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都是些不大的孩子,先生讲的有趣,又不用受冻,还能跟小伙伴们一块儿,就很高兴了。
炉子生好,天色尚早,学生们还没过来,沈伯文索性拿了本书,在炉子旁的桌子一侧坐下,翻看起来,不知不觉就看入了神。
他在刚穿越过来的时候,就分析过自身的处境,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吃不了体力活儿的苦,适合自己的就只有继续读书考科举。根据原身的记忆,他发觉这个大周朝的科举制度,应该是类似于明朝时期的科举制度,相对来说制度都较为完备,也相对公平。
有文献说:“今天子以文教提衡宇内,枕经藉史,家弦户诵,盖彬彬盛矣。”
讲的就是科举制度有多么的深入人心,影响深远。
也是因为如此,就算是在桃花村这个一个小村子里,沈伯文开的私塾,也能收到不少的学生。盖因大周朝文风鼎盛,就算是平民走卒,也知道读书认字的重要性,大部分人家,家里若是有余钱,都愿意送孩子们去认几个字,就算将来不去参加科举,去镇上学点本事,做个伙计,账房什么的,也是条好出路了。
而农家子弟若想真正出人头地,读书则是唯一的途径。
只是按照沈伯文自己如今的水平,想要走科举这条路,还差得有些远,虽然记忆中有原主所学的那些四书五经的知识,但毕竟不是自己学到的,想要将他们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第四章
沈伯文倒也没有自负到觉得只凭自学就能继续参加乡试了,他原本的打算,便是在这段时间先将原来的知识熟悉,随后继续回学院中读书,至于如何考试?
现代人还能不会考试?
题海战术不是说着玩儿的。
原主今年二十六岁,比沈伯文原本的年龄要年轻四岁,但是已经为夫为父了,长子七岁,女儿五岁,一想到这里,他就不得不感慨一句,古人结婚是真早。
按理来说,乡试时间除了个别情况外,基本上是三年一开科。而原主所参加的第二次乡试,则属于特殊情况,原本他应该能按部就班参加的那一场乡试,因为宸王谋反,而未能如期举行,随即,还是因为这件大事,皇帝震怒,朝廷里诛杀了一大批与之有牵连的官员们。
而在这件事结束之后,因为诸多因由,包括长源县等诸多被暂缓举行乡试的地方,便连续开了两年的乡试。
却没料到,原主的运气如此不济,这两次都落举了。
沈伯文在心里算了算,全国的乡试都是统一时间进行的,下一次乡试应当是在两年之后,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还得更加用功才是。
不禁为自己鞠了一把辛酸泪。
现在这可比自己当年考研的时候还努力,毕竟当时还有手机,偶尔还能在午饭晚饭的时候,在某站的考研休息区看一会儿视频,放松一下。来到古代,刚离开了自己的电子产品,沈伯文不知道有多难受。
而且还要在跟家人相处的时候担心掉马,晚上还要同周氏同处一室……
凭心而论,周氏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女子,样貌秀美,性子温婉,人又能干。但沈伯文来自现代,也不是一场恋爱都没有谈过,之所以三十还没有结婚,不外乎是没有碰到合适的人。人跟人的相处中,总会暴露出一些不合适的地方,有的可以忍受,有的不能忍受,自然而然就分开了。
而婚姻是一辈子的大事,他也想宁缺毋滥。
可谁知道穿越这种事会发生在他身上呢?
好家伙,别说伴侣了,孩子都一下子有俩了。
而且,沈伯文从来没当过父亲,也谈不上有多么喜欢小孩,更别说跟一些影视剧里的主人公一样,上来就对别人的孩子视如己出了。
跟大多数现代年轻人一样,他对小孩子的观点都是:乖巧的喜欢,熊孩子不行。
不过好在,原主的两个孩子都被周氏教养的十分听话,让沈伯文接受起来容易了许多。
什么叫说曹操曹操到,沈伯文的脑海里刚刚闪过自家小孩儿的身影,珏哥儿的声音就从大门口传了过来:“爹!三叔送我过来啦!”
沈伯文不禁放下了手中的书,掀开帘子,踱步走了出去。
刚出门便迎上了正往里走的沈叔常和珏哥儿。
看出沈叔常怕是有什么事要跟自己商量,撸了一把珏哥儿的头,他便先让儿子进内屋里练字去了,然后把弟弟迎进待客的地方,还准备给他倒杯水喝。
沈叔常忙道:“大哥你别忙了,一会儿我就得带我媳妇儿回镇上了。”
既然都这么说了,沈伯文就停下了手中的动作,问他:“我看你像有什么事儿的样子,怎么了,家里有什么事吗?”
“这倒是没有。”沈叔常顿了顿,才继续道:“我从家里过来的时候,看见爹好像喊二哥去正屋商量什么事儿……”
随即,他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大哥啊,我也没什么别的意思,就是好奇。”
听到这儿,沈伯文了然,爹把老二叫进去,应该是在说关于实验火炕的事情。至于为什么找老二呢,估计也是因为老二是这个家里负责体力活儿的,等实验成功了再告诉家里的其他人,要是失败了,也就没必要说了。
老爷子自有他的道理,现在没告诉老三,沈伯文也不好从自己这儿说出去。
--
炉子生好,天色尚早,学生们还没过来,沈伯文索性拿了本书,在炉子旁的桌子一侧坐下,翻看起来,不知不觉就看入了神。
他在刚穿越过来的时候,就分析过自身的处境,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吃不了体力活儿的苦,适合自己的就只有继续读书考科举。根据原身的记忆,他发觉这个大周朝的科举制度,应该是类似于明朝时期的科举制度,相对来说制度都较为完备,也相对公平。
有文献说:“今天子以文教提衡宇内,枕经藉史,家弦户诵,盖彬彬盛矣。”
讲的就是科举制度有多么的深入人心,影响深远。
也是因为如此,就算是在桃花村这个一个小村子里,沈伯文开的私塾,也能收到不少的学生。盖因大周朝文风鼎盛,就算是平民走卒,也知道读书认字的重要性,大部分人家,家里若是有余钱,都愿意送孩子们去认几个字,就算将来不去参加科举,去镇上学点本事,做个伙计,账房什么的,也是条好出路了。
而农家子弟若想真正出人头地,读书则是唯一的途径。
只是按照沈伯文自己如今的水平,想要走科举这条路,还差得有些远,虽然记忆中有原主所学的那些四书五经的知识,但毕竟不是自己学到的,想要将他们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第四章
沈伯文倒也没有自负到觉得只凭自学就能继续参加乡试了,他原本的打算,便是在这段时间先将原来的知识熟悉,随后继续回学院中读书,至于如何考试?
现代人还能不会考试?
题海战术不是说着玩儿的。
原主今年二十六岁,比沈伯文原本的年龄要年轻四岁,但是已经为夫为父了,长子七岁,女儿五岁,一想到这里,他就不得不感慨一句,古人结婚是真早。
按理来说,乡试时间除了个别情况外,基本上是三年一开科。而原主所参加的第二次乡试,则属于特殊情况,原本他应该能按部就班参加的那一场乡试,因为宸王谋反,而未能如期举行,随即,还是因为这件大事,皇帝震怒,朝廷里诛杀了一大批与之有牵连的官员们。
而在这件事结束之后,因为诸多因由,包括长源县等诸多被暂缓举行乡试的地方,便连续开了两年的乡试。
却没料到,原主的运气如此不济,这两次都落举了。
沈伯文在心里算了算,全国的乡试都是统一时间进行的,下一次乡试应当是在两年之后,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还得更加用功才是。
不禁为自己鞠了一把辛酸泪。
现在这可比自己当年考研的时候还努力,毕竟当时还有手机,偶尔还能在午饭晚饭的时候,在某站的考研休息区看一会儿视频,放松一下。来到古代,刚离开了自己的电子产品,沈伯文不知道有多难受。
而且还要在跟家人相处的时候担心掉马,晚上还要同周氏同处一室……
凭心而论,周氏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女子,样貌秀美,性子温婉,人又能干。但沈伯文来自现代,也不是一场恋爱都没有谈过,之所以三十还没有结婚,不外乎是没有碰到合适的人。人跟人的相处中,总会暴露出一些不合适的地方,有的可以忍受,有的不能忍受,自然而然就分开了。
而婚姻是一辈子的大事,他也想宁缺毋滥。
可谁知道穿越这种事会发生在他身上呢?
好家伙,别说伴侣了,孩子都一下子有俩了。
而且,沈伯文从来没当过父亲,也谈不上有多么喜欢小孩,更别说跟一些影视剧里的主人公一样,上来就对别人的孩子视如己出了。
跟大多数现代年轻人一样,他对小孩子的观点都是:乖巧的喜欢,熊孩子不行。
不过好在,原主的两个孩子都被周氏教养的十分听话,让沈伯文接受起来容易了许多。
什么叫说曹操曹操到,沈伯文的脑海里刚刚闪过自家小孩儿的身影,珏哥儿的声音就从大门口传了过来:“爹!三叔送我过来啦!”
沈伯文不禁放下了手中的书,掀开帘子,踱步走了出去。
刚出门便迎上了正往里走的沈叔常和珏哥儿。
看出沈叔常怕是有什么事要跟自己商量,撸了一把珏哥儿的头,他便先让儿子进内屋里练字去了,然后把弟弟迎进待客的地方,还准备给他倒杯水喝。
沈叔常忙道:“大哥你别忙了,一会儿我就得带我媳妇儿回镇上了。”
既然都这么说了,沈伯文就停下了手中的动作,问他:“我看你像有什么事儿的样子,怎么了,家里有什么事吗?”
“这倒是没有。”沈叔常顿了顿,才继续道:“我从家里过来的时候,看见爹好像喊二哥去正屋商量什么事儿……”
随即,他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大哥啊,我也没什么别的意思,就是好奇。”
听到这儿,沈伯文了然,爹把老二叫进去,应该是在说关于实验火炕的事情。至于为什么找老二呢,估计也是因为老二是这个家里负责体力活儿的,等实验成功了再告诉家里的其他人,要是失败了,也就没必要说了。
老爷子自有他的道理,现在没告诉老三,沈伯文也不好从自己这儿说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