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元景帝和那些庙堂高官经过商议之后,接受了文靖安第一个五年计划之中的第一条——五年内,争取全国粮食产量翻一番。
至于其他的什么“全国工业化进程全面展开”、“京城至东南、西北、东北与西南四大铁路部分通车”、“空余农业人口转变成工业人口”、“朝廷有底气进一步开放剑州与东南州郡港口与西海通商”,没有反对,但也没有支持,更像是元景帝和朝臣商议之后选取了最保险的一条,让太子和文靖安这些年轻人试一试。
其实这很好理解,站在元景帝的立场,他和朝臣能以如此之快的速度商量出“农事处”这个部门,并且迅速给文靖安等人组织了一套专用的班底,任由他们发挥,这已经算是明主贤臣的表现了,不可能再支持什么“工业化进程”、“农业人口变工业人口”,铁路之类更是异想天开,不会给他们这些品级的小官耗费如此巨量的税收,故此,元景帝选择最为稳妥的粮食增产才合情合理。
为此,萧慈祐特意召开了农事处第一次全体会议。
萧慈祐没有拐弯抹角,直言道:“农事处每年的预算定在二十万两银子,这笔钱不多不少,要全部用在粮食增长上,要是五年后没法实现靖安提出的那个口号,我们要负全责,靖安——”
文靖安:“臣在。”
萧慈祐:“我知道除了粮食增产,你提出其他的任何一条方略都是强国良策,但目前国家财政困难,局势如此,也只能先拿出这点钱行权宜之计,先委屈你一下。”
文靖安:“微臣明白。”
萧慈祐:“不过朝廷有难处不假,我们不能因为这点难处便束手束脚,其他该做的事还是要做,不能顾此失彼,我们一边办好朝廷的差事,另一边自己想办法做我们的事,这两者之间并不冲突,实在没有钱,我的俸禄、东宫的例钱、封地的进项都可以给你。”
文靖安正要言语,一旁的礼部尚书赵仲明先说道:“殿下为国为民之心实乃大盛百姓之福。不过文探花——”
文靖安:“赵大人请讲。”
赵仲明:“殿下到底是国之储君,我们做臣子的不能把他的饭钱都拿走,若是这样的话就于理不合了。”
文靖安:“赵大人放心,我们做这些事本就是为了让大盛富足,让百姓吃饱穿暖,替圣上和殿下分忧,必然不会让殿下失了皇家的体面。”
赵仲明颔首道:“如此甚好。”
他旁边的户部尚书钱晧和工部尚书李寄也分别和文靖安讲了几句,基本都是一样的内容,元景帝让他们三个尚书过来担任没有实职的“咨询”,目的是让他们起到监察纠正的作用,盯着太子和这群年轻官员,不要让他们行差踏错。当然,之所以选中他们礼部、户部和工部三位尚书也有另外一个重要的考量,比如要是农事处需要用人可以咨询礼部尚书赵仲明,需要用钱咨询户部尚书钱晧,需要动工可以咨询工部尚书李寄。
农事处第一次正式会议结束之后,文靖安这些少壮派也在工业区的办公室开了第一次会议。
与会有人员有从正卿周洵、左少卿林宁宴、右少卿严素光、司丞文靖安,司正崔琰、原工部十四位官员、原詹事府两位官员、原户部两位官员、原礼部两位官员、原鸿胪寺五位官员、跟随周洵和林宁宴出使西海的九位官员、司天监等各部门新加入农事处的一共八位官员、卢玉邻和杨玄素九人,加上以文妙安为首的新考进来的国子监监生十二人,加上不能到场的司副陈崇章,他们核心团队已经有六十八人了!
相对比于刚开始的二三十人,短短半年时间,他们的队伍壮大了,这间办公室已经坐不下这么多人,很多人都是搬凳子坐在门口听讲。
萧慈祐这个正卿不在,名义上是周洵这个从正卿说了算,但周洵自己知道他是沾了原本官位品级的优势才当的这个从正卿,真正的核心人物还得是文靖安,这一点其他人也心知肚明。
故此,周洵主持了会议开场之后,自然而然把权柄交到文靖安手上,由文靖安来发表讲话。
今天讨论的议题是农事处之后的办事方向,文靖安的看法基本保持第一个五年计划不动摇。
“庙堂那边给我们的预算是每年二十万两银子,圣上、殿下和那几位大人的意思是让我们把钱都用在粮食增产上,就是我说的‘五年之后全国粮食产量翻一番’,我持肯定意见,这笔钱就这么用,我们以后的首要任务也是为了完成这一项计划,我的想法是从京城附近开始,在每个州郡的府城选取合适的地址创办工业区,这笔钱先用来建造化肥厂和农药厂,六郡十九州,每个州郡至少建一个,然后再慢慢向低一级的府县扩展,诸位大人可有异议?”
其他人都是在刷刷速记他说的话,现在已经没有人会质疑他,向他提出异议,最多会说一些建议,严素光便说道:“真要这么做的话支出会大到难以想象,二十万两银子太少了。”
之前筹建这个新华工业区的钱都是她在管,她对这方面有明确的把握,她以这份经验为基础,继续说道:“我们这里就花了近六万两,二十万两分摊到六郡十九州,稍微动一下就没了,这是事实。”
文靖安点头道:“这个我们再具体想办法,比如和当地官府合作,甚至吸收当地豪族的钱也可以,前提是利益分配得当,定价权必须掌握在我们手里,不能让那些人借我们的手吸百姓的血。”
--
至于其他的什么“全国工业化进程全面展开”、“京城至东南、西北、东北与西南四大铁路部分通车”、“空余农业人口转变成工业人口”、“朝廷有底气进一步开放剑州与东南州郡港口与西海通商”,没有反对,但也没有支持,更像是元景帝和朝臣商议之后选取了最保险的一条,让太子和文靖安这些年轻人试一试。
其实这很好理解,站在元景帝的立场,他和朝臣能以如此之快的速度商量出“农事处”这个部门,并且迅速给文靖安等人组织了一套专用的班底,任由他们发挥,这已经算是明主贤臣的表现了,不可能再支持什么“工业化进程”、“农业人口变工业人口”,铁路之类更是异想天开,不会给他们这些品级的小官耗费如此巨量的税收,故此,元景帝选择最为稳妥的粮食增产才合情合理。
为此,萧慈祐特意召开了农事处第一次全体会议。
萧慈祐没有拐弯抹角,直言道:“农事处每年的预算定在二十万两银子,这笔钱不多不少,要全部用在粮食增长上,要是五年后没法实现靖安提出的那个口号,我们要负全责,靖安——”
文靖安:“臣在。”
萧慈祐:“我知道除了粮食增产,你提出其他的任何一条方略都是强国良策,但目前国家财政困难,局势如此,也只能先拿出这点钱行权宜之计,先委屈你一下。”
文靖安:“微臣明白。”
萧慈祐:“不过朝廷有难处不假,我们不能因为这点难处便束手束脚,其他该做的事还是要做,不能顾此失彼,我们一边办好朝廷的差事,另一边自己想办法做我们的事,这两者之间并不冲突,实在没有钱,我的俸禄、东宫的例钱、封地的进项都可以给你。”
文靖安正要言语,一旁的礼部尚书赵仲明先说道:“殿下为国为民之心实乃大盛百姓之福。不过文探花——”
文靖安:“赵大人请讲。”
赵仲明:“殿下到底是国之储君,我们做臣子的不能把他的饭钱都拿走,若是这样的话就于理不合了。”
文靖安:“赵大人放心,我们做这些事本就是为了让大盛富足,让百姓吃饱穿暖,替圣上和殿下分忧,必然不会让殿下失了皇家的体面。”
赵仲明颔首道:“如此甚好。”
他旁边的户部尚书钱晧和工部尚书李寄也分别和文靖安讲了几句,基本都是一样的内容,元景帝让他们三个尚书过来担任没有实职的“咨询”,目的是让他们起到监察纠正的作用,盯着太子和这群年轻官员,不要让他们行差踏错。当然,之所以选中他们礼部、户部和工部三位尚书也有另外一个重要的考量,比如要是农事处需要用人可以咨询礼部尚书赵仲明,需要用钱咨询户部尚书钱晧,需要动工可以咨询工部尚书李寄。
农事处第一次正式会议结束之后,文靖安这些少壮派也在工业区的办公室开了第一次会议。
与会有人员有从正卿周洵、左少卿林宁宴、右少卿严素光、司丞文靖安,司正崔琰、原工部十四位官员、原詹事府两位官员、原户部两位官员、原礼部两位官员、原鸿胪寺五位官员、跟随周洵和林宁宴出使西海的九位官员、司天监等各部门新加入农事处的一共八位官员、卢玉邻和杨玄素九人,加上以文妙安为首的新考进来的国子监监生十二人,加上不能到场的司副陈崇章,他们核心团队已经有六十八人了!
相对比于刚开始的二三十人,短短半年时间,他们的队伍壮大了,这间办公室已经坐不下这么多人,很多人都是搬凳子坐在门口听讲。
萧慈祐这个正卿不在,名义上是周洵这个从正卿说了算,但周洵自己知道他是沾了原本官位品级的优势才当的这个从正卿,真正的核心人物还得是文靖安,这一点其他人也心知肚明。
故此,周洵主持了会议开场之后,自然而然把权柄交到文靖安手上,由文靖安来发表讲话。
今天讨论的议题是农事处之后的办事方向,文靖安的看法基本保持第一个五年计划不动摇。
“庙堂那边给我们的预算是每年二十万两银子,圣上、殿下和那几位大人的意思是让我们把钱都用在粮食增产上,就是我说的‘五年之后全国粮食产量翻一番’,我持肯定意见,这笔钱就这么用,我们以后的首要任务也是为了完成这一项计划,我的想法是从京城附近开始,在每个州郡的府城选取合适的地址创办工业区,这笔钱先用来建造化肥厂和农药厂,六郡十九州,每个州郡至少建一个,然后再慢慢向低一级的府县扩展,诸位大人可有异议?”
其他人都是在刷刷速记他说的话,现在已经没有人会质疑他,向他提出异议,最多会说一些建议,严素光便说道:“真要这么做的话支出会大到难以想象,二十万两银子太少了。”
之前筹建这个新华工业区的钱都是她在管,她对这方面有明确的把握,她以这份经验为基础,继续说道:“我们这里就花了近六万两,二十万两分摊到六郡十九州,稍微动一下就没了,这是事实。”
文靖安点头道:“这个我们再具体想办法,比如和当地官府合作,甚至吸收当地豪族的钱也可以,前提是利益分配得当,定价权必须掌握在我们手里,不能让那些人借我们的手吸百姓的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