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决定暂时不纠结仙人的问题,还是弄清楚火药事儿吧。一刻不弄清楚,他的心里就一刻也不能安宁。
“那仙人为何要将火药这等仙术传授与你?”
殷清风心知最关键的戏肉来了。
这一关过得去,从此前方是坦途、过不去,就不是他自己一个人身死道消的问题了,还有月眉、还有杜伏威全家、还有山庄所属的一些人,统统要丢掉性命的。他可不认为李世民会对他们手下留情。
“叔叔可知道,这世上什么事情是最难的?不是发明创造,而是一个新物品被发明创造后,人们是否接受它。”
殷清风没有解释什么是发明创造,他相信随着他的讲解,李世民会懂得这个词汇是什么含义。
“从盘古氏劈开了混沌后,有巢氏让我们的祖先不再居住在树上、荒野上、山洞里;燧人氏让我们的祖先不再茹毛饮血;华胥氏让我们的祖先不再用禽兽的羽皮遮体
仓颉创造了文字;鲁班发明了云梯、锯子、雨伞、石磨;战国时期出现的司南;蔡伦的造纸术;张衡发明了多级刻漏、浑天仪;隋朝出现的雕版印刷
叔叔设想一下,没有有巢氏、燧人氏、仓颉、蔡伦这样的人出现,我们会不会比那些突厥人、南方蛮族更像野兽?
诚然,火药可以用来开山裂石,也可以用来杀人。但刀剑矛槊弓弩最初被造出来的时候,目的不就是为了杀生吗?为何没人恐惧它们的出现呢?也没人提议要销毁它们呢?
而且,仙人也说了,即使他不将制作火药的方法传授给侄儿,各个道观里的那些道士们,也已经发明了最简陋的火药了。假以时日,比这威力更大的火药,一定会被人发明出来的。
所以,仙人说:面对新生事物,不应该是恐惧,而是积极的掌握它、控制它、为自己所用,为帝王所用。
侄儿正是了解火药的威力,才邀请李叔叔陪同叔叔前来。这等利器,还是由叔叔来掌控为好。”
管仲提出农工商兵四民论,《谷梁传》又分为士商工农,《荀子·王制篇》亦有农士工商的说法,《汉书·食货志上》则云:士农工商。
本来,这些四民论,只是阐述“民”的分工不同而已。但从东汉开始,“士”为上等人,“农、工、商”为下等人,则逐渐成为一个“共识”,而在明清时期更是到达了顶峰。若不是还有奴婢制度的存在,这三类群体,在“士”的眼里,就是贱民。
当然,唐朝的时候,农、工、商是属于良民的。但与“士”的这一“贵人”相比,还是“贱”了许多。
李世民的出身与阅历,决定了他对“工”的认知。所以,殷清风开篇的那一段话,他听听就算了,他关注的是最后那三段话。
“你是说已经有道士那个发明了火药?”
很好,他已经会使用“发明”这个词汇了。
殷清风在心里给自己点赞后,说道:“之前仙人说:“道家”非道教。道家讲究的是探索与领悟这天地间的“大道”,而道教则是逆天而行寻求长生。
寻求长生的道士们,以金石、草药炼丹,还说什么“以烹炼金石为外丹;龙虎胎息、吐故纳新为内丹。”等等,实属旁门左道、落于下乘。
道士们炼的丹药,不但不会让人长生,反而会送了性命。最出名的邪丹,就是流行于东晋的五石散。
虽然他们这种所谓的修行方式是错误的,但他们也在炼丹的过程中掌握了火药的制作方式。”
说着,殷清风从书桌的抽屉里取出一张纸递给李世民,“火药的配方很简单:十五份的硝石、两份硫磺与三份木炭。”
李世民赶紧接过去。
纸上除了记载三种成分的比例,还有具体提纯的方法和制成火药的全部步骤。
木炭就不用说了,李世民隐约的都知道什么是硝石与硫磺,“就这三种东西混在一起,就变成威力未必的火药了?”
李世民不敢置信的看着纸上的内容。
但是,随之而来的忧虑,却萦绕在他心间。
“虽然这小子说,那些道士目前掌握的只是最简陋的方法。但谁敢保证他们不会研究出更好的方法?不行!得对那些道士进行控制!若是制火药的方法流传到民间,以后面对的敌人的手里拿着的就不是刀剑了,而是火药!
可世人都认为道教传与李祖,而李祖又是皇室的先祖。想要控制那些道士,恐怕会很难啊~~~~”
李世民出了一会儿神,等他无意间看到毕恭毕敬的殷清风,心中一动,“既然道教不是李祖的衣钵,那仙人有没有说该如何对待他们?”
李唐王朝建立的初叶,社会尚未完全稳定,边关和西域各民族之间战乱频频。不但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尚未统一,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道德信仰方面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困扰。
军队建设虽然可以对民众形成威摄力,但是却不能让人们从内心里形成共识,来支持李家王朝的世代和谐繁荣。强盛的大唐王朝需要有强有力的信仰来支撑国家政权的统一。
出于稳固政权的需要,李世民迫切需要一种学说,用以保佑李氏王朝的江山能够千秋万代地传承下去。这种需求,在外在上的表现,就是文化出现了堵塞。
近三百年的战乱,让儒家一统天下的地位被摇撼了、醉生梦死的东晋人又兴起了玄学、而佛教的观点同样被大多数人接受。但到底以哪种思想来治国呢?
被视为国教的道教信仰的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天人合一”,主张的是无为而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可这对当时稳固局势与发展经济无济于事。所以,道教在第一时间,就被李世民排除在外。
在隋末的战乱之中,佛教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李唐开国以后,限于当时的经济条件,也对佛教的发展作了一定的限制,如武德九年,李渊接受著名的反佛斗士傅奕的意见,颁布了《沙汰僧道诏》。
但是李世民继位后,立即宣布废止这一诏令,开始度僧立寺,广事弘持。据说,全国寺庙的数量,在鼎盛时期,竟然达到了三千七百十六所,光长安城内的僧寺与尼寺就超过百座。
他最初的目的,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纪念去世的慈母。但随着道教思想被他否定,他的视线转移到了已有着千年基础的佛教身上,试图以佛教理论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但是,他很快又发现,佛教的理论也对治理天下没有益处。
而此时,随着科举制度的实行,体内流淌着胡人血统的李世民,这才认可儒家思想用来治国,还是不错的。
所以,他在贞观十一年颁布了《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诏》。宣布“自今已后,斋供、行法、至于称谓,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
在他看来,既然佛教也指望不上了,还不如把道教排到佛教的前面,以示皇室对老子的尊崇。
也正是李世民这种认知的转变,以儒家为代表的汉文化,才在贞观后期得以慢慢恢复。
现在李世民问他仙人如何对待道教,还真险些把殷清风给问倒了。在他的计划里,建立新的思想体制,是必须要进行的,但绝不是现在。而且,也不简单的是将道教与佛教拍倒在地就完事儿的,儒家思想也要他被他踩在脚下的。
但既然李世民开口询问了,他总得有个说法。
“道教虽非道家正统传承,但存在就是合理的。世人不知道家与道教的区别,就造成里道教虽非国教,但其地位崇高。若贸然压制道教,皇室无法向世人解释。
而且,那些道士除了炼丹之外,很多人都熟知草药与精通医术。
所以,仙人说:可以让他们专门研究医药。”
李世民在心里默念了一遍“存在就是合理的”,然后又提出了新的问题:“专门研究医药?这倒并无不可?那该如何进行呢?”
“那仙人为何要将火药这等仙术传授与你?”
殷清风心知最关键的戏肉来了。
这一关过得去,从此前方是坦途、过不去,就不是他自己一个人身死道消的问题了,还有月眉、还有杜伏威全家、还有山庄所属的一些人,统统要丢掉性命的。他可不认为李世民会对他们手下留情。
“叔叔可知道,这世上什么事情是最难的?不是发明创造,而是一个新物品被发明创造后,人们是否接受它。”
殷清风没有解释什么是发明创造,他相信随着他的讲解,李世民会懂得这个词汇是什么含义。
“从盘古氏劈开了混沌后,有巢氏让我们的祖先不再居住在树上、荒野上、山洞里;燧人氏让我们的祖先不再茹毛饮血;华胥氏让我们的祖先不再用禽兽的羽皮遮体
仓颉创造了文字;鲁班发明了云梯、锯子、雨伞、石磨;战国时期出现的司南;蔡伦的造纸术;张衡发明了多级刻漏、浑天仪;隋朝出现的雕版印刷
叔叔设想一下,没有有巢氏、燧人氏、仓颉、蔡伦这样的人出现,我们会不会比那些突厥人、南方蛮族更像野兽?
诚然,火药可以用来开山裂石,也可以用来杀人。但刀剑矛槊弓弩最初被造出来的时候,目的不就是为了杀生吗?为何没人恐惧它们的出现呢?也没人提议要销毁它们呢?
而且,仙人也说了,即使他不将制作火药的方法传授给侄儿,各个道观里的那些道士们,也已经发明了最简陋的火药了。假以时日,比这威力更大的火药,一定会被人发明出来的。
所以,仙人说:面对新生事物,不应该是恐惧,而是积极的掌握它、控制它、为自己所用,为帝王所用。
侄儿正是了解火药的威力,才邀请李叔叔陪同叔叔前来。这等利器,还是由叔叔来掌控为好。”
管仲提出农工商兵四民论,《谷梁传》又分为士商工农,《荀子·王制篇》亦有农士工商的说法,《汉书·食货志上》则云:士农工商。
本来,这些四民论,只是阐述“民”的分工不同而已。但从东汉开始,“士”为上等人,“农、工、商”为下等人,则逐渐成为一个“共识”,而在明清时期更是到达了顶峰。若不是还有奴婢制度的存在,这三类群体,在“士”的眼里,就是贱民。
当然,唐朝的时候,农、工、商是属于良民的。但与“士”的这一“贵人”相比,还是“贱”了许多。
李世民的出身与阅历,决定了他对“工”的认知。所以,殷清风开篇的那一段话,他听听就算了,他关注的是最后那三段话。
“你是说已经有道士那个发明了火药?”
很好,他已经会使用“发明”这个词汇了。
殷清风在心里给自己点赞后,说道:“之前仙人说:“道家”非道教。道家讲究的是探索与领悟这天地间的“大道”,而道教则是逆天而行寻求长生。
寻求长生的道士们,以金石、草药炼丹,还说什么“以烹炼金石为外丹;龙虎胎息、吐故纳新为内丹。”等等,实属旁门左道、落于下乘。
道士们炼的丹药,不但不会让人长生,反而会送了性命。最出名的邪丹,就是流行于东晋的五石散。
虽然他们这种所谓的修行方式是错误的,但他们也在炼丹的过程中掌握了火药的制作方式。”
说着,殷清风从书桌的抽屉里取出一张纸递给李世民,“火药的配方很简单:十五份的硝石、两份硫磺与三份木炭。”
李世民赶紧接过去。
纸上除了记载三种成分的比例,还有具体提纯的方法和制成火药的全部步骤。
木炭就不用说了,李世民隐约的都知道什么是硝石与硫磺,“就这三种东西混在一起,就变成威力未必的火药了?”
李世民不敢置信的看着纸上的内容。
但是,随之而来的忧虑,却萦绕在他心间。
“虽然这小子说,那些道士目前掌握的只是最简陋的方法。但谁敢保证他们不会研究出更好的方法?不行!得对那些道士进行控制!若是制火药的方法流传到民间,以后面对的敌人的手里拿着的就不是刀剑了,而是火药!
可世人都认为道教传与李祖,而李祖又是皇室的先祖。想要控制那些道士,恐怕会很难啊~~~~”
李世民出了一会儿神,等他无意间看到毕恭毕敬的殷清风,心中一动,“既然道教不是李祖的衣钵,那仙人有没有说该如何对待他们?”
李唐王朝建立的初叶,社会尚未完全稳定,边关和西域各民族之间战乱频频。不但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尚未统一,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道德信仰方面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困扰。
军队建设虽然可以对民众形成威摄力,但是却不能让人们从内心里形成共识,来支持李家王朝的世代和谐繁荣。强盛的大唐王朝需要有强有力的信仰来支撑国家政权的统一。
出于稳固政权的需要,李世民迫切需要一种学说,用以保佑李氏王朝的江山能够千秋万代地传承下去。这种需求,在外在上的表现,就是文化出现了堵塞。
近三百年的战乱,让儒家一统天下的地位被摇撼了、醉生梦死的东晋人又兴起了玄学、而佛教的观点同样被大多数人接受。但到底以哪种思想来治国呢?
被视为国教的道教信仰的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天人合一”,主张的是无为而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可这对当时稳固局势与发展经济无济于事。所以,道教在第一时间,就被李世民排除在外。
在隋末的战乱之中,佛教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李唐开国以后,限于当时的经济条件,也对佛教的发展作了一定的限制,如武德九年,李渊接受著名的反佛斗士傅奕的意见,颁布了《沙汰僧道诏》。
但是李世民继位后,立即宣布废止这一诏令,开始度僧立寺,广事弘持。据说,全国寺庙的数量,在鼎盛时期,竟然达到了三千七百十六所,光长安城内的僧寺与尼寺就超过百座。
他最初的目的,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纪念去世的慈母。但随着道教思想被他否定,他的视线转移到了已有着千年基础的佛教身上,试图以佛教理论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但是,他很快又发现,佛教的理论也对治理天下没有益处。
而此时,随着科举制度的实行,体内流淌着胡人血统的李世民,这才认可儒家思想用来治国,还是不错的。
所以,他在贞观十一年颁布了《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诏》。宣布“自今已后,斋供、行法、至于称谓,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
在他看来,既然佛教也指望不上了,还不如把道教排到佛教的前面,以示皇室对老子的尊崇。
也正是李世民这种认知的转变,以儒家为代表的汉文化,才在贞观后期得以慢慢恢复。
现在李世民问他仙人如何对待道教,还真险些把殷清风给问倒了。在他的计划里,建立新的思想体制,是必须要进行的,但绝不是现在。而且,也不简单的是将道教与佛教拍倒在地就完事儿的,儒家思想也要他被他踩在脚下的。
但既然李世民开口询问了,他总得有个说法。
“道教虽非道家正统传承,但存在就是合理的。世人不知道家与道教的区别,就造成里道教虽非国教,但其地位崇高。若贸然压制道教,皇室无法向世人解释。
而且,那些道士除了炼丹之外,很多人都熟知草药与精通医术。
所以,仙人说:可以让他们专门研究医药。”
李世民在心里默念了一遍“存在就是合理的”,然后又提出了新的问题:“专门研究医药?这倒并无不可?那该如何进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