶,于是每次都拿出珍贵的茶叶来。
那些都是贡品,皇后娘娘赏的,桑语送的,都被她拿出来待客了。
茶本来就是难得的精品,即便是国公府和皇商家出来的,她们也没机会喝到,因此喝过之后,再怎么觉得好喝,都以为是茶叶的原因,还都赞,怪不得永宁郡主要送这些水来,这么好的茶,要是没这水给配,那多浪费啊。
在这些水的帮助下,林黛玉的身体越来越好,即便读书有点累,也越来越有劲头,精神十足。
再加上她偶尔能收到父亲林如海的信,看到上面字字句句的关切,心情就会变得很好。
很多时候,心里舒服了,每天心情明媚的,身上的小毛病也就不在意的。
当你不再把它当一回事,慢慢地也就好了。
等到桑语再一次接林黛玉去郡主府的时候,她的脸色都红润了很多,神情也看着活泼了些许。
时间就这么一日日过着,很快就到了科举的日子。
因为是新皇登基后的第一次恩科,聪明的举人不少,知道这是难得的机会,无论有没有把握的,全都来了京城。
一时间京城人满为患,一扫新年后的沉闷血腥气氛,总算是活跃了起来。
街上到处能看到结伴游玩的读书人,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不是碰到了互相打个招呼,就是凑到一起说诗会,说逛寺庙的事。
说起来,别看他们都是来考试的,但很多人都没把考前突击的事放在心上,来了京城后,就四处结交好友,参加诗会打出名声去,或者拜访这个大儒,那个官员的。
这也是常态,能来京城参考的,都有一把刷子,谁也不觉得自己会落榜,所以他们得为以后筹谋。
考中了只是第一步,除了前三甲之外,剩下中进士的人还要参加制科考试,考中的进入翰林院,剩下的要么分到六部,要么就只能等待侯官。
本朝的制科考试只录取前十名,也就是说,只有十三个人能进入翰林院,剩下的都要候官。
朝中有背景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要自己走动,才能有机会第一时间被选中做官,或者给安排一个好位置。
不要以为现在朝中缺人,他们想要就有了,那是不可能的。
朝中再缺人,也不会要他们这些刚刚进入官场,什么都不懂的人担任要职,总还得学习的。
那么在哪个部门学,跟在谁身后学,就是重中之重,选得好了,未来平步青云,要是没选好,可能一辈子也就这样了。
所以这些举人们才会这么积极,一来是让那些官员看到他们的才华,如果上官能主动把自己要过去,就再好不过。
二来也是结交同科进士,以后他们就是同一届的了,关系比别人更亲近些,要是处得好了,未来能互为依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