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白,江河。
这便是影片男女主的名字,而《白河》的片名既取自于他们的名字,也象征着那条依偎着城市的河。
两个童年好友在日渐老去的城市里慢慢长大,他们钻过厂区铁丝网,在空无一人的厂房里捉迷藏、在长满藤蔓的墙角吃冰棍儿、在荒草丛生的锅炉边捉蜻蜓、捕蝴蝶。
难过了、开心了、有心事了,童年时的他们、少年时的他们,都会爬上高耸的烟囱,扒着生锈的铁栏,眺望远处的白河。
风吹乱了他们的头发,他们注视着这座城市,也被这城市注视,而他们的故事,便是贯穿整部影片的主线。
童年、少年、青年、中年……故事很慢,几乎没有起伏,不过是平凡的两个人的际遇,和两段交织又分开的人生。
你甚至也可以说它并没有故事,它只是以白描的手法记录下了两个人的成长,与一座城市的变迁。
与其说这是一部长达两小时四十分钟的电影,不如说,它是站在更广阔的纬度面对尘世时发出的一声叹息,悠长、平缓,宛若在钢琴上按下的一个单音。
而苏音在片中饰演的女配——也是本片唯一有台词的配角——便是女主刘白的母亲。
她是个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人。
在幼年刘白的视角中,母亲是耻辱的、是肮脏的,是大人们口中“野鸡”、“臭不要脸的女人”或“狐狸精”。
乡亲的存在是刘白心底的一块伤疤,让她每时每刻都活在难堪和屈辱中。
那时,她唯一的安慰,便是青梅竹马的江河。
可后来,他们还是分开了。
刘白离开了家乡,她在另一些城市、另一些河流边长大,而母亲则变成了她带着永久愧疚的回忆,是她必须以一生去柔软、去圆润一颗砂砾。
童年与成年刘白与母亲的记忆,可以说这部电影唯一称得上是情节的情节,若再夸张点说,你甚至能称之为悬疑。
母亲到底是已经死了,还是依旧活着?
她是刘白想象出来的人物,还是以魂魄的形式陪伴在女儿的身边?
没有答案。
在江河与刘白的眼里,他们对这个人物有着各自不同的解读,而无论哪种解读,都与他们的家乡不可分割。
或者,导演最终的意图就是想借助“母亲”这个象征意味极浓的形象,来寓意我们每个人与家庭、家乡、故人或故国的牵绊。
在影片的结尾,人到中年的刘白回到故乡,与青梅竹马的江河重逢。他们像童年时那样爬上高高的烟囱,眺望着夜晚的白河。
那条往常总是污浊不堪的河,在这个有月的夜晚泛起了柔和的光,洁白无暇,一如它的名字。
故事也在此画下了句号。
电影结束了,大厅里的灯光慢慢亮起,银幕上开始播放演职员名单。
苏音克制住了伸懒腰的念头,耳畔传来了很轻微的说话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喂,快醒醒,电影结束了。”
“我的妈怎么这么长,快三小时了吧?”
“就这就这就这?这就没了?刘白妈到底是不是鬼啊?”
“帮我看看我头发有没有睡乱。”
“妈妈我想嘘嘘。”
最后一个声音显然来自于小朋友,整个电影院的人都听见了,人们轻声地笑起来,仿佛不笑一下便不能显示自己的格调与品味,更不能证明自己看电影时没睡着。
苏音也跟着笑。
如果不是耳力超强,她不会听见如此接地气的第一手影评。
这的确就是影评。最真实、最直观的影评。
这些评论不只出自电影第一场公映的观众之口,且这些观众大部分都是业内人士,很具有代表性。
这就是一部大闷片。
不过,在稍后的记者现场采访环节,业内人士们的看法一定会是众口一辞的好评,诸如“有深度”、“艺术性强”这样的褒奖,会成为评论的主基调。
电影都拿金奖了你还敢说不好?你比人家评委更高明吗?
苏音个人倒是觉着,电影不错。
虽然她也没太看懂就是了。
但不可否认的是,画面很棒。
许多镜头就像邻国苏国的油画,粗犷、苍凉、空阔。同时配乐也是一绝。
第317章 回家
电影本就是声与色的艺术,如果两者都能做到最好,则影片便也成功了一半。
苏音绝不会承认她其实就是看自己的表演看得入了迷,而她之所以坚持到最后都没睡过去,也是因为想看演员表。
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大银幕上,那种成就感是任何事都无法比拟的,苏音恨不能一直看到地老天荒。
此时,随着影片放映结束,《白河》的首映礼也已接近尾声,幕布徐徐上升,主持人闪亮登场,电影主创团队也被再度请了上来。
接下来会有一个很简短的现场影评活动,说白了,就是一次大庭广众之下的商业互次,能得着讲话机会的,都是圈中大佬、行业巨擘,苏音这个十八线自是捞不到机会再出风头了。
她看了一眼台口。
丁雷还站在原来的地方,看上去似乎有些激动,那张略有些苍白的脸上,一双眼睛特别地亮。
在刚才的观影过程中,苏音也一直在暗中注意着他,发现他从头到尾都看得很入神。
--
这便是影片男女主的名字,而《白河》的片名既取自于他们的名字,也象征着那条依偎着城市的河。
两个童年好友在日渐老去的城市里慢慢长大,他们钻过厂区铁丝网,在空无一人的厂房里捉迷藏、在长满藤蔓的墙角吃冰棍儿、在荒草丛生的锅炉边捉蜻蜓、捕蝴蝶。
难过了、开心了、有心事了,童年时的他们、少年时的他们,都会爬上高耸的烟囱,扒着生锈的铁栏,眺望远处的白河。
风吹乱了他们的头发,他们注视着这座城市,也被这城市注视,而他们的故事,便是贯穿整部影片的主线。
童年、少年、青年、中年……故事很慢,几乎没有起伏,不过是平凡的两个人的际遇,和两段交织又分开的人生。
你甚至也可以说它并没有故事,它只是以白描的手法记录下了两个人的成长,与一座城市的变迁。
与其说这是一部长达两小时四十分钟的电影,不如说,它是站在更广阔的纬度面对尘世时发出的一声叹息,悠长、平缓,宛若在钢琴上按下的一个单音。
而苏音在片中饰演的女配——也是本片唯一有台词的配角——便是女主刘白的母亲。
她是个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人。
在幼年刘白的视角中,母亲是耻辱的、是肮脏的,是大人们口中“野鸡”、“臭不要脸的女人”或“狐狸精”。
乡亲的存在是刘白心底的一块伤疤,让她每时每刻都活在难堪和屈辱中。
那时,她唯一的安慰,便是青梅竹马的江河。
可后来,他们还是分开了。
刘白离开了家乡,她在另一些城市、另一些河流边长大,而母亲则变成了她带着永久愧疚的回忆,是她必须以一生去柔软、去圆润一颗砂砾。
童年与成年刘白与母亲的记忆,可以说这部电影唯一称得上是情节的情节,若再夸张点说,你甚至能称之为悬疑。
母亲到底是已经死了,还是依旧活着?
她是刘白想象出来的人物,还是以魂魄的形式陪伴在女儿的身边?
没有答案。
在江河与刘白的眼里,他们对这个人物有着各自不同的解读,而无论哪种解读,都与他们的家乡不可分割。
或者,导演最终的意图就是想借助“母亲”这个象征意味极浓的形象,来寓意我们每个人与家庭、家乡、故人或故国的牵绊。
在影片的结尾,人到中年的刘白回到故乡,与青梅竹马的江河重逢。他们像童年时那样爬上高高的烟囱,眺望着夜晚的白河。
那条往常总是污浊不堪的河,在这个有月的夜晚泛起了柔和的光,洁白无暇,一如它的名字。
故事也在此画下了句号。
电影结束了,大厅里的灯光慢慢亮起,银幕上开始播放演职员名单。
苏音克制住了伸懒腰的念头,耳畔传来了很轻微的说话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喂,快醒醒,电影结束了。”
“我的妈怎么这么长,快三小时了吧?”
“就这就这就这?这就没了?刘白妈到底是不是鬼啊?”
“帮我看看我头发有没有睡乱。”
“妈妈我想嘘嘘。”
最后一个声音显然来自于小朋友,整个电影院的人都听见了,人们轻声地笑起来,仿佛不笑一下便不能显示自己的格调与品味,更不能证明自己看电影时没睡着。
苏音也跟着笑。
如果不是耳力超强,她不会听见如此接地气的第一手影评。
这的确就是影评。最真实、最直观的影评。
这些评论不只出自电影第一场公映的观众之口,且这些观众大部分都是业内人士,很具有代表性。
这就是一部大闷片。
不过,在稍后的记者现场采访环节,业内人士们的看法一定会是众口一辞的好评,诸如“有深度”、“艺术性强”这样的褒奖,会成为评论的主基调。
电影都拿金奖了你还敢说不好?你比人家评委更高明吗?
苏音个人倒是觉着,电影不错。
虽然她也没太看懂就是了。
但不可否认的是,画面很棒。
许多镜头就像邻国苏国的油画,粗犷、苍凉、空阔。同时配乐也是一绝。
第317章 回家
电影本就是声与色的艺术,如果两者都能做到最好,则影片便也成功了一半。
苏音绝不会承认她其实就是看自己的表演看得入了迷,而她之所以坚持到最后都没睡过去,也是因为想看演员表。
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大银幕上,那种成就感是任何事都无法比拟的,苏音恨不能一直看到地老天荒。
此时,随着影片放映结束,《白河》的首映礼也已接近尾声,幕布徐徐上升,主持人闪亮登场,电影主创团队也被再度请了上来。
接下来会有一个很简短的现场影评活动,说白了,就是一次大庭广众之下的商业互次,能得着讲话机会的,都是圈中大佬、行业巨擘,苏音这个十八线自是捞不到机会再出风头了。
她看了一眼台口。
丁雷还站在原来的地方,看上去似乎有些激动,那张略有些苍白的脸上,一双眼睛特别地亮。
在刚才的观影过程中,苏音也一直在暗中注意着他,发现他从头到尾都看得很入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