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拦你了?”
“对。”
“可有说什么?”
郑玉衡摇了摇头。
董灵鹫摸了摸纸面,想着老尚书还算沉得住气,要是换了御史台的台谏长官,那位御史中丞必然掉头回来,质问皇太后的德行——要不是孟臻说自己需要这么一个忠言直谏的人物,董灵鹫早就将这个驴脾气打发到地方去了。
她问到这里,便不再问详细了,而是把手头的两份文章看完,翻到下一页时,目光突然一滞。
这手字……
董灵鹫转过视线,又看了看身侧的郑玉衡,跟瑞雪道:“把方子拿来。”
瑞雪应了一声,立即将这几日郑太医开的药方送过来。郑玉衡就在太后的身侧,董灵鹫索要药方,却不直接问他,这让小太医心中有些打鼓,不知道她是什么意图。
董灵鹫接过方子,对了一眼字,果然笔迹相同。由于这是昔年被黜落的春闱试卷,所以在密封考题、隐名批阅的过程中,卷面上不曾有考生的名姓和籍贯。
董灵鹫扫了他一眼,从底下抽出甘尚书呈上来的名册,果然从昔年春闱的考生中寻到了郑玉衡的名姓,上面画着红色的圈,以示跟其余进入翰林院的进士不同。
她道:“郑玉衡。”
郑玉衡心神未定,被叫了一下全名,立即凝神道:“是。”
“三年前关于隐田众多、税赋不足的议题,”董灵鹫抬起头,望着他的双眼,“主考官评定的一甲之中,只有一位坚持立即清田、削去隐田与私兵,并且要从藩王皇亲开始,诱以他利,施以刑法,还写了一份详细的土断之策。”
郑玉衡几乎被她平静的语句定在原地,一千多个日夜来无数在脑海中反复浮现过的议题,反复重来过的文章,就这样剖开血肉、突如其来地展现在他面前。
他的反应甚至慢了一刹那,但在回神的瞬间,他下意识道:“臣……臣错了。”
“你没错。”董灵鹫说,“你没有错。”
郑玉衡哑然失语。
董灵鹫的目光收回,落在这篇文章上,道:“其他考生的方式都太绵软了,这样的疾患,怎么能够施恩劝慰?剥削佃户,搜刮民脂民膏,当杀。”
太后的话一直温和轻柔,但当她的平淡的语气落在这几个字上时,依旧有让人浑身战栗的力量感。
郑玉衡像是被摁了开启的机关,像是被砸破了厚厚壁障的一缸水,多年来想不通的心绪就像是水一样汹涌地蔓延。
他声音发涩,道:“……可是,先帝、先帝说臣有错。”
董灵鹫笑了笑,伸出手。小太医犹豫了小片刻,还是将手递过去,被她拉到座椅的一侧。郑玉衡时刻谨记侍奉太后的规矩,刚要行礼下拜,董灵鹫便道:“搬张椅子来。”
内侍手脚利索地搬过一张座椅。郑玉衡几乎是被她按坐在身畔的。
她道:“是我黜落你的。”
郑玉衡:“嗯……啊?”
他下意识地应了声,后知后觉地听清她说什么。即便坐在她身畔,也忽然觉得手脚冰凉,有一种莫名的情绪不断地翻涌、发酵。
董灵鹫见他惊讶的眼神,忍不住戳了戳小太医的额头,道:“哀家要是不这么做,先帝一怒之下,差点砍了你的脑袋。”
“噢……”郑玉衡的脖颈凉嗖嗖的,默默低下头听训,“陛下是明君。”
“明君逼到了一定地步,也会有发泄不出来的气。”董灵鹫回忆了一下,慢慢讲述道,“你那方法虽然没有错,但那是个什么时局?南方旱了两年,又快入冬,游牧部落在北疆劫掠,神武军、神勇军,甚至御营中军,哪一方的官兵不是要真金白银去养,你以为我们不想土断、不想抄家?”
“我们”,郑玉衡极为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个词,他心里有些微妙的羡慕,太后娘娘认为她跟先帝是“我们”。
他问:“那为什么……”
“因为他们走了内侍省的路子,献给皇帝八千万两白银。”
郑玉衡被这个数字惊得吸了一口凉气。
这些人……居然通过内侍……来贿赂皇帝?!
董灵鹫继续道:“远水解不了近渴,你的法子也救不了燃眉之急,反而还要跟他们周旋。所以先帝接受了这笔贿赂,为了能发出军饷,为了表这个态,跟三省六部的朝臣大儒们吵了十几天,驳议接近六轮,筋疲力尽时,你的文章被送到了御案上。”
听到这里,郑玉衡忍不住摸了摸自己的脖子,发现它还好端端地长着,胆子又大了起来:“君子不迁怒于人。”
董灵鹫仔细地审视着他,唇边含笑,道:“你还敢当着哀家的面说先帝不够君子。真是无法无天了。”
郑玉衡有点儿恃宠而骄,不仅没认错,还问道:“光是贿赂就能拿出这么一笔数额了,那这些地方豪强、皇亲国戚,所贪墨的金银……”
那几乎是个无法想象的数字。
董灵鹫轻轻颔首,淡淡地道:“所以在先帝驾崩之前,在病中唯一亲自翻阅的文书奏折,就是推行清田土断,该抄的抄,该杀的杀。国库充裕,这是他为太子做得最后一件事了。”
屋檐外雨声滂沱,打在殿前的石板路上。
这些话由太后说出来,总让郑玉衡感觉到一股切肤的寒意。他无法去想象,一个被娘娘归类成“我们”的人,一个共参朝政的十几年夫君,在他骤然离世之后,娘娘有没有为他伤心、有没有为他流泪。
太后娘娘也会流泪的吗?她这么温柔,又这么强大。
郑玉衡陷入一种略微迷茫的深思中,甚至在脑海中构建那个未曾谋面的男人,他将自己不曾拥有的许多特质附加给先帝,似乎那一定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圣人,否则就不足以匹配娘娘。
董灵鹫轻咳一声,道:“想什么呢?”
郑玉衡停顿了一下,道:“臣在想……这篇文章。”
“要不是哀家将这事忘了,早该想到这么处置要断了你们的仕途。”董灵鹫道,“你如今还想从仕么?哀家可以帮你安排。”
她为郑玉衡安排,也是基于他的才学,跟他长得俊俏这一点倒是没什么关系。
曾经十分渴望的事情猝不及防地出现在面前,郑玉衡却没有感到欣喜,他怔怔地看着对方,竟然说不出谢恩的话,就这么僵持了小半晌,他才道:“臣已经很久没有读书了。”
董灵鹫知道他在说谎,但还是听了下去。
“臣恐怕没有昔年的锐气,也没有文官的品行。”他努力地分析道,“臣一直跟着老师学医,四书五经都忘了,这样的厚待……臣无法胜任。”
在他语句生涩的自我贬低中,董灵鹫道:“你不想离开我吗?”
郑玉衡按在身侧的手指猛地缩紧,湿漉漉的手心将衣衫的一角濡湿。
他闭口不言。
“成为文官,走上仕途,照样可以为天下百姓万死不辞。”董灵鹫对他道,“你……”
“娘娘要赶我走吗?”他突然打断,猛地抬起双眼。两人四目相对,触摸到彼此之间目光的温度,郑玉衡几乎要被她无限的疼爱和垂悯所融化。
董灵鹫的话顿了片刻,然后道:“怎么会呢……”
她伸出手,很简单、很温暖地抱了抱他,仿佛陷落进她的怀中,就可以变成一只猫、变成宠物,回到无忧无虑的时刻,可以尽情地依偎在她身边,不必担忧风雨。
董灵鹫的手贴住他的背,又轻轻地贴到后颈上,语调低柔,甜蜜安稳地像梦一般:“不会的。”
作者有话说:
不会的,抱抱。
第15章
董灵鹫将曾经贬黜下狱、而今在外的几位忠正之士调回京中,授以翰林院修撰等职务,皇太后的旨意下达,这些名册和案卷也就又送到了皇帝的案前。
孟诚在东府当太子观政时,由于明德帝的溺爱,所以才在理政上没有什么太高的才学和见地,如今登基一年,许多事还都是在学习当中。
他耐心学习、为人仔细,所以将这些人的名姓都看得很清楚,也因此,他对那份名册上被朱批圈起的名字很是注意,觉得这几个字十分耳熟,回想片刻,才记起当初在慈宁宫碰见的那位年轻太医,就叫郑玉衡。
他在那日之后,特意遣人去问了此人的身份、家世、籍贯。
孟诚抵着下颔,眼神转而变得有些严肃。他见到此名虽然被圈起,但却没有在起复任用的名单里,心中大感惊奇,暗暗想着:“那难道真是个纯粹的医官?不是为了攀附母后,重走仕途的?”
或许是出于一种潜意识中的敌意。孟诚根本不相信那位俊俏太医能是什么好人,总是联想到历史上的奸佞,留在母后身边,一定有更大、更狼子野心的图谋。
他之所以没有赶走这个人,只是因为他医治太后得力,所以皇帝的孝顺之心发作,不想惹董灵鹫不悦。
孟诚锁眉沉思许久,一旁为他侍茶的掌印太监商恺走上前来,暗中扫了书案一样,跟平常一样摆上温茶。
商恺也属于入内内侍省,也就是主管宫廷内务的后省。虽然他名义上只负责皇帝的归元宫,但不仅在宦官中官职拔尖,实际权力上也是后省的一把手。
如果真论资历,他跟宣靖云其实是平起平坐的,但商恺曾在东府陪伴新帝,自孟诚五岁起便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关系跟其他的宦官奴婢绝不相同。因太后近年来也有积劳成疾、体弱易病的征兆,所以倚靠新帝的商恺便在后省抬起了头,险险压过宣靖云一头。
常年憋了一口气的商恺,在品味到无人钳制的权力后,不免为其中的甘甜所沉溺,并且期望能在孟诚面前得到更多的赏识。他道:“陛下老皱着眉头,奴婢心里头不是滋味啊。”
他语调和缓,几乎透出一股心疼的味道:“您这忙了一天了,也不歇下来喝口茶水。”
孟诚便喝了茶,随口道:“朕说让你徒弟来伺候,你倒不爱听。”
商恺笑道:“他们那毛手毛脚的,还不会伺候人呢。”
“你说……”孟诚转头看他,习惯性地想将这事告诉商恺,让陪他从小长大的大伴提提建议,然而想到圣贤教导、母后提点,又憋在了口中,只是道,“若是太医院的人也是阉宦就好了。”
小皇帝又喝了口茶,喃喃道:“只需使唤他、用他,不必敬他、爱重他,那才是好用的人,能伺候母后,朕也放心。”
“哎哟,陛下啊,太医院是医官,那都是朝臣,怎么能跟奴婢们沦为一道呢?”
“朕知道。”孟诚不耐烦地道,“是不成个体统。他若是个可收买的角色,那也不值得放在心上……”
商恺见他实在烦闷,便推测着道:“可是慈宁宫娘娘身边的那位……郑太医?”
孟诚忽然抬起眼,笔直地望着他。
商恺继续道,用得是推敲的语气:“后省侍奉慈宁宫时,有些小黄门想攀附娘娘,对郑太医行贿赂之事……让宣都知给罚了。”
他这是个委婉的说法,也是面子上的说法。实情则是,嘴巴不牢靠的内侍险些将流言蜚语传出宫门,宣靖云攥着检举名单到各处去抓人,半夜三更,在后省的院子里挨个按规矩打了四十杖,活活晕过去的也有。
因为那次的工夫下得太狠,抓得人不少,从夜半打到第一声鸡叫。宣都知才慢悠悠地从椅子上站起来,一身冰冷的风露,他道:“谁再敢嘴上不牢,议论贵人,议论上头的事——”
他指了指刑凳下滴出来的血泊,“就埋在这里吧。”
当时的后省,掌管内狱的秉笔太监许祥也在,他见此状,轻轻地咳嗽了两声:“够了。”
宣靖云道:“此时不打,不吓唬吓唬他们,犯了大事要掉脑袋,我可保不住。”
许祥:“谁记你的情,只记得你是阎王,万一你落难,恨不得落井下石。”
于是这场“立规矩”才散了,自此以后,后省有关郑太医的事情,就像是闷死在了内侍们的腹中,就是把给牙敲碎了,也绝撬不出半个字来。
而被杖责的内侍中,就有商恺的干儿子。
他不可能对皇帝说:“太后待郑太医格外不同,恐怕有私”,对一个孝顺的儿子说他母亲的闲话,这是找死。他只能含蓄婉转地传递信息。
孟诚听完他的话,果然又沉思了一会儿,道:“宣靖云亲自罚的?母后倒是将他身边管的很严。”
商恺出主意道:“奴婢想到一个法子,要不这么着,奴婢派个内侍偷偷去试探一下,那些小黄门拿不出什么钱财,那点微末的利益,压根儿就试不出人的品性来,非得诱以重利,才能知道那究竟是不是个好人。”
孟诚道:“那你去办吧。”
这就算过了明路了。
“对。”
“可有说什么?”
郑玉衡摇了摇头。
董灵鹫摸了摸纸面,想着老尚书还算沉得住气,要是换了御史台的台谏长官,那位御史中丞必然掉头回来,质问皇太后的德行——要不是孟臻说自己需要这么一个忠言直谏的人物,董灵鹫早就将这个驴脾气打发到地方去了。
她问到这里,便不再问详细了,而是把手头的两份文章看完,翻到下一页时,目光突然一滞。
这手字……
董灵鹫转过视线,又看了看身侧的郑玉衡,跟瑞雪道:“把方子拿来。”
瑞雪应了一声,立即将这几日郑太医开的药方送过来。郑玉衡就在太后的身侧,董灵鹫索要药方,却不直接问他,这让小太医心中有些打鼓,不知道她是什么意图。
董灵鹫接过方子,对了一眼字,果然笔迹相同。由于这是昔年被黜落的春闱试卷,所以在密封考题、隐名批阅的过程中,卷面上不曾有考生的名姓和籍贯。
董灵鹫扫了他一眼,从底下抽出甘尚书呈上来的名册,果然从昔年春闱的考生中寻到了郑玉衡的名姓,上面画着红色的圈,以示跟其余进入翰林院的进士不同。
她道:“郑玉衡。”
郑玉衡心神未定,被叫了一下全名,立即凝神道:“是。”
“三年前关于隐田众多、税赋不足的议题,”董灵鹫抬起头,望着他的双眼,“主考官评定的一甲之中,只有一位坚持立即清田、削去隐田与私兵,并且要从藩王皇亲开始,诱以他利,施以刑法,还写了一份详细的土断之策。”
郑玉衡几乎被她平静的语句定在原地,一千多个日夜来无数在脑海中反复浮现过的议题,反复重来过的文章,就这样剖开血肉、突如其来地展现在他面前。
他的反应甚至慢了一刹那,但在回神的瞬间,他下意识道:“臣……臣错了。”
“你没错。”董灵鹫说,“你没有错。”
郑玉衡哑然失语。
董灵鹫的目光收回,落在这篇文章上,道:“其他考生的方式都太绵软了,这样的疾患,怎么能够施恩劝慰?剥削佃户,搜刮民脂民膏,当杀。”
太后的话一直温和轻柔,但当她的平淡的语气落在这几个字上时,依旧有让人浑身战栗的力量感。
郑玉衡像是被摁了开启的机关,像是被砸破了厚厚壁障的一缸水,多年来想不通的心绪就像是水一样汹涌地蔓延。
他声音发涩,道:“……可是,先帝、先帝说臣有错。”
董灵鹫笑了笑,伸出手。小太医犹豫了小片刻,还是将手递过去,被她拉到座椅的一侧。郑玉衡时刻谨记侍奉太后的规矩,刚要行礼下拜,董灵鹫便道:“搬张椅子来。”
内侍手脚利索地搬过一张座椅。郑玉衡几乎是被她按坐在身畔的。
她道:“是我黜落你的。”
郑玉衡:“嗯……啊?”
他下意识地应了声,后知后觉地听清她说什么。即便坐在她身畔,也忽然觉得手脚冰凉,有一种莫名的情绪不断地翻涌、发酵。
董灵鹫见他惊讶的眼神,忍不住戳了戳小太医的额头,道:“哀家要是不这么做,先帝一怒之下,差点砍了你的脑袋。”
“噢……”郑玉衡的脖颈凉嗖嗖的,默默低下头听训,“陛下是明君。”
“明君逼到了一定地步,也会有发泄不出来的气。”董灵鹫回忆了一下,慢慢讲述道,“你那方法虽然没有错,但那是个什么时局?南方旱了两年,又快入冬,游牧部落在北疆劫掠,神武军、神勇军,甚至御营中军,哪一方的官兵不是要真金白银去养,你以为我们不想土断、不想抄家?”
“我们”,郑玉衡极为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个词,他心里有些微妙的羡慕,太后娘娘认为她跟先帝是“我们”。
他问:“那为什么……”
“因为他们走了内侍省的路子,献给皇帝八千万两白银。”
郑玉衡被这个数字惊得吸了一口凉气。
这些人……居然通过内侍……来贿赂皇帝?!
董灵鹫继续道:“远水解不了近渴,你的法子也救不了燃眉之急,反而还要跟他们周旋。所以先帝接受了这笔贿赂,为了能发出军饷,为了表这个态,跟三省六部的朝臣大儒们吵了十几天,驳议接近六轮,筋疲力尽时,你的文章被送到了御案上。”
听到这里,郑玉衡忍不住摸了摸自己的脖子,发现它还好端端地长着,胆子又大了起来:“君子不迁怒于人。”
董灵鹫仔细地审视着他,唇边含笑,道:“你还敢当着哀家的面说先帝不够君子。真是无法无天了。”
郑玉衡有点儿恃宠而骄,不仅没认错,还问道:“光是贿赂就能拿出这么一笔数额了,那这些地方豪强、皇亲国戚,所贪墨的金银……”
那几乎是个无法想象的数字。
董灵鹫轻轻颔首,淡淡地道:“所以在先帝驾崩之前,在病中唯一亲自翻阅的文书奏折,就是推行清田土断,该抄的抄,该杀的杀。国库充裕,这是他为太子做得最后一件事了。”
屋檐外雨声滂沱,打在殿前的石板路上。
这些话由太后说出来,总让郑玉衡感觉到一股切肤的寒意。他无法去想象,一个被娘娘归类成“我们”的人,一个共参朝政的十几年夫君,在他骤然离世之后,娘娘有没有为他伤心、有没有为他流泪。
太后娘娘也会流泪的吗?她这么温柔,又这么强大。
郑玉衡陷入一种略微迷茫的深思中,甚至在脑海中构建那个未曾谋面的男人,他将自己不曾拥有的许多特质附加给先帝,似乎那一定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圣人,否则就不足以匹配娘娘。
董灵鹫轻咳一声,道:“想什么呢?”
郑玉衡停顿了一下,道:“臣在想……这篇文章。”
“要不是哀家将这事忘了,早该想到这么处置要断了你们的仕途。”董灵鹫道,“你如今还想从仕么?哀家可以帮你安排。”
她为郑玉衡安排,也是基于他的才学,跟他长得俊俏这一点倒是没什么关系。
曾经十分渴望的事情猝不及防地出现在面前,郑玉衡却没有感到欣喜,他怔怔地看着对方,竟然说不出谢恩的话,就这么僵持了小半晌,他才道:“臣已经很久没有读书了。”
董灵鹫知道他在说谎,但还是听了下去。
“臣恐怕没有昔年的锐气,也没有文官的品行。”他努力地分析道,“臣一直跟着老师学医,四书五经都忘了,这样的厚待……臣无法胜任。”
在他语句生涩的自我贬低中,董灵鹫道:“你不想离开我吗?”
郑玉衡按在身侧的手指猛地缩紧,湿漉漉的手心将衣衫的一角濡湿。
他闭口不言。
“成为文官,走上仕途,照样可以为天下百姓万死不辞。”董灵鹫对他道,“你……”
“娘娘要赶我走吗?”他突然打断,猛地抬起双眼。两人四目相对,触摸到彼此之间目光的温度,郑玉衡几乎要被她无限的疼爱和垂悯所融化。
董灵鹫的话顿了片刻,然后道:“怎么会呢……”
她伸出手,很简单、很温暖地抱了抱他,仿佛陷落进她的怀中,就可以变成一只猫、变成宠物,回到无忧无虑的时刻,可以尽情地依偎在她身边,不必担忧风雨。
董灵鹫的手贴住他的背,又轻轻地贴到后颈上,语调低柔,甜蜜安稳地像梦一般:“不会的。”
作者有话说:
不会的,抱抱。
第15章
董灵鹫将曾经贬黜下狱、而今在外的几位忠正之士调回京中,授以翰林院修撰等职务,皇太后的旨意下达,这些名册和案卷也就又送到了皇帝的案前。
孟诚在东府当太子观政时,由于明德帝的溺爱,所以才在理政上没有什么太高的才学和见地,如今登基一年,许多事还都是在学习当中。
他耐心学习、为人仔细,所以将这些人的名姓都看得很清楚,也因此,他对那份名册上被朱批圈起的名字很是注意,觉得这几个字十分耳熟,回想片刻,才记起当初在慈宁宫碰见的那位年轻太医,就叫郑玉衡。
他在那日之后,特意遣人去问了此人的身份、家世、籍贯。
孟诚抵着下颔,眼神转而变得有些严肃。他见到此名虽然被圈起,但却没有在起复任用的名单里,心中大感惊奇,暗暗想着:“那难道真是个纯粹的医官?不是为了攀附母后,重走仕途的?”
或许是出于一种潜意识中的敌意。孟诚根本不相信那位俊俏太医能是什么好人,总是联想到历史上的奸佞,留在母后身边,一定有更大、更狼子野心的图谋。
他之所以没有赶走这个人,只是因为他医治太后得力,所以皇帝的孝顺之心发作,不想惹董灵鹫不悦。
孟诚锁眉沉思许久,一旁为他侍茶的掌印太监商恺走上前来,暗中扫了书案一样,跟平常一样摆上温茶。
商恺也属于入内内侍省,也就是主管宫廷内务的后省。虽然他名义上只负责皇帝的归元宫,但不仅在宦官中官职拔尖,实际权力上也是后省的一把手。
如果真论资历,他跟宣靖云其实是平起平坐的,但商恺曾在东府陪伴新帝,自孟诚五岁起便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关系跟其他的宦官奴婢绝不相同。因太后近年来也有积劳成疾、体弱易病的征兆,所以倚靠新帝的商恺便在后省抬起了头,险险压过宣靖云一头。
常年憋了一口气的商恺,在品味到无人钳制的权力后,不免为其中的甘甜所沉溺,并且期望能在孟诚面前得到更多的赏识。他道:“陛下老皱着眉头,奴婢心里头不是滋味啊。”
他语调和缓,几乎透出一股心疼的味道:“您这忙了一天了,也不歇下来喝口茶水。”
孟诚便喝了茶,随口道:“朕说让你徒弟来伺候,你倒不爱听。”
商恺笑道:“他们那毛手毛脚的,还不会伺候人呢。”
“你说……”孟诚转头看他,习惯性地想将这事告诉商恺,让陪他从小长大的大伴提提建议,然而想到圣贤教导、母后提点,又憋在了口中,只是道,“若是太医院的人也是阉宦就好了。”
小皇帝又喝了口茶,喃喃道:“只需使唤他、用他,不必敬他、爱重他,那才是好用的人,能伺候母后,朕也放心。”
“哎哟,陛下啊,太医院是医官,那都是朝臣,怎么能跟奴婢们沦为一道呢?”
“朕知道。”孟诚不耐烦地道,“是不成个体统。他若是个可收买的角色,那也不值得放在心上……”
商恺见他实在烦闷,便推测着道:“可是慈宁宫娘娘身边的那位……郑太医?”
孟诚忽然抬起眼,笔直地望着他。
商恺继续道,用得是推敲的语气:“后省侍奉慈宁宫时,有些小黄门想攀附娘娘,对郑太医行贿赂之事……让宣都知给罚了。”
他这是个委婉的说法,也是面子上的说法。实情则是,嘴巴不牢靠的内侍险些将流言蜚语传出宫门,宣靖云攥着检举名单到各处去抓人,半夜三更,在后省的院子里挨个按规矩打了四十杖,活活晕过去的也有。
因为那次的工夫下得太狠,抓得人不少,从夜半打到第一声鸡叫。宣都知才慢悠悠地从椅子上站起来,一身冰冷的风露,他道:“谁再敢嘴上不牢,议论贵人,议论上头的事——”
他指了指刑凳下滴出来的血泊,“就埋在这里吧。”
当时的后省,掌管内狱的秉笔太监许祥也在,他见此状,轻轻地咳嗽了两声:“够了。”
宣靖云道:“此时不打,不吓唬吓唬他们,犯了大事要掉脑袋,我可保不住。”
许祥:“谁记你的情,只记得你是阎王,万一你落难,恨不得落井下石。”
于是这场“立规矩”才散了,自此以后,后省有关郑太医的事情,就像是闷死在了内侍们的腹中,就是把给牙敲碎了,也绝撬不出半个字来。
而被杖责的内侍中,就有商恺的干儿子。
他不可能对皇帝说:“太后待郑太医格外不同,恐怕有私”,对一个孝顺的儿子说他母亲的闲话,这是找死。他只能含蓄婉转地传递信息。
孟诚听完他的话,果然又沉思了一会儿,道:“宣靖云亲自罚的?母后倒是将他身边管的很严。”
商恺出主意道:“奴婢想到一个法子,要不这么着,奴婢派个内侍偷偷去试探一下,那些小黄门拿不出什么钱财,那点微末的利益,压根儿就试不出人的品性来,非得诱以重利,才能知道那究竟是不是个好人。”
孟诚道:“那你去办吧。”
这就算过了明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