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他没再多说话。吃了饭,下午又去书院了。
晚上回来时,他手里拿着一包糕点。
“专给你买的,城里最好的点心。”蒋年说:“总得多吃点。”
蒋年装模作样:“这点心钱折了你哥半条命去,你可得好好吃完。”
这话当不得真。蒋年总是这样说话,半真半假。
但晋恪看了一眼他手上,密密麻麻的墨迹。
许是帮人抄书了?
没用他半条命,但肯定是用心了。
点心一般,不糯也不香,但总归没了怪味。
晋恪慢慢吃着。
蒋年在她身边坐着看书,一边看,一边还说:“等我赚了钱,就加倍还给唐识兄。”
传说中,蒋年为人偏激,话语尖锐,人品不正。
现在看上去,起码他对亲妹有情有义,对好友知恩图报,不算是什么大恶人。
晋恪用牙磨着没什么味的点心,默默地想着事。
若是能说动蒋年,把家搬到城里去,说不定能避了流寇的祸患。
要是真能避开了,等自己回到了京里,当回了自己的长公主,说不定还能和蒋年在琼林宴赏共饮一杯。
蒋年看着书,忽然又说了一句:“等我当了官,就娶采幽。”
说完这句,他抬头看了一眼妹妹。
晋恪没反应过来,采幽是谁?
她脑子里思索着,面目如常。
倒是让蒋年高兴起来:“采幽很好。以前你总是觉得她出身不好,其实我们出身又能好到哪儿去。”
“我也只是多读了些书,并不比谁高贵些。”
蒋年絮絮叨叨:“我把她赎出来,改个名字,让她在那户人家多呆几年。”
“等江北的人都忘了她了,我再娶她,就说她是那户的女儿。以后出门少,也没人能见她,若是我能到其他地方当官,就更好了。”
“那时候清清白白的,谁都不知道她在青楼里呆过。”
蒋年细细讲着自己的计划。
晋恪被他惊住。
读书人娶青楼女子?
当正妻?
闻所未闻!
晋恪想起来陈其慎,还有其他才子的风流事。那些事情里,都说陈其慎对一个青楼女子情深意重,所以为她写诗,让她名满京城。
怎么到了蒋年这儿,就把人娶了呢?
晋恪忍不住说:“不管多喜欢,其他的读书人可不会娶青楼女子。”
蒋年坦坦荡荡:“青楼什么地方,要是真喜欢,怎么舍得把她留在那种地方。”
晋恪无言以对。
那些才子们被传得沸沸扬扬的情深意切,和蒋年现在小心翼翼的隐瞒比起来,恍若一个笑话。
第二十章
晋恪现在的日子悠闲,她当真成了一个普通的女孩。
每日里,蒋年都说让她闲了就绣绣花,但她并不会。
蒋年偶尔想看看妹妹的花绣得怎么样了,但绣布上永远是空的。
蒋年也从不说她。毕竟,他好好读书,也不是为了让妹妹天天绣花的。
蒋年有些书,晋恪很爱翻看。蒋年没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老道想法,看到妹妹看书,有时候还会问一句“怜娘想看什么,我下次借来。”
宫里什么书都有。只是书太多的时候,就不知道看什么了。
蒋年这儿书不算多,晋恪没得选,也就一本本认真看下去了。
他的书很杂,农桑,经学,诗文,军法……
晋恪也就挨个看了。
蒋年真的是个怪才,他所有的书上都有批注,很明显是用心看过的。
甚至那本农桑书上,关于庄稼的时节,他都像模像样地写了一句:“依吾之见,七月不妥。”
然后洋洋洒洒一大段。
里面写到了土壤的干湿,还有下雨日子的多少,很明显是认真思考过的。
红婆很是敬重两位主子。
少爷小姐都识字,这可是不多见的书香人家。
每次晋恪读书时,红婆干活的声音都会小很多。
有一天,晋恪在屋里看书,红婆伸头看了一眼,就离开了。
过了一会儿,她又伸了头过来。
晋恪放下书,叫住她:“红婆,怎么了?”
红婆瞅了瞅书,终于开了口:“家里针线没了。”
蒋年的青衫袖口缝线裂开,必须要缝上了。
晋恪从自己的枕头下,拿出了一个小荷包。
这个荷包是蒋怜的。
起初晋恪并不知道,但是一次睡中,这荷包硌了晋恪的头。
里面有几枚铜板,还有几个银瓜子。
磕碜得很。
康乐府里丰竹都比蒋怜富裕。
晋恪穿了鞋,戴上帷帽:“我和你一同去买针线。”
她许久没出门了,现在也想出门看看。
红婆走在前面,晋恪跟在她身后。
她们对周围都不熟悉,以往的东西,都是唐识送来,或者蒋年买的。
她们两个走了许久,终于到了一个卖东西的街上。
红婆带着晋恪在小贩的摊子上找针线,不远处是酒楼。
酒楼里有书生在吃饭。
这场宴,蒋年也在。
蒋年的人缘不好,所以只坐在一边饮酒,偶尔和别人说上两句。
但蒋年是有才气的,这事所有人都知道。
--
晚上回来时,他手里拿着一包糕点。
“专给你买的,城里最好的点心。”蒋年说:“总得多吃点。”
蒋年装模作样:“这点心钱折了你哥半条命去,你可得好好吃完。”
这话当不得真。蒋年总是这样说话,半真半假。
但晋恪看了一眼他手上,密密麻麻的墨迹。
许是帮人抄书了?
没用他半条命,但肯定是用心了。
点心一般,不糯也不香,但总归没了怪味。
晋恪慢慢吃着。
蒋年在她身边坐着看书,一边看,一边还说:“等我赚了钱,就加倍还给唐识兄。”
传说中,蒋年为人偏激,话语尖锐,人品不正。
现在看上去,起码他对亲妹有情有义,对好友知恩图报,不算是什么大恶人。
晋恪用牙磨着没什么味的点心,默默地想着事。
若是能说动蒋年,把家搬到城里去,说不定能避了流寇的祸患。
要是真能避开了,等自己回到了京里,当回了自己的长公主,说不定还能和蒋年在琼林宴赏共饮一杯。
蒋年看着书,忽然又说了一句:“等我当了官,就娶采幽。”
说完这句,他抬头看了一眼妹妹。
晋恪没反应过来,采幽是谁?
她脑子里思索着,面目如常。
倒是让蒋年高兴起来:“采幽很好。以前你总是觉得她出身不好,其实我们出身又能好到哪儿去。”
“我也只是多读了些书,并不比谁高贵些。”
蒋年絮絮叨叨:“我把她赎出来,改个名字,让她在那户人家多呆几年。”
“等江北的人都忘了她了,我再娶她,就说她是那户的女儿。以后出门少,也没人能见她,若是我能到其他地方当官,就更好了。”
“那时候清清白白的,谁都不知道她在青楼里呆过。”
蒋年细细讲着自己的计划。
晋恪被他惊住。
读书人娶青楼女子?
当正妻?
闻所未闻!
晋恪想起来陈其慎,还有其他才子的风流事。那些事情里,都说陈其慎对一个青楼女子情深意重,所以为她写诗,让她名满京城。
怎么到了蒋年这儿,就把人娶了呢?
晋恪忍不住说:“不管多喜欢,其他的读书人可不会娶青楼女子。”
蒋年坦坦荡荡:“青楼什么地方,要是真喜欢,怎么舍得把她留在那种地方。”
晋恪无言以对。
那些才子们被传得沸沸扬扬的情深意切,和蒋年现在小心翼翼的隐瞒比起来,恍若一个笑话。
第二十章
晋恪现在的日子悠闲,她当真成了一个普通的女孩。
每日里,蒋年都说让她闲了就绣绣花,但她并不会。
蒋年偶尔想看看妹妹的花绣得怎么样了,但绣布上永远是空的。
蒋年也从不说她。毕竟,他好好读书,也不是为了让妹妹天天绣花的。
蒋年有些书,晋恪很爱翻看。蒋年没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老道想法,看到妹妹看书,有时候还会问一句“怜娘想看什么,我下次借来。”
宫里什么书都有。只是书太多的时候,就不知道看什么了。
蒋年这儿书不算多,晋恪没得选,也就一本本认真看下去了。
他的书很杂,农桑,经学,诗文,军法……
晋恪也就挨个看了。
蒋年真的是个怪才,他所有的书上都有批注,很明显是用心看过的。
甚至那本农桑书上,关于庄稼的时节,他都像模像样地写了一句:“依吾之见,七月不妥。”
然后洋洋洒洒一大段。
里面写到了土壤的干湿,还有下雨日子的多少,很明显是认真思考过的。
红婆很是敬重两位主子。
少爷小姐都识字,这可是不多见的书香人家。
每次晋恪读书时,红婆干活的声音都会小很多。
有一天,晋恪在屋里看书,红婆伸头看了一眼,就离开了。
过了一会儿,她又伸了头过来。
晋恪放下书,叫住她:“红婆,怎么了?”
红婆瞅了瞅书,终于开了口:“家里针线没了。”
蒋年的青衫袖口缝线裂开,必须要缝上了。
晋恪从自己的枕头下,拿出了一个小荷包。
这个荷包是蒋怜的。
起初晋恪并不知道,但是一次睡中,这荷包硌了晋恪的头。
里面有几枚铜板,还有几个银瓜子。
磕碜得很。
康乐府里丰竹都比蒋怜富裕。
晋恪穿了鞋,戴上帷帽:“我和你一同去买针线。”
她许久没出门了,现在也想出门看看。
红婆走在前面,晋恪跟在她身后。
她们对周围都不熟悉,以往的东西,都是唐识送来,或者蒋年买的。
她们两个走了许久,终于到了一个卖东西的街上。
红婆带着晋恪在小贩的摊子上找针线,不远处是酒楼。
酒楼里有书生在吃饭。
这场宴,蒋年也在。
蒋年的人缘不好,所以只坐在一边饮酒,偶尔和别人说上两句。
但蒋年是有才气的,这事所有人都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