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哼是他学猪叫,模拟打呼噜的声音,严素光忽然想笑,但她忍住了,咬了咬唇没说话,将灯笼移到门口的位置好让文靖安看得清楚一点,她自己则开始把大大小小的箱子往里面的床边搬过去,文靖安见状自然过来帮她,她说:“不用,我自己可以……”
文靖安:“可以是可以,帮忙还是要帮的。”
严素光顿了顿,难得地说了句:“谢谢。”
文靖安道:“小事,你有什么要求,或者我哪里布置让你不舒服了,你尽管说出来,我乡下人随意惯了,有时候没法顾虑到你的感受。”
严素光:“没有,很好了。”
文靖安:“行。唉哟!这箱子沉的!你搭把手抬一抬,那帮小子也真是,这种大箱子直接就堆门口,不知道往里边放一点。”
一阵忙碌,灯笼自行熄灭之前,他们终于合力把房间布置好,中间隔了一块黑布,把房间一分为二,给严素光打造了一个私密的空间。
这时外面月亮高悬,河风吹拂,累了一日又一顿收拾,文靖安便先躺下了,入睡之前他特意说了句:“素光兄放心,我睡觉不打呼噜。”
严素光:“……”
现在她不用考虑怎么和文靖安拉开距离了,因为文靖安主动帮她考虑好了,这样的布置消除了她暴露隐私的担忧。
“我也不磨牙。”她说。
第二日照常早起,简单洗漱之后和崔琰等人吃了个早饭,然后由崔琰主持开了个晨会布置一天的工作,接着就是附近村落的里长带领各村的民夫从淮河水路乘船过来,十几条大大小小的船只布满河面,陆陆续续有上百人的队伍登岸,可以说是蔚为壮观。
在崔琰的安排下,工部的官员各司其职去领导那些民夫到各自的岗位,这些具体的工程事务文靖安帮不上多少忙,其他琐碎,比如伙食、工钱等等又有严素光办得滴水不漏,如此他便“空余”了出来,不过他并不空闲,他要负责科研。
化肥和农药的制造方法他只记得大概,从理论到实践需要根据现在的实际条件做出调整,除此以外他还要计划后面的水泥厂、钢铁厂等等必须的基础项目,这里萧慈祐帮了他一个大忙,太子殿下把堆在国库里养灰尘的西海贡品统统打包送了过来,那些奇淫巧技的小玩意且不提,最重要的是西海人为了和大盛做生意,详细罗列介绍了他们的“新产品”,甚至还有大量的书籍,这些东西给了文靖安无数的启发,他迫切把这些东西吸收翻译,吸收是为自己所用,翻译是教给卢玉邻和杨玄素等学生开始进行职业培训。
随着一系列项目的展开,这个两百多年的封建王朝在他手下悄然撕开了一条希望的缝隙。
五月底,工业区连接帝京官道的道路正式竣工,可以并排容纳八辆马车同行。
六月初,第一个码头建成,文靖安也不知道应该怎么算这个码头的规模,反正来往淮河的船只都可以靠岸停泊装卸物资,且还能提供至少三四十艘船只入港停靠的水面。
六月中旬,也就是六月十五日,第二期的《新华月报》准时上市,这次头版的内容文靖安请写稿爱好者兼礼部尚书赵仲明大人主笔,写的是朝廷筹建水军对抗西海的事,赵仲明是老庙堂,据说他写的文章得到了元景帝的高度赞赏,间接为文靖安这份《新华月报》做了朝堂的背书,文靖安自己写了一篇他们建造工业区的报导,另外让卢玉邻、杨玄素九位学生负责数学、化学等板块内容,严素光、凌世心等人依旧有文章贡献,周洵、林宁宴和陈崇章的专栏暂停等待下期。
同时,这一期的报纸不再仅仅只在京城地区发售,文靖安之前派出去的那批印书局官员起了大作用,除了北边云州、蒙州和辽州那些偏远州郡,基本上大盛三分之二的州郡都建立了分部,文靖安编好第二期报纸之后,翰林院印书局那边做出样版,即刻通过朝廷的驿马飞速送往各分部。
事实证明这份报纸具有相当大的能量,至少在京城这边,上到庙堂高官,下到市井百姓都获得了大批读者,这个时代的人们太缺乏资讯类的读物了,文靖安又是以白话文的形式编写的报纸内容,使得不识字的老百姓也可以买一份让别人读给他听,可以这么理解,文靖安这份报纸的横空出世略等于后世手机的问世,最终会发展成几乎人手一个。
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了这份报纸的价值,最先的体现是京城周边的读者信件纷至沓来,经过两期报纸的累积,文靖安在詹事府的那张办公桌已经被信件堆满,还有人专门找到工业区这边来,请他在报纸上打广告!
六月底,一共有三件事得以完成。
第一件事,陈崇章从云州来信,他已经确认了文靖安的“炼盐之法”切实可行,并代表陈家和当地官府搭好了线,获得了一座盐矿的开采权,考虑到云州寄信到京城最少也要十天半个月,文靖安受到来信时,陈崇章那边的炼盐厂应该已经有进度了。
第二件事,第一期厂房建设完成了框架,按照崔琰的计划一共是先建四个独立又串联起来的厂房,供磷肥、钾肥、氮肥和农药四条生产线使用,其中包括仓储区、原料堆放区、生产制造区等等。
第三件事,磷矿石和钾盐矿顺利找到,严素光已经派人去开采购第一批原材料,氮肥制造要等周洵和林宁宴的设备买回来之后才能确定,因为氮肥制造涉及到合成氨,这没法从矿石中找原料,要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氮气在高温高压下转化合成,没有相关设备无法完成。
--
文靖安:“可以是可以,帮忙还是要帮的。”
严素光顿了顿,难得地说了句:“谢谢。”
文靖安道:“小事,你有什么要求,或者我哪里布置让你不舒服了,你尽管说出来,我乡下人随意惯了,有时候没法顾虑到你的感受。”
严素光:“没有,很好了。”
文靖安:“行。唉哟!这箱子沉的!你搭把手抬一抬,那帮小子也真是,这种大箱子直接就堆门口,不知道往里边放一点。”
一阵忙碌,灯笼自行熄灭之前,他们终于合力把房间布置好,中间隔了一块黑布,把房间一分为二,给严素光打造了一个私密的空间。
这时外面月亮高悬,河风吹拂,累了一日又一顿收拾,文靖安便先躺下了,入睡之前他特意说了句:“素光兄放心,我睡觉不打呼噜。”
严素光:“……”
现在她不用考虑怎么和文靖安拉开距离了,因为文靖安主动帮她考虑好了,这样的布置消除了她暴露隐私的担忧。
“我也不磨牙。”她说。
第二日照常早起,简单洗漱之后和崔琰等人吃了个早饭,然后由崔琰主持开了个晨会布置一天的工作,接着就是附近村落的里长带领各村的民夫从淮河水路乘船过来,十几条大大小小的船只布满河面,陆陆续续有上百人的队伍登岸,可以说是蔚为壮观。
在崔琰的安排下,工部的官员各司其职去领导那些民夫到各自的岗位,这些具体的工程事务文靖安帮不上多少忙,其他琐碎,比如伙食、工钱等等又有严素光办得滴水不漏,如此他便“空余”了出来,不过他并不空闲,他要负责科研。
化肥和农药的制造方法他只记得大概,从理论到实践需要根据现在的实际条件做出调整,除此以外他还要计划后面的水泥厂、钢铁厂等等必须的基础项目,这里萧慈祐帮了他一个大忙,太子殿下把堆在国库里养灰尘的西海贡品统统打包送了过来,那些奇淫巧技的小玩意且不提,最重要的是西海人为了和大盛做生意,详细罗列介绍了他们的“新产品”,甚至还有大量的书籍,这些东西给了文靖安无数的启发,他迫切把这些东西吸收翻译,吸收是为自己所用,翻译是教给卢玉邻和杨玄素等学生开始进行职业培训。
随着一系列项目的展开,这个两百多年的封建王朝在他手下悄然撕开了一条希望的缝隙。
五月底,工业区连接帝京官道的道路正式竣工,可以并排容纳八辆马车同行。
六月初,第一个码头建成,文靖安也不知道应该怎么算这个码头的规模,反正来往淮河的船只都可以靠岸停泊装卸物资,且还能提供至少三四十艘船只入港停靠的水面。
六月中旬,也就是六月十五日,第二期的《新华月报》准时上市,这次头版的内容文靖安请写稿爱好者兼礼部尚书赵仲明大人主笔,写的是朝廷筹建水军对抗西海的事,赵仲明是老庙堂,据说他写的文章得到了元景帝的高度赞赏,间接为文靖安这份《新华月报》做了朝堂的背书,文靖安自己写了一篇他们建造工业区的报导,另外让卢玉邻、杨玄素九位学生负责数学、化学等板块内容,严素光、凌世心等人依旧有文章贡献,周洵、林宁宴和陈崇章的专栏暂停等待下期。
同时,这一期的报纸不再仅仅只在京城地区发售,文靖安之前派出去的那批印书局官员起了大作用,除了北边云州、蒙州和辽州那些偏远州郡,基本上大盛三分之二的州郡都建立了分部,文靖安编好第二期报纸之后,翰林院印书局那边做出样版,即刻通过朝廷的驿马飞速送往各分部。
事实证明这份报纸具有相当大的能量,至少在京城这边,上到庙堂高官,下到市井百姓都获得了大批读者,这个时代的人们太缺乏资讯类的读物了,文靖安又是以白话文的形式编写的报纸内容,使得不识字的老百姓也可以买一份让别人读给他听,可以这么理解,文靖安这份报纸的横空出世略等于后世手机的问世,最终会发展成几乎人手一个。
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了这份报纸的价值,最先的体现是京城周边的读者信件纷至沓来,经过两期报纸的累积,文靖安在詹事府的那张办公桌已经被信件堆满,还有人专门找到工业区这边来,请他在报纸上打广告!
六月底,一共有三件事得以完成。
第一件事,陈崇章从云州来信,他已经确认了文靖安的“炼盐之法”切实可行,并代表陈家和当地官府搭好了线,获得了一座盐矿的开采权,考虑到云州寄信到京城最少也要十天半个月,文靖安受到来信时,陈崇章那边的炼盐厂应该已经有进度了。
第二件事,第一期厂房建设完成了框架,按照崔琰的计划一共是先建四个独立又串联起来的厂房,供磷肥、钾肥、氮肥和农药四条生产线使用,其中包括仓储区、原料堆放区、生产制造区等等。
第三件事,磷矿石和钾盐矿顺利找到,严素光已经派人去开采购第一批原材料,氮肥制造要等周洵和林宁宴的设备买回来之后才能确定,因为氮肥制造涉及到合成氨,这没法从矿石中找原料,要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氮气在高温高压下转化合成,没有相关设备无法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