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完全消除陈三娘和文三贵的顾虑,文靖安继续说道:“换盐赚来的钱我们部分用来改善家里的生活,另一部分我会用来继续读书,我已经决定了,我不止要在村里念私塾,将来我还要到镇上、到县城、到府城去念书。”
夫妇俩便同时松一口气,原先她们也担心文靖安年纪还小,得到如此便利的生财之道会变得不思进取,现在听文靖安这么说,她们双双放宽了心。
这次跟陈三娘和文三贵坦白炼盐之法后,文靖安往后的生活便能宽裕许多了,至少不用再为笔墨纸砚这些东西发愁,至于压在李童生那里的田契,还有差不多一年的时间,中间多炼几次盐就能赎回来。
现在家庭经济状况得到了初步解决,接下来文靖安就能全心全意投入到科举学习上来了。
第11章 跳级 大贤之才登堂入室
第二日一家三口照例如常,文靖安卯正(6:00)起床,吃了陈三娘做的朝食,带上中午的饭食,将书本笔砚等物一并装进文太爷前几日给他做的一个小背箱,出门去上私塾辰初(7:00)的早课。
不同的是文三贵今天并不下地,陈三娘特意给他收拾了一个行囊,里边包着水和四个面饼。
当然还有昨晚和文靖安炼出来的那袋细盐。
文三贵这是要出门换盐了,虽然莲花镇有两家盐店,但文靖安昨天刚换过,保不准两家盐店通过气,所以为了保险起见,文三贵决定到隔壁的磁口镇上去换,只是这样一来他就得多走十几里路,按总路程算,他得走五十多里来回,因此陈三娘给他备了路上的水和干粮。
陈三娘把门父子送出门,临行前文靖安想了想,说道:“爹,这次的细盐我们一半换粗盐,一半换钱,到时候盐吏肯定会问你一些问题,你注意不要跟他说实话就行了。”
文三贵为人老实,但绝不傻,当年桃河村的年轻人基本只会在村里种地,他早早就到镇上甚至县城里做工,赚了购买一亩地的钱,出趟远门换盐这种事对他来说不成问题,文靖安说的他也都明白。
“放心吧,爹知道怎么做。”
随即跟陈三娘和文靖安道了别,往磁口镇方向去了。
文靖安这边也跟陈三娘道别,背着那个小竹箱出了桃河村村口,小跑着往杏陌村的私塾去。
今日他在课业上将有一个小小的挑战,之前他只是背出了《三字经》,在后面的大半个月时间里,他把《百家姓》和《千字文》也都背下来了,按照李童生定下的老规矩,新进学的学童只要能背诵默写三百千,那么就能从小班晋级到大班。
大班便能跟李童生学四书了。
文靖安原本学三百千的目的是尽快熟悉繁体字,经过这大半个月的狂追猛补,至少三百千上的繁体字他全都看熟了,自己也试着默写了几遍,基本没有多大的差错,现在目标达成,他就不想再在小班浪费时间,而是直接开始四书的学习,他把自己的想法跟李童生说了。
“我记得你是五月初二入学,今日是五月廿一,满打满算二十日……”
李童生坐在案前回忆道:“短短二十日你便想转入大班?”
文靖安回道:“没错,我想随夫子学四书。”
李童生捋了捋他那撮胡须,说道:“你可知一般学童在我这须得蒙学两年方可读四书。”
文靖安:“学生知道,所以特意请夫子给一个机会。”
李童生倒不是刻意为难文靖安,只是文靖安这样的进步着实让他感到匪夷所思,他担心文靖安没打好根基便急于求进会导致欲速则不达,所以心存顾虑。
文靖安知道李童生有疑虑,便直言道:“夫子,我也不让您为难,我们按您定好的规矩办。”
规矩自然就是文靖安要在李童生的监督下默写三百千了。
这对文靖安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难处在于有些繁体字他现在未必能全部写对。
况且《三字经》有1145字,《百家姓》有568字,《千字文》恰好1000字,字数太多,文靖安难保自己不出错,如果李童生非要“吹毛求疵”,错一字便不许他通过的话,他也无可奈何,只能怪自己吃得还不透,但横竖都要试一试。
“请夫子让学生试一试。”
李童生略作思索,缓缓道:“早课你不用上了,带上你的笔砚去学厅,我亲自考你。不过话在前头,别的学童学满两年,即便默写出了些差错我也准许他们转班,你如今才进学二十天便要转班,为了公平起见,你若写错一个字,这件事休要再提。”
文靖安早有心理准备,带上毛笔和砚台随李童生去了前厅。
李童生给他让出了桌子,且给他找来了一沓白纸,说道:“时间上也是有限制的,中午放休之前你若仍未写完,那也不作数。”
文靖安应了下来,铺陈纸笔,正襟危坐,开始应对自己科举之路上的第一个越级挑战。
虽然那手字还是难登大雅之堂,依然是“小学生”字体,不过紧赶慢赶,还是在中午放休之前默写完成,最后还有剩余的时间检查了几遍,确认自己也就只能做到这一步了,这才给李童生交了上去。
李童生没有第一时间给他审阅,只说道:“中午放休,先去吃饭吧。”
文靖安从学厅回到学房,几个小班里的同窗都围上来问情况,文靖安大概说了下经过,这些小学童自然是对他顶礼膜拜,在李童生没给出结果之前,文靖安心里还是不踏实。
--
夫妇俩便同时松一口气,原先她们也担心文靖安年纪还小,得到如此便利的生财之道会变得不思进取,现在听文靖安这么说,她们双双放宽了心。
这次跟陈三娘和文三贵坦白炼盐之法后,文靖安往后的生活便能宽裕许多了,至少不用再为笔墨纸砚这些东西发愁,至于压在李童生那里的田契,还有差不多一年的时间,中间多炼几次盐就能赎回来。
现在家庭经济状况得到了初步解决,接下来文靖安就能全心全意投入到科举学习上来了。
第11章 跳级 大贤之才登堂入室
第二日一家三口照例如常,文靖安卯正(6:00)起床,吃了陈三娘做的朝食,带上中午的饭食,将书本笔砚等物一并装进文太爷前几日给他做的一个小背箱,出门去上私塾辰初(7:00)的早课。
不同的是文三贵今天并不下地,陈三娘特意给他收拾了一个行囊,里边包着水和四个面饼。
当然还有昨晚和文靖安炼出来的那袋细盐。
文三贵这是要出门换盐了,虽然莲花镇有两家盐店,但文靖安昨天刚换过,保不准两家盐店通过气,所以为了保险起见,文三贵决定到隔壁的磁口镇上去换,只是这样一来他就得多走十几里路,按总路程算,他得走五十多里来回,因此陈三娘给他备了路上的水和干粮。
陈三娘把门父子送出门,临行前文靖安想了想,说道:“爹,这次的细盐我们一半换粗盐,一半换钱,到时候盐吏肯定会问你一些问题,你注意不要跟他说实话就行了。”
文三贵为人老实,但绝不傻,当年桃河村的年轻人基本只会在村里种地,他早早就到镇上甚至县城里做工,赚了购买一亩地的钱,出趟远门换盐这种事对他来说不成问题,文靖安说的他也都明白。
“放心吧,爹知道怎么做。”
随即跟陈三娘和文靖安道了别,往磁口镇方向去了。
文靖安这边也跟陈三娘道别,背着那个小竹箱出了桃河村村口,小跑着往杏陌村的私塾去。
今日他在课业上将有一个小小的挑战,之前他只是背出了《三字经》,在后面的大半个月时间里,他把《百家姓》和《千字文》也都背下来了,按照李童生定下的老规矩,新进学的学童只要能背诵默写三百千,那么就能从小班晋级到大班。
大班便能跟李童生学四书了。
文靖安原本学三百千的目的是尽快熟悉繁体字,经过这大半个月的狂追猛补,至少三百千上的繁体字他全都看熟了,自己也试着默写了几遍,基本没有多大的差错,现在目标达成,他就不想再在小班浪费时间,而是直接开始四书的学习,他把自己的想法跟李童生说了。
“我记得你是五月初二入学,今日是五月廿一,满打满算二十日……”
李童生坐在案前回忆道:“短短二十日你便想转入大班?”
文靖安回道:“没错,我想随夫子学四书。”
李童生捋了捋他那撮胡须,说道:“你可知一般学童在我这须得蒙学两年方可读四书。”
文靖安:“学生知道,所以特意请夫子给一个机会。”
李童生倒不是刻意为难文靖安,只是文靖安这样的进步着实让他感到匪夷所思,他担心文靖安没打好根基便急于求进会导致欲速则不达,所以心存顾虑。
文靖安知道李童生有疑虑,便直言道:“夫子,我也不让您为难,我们按您定好的规矩办。”
规矩自然就是文靖安要在李童生的监督下默写三百千了。
这对文靖安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难处在于有些繁体字他现在未必能全部写对。
况且《三字经》有1145字,《百家姓》有568字,《千字文》恰好1000字,字数太多,文靖安难保自己不出错,如果李童生非要“吹毛求疵”,错一字便不许他通过的话,他也无可奈何,只能怪自己吃得还不透,但横竖都要试一试。
“请夫子让学生试一试。”
李童生略作思索,缓缓道:“早课你不用上了,带上你的笔砚去学厅,我亲自考你。不过话在前头,别的学童学满两年,即便默写出了些差错我也准许他们转班,你如今才进学二十天便要转班,为了公平起见,你若写错一个字,这件事休要再提。”
文靖安早有心理准备,带上毛笔和砚台随李童生去了前厅。
李童生给他让出了桌子,且给他找来了一沓白纸,说道:“时间上也是有限制的,中午放休之前你若仍未写完,那也不作数。”
文靖安应了下来,铺陈纸笔,正襟危坐,开始应对自己科举之路上的第一个越级挑战。
虽然那手字还是难登大雅之堂,依然是“小学生”字体,不过紧赶慢赶,还是在中午放休之前默写完成,最后还有剩余的时间检查了几遍,确认自己也就只能做到这一步了,这才给李童生交了上去。
李童生没有第一时间给他审阅,只说道:“中午放休,先去吃饭吧。”
文靖安从学厅回到学房,几个小班里的同窗都围上来问情况,文靖安大概说了下经过,这些小学童自然是对他顶礼膜拜,在李童生没给出结果之前,文靖安心里还是不踏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