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来到她这处的人,来之前心里就有了个解决的法子。只不过是主观性太强,又太过模糊,他们不敢确定不敢面对罢了。张儒秀收了钱,便把这些不成模样的法子逐渐雕刻成上好的成品,一字一句地讲给他们听。再熬些鸡汤,顾客也总是皱着眉头进去,眼里带红地出去。
每一位出去的客人,大差不差地都会给她招来些新的生意。她被玉仙观那处的人称作“解忧小娘子”,他们好奇她面帘下的脸,好奇她为何每日午后准点开铺,准点关铺。不过她也始终不肯透露出半点消息来,那些人也总是无功而返。
……
四月十九,司马光口中的揭榜日。
这日卯时,东华门外便站了许多人,都在等着放榜。
如何放榜?自然是在“唱名”仪式上,侍郎拿着皇榜,一个个地喊出新进士的名字及名次。
唱名赐第,官家亲自来主持。官家高坐于殿中,下围立着的尽是京官,而一众进士则是在殿下列队等候。
甲寅科状元为吕溱,榜眼为李绚,探花为祖无择。
而司马光,则是进士第六名。
司马光听到自己的名字被念出来,随即出列,迈步走入殿中,叩谢皇恩。
进士的名字一个个地被侍郎念了出来,而省元范镇的名儿却始终没有出来。
一旁的人站不住,小声催促着人快上前对官家说自己是省元,求官家调整名次。
原来是省元殿试后,若是位次偏后,便可在仪式上申请官家将自己的名次提前,这是官家给省元的照顾。
当年的欧阳修如此,如今范镇也可行这事。
不同于一旁新进士的催促着急,范镇倒是一脸镇静模样。
“第七十九名——范镇!”
唱名人终于念出了范镇的名儿。
范镇一脸风轻云淡,迈步沉稳,出列谢恩,归队。
司马光站在一旁纵览了事件全程,心底也升起对这位进士的敬意。
司马光侧目望过去,队尾的范镇直视前方,平静得像是一潭死水的波面。
……
放榜的消息传得很快。
不久后,司马池便知道了司马光的位次。老丈人双眼一热,直拉着聂娘子的手说欣慰。与此同时,张存也接到了信儿,直拉着林大娘子的手说自己当年没有看错人。
双方都浸在一片喜悦之中,自然也没留意到司马光什么时候给张儒秀递了封信。
张儒秀这边,自然也是被信打了个措不及防。打开那一封信前,她都不敢相信那么正经的司马光会给她写了封信。
信里报了下他的位次,张儒秀看到这处时,眉头一挑。心里暗叹,不愧是她的未婚夫,不愧是她下半辈子的男人。
当然,信上也不只有这几句无比官方的话。一张信纸,前半部分正经严谨,后半部分才是写信人真正想说的话。
“我想,同你一起出去,好么?去哪儿都可以,这次还是都听你的。我只是想叫你同我一起。无论怎样,只要你站在我身边,我就很高兴。”信的落笔处,是“司马君实”四个字。
张儒秀看完,便将那信纸投入到燃得正旺的灯炉之中,霎时纸成了灰烬,字也不再留存。
好么?当然啊。人生本无多少喜事,能尽兴时自然要尽万分的兴。
第24章 他的动心
张儒秀还是把这事告诉了爹爹和阿娘。二老倒是支持, 直言人开了窍,脑子灵光。
司马光信上说,他会在龙津桥上等着她。
他的说辞委婉动听, 没有说叫张儒秀到哪处去, 反倒是强调自己在哪处等着她。
司马光把选择权交给了她,哪怕是她之前早已承诺过自己会赴约,可信纸上还是铺满了写信人的不安。去或不去, 他的身影都在龙津桥上可见。
司马光约在了申时二刻, 午后的热气都散了去,单穿个外罩还是有些凉。可张儒秀却并不在意, 简单收拾了一番便觅了驾马车迤逦而去。
汴京外城中, 蔡河周边共有十二座桥,龙津桥便是其中最出名的一座。出朱雀门百步即龙津桥,依架于四水贯都其中之一的蔡河之上。
蔡河原是赵匡胤疏通河道、避免淤塞,在后周的基础上所建的河道。建朝以来,汴梁城人繁地盛, 原本冷清的河道上也多了桥, 有了桥, 周边便又生出了许多夜市。这样层层贯通,蔡河边人也多了起来, 自然成了外城里不多的闹区。
一眼看不到头的龙津桥上,亭台几座, 板石路宽敞, 桥上人虽多,走走停停间, 倒也不拥挤。
张儒秀上桥前过天街州桥时, 买了个用梅红匣儿装着的果脯蜜饯, 想着带给司马光吃。
上了桥,她便四处张望着找寻一人,走走停停,蓦然回首,却发现司马光在一小亭子处等着她。那亭子小,只容得下两三人。司马光站在亭口,背后是空无一人的亭内。司马光的眼也一直在追寻着,猛地看见张儒秀,便挥挥手示意。
司马光看见,张儒秀的眼眸明亮,看见他的那刻,手里提着匣儿小跑过来。她头上插着根点绛朱丝银坠簪,随着轻快的步子,七上八下,好不欢脱。
桥上的行人给她让了道,她脸上带着笑意,就这么毫无顾虑地奔向他。
桥边古桐与榆柳相互掩映,红日被几缕薄云掩着,却还是遮不住晾晒许久的光。明明她没有出声,可司马光却好似听见了她朗朗的笑声;明明他的心跳还是那般沉稳,可他恍惚间,却觉着心漏跳的几分,纵使这般,心里也生出了莫名的无端的欣喜。
--
每一位出去的客人,大差不差地都会给她招来些新的生意。她被玉仙观那处的人称作“解忧小娘子”,他们好奇她面帘下的脸,好奇她为何每日午后准点开铺,准点关铺。不过她也始终不肯透露出半点消息来,那些人也总是无功而返。
……
四月十九,司马光口中的揭榜日。
这日卯时,东华门外便站了许多人,都在等着放榜。
如何放榜?自然是在“唱名”仪式上,侍郎拿着皇榜,一个个地喊出新进士的名字及名次。
唱名赐第,官家亲自来主持。官家高坐于殿中,下围立着的尽是京官,而一众进士则是在殿下列队等候。
甲寅科状元为吕溱,榜眼为李绚,探花为祖无择。
而司马光,则是进士第六名。
司马光听到自己的名字被念出来,随即出列,迈步走入殿中,叩谢皇恩。
进士的名字一个个地被侍郎念了出来,而省元范镇的名儿却始终没有出来。
一旁的人站不住,小声催促着人快上前对官家说自己是省元,求官家调整名次。
原来是省元殿试后,若是位次偏后,便可在仪式上申请官家将自己的名次提前,这是官家给省元的照顾。
当年的欧阳修如此,如今范镇也可行这事。
不同于一旁新进士的催促着急,范镇倒是一脸镇静模样。
“第七十九名——范镇!”
唱名人终于念出了范镇的名儿。
范镇一脸风轻云淡,迈步沉稳,出列谢恩,归队。
司马光站在一旁纵览了事件全程,心底也升起对这位进士的敬意。
司马光侧目望过去,队尾的范镇直视前方,平静得像是一潭死水的波面。
……
放榜的消息传得很快。
不久后,司马池便知道了司马光的位次。老丈人双眼一热,直拉着聂娘子的手说欣慰。与此同时,张存也接到了信儿,直拉着林大娘子的手说自己当年没有看错人。
双方都浸在一片喜悦之中,自然也没留意到司马光什么时候给张儒秀递了封信。
张儒秀这边,自然也是被信打了个措不及防。打开那一封信前,她都不敢相信那么正经的司马光会给她写了封信。
信里报了下他的位次,张儒秀看到这处时,眉头一挑。心里暗叹,不愧是她的未婚夫,不愧是她下半辈子的男人。
当然,信上也不只有这几句无比官方的话。一张信纸,前半部分正经严谨,后半部分才是写信人真正想说的话。
“我想,同你一起出去,好么?去哪儿都可以,这次还是都听你的。我只是想叫你同我一起。无论怎样,只要你站在我身边,我就很高兴。”信的落笔处,是“司马君实”四个字。
张儒秀看完,便将那信纸投入到燃得正旺的灯炉之中,霎时纸成了灰烬,字也不再留存。
好么?当然啊。人生本无多少喜事,能尽兴时自然要尽万分的兴。
第24章 他的动心
张儒秀还是把这事告诉了爹爹和阿娘。二老倒是支持, 直言人开了窍,脑子灵光。
司马光信上说,他会在龙津桥上等着她。
他的说辞委婉动听, 没有说叫张儒秀到哪处去, 反倒是强调自己在哪处等着她。
司马光把选择权交给了她,哪怕是她之前早已承诺过自己会赴约,可信纸上还是铺满了写信人的不安。去或不去, 他的身影都在龙津桥上可见。
司马光约在了申时二刻, 午后的热气都散了去,单穿个外罩还是有些凉。可张儒秀却并不在意, 简单收拾了一番便觅了驾马车迤逦而去。
汴京外城中, 蔡河周边共有十二座桥,龙津桥便是其中最出名的一座。出朱雀门百步即龙津桥,依架于四水贯都其中之一的蔡河之上。
蔡河原是赵匡胤疏通河道、避免淤塞,在后周的基础上所建的河道。建朝以来,汴梁城人繁地盛, 原本冷清的河道上也多了桥, 有了桥, 周边便又生出了许多夜市。这样层层贯通,蔡河边人也多了起来, 自然成了外城里不多的闹区。
一眼看不到头的龙津桥上,亭台几座, 板石路宽敞, 桥上人虽多,走走停停间, 倒也不拥挤。
张儒秀上桥前过天街州桥时, 买了个用梅红匣儿装着的果脯蜜饯, 想着带给司马光吃。
上了桥,她便四处张望着找寻一人,走走停停,蓦然回首,却发现司马光在一小亭子处等着她。那亭子小,只容得下两三人。司马光站在亭口,背后是空无一人的亭内。司马光的眼也一直在追寻着,猛地看见张儒秀,便挥挥手示意。
司马光看见,张儒秀的眼眸明亮,看见他的那刻,手里提着匣儿小跑过来。她头上插着根点绛朱丝银坠簪,随着轻快的步子,七上八下,好不欢脱。
桥上的行人给她让了道,她脸上带着笑意,就这么毫无顾虑地奔向他。
桥边古桐与榆柳相互掩映,红日被几缕薄云掩着,却还是遮不住晾晒许久的光。明明她没有出声,可司马光却好似听见了她朗朗的笑声;明明他的心跳还是那般沉稳,可他恍惚间,却觉着心漏跳的几分,纵使这般,心里也生出了莫名的无端的欣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