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清风一口气将自己能想到的都说了一遍,本来他还想再说些什么民富国强还是国富民强的那些破道理,但是想了想,决得现在还不是说出那些事情的时机,所以他干脆就闭嘴了。
殷清风闭嘴了,李世民沉默了。
他低头看了看案上殷清风画的图形,又琢磨了一会儿,说道:“先不管如何探矿了,你这铜钱改进的法子是极善之言。如果你没有其他要说的事情,某这就进宫禀与陛下。”
“殿下且慢,小子还有事情禀报。”
李世民停下了脚步,“你且说来。”
“小子有办法解决咱大唐耕牛不足的现状,就是需要时间”
李世民盯着殷清风看了一会儿,“真的?”
殷清风点了点头,“是的!”
“说!怎么个办法?”
“殿下答应小子一条件,这事儿估计不难。”
“快说!”
一听能解决耕牛的问题,李世民胡子都快翘起来了:之前这小子的献策,已经解决了粮食问题。但是耕牛的数量也是难题,他现在竟然能解决,倒是要好好听听他这么说。
“给小子一些田地,越多越好,再给小子一些牛,牝雄比例一比四左右,三年或四年之后小子就可以向殿下提供耕牛了。”
“就这么简单?”李世民不确定的问了句。
“是的!”
实际上,在秦汉时期或者更早,就有专门养殖牛马的机构了。
看李世民这样子,殷清风就知道是李世民没想到或者没人向他提及要搞集中养殖,否则也不可能让自己钻这个空子。
集中养殖嘛,注意疫情就好,在现代叫养殖场。大唐没有多少传染细菌,只要牛棚分散一些,做好通风,能有多大问题啊。
要土地只是殷清风顺手捞好处罢了。
而且,殷清风“发明”的曲辕犁,完全可以用骡马来带动。他和李世民谈什么耕牛,也只是钻空子。
“地不是问题,可这牛你如何保证到时候能给某给我多少?”
“殿下知道牛的繁殖期是多少吗?”
李世民摇摇头。
“一头母牛,三年四个犊或者四年五个犊。除了有可能病死的和小子留下继续繁殖的,三年之后,当初殿下的牛可以提供就会增加三倍。理论上说:就是殿下给小子一百头母牛,小子从第三年开始,每年还给殿下两百头,母牛从出生到产子需要五年。那样的话,七年后,每年三百头甚至更多,以后会越来越多。但殿下明察,这草料跟不上,小子也养不来那么多的牛。”
“给你一百头,你每年提供两百头?”
“大概是这么算的,不过小子还要留在一部分牝牛继续繁殖,所以提供的数量会少一些,而且是以牤牛为主。小子前一阵子去府里的农庄查看时向佃户们询问过养牛的事情才得知这个法子的。今天向殿下建议此事,也是为了大唐百姓能收获更多粮食。”
李世民听完在地上走来走去的,殷清风看着头晕。
过了一会儿,李世民站定之后对殷清风说:“若是可行,自然是良策了。”
殷清风赶忙做保证:“自然可行,小子敢立军令。”
“好,既然你有信心,你且回去等消息。地与牛的事情我这几天来处理,到时候再通知你。”
“那小子就告退了。”殷清风今天的目的达到,趁机提出走人。
李世民也一起出门,只不过一个进宫一个回家。可是其他人不知道啊,看着俩人一起往外走,那些太监宫女还以为李世民是送殷清风出门呢,结果一个个看向殷清风的眼神都不对了。
李世民想着心事没留意这些,殷清风却不由得笑了。咱这也算狐假虎威吧。
对于一个政权来说有钱重不重要?对于正饱受钱荒、粮荒之苦的李唐来说有钱重不重要?对于一心想要有所作为的李世民来说有钱重不重要?看他的表情和步伐就知道了。
唐朝或封建社会的财政来源是啥?农业税啊。
可唐朝的农业税收的是啥?谷子和绢!连朝臣发的俸禄都是谷子和绢,你说大唐有钱没钱?想在给他一个相当于以一当十、当百的法子,他还能镇定?
当然,这里面涉及一个信用货币的问题。
这里说的信用货币不是后世的纸币代替金币、银币的信用问题,而是面值的问题。
人们习惯了一个铜板就是一个铜板的购买力,两个铜板是两个铜板的等价交换。现在殷清风提议的只是在铜板上标注五文、十文就能代替原先的一大堆铜钱吗?
殷清风的这个办法的确可行,但就要看大唐的人杰们怎么处理了。
实际上他们的选择并不多。
从汉朝开始,地表上容易开采的金矿、银矿、铜矿已经被挖掘的差不多了。剩下的不是难以挖掘开采的就是没找到新的矿脉。随着战乱、殉葬等,实际市面上还在流通的可用贵金属并不多了,再加上这时代除了买地之外没什么可以投资的用处,有钱人家都将金银铜埋在自家的院子里窖藏。否则隋朝也好唐朝也好不可能采用租、庸的方式收税、也不可能用谷和绢发俸禄。
穷则思变,是千古不变的道理。现在殷清风指明了一个他们从没想过的思路,怎么解决殷清风并不担心。
这个办法不但能解决钱荒的问题,后期还可以为改变大唐的农业税问题打下基础。
唐王朝在隋末的烂摊子上建立政权后,为了恢复农业生产,采行前代曾实行过的均田制:对每一男丁授田百亩,其中包括死后家人可继承的永业田二十亩,死后交回的口分田八十亩。
在这基础上实施租庸调法,规定:每丁每年向国家输粟两石,为租;输绢两丈、绵三两或布两丈四尺、麻三斤,为调;服役二十日,称正役,不役者每日纳绢三尺或布三点六尺,为庸 。若因事增加派役 ,则以所增日数抵除租调,“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并限定每年所增日数与正役合计不得超过五十日。
唐朝的农业税要占整体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六十以上。而商业税在李隆基之前所占比例竟然不足百分之十,可见对商业多不重视。
社会的发展规律是从事农业的人要越来越少,其他行业从业人员越来越多才对。但是对于“以农为本”的唐朝来说,不鼓励甚至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传统、因为惯性,还因为生产力低下。同时,古人们也没认识到商业发展能带来的收益。
想发展商业离不开金钱的流通。现在去滋味楼吃顿饭都拉一大车铜钱去,你说还怎么发展商业?
只要商业发展起来,百姓不再指望从田地里获得收益,以后再出现农民起义的几率有多大?没有百姓吃饭的内忧,你只面对异族的外患,总能多支撑几年吧。
现在提出货币面值改革的建议,殷清风也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决定的。
原因一,李唐国库窘迫的境地,在没有更好的办法下,李渊与其臣子会毅然下令实施的。
原因二,李世民已经开始在内心里孳生取代李建成的念头了,这个建议他需要。他需要从各方面压制李建成的威望,尤其是在治理朝政的方面。
原因三,他选择献策的时机。难道他不想再稳妥点儿,把这货币改革拖后几年再献上去?可以!但是之前的耕植新技术是由李世民进献到朝堂上的,不用想就知道李世民一定会利用这一机会拉拢更多人。难道李建成就甘心的在那里傻看着?难道野心膨胀的李世民不会提前做出什么?距离原先的玄武门事件的发生时间,已经不足三年了。如果他不在李世民那里获得一定的认可,到时候他还怎么去劝谏李世民?如果李世民还是采用原先的办法登基的,那他所有的设想就要推到重新来过。
原因四,想改变古人重农轻商的观念,首先要让商业繁荣起来。要达到商业繁荣,没有十年二十年之功,是做不到的。如果他晚五年、十年提出来这建议,他的计划就要往后拖延五年十年的,他等不起。
在殷清风的设想里,他要赶在武德九年夏天之前,将历史改变。
如果改变不了,殷清风就打算将李世民拉下马,由他亲自来完成他的梦想。
殷清风闭嘴了,李世民沉默了。
他低头看了看案上殷清风画的图形,又琢磨了一会儿,说道:“先不管如何探矿了,你这铜钱改进的法子是极善之言。如果你没有其他要说的事情,某这就进宫禀与陛下。”
“殿下且慢,小子还有事情禀报。”
李世民停下了脚步,“你且说来。”
“小子有办法解决咱大唐耕牛不足的现状,就是需要时间”
李世民盯着殷清风看了一会儿,“真的?”
殷清风点了点头,“是的!”
“说!怎么个办法?”
“殿下答应小子一条件,这事儿估计不难。”
“快说!”
一听能解决耕牛的问题,李世民胡子都快翘起来了:之前这小子的献策,已经解决了粮食问题。但是耕牛的数量也是难题,他现在竟然能解决,倒是要好好听听他这么说。
“给小子一些田地,越多越好,再给小子一些牛,牝雄比例一比四左右,三年或四年之后小子就可以向殿下提供耕牛了。”
“就这么简单?”李世民不确定的问了句。
“是的!”
实际上,在秦汉时期或者更早,就有专门养殖牛马的机构了。
看李世民这样子,殷清风就知道是李世民没想到或者没人向他提及要搞集中养殖,否则也不可能让自己钻这个空子。
集中养殖嘛,注意疫情就好,在现代叫养殖场。大唐没有多少传染细菌,只要牛棚分散一些,做好通风,能有多大问题啊。
要土地只是殷清风顺手捞好处罢了。
而且,殷清风“发明”的曲辕犁,完全可以用骡马来带动。他和李世民谈什么耕牛,也只是钻空子。
“地不是问题,可这牛你如何保证到时候能给某给我多少?”
“殿下知道牛的繁殖期是多少吗?”
李世民摇摇头。
“一头母牛,三年四个犊或者四年五个犊。除了有可能病死的和小子留下继续繁殖的,三年之后,当初殿下的牛可以提供就会增加三倍。理论上说:就是殿下给小子一百头母牛,小子从第三年开始,每年还给殿下两百头,母牛从出生到产子需要五年。那样的话,七年后,每年三百头甚至更多,以后会越来越多。但殿下明察,这草料跟不上,小子也养不来那么多的牛。”
“给你一百头,你每年提供两百头?”
“大概是这么算的,不过小子还要留在一部分牝牛继续繁殖,所以提供的数量会少一些,而且是以牤牛为主。小子前一阵子去府里的农庄查看时向佃户们询问过养牛的事情才得知这个法子的。今天向殿下建议此事,也是为了大唐百姓能收获更多粮食。”
李世民听完在地上走来走去的,殷清风看着头晕。
过了一会儿,李世民站定之后对殷清风说:“若是可行,自然是良策了。”
殷清风赶忙做保证:“自然可行,小子敢立军令。”
“好,既然你有信心,你且回去等消息。地与牛的事情我这几天来处理,到时候再通知你。”
“那小子就告退了。”殷清风今天的目的达到,趁机提出走人。
李世民也一起出门,只不过一个进宫一个回家。可是其他人不知道啊,看着俩人一起往外走,那些太监宫女还以为李世民是送殷清风出门呢,结果一个个看向殷清风的眼神都不对了。
李世民想着心事没留意这些,殷清风却不由得笑了。咱这也算狐假虎威吧。
对于一个政权来说有钱重不重要?对于正饱受钱荒、粮荒之苦的李唐来说有钱重不重要?对于一心想要有所作为的李世民来说有钱重不重要?看他的表情和步伐就知道了。
唐朝或封建社会的财政来源是啥?农业税啊。
可唐朝的农业税收的是啥?谷子和绢!连朝臣发的俸禄都是谷子和绢,你说大唐有钱没钱?想在给他一个相当于以一当十、当百的法子,他还能镇定?
当然,这里面涉及一个信用货币的问题。
这里说的信用货币不是后世的纸币代替金币、银币的信用问题,而是面值的问题。
人们习惯了一个铜板就是一个铜板的购买力,两个铜板是两个铜板的等价交换。现在殷清风提议的只是在铜板上标注五文、十文就能代替原先的一大堆铜钱吗?
殷清风的这个办法的确可行,但就要看大唐的人杰们怎么处理了。
实际上他们的选择并不多。
从汉朝开始,地表上容易开采的金矿、银矿、铜矿已经被挖掘的差不多了。剩下的不是难以挖掘开采的就是没找到新的矿脉。随着战乱、殉葬等,实际市面上还在流通的可用贵金属并不多了,再加上这时代除了买地之外没什么可以投资的用处,有钱人家都将金银铜埋在自家的院子里窖藏。否则隋朝也好唐朝也好不可能采用租、庸的方式收税、也不可能用谷和绢发俸禄。
穷则思变,是千古不变的道理。现在殷清风指明了一个他们从没想过的思路,怎么解决殷清风并不担心。
这个办法不但能解决钱荒的问题,后期还可以为改变大唐的农业税问题打下基础。
唐王朝在隋末的烂摊子上建立政权后,为了恢复农业生产,采行前代曾实行过的均田制:对每一男丁授田百亩,其中包括死后家人可继承的永业田二十亩,死后交回的口分田八十亩。
在这基础上实施租庸调法,规定:每丁每年向国家输粟两石,为租;输绢两丈、绵三两或布两丈四尺、麻三斤,为调;服役二十日,称正役,不役者每日纳绢三尺或布三点六尺,为庸 。若因事增加派役 ,则以所增日数抵除租调,“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并限定每年所增日数与正役合计不得超过五十日。
唐朝的农业税要占整体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六十以上。而商业税在李隆基之前所占比例竟然不足百分之十,可见对商业多不重视。
社会的发展规律是从事农业的人要越来越少,其他行业从业人员越来越多才对。但是对于“以农为本”的唐朝来说,不鼓励甚至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传统、因为惯性,还因为生产力低下。同时,古人们也没认识到商业发展能带来的收益。
想发展商业离不开金钱的流通。现在去滋味楼吃顿饭都拉一大车铜钱去,你说还怎么发展商业?
只要商业发展起来,百姓不再指望从田地里获得收益,以后再出现农民起义的几率有多大?没有百姓吃饭的内忧,你只面对异族的外患,总能多支撑几年吧。
现在提出货币面值改革的建议,殷清风也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决定的。
原因一,李唐国库窘迫的境地,在没有更好的办法下,李渊与其臣子会毅然下令实施的。
原因二,李世民已经开始在内心里孳生取代李建成的念头了,这个建议他需要。他需要从各方面压制李建成的威望,尤其是在治理朝政的方面。
原因三,他选择献策的时机。难道他不想再稳妥点儿,把这货币改革拖后几年再献上去?可以!但是之前的耕植新技术是由李世民进献到朝堂上的,不用想就知道李世民一定会利用这一机会拉拢更多人。难道李建成就甘心的在那里傻看着?难道野心膨胀的李世民不会提前做出什么?距离原先的玄武门事件的发生时间,已经不足三年了。如果他不在李世民那里获得一定的认可,到时候他还怎么去劝谏李世民?如果李世民还是采用原先的办法登基的,那他所有的设想就要推到重新来过。
原因四,想改变古人重农轻商的观念,首先要让商业繁荣起来。要达到商业繁荣,没有十年二十年之功,是做不到的。如果他晚五年、十年提出来这建议,他的计划就要往后拖延五年十年的,他等不起。
在殷清风的设想里,他要赶在武德九年夏天之前,将历史改变。
如果改变不了,殷清风就打算将李世民拉下马,由他亲自来完成他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