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无法确定,阿卡季耶维奇同志!”政委依旧坚持:“也许德国人早就知道这方案根本行不通,或者这种穿甲弹无法击穿他们的坦克,所以他们有意让他透露给我们以获取信任!”
“可我从西索伊那得到的情报却是不一样的!”阿卡季耶维奇上校反对道:“西索伊告诉我它很可能成功,甚至在知道相关数据之后技术含量并不大,重要的是找到一种足够坚硬的金属使它在命中坦克时能穿透其装甲而不是像鸡蛋一样碎掉!”
“说不定事实并不像西索伊想的那样!”政委说:“无论如何,我认为我们应该继续观察,看看他到底想干什么!”
阿卡季耶维奇上校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不过他几乎已经放弃怀疑舒尔卡了,原本他还打算用舒尔卡这个“间谍”钓出更多大鱼的,但现在阿卡季耶维奇上校却认为他们是在浪费时间。
“也许他就是一个天才,政委同志!”阿卡季耶维奇上校说:“就像他说的那样,脑袋里总想着怎么打败敌人,想着怎么击穿敌人坦克的装甲,于是就有了那些想法!”
“那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事!”政委冷冷的回答。
阿卡季耶维奇上校无奈的耸了耸肩,政委根本就没有考虑如果这个可能成立的话,这个被怀疑成间谍的上尉对苏联有多大的价值。
另一边的舒尔卡当然不知道这些,他依旧按部就班的对第八2步兵团实施训练。
此时的舒尔卡比以前更有心机,他甚至知道如何利用瓦尔拉莎给他带来的机会并不着痕迹的给外界带去对他有利的信息,包括第八2步兵团。
舒尔卡不想这样,但他又不得不这样。
因为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它甚至比真正的战场更可怕更让人猝不及防,在舒尔卡被调离近卫坦克第1旅那天他就意识到这一点了。
所以,如果舒尔卡想活下去,他就必须学会隐藏自己抓住一切对自己有利的机会。
这天卡拉什尼科夫又运了一批弹药上来,并且一脸神秘兮兮的望着舒尔卡。
“怎么了?”舒尔卡问。
“你说怎么了?”
“不会是因为瓦尔拉莎的事吧!”舒尔卡无奈的说:“拜托,卡拉什尼科夫同志,过去这么久了,我不会有事的!”
“你以为我不知道这个吗?”卡拉什尼科夫笑了起来:“拜托,舒尔卡同志,你可是‘突围英雄’,只要你点头,全苏联的女人都会为你欢呼!瓦尔拉莎同志如果放弃你,那是她的损失!”
“算了吧!卡拉什尼科夫同志!”舒尔卡笑着摇了摇头。
然后突然想起了什么,转头望向卡拉什尼科夫,问:“是反坦克手榴弹?它生产出来了?”
“猜对了!”卡拉什尼科夫点了点头:“不愧是舒尔卡!”
说着,卡拉什尼科夫从汽车上搬下一个弹药箱,打了开来,赫然就是一枚枚粗大的反坦克手榴弹。
“rpg42!”卡拉什尼科夫说:“长度比rpg40稍长,这是因为要装下空心装药的弹头,不过重量相差不大,1200克,能够炸穿90的装甲!”
“90?”
“是的!”卡拉什尼科夫回答:“我们知道它不够,因为无法对付敌人新型坦克,所以我们还在继续研究,希望能在不增加其重量的情况下增加其穿甲能力!”
舒尔卡点了点头。
至于对于目前来说,90的穿甲能力已足够用了,因为德军“虎式”还没批量装备,其它的坦克比如“三号”、“四号”……在这款反坦克手榴弹下就是渣。
不过当然,这要士兵们能靠近投掷距离。
“同志们!”想着,舒尔卡就冲那些正在用训练弹练习投弹的苏军士兵叫道:“是谁在喊着要用实弹的?现在实弹来了!”
士兵们愣了下,然后呼啦一下就围了上来。
“就是这种手榴弹?”瓦列里抢先从弹药箱里取出一枚,打量了一番后就半信半疑的望着舒尔卡:“舒尔卡同志,这就是你说的能炸毁敌人坦克的新型反坦克手榴弹?”
“是的!”舒尔卡点了点头。
瓦列里和士兵们互相望了一眼,都难掩脸上的失望之情。
“它看起来跟原来的反坦克手榴弹没什么不同!”瓦列里说。
“我还以为我们会拿到一个大家伙!”另一名士兵说:“但它跟以前的差不多重!”
舒尔卡反问道:“如果是个大家伙,你能将它抛出去吗?还是你希望抱着它冲向敌人的坦克?”
士兵们不由笑了起来。
“你们为什么不试试呢?”舒尔卡说:“你们甚至可以准备一辆坦克!”
用于训练的废旧坦克是永远都不缺的,尤其是在生产坦克著称的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因为这里有许多废旧的坦克甚至还有从前线运来的被炸毁的德军坦克,它们被堆在一起准备回炉炼成钢铁。
这其中有一部份就被舒尔卡拖到训练厂用于掷弹训练。
瓦列里从那几辆中找到了一辆“三号”坦克残骸,但他很快就后悔了,他转身问:“舒尔卡同志,我是不是应该从‘二号’坦克开始?”
“不需要!”舒尔卡回答:“就这辆吧,注意这是实弹,像平时训练的那样,动作要快!”
“是,舒尔卡同志!”瓦列里应了声,然后就在掩体里做了些准备。
其实这不需要多少准备,就是先趴好确定掩体足够隐藏自己……这对于士兵来说是必须的,投掷距离只有15到20米,而杀伤半径却有20米,同时反坦克手榴弹还是投到高处(坦克有高度),于是弹片会从高处往下飞射。
如果没有将自己完全藏进掩体里的话,就别说实战了,这样的训练都有可能丢掉性命。
然后,瓦列里一拉保险销(反坦克手榴弹是碰炸引信,所以用保险销),飞快的起身用尽力气将手榴弹往目标一甩,在手榴弹飞往目标的同时又重新卧倒在地上。
只听“轰”的一声,一阵烟雾就在“三号”残骸上冒起。
“可我从西索伊那得到的情报却是不一样的!”阿卡季耶维奇上校反对道:“西索伊告诉我它很可能成功,甚至在知道相关数据之后技术含量并不大,重要的是找到一种足够坚硬的金属使它在命中坦克时能穿透其装甲而不是像鸡蛋一样碎掉!”
“说不定事实并不像西索伊想的那样!”政委说:“无论如何,我认为我们应该继续观察,看看他到底想干什么!”
阿卡季耶维奇上校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不过他几乎已经放弃怀疑舒尔卡了,原本他还打算用舒尔卡这个“间谍”钓出更多大鱼的,但现在阿卡季耶维奇上校却认为他们是在浪费时间。
“也许他就是一个天才,政委同志!”阿卡季耶维奇上校说:“就像他说的那样,脑袋里总想着怎么打败敌人,想着怎么击穿敌人坦克的装甲,于是就有了那些想法!”
“那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事!”政委冷冷的回答。
阿卡季耶维奇上校无奈的耸了耸肩,政委根本就没有考虑如果这个可能成立的话,这个被怀疑成间谍的上尉对苏联有多大的价值。
另一边的舒尔卡当然不知道这些,他依旧按部就班的对第八2步兵团实施训练。
此时的舒尔卡比以前更有心机,他甚至知道如何利用瓦尔拉莎给他带来的机会并不着痕迹的给外界带去对他有利的信息,包括第八2步兵团。
舒尔卡不想这样,但他又不得不这样。
因为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它甚至比真正的战场更可怕更让人猝不及防,在舒尔卡被调离近卫坦克第1旅那天他就意识到这一点了。
所以,如果舒尔卡想活下去,他就必须学会隐藏自己抓住一切对自己有利的机会。
这天卡拉什尼科夫又运了一批弹药上来,并且一脸神秘兮兮的望着舒尔卡。
“怎么了?”舒尔卡问。
“你说怎么了?”
“不会是因为瓦尔拉莎的事吧!”舒尔卡无奈的说:“拜托,卡拉什尼科夫同志,过去这么久了,我不会有事的!”
“你以为我不知道这个吗?”卡拉什尼科夫笑了起来:“拜托,舒尔卡同志,你可是‘突围英雄’,只要你点头,全苏联的女人都会为你欢呼!瓦尔拉莎同志如果放弃你,那是她的损失!”
“算了吧!卡拉什尼科夫同志!”舒尔卡笑着摇了摇头。
然后突然想起了什么,转头望向卡拉什尼科夫,问:“是反坦克手榴弹?它生产出来了?”
“猜对了!”卡拉什尼科夫点了点头:“不愧是舒尔卡!”
说着,卡拉什尼科夫从汽车上搬下一个弹药箱,打了开来,赫然就是一枚枚粗大的反坦克手榴弹。
“rpg42!”卡拉什尼科夫说:“长度比rpg40稍长,这是因为要装下空心装药的弹头,不过重量相差不大,1200克,能够炸穿90的装甲!”
“90?”
“是的!”卡拉什尼科夫回答:“我们知道它不够,因为无法对付敌人新型坦克,所以我们还在继续研究,希望能在不增加其重量的情况下增加其穿甲能力!”
舒尔卡点了点头。
至于对于目前来说,90的穿甲能力已足够用了,因为德军“虎式”还没批量装备,其它的坦克比如“三号”、“四号”……在这款反坦克手榴弹下就是渣。
不过当然,这要士兵们能靠近投掷距离。
“同志们!”想着,舒尔卡就冲那些正在用训练弹练习投弹的苏军士兵叫道:“是谁在喊着要用实弹的?现在实弹来了!”
士兵们愣了下,然后呼啦一下就围了上来。
“就是这种手榴弹?”瓦列里抢先从弹药箱里取出一枚,打量了一番后就半信半疑的望着舒尔卡:“舒尔卡同志,这就是你说的能炸毁敌人坦克的新型反坦克手榴弹?”
“是的!”舒尔卡点了点头。
瓦列里和士兵们互相望了一眼,都难掩脸上的失望之情。
“它看起来跟原来的反坦克手榴弹没什么不同!”瓦列里说。
“我还以为我们会拿到一个大家伙!”另一名士兵说:“但它跟以前的差不多重!”
舒尔卡反问道:“如果是个大家伙,你能将它抛出去吗?还是你希望抱着它冲向敌人的坦克?”
士兵们不由笑了起来。
“你们为什么不试试呢?”舒尔卡说:“你们甚至可以准备一辆坦克!”
用于训练的废旧坦克是永远都不缺的,尤其是在生产坦克著称的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因为这里有许多废旧的坦克甚至还有从前线运来的被炸毁的德军坦克,它们被堆在一起准备回炉炼成钢铁。
这其中有一部份就被舒尔卡拖到训练厂用于掷弹训练。
瓦列里从那几辆中找到了一辆“三号”坦克残骸,但他很快就后悔了,他转身问:“舒尔卡同志,我是不是应该从‘二号’坦克开始?”
“不需要!”舒尔卡回答:“就这辆吧,注意这是实弹,像平时训练的那样,动作要快!”
“是,舒尔卡同志!”瓦列里应了声,然后就在掩体里做了些准备。
其实这不需要多少准备,就是先趴好确定掩体足够隐藏自己……这对于士兵来说是必须的,投掷距离只有15到20米,而杀伤半径却有20米,同时反坦克手榴弹还是投到高处(坦克有高度),于是弹片会从高处往下飞射。
如果没有将自己完全藏进掩体里的话,就别说实战了,这样的训练都有可能丢掉性命。
然后,瓦列里一拉保险销(反坦克手榴弹是碰炸引信,所以用保险销),飞快的起身用尽力气将手榴弹往目标一甩,在手榴弹飞往目标的同时又重新卧倒在地上。
只听“轰”的一声,一阵烟雾就在“三号”残骸上冒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