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筷子腹腴肉下肚,小胡椒瞪大了眼睛:“明明很好吃啊,为什么蔡公子觉得不对味?”
傻丫头,不对味的不是菜,而是人。
沈依依摸了摸她的头:“既然你喜欢,就都吃了吧。”
“我也喜欢,我也要吃!”汪清滋溜一下从窗口钻进来,转眼和小胡椒抢到了一起。
两个无忧无虑的活宝,真好。沈依依羡慕地看了他们一眼,转身走出了厨房。
秋雨骤至,打落一地黄叶,雨水沿着瓦沟,淅淅沥沥地落下来,没入屋檐下的水沟。
小茴香自外面进来,道:“大小姐,蔡公子走了。”
意料之中的事,只是这种天气……沈依依抬头看了看天:“什么时候走的?”
“应该是昨晚。”小茴香道,“今天早上,房已经空了。”
沈依依点了点头:“好,我知道了。”
蔡礼是个好男人,愿时间能抚平一切伤痛。
蔡礼离去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沈宅,丁氏闻讯,马上把沈依依召到了慈安堂。
“蔡公子真的走了?”丁氏问道。
显而易见的事,非要再确定一遍……沈依依只得点头:“是,走了。”
丁氏又问:“蔡公子是高高兴兴地走的,还是生着气走的?”
都不是,他应该是伤心难过而去。沈依依答道:“蔡公子从未生气。”
丁氏总算放了心,露出了笑脸:“算你伺候得周到,去吧。”
沈依依应了一声,转身离去。
沈三太太很快定下了赴京的日期,就在三天后,大家都认为时间紧迫,但沈依依很满意,她巴不得早点离开,自由自在。
既然是要离开沈家了,有些事情,就得办了。沈依依把小胡椒叫了来,问道:“那方大当家的印章呢?拿来,我去还给我爹。”
小胡椒从怀里掏出印章,递给了她,又双手合十,连声央她:“大小姐,您可千万替我说说好话,我不是故意要偷这方印的,这事儿纯属意外。”
“等着挨板子吧。”沈依依故意吓她,起身去找沈大老爷了。
这方印,应该没那么重要吧,不然怎么她回家好几天了,都没听沈大老爷提起过?
沈依依想着,经丫鬟引领,迈进了沈大老爷的书房。
沈大老爷虽然是生意人,书房里的书却多,靠墙一面大书柜,装得满满当当。
沈依依走到沈大老爷面前,福身行礼:“爹,女儿给您请安了。”
“好,好。”沈大老爷慈爱笑着,指了椅子让她坐。
沈依依已知沈大老爷是个爱女儿的人,便没有拐弯抹角,直接把印章拿了出来:“爹,这方印……”
她还没说完,沈大老爷就苦笑了起来:“这方印,你还留着?”
什么?沈依依一愣。
“我若知道你是要私奔,说什么也不会放你走的。”沈大老爷面露悔意,长叹一声,“你母亲的事,源头在我,其实怪不到你头上,谁知余氏她……唉……那时你三婶告诉我,你要出门避祸,我心想你带着大当家的印章,行事会方便些,就故意把大当家的印章搁在书架子上,让小胡椒拿走了。哪知道你这一走,就……”
印章竟是沈大老爷故意让小胡椒带走的?沈依依听了沈大老爷的这番话,惊讶之余,突然明白了好些事情。怪不得“沈依依”私奔,是她主动的,原来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避祸。怪不得在杭州府的时候,蔡礼的母亲说“沈依依”私奔,和沈三太太脱不了干系,原来她在其中掺了一脚。
只不知沈大老爷所说的祸事,是指什么了。
沈依依不是没有好奇心的人,但却绝不想搅和到“沈依依”的旧事里去,这姑娘留给她的破事儿已经够多了,她不想再自添麻烦。于是她按下了好奇心,什么都没问。
沈大老爷感慨完,收起了印章,问沈依依道:“你三婶定下了三天后去京城,你可知道?”
沈依依点点头:“已经知道了。”
沈大老爷道:“京城的酒楼,你不是第一次掌管了,想必会得心应手,但这次却又有不同,多了你三婶,如果你与她合不来,或是受了委屈,千万要记得捎信回来告诉我。”
这是父亲对女儿的殷殷关切,尽管并非“沈依依”,但她还是仔细听着,真诚地道了谢。
趁着这三天的时间,沈依依四处游玩,登上了黄鹤楼,去长江边吹了风。作为一个从今到古的湖北人,有些情愫,是哪怕穿越千年,也不会改变的。
三天过后,沈依依乘着她的马车,带着她所有的奴仆,在镖师的护送下,随沈三太太朝京城去了。
京城,骠骑大将军府。
蔡礼跪在花氏面前,以额触地:“数天前,儿子不告而别,让母亲担心了。”
花氏浑不在意地摆了摆手:“罢了,你不告而别,又不是头一回了,我习惯了。”
蔡礼磕了个头,从地上爬起来,垂首站了。
“我听说,你爹给你写了求亲书了?”花氏问道,“你与沈大小姐的亲事,究竟怎么说?”
蔡礼紧抿着唇,沉默不语。
花氏还从来没见过蔡礼这个样子,奇道:“阿礼,你怎么了?”
蔡礼依旧不语,重新跪下,重重地磕了个头,一言不发地回房去了。
“他这是怎么了?”花氏惊讶道。
坐在下首的蔡祯道:“母亲,您有所不知,哥哥本来就是生着气去武昌府的。”..
“他为什么生气?”花氏问道。
“因为……沈大小姐……”蔡祯欲言又止。
“有话就赶紧说,支支吾吾地做什么!”花氏不耐烦地道。
想要知道的心情越急切,待会儿得知真相后的反应就会越大,蔡祯在心里暗暗笑着,道:“因为沈大小姐穿了晋国府世子的衣裳,哥哥知道的时候,眼睛都气红了,这才立即赶赴武昌府的。”
“就这?”花氏满脸地不可思议,“不就是穿了下晋国府世子的衣裳吗,多大点事?我们上战场打仗的时候,着起急来,连死人身上的衣裳都扒下来穿,哪管那么多!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是哪个传到你哥哥耳朵里去的?”
傻丫头,不对味的不是菜,而是人。
沈依依摸了摸她的头:“既然你喜欢,就都吃了吧。”
“我也喜欢,我也要吃!”汪清滋溜一下从窗口钻进来,转眼和小胡椒抢到了一起。
两个无忧无虑的活宝,真好。沈依依羡慕地看了他们一眼,转身走出了厨房。
秋雨骤至,打落一地黄叶,雨水沿着瓦沟,淅淅沥沥地落下来,没入屋檐下的水沟。
小茴香自外面进来,道:“大小姐,蔡公子走了。”
意料之中的事,只是这种天气……沈依依抬头看了看天:“什么时候走的?”
“应该是昨晚。”小茴香道,“今天早上,房已经空了。”
沈依依点了点头:“好,我知道了。”
蔡礼是个好男人,愿时间能抚平一切伤痛。
蔡礼离去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沈宅,丁氏闻讯,马上把沈依依召到了慈安堂。
“蔡公子真的走了?”丁氏问道。
显而易见的事,非要再确定一遍……沈依依只得点头:“是,走了。”
丁氏又问:“蔡公子是高高兴兴地走的,还是生着气走的?”
都不是,他应该是伤心难过而去。沈依依答道:“蔡公子从未生气。”
丁氏总算放了心,露出了笑脸:“算你伺候得周到,去吧。”
沈依依应了一声,转身离去。
沈三太太很快定下了赴京的日期,就在三天后,大家都认为时间紧迫,但沈依依很满意,她巴不得早点离开,自由自在。
既然是要离开沈家了,有些事情,就得办了。沈依依把小胡椒叫了来,问道:“那方大当家的印章呢?拿来,我去还给我爹。”
小胡椒从怀里掏出印章,递给了她,又双手合十,连声央她:“大小姐,您可千万替我说说好话,我不是故意要偷这方印的,这事儿纯属意外。”
“等着挨板子吧。”沈依依故意吓她,起身去找沈大老爷了。
这方印,应该没那么重要吧,不然怎么她回家好几天了,都没听沈大老爷提起过?
沈依依想着,经丫鬟引领,迈进了沈大老爷的书房。
沈大老爷虽然是生意人,书房里的书却多,靠墙一面大书柜,装得满满当当。
沈依依走到沈大老爷面前,福身行礼:“爹,女儿给您请安了。”
“好,好。”沈大老爷慈爱笑着,指了椅子让她坐。
沈依依已知沈大老爷是个爱女儿的人,便没有拐弯抹角,直接把印章拿了出来:“爹,这方印……”
她还没说完,沈大老爷就苦笑了起来:“这方印,你还留着?”
什么?沈依依一愣。
“我若知道你是要私奔,说什么也不会放你走的。”沈大老爷面露悔意,长叹一声,“你母亲的事,源头在我,其实怪不到你头上,谁知余氏她……唉……那时你三婶告诉我,你要出门避祸,我心想你带着大当家的印章,行事会方便些,就故意把大当家的印章搁在书架子上,让小胡椒拿走了。哪知道你这一走,就……”
印章竟是沈大老爷故意让小胡椒带走的?沈依依听了沈大老爷的这番话,惊讶之余,突然明白了好些事情。怪不得“沈依依”私奔,是她主动的,原来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避祸。怪不得在杭州府的时候,蔡礼的母亲说“沈依依”私奔,和沈三太太脱不了干系,原来她在其中掺了一脚。
只不知沈大老爷所说的祸事,是指什么了。
沈依依不是没有好奇心的人,但却绝不想搅和到“沈依依”的旧事里去,这姑娘留给她的破事儿已经够多了,她不想再自添麻烦。于是她按下了好奇心,什么都没问。
沈大老爷感慨完,收起了印章,问沈依依道:“你三婶定下了三天后去京城,你可知道?”
沈依依点点头:“已经知道了。”
沈大老爷道:“京城的酒楼,你不是第一次掌管了,想必会得心应手,但这次却又有不同,多了你三婶,如果你与她合不来,或是受了委屈,千万要记得捎信回来告诉我。”
这是父亲对女儿的殷殷关切,尽管并非“沈依依”,但她还是仔细听着,真诚地道了谢。
趁着这三天的时间,沈依依四处游玩,登上了黄鹤楼,去长江边吹了风。作为一个从今到古的湖北人,有些情愫,是哪怕穿越千年,也不会改变的。
三天过后,沈依依乘着她的马车,带着她所有的奴仆,在镖师的护送下,随沈三太太朝京城去了。
京城,骠骑大将军府。
蔡礼跪在花氏面前,以额触地:“数天前,儿子不告而别,让母亲担心了。”
花氏浑不在意地摆了摆手:“罢了,你不告而别,又不是头一回了,我习惯了。”
蔡礼磕了个头,从地上爬起来,垂首站了。
“我听说,你爹给你写了求亲书了?”花氏问道,“你与沈大小姐的亲事,究竟怎么说?”
蔡礼紧抿着唇,沉默不语。
花氏还从来没见过蔡礼这个样子,奇道:“阿礼,你怎么了?”
蔡礼依旧不语,重新跪下,重重地磕了个头,一言不发地回房去了。
“他这是怎么了?”花氏惊讶道。
坐在下首的蔡祯道:“母亲,您有所不知,哥哥本来就是生着气去武昌府的。”..
“他为什么生气?”花氏问道。
“因为……沈大小姐……”蔡祯欲言又止。
“有话就赶紧说,支支吾吾地做什么!”花氏不耐烦地道。
想要知道的心情越急切,待会儿得知真相后的反应就会越大,蔡祯在心里暗暗笑着,道:“因为沈大小姐穿了晋国府世子的衣裳,哥哥知道的时候,眼睛都气红了,这才立即赶赴武昌府的。”
“就这?”花氏满脸地不可思议,“不就是穿了下晋国府世子的衣裳吗,多大点事?我们上战场打仗的时候,着起急来,连死人身上的衣裳都扒下来穿,哪管那么多!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是哪个传到你哥哥耳朵里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