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一群群的举起双手向苏军投降,这其中还包括施罗德少将……事实上,德军就是在施罗德少将的命令下投降的。
“投降吧!”施罗德少将在步话机里对部下说道:“我们失败了,继续打下去已没有任何意义!”
在这方面德军与苏军不同,苏军强调的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向敌人投降,即便是战斗到最后一刻,否则毫无疑问的就会被扣上一顶叛徒的帽子。
德军则认为在尽力却无法改变战局的情况下,就没有必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坚持到最后,并且不认为这是种耻辱。
苏军阵营欢呼震天,卡图科夫在听到敌人投降时的消息时激动的连问几遍:
“是真的吗?他们投降了?”
“是的,上校!”
“你确定他们放弃抵抗了?”
“我确定,上校同志!”
“我们胜利了?”
“是的,上校同志!”
……
然后卡图科夫马上就把这个消息向西方面军指挥部报告。
指挥部在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霎时就响起一片欢呼,朱可夫虽然不动声色,但还是掩饰不住脸上喜色,他对着步话机说道:“祝贺你们,卡图科夫同志!祝贺所有英勇的坦克第四旅的官兵,你们不仅成功的保卫了莫斯科,更是成功的打破了德国装甲师不败的神话,为全军竖立了榜样建立了信心,你们是苏联的英雄,是祖国的功臣,是人民的骄傲!”
朱可夫这话说得其实一点都不夸张。
在此之前,苏军从上到下都不知道问题出在哪……装备也不见得比德军差不多少,有些方面甚至比德军还强,数量以及总兵力甚至比德军还多,但就是屡战屡败。
许苏军将领将其简单的归结为“勇敢”的问题,就像之前所说的精神原子弹,只要士兵足够勇敢就能击败敌人。
部份将领认识到问题也许是出在兵员素质或是战术上。
但这两方面的差距要赶上是需要时间的,一时半会很难赶上,所以全国上下都弥漫着一种失败主义,甚至包括斯大林在内都不相信苏军能挡得住德军的进攻。
如果说有什么胜利的话,那就是西南方面军在基辅的反包围之战。
但那场战斗并不是硬碰硬的战斗,而是将德军装甲部队骗过河东然后以装甲部队对敌人步兵的结果,并且在这种情况下还打得险象环生。
这场战斗就不一样了,它完完全全是的一场坦克对坦克的战斗,虽然这其中还是用了一些计谋占了优势,但以一个个坦克旅很干脆的歼灭德军一个装甲师……这已足以证明坦克旅的编制、战术等都是正确的。
于是,苏军找到了方向。往后毫无疑问的将坦克部队往t34、往坦克旅发展。
“但是……”朱可夫接着下令道:“你们的战斗还没有结束,卡图科夫同志!占领克林,将第二道防线的缺口补上!”
“是,大将同志!”卡图科夫回应着,然后就下达了继续前进的命令。
施罗德少将举着双手从自己的指挥车上下来,他原本打算利用桶车的速度带着几十名部下突围,但在几辆坦克迎面挡在路上并“轰”的一声就将为首的桶车炸上天后,他就不得不放弃了这个想法。
这使施罗德少将甚至都来不及换掉自己的军装。
苏军士兵一看到施罗德少将的军衔,马上就把情况通知了加夫里洛夫少校。
很快加夫里洛夫少校就赶到现场,他同样也是驾驶着桶车,从德国人那缴获的桶车。
当然,这不是他在基辅驾驶的那辆,而是刚刚从德军手里缴获的……作为一名苏联人,加夫里洛夫少校同样也是神经大条类型的,刚刚缴获的桶车就敢用,而且还是在这能见度不好到处都是苏军坦克追杀德军的时候。
如果说加夫里洛夫少校有做什么预防工作的话,那就是在两侧的观后镜处分别绑了面红旗。
“看到这个他们就知道是自己人!”加夫里洛夫少校说:“如果谁敢开炮,我就把他塞到炮管里去!”
加夫里洛夫少校根本就没考虑过……如果有谁真的开炮了,他很可能根本就没机会把别人塞到炮管里去。
桶车在施罗德少将面前停了下来,加夫里洛夫少校熟恁的从车上跳了下来,走到面前与施罗德少将握了握手,说道:“欢迎你,少将同志!虽然我痛恨你们这些侵略者,但我不得不说……你们的桶车很好用,这已经是我缴获的第二辆了,我发现我已经离不开它了!”
周围的苏军士兵哈哈大笑起来,翻译在笑声中将加夫里洛夫的话翻译给施罗德少将。
施罗德少将一脸的平静,他早就做好了被敌人奚落的准备,同时也知道落在这些俄国人手里不会有什么好日子过。
但是……
“我希望能见见你们的指挥官,少校!”施罗德少将说。
“见我们的指挥官?”加夫里洛夫少校的戏谑的反问:“你是想暗杀他吗?”
苏军士兵再次笑成一团。
“不,少校!”施罗德少将说:“我只是想向他表达敬意,这是很成功的一场战役!我想见见打败我的人……”
“那么我认为,你要见的就不是我们的指挥官,少将!”
说着,加夫里洛夫少校就对正在后方待命的司机叫道:“把舒尔卡带到这来!”
当舒尔卡从桶车上下来时候,看到的是一名愤怒的德军少将。
“你是在污辱我吗,少校?”施罗德少将说:“他只是一名少尉!”
“你认为我有必要污辱你吗,少将同志?”加夫里洛夫少校说:“你希望见见打败你的人,他就是!”
说着加夫里洛夫少校就朝舒尔卡扬了扬手,说道:“他想见你,舒尔卡,我想他是爱上你了!”
施罗德少将疑惑的望了望加夫里洛夫少校,又望了望舒尔卡,问:“你是谁?”
翻译帮舒尔卡回答了这个问题:“也许你没有听过,他就是‘突围英雄’,他的确可以说是打败你的人!”
“投降吧!”施罗德少将在步话机里对部下说道:“我们失败了,继续打下去已没有任何意义!”
在这方面德军与苏军不同,苏军强调的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向敌人投降,即便是战斗到最后一刻,否则毫无疑问的就会被扣上一顶叛徒的帽子。
德军则认为在尽力却无法改变战局的情况下,就没有必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坚持到最后,并且不认为这是种耻辱。
苏军阵营欢呼震天,卡图科夫在听到敌人投降时的消息时激动的连问几遍:
“是真的吗?他们投降了?”
“是的,上校!”
“你确定他们放弃抵抗了?”
“我确定,上校同志!”
“我们胜利了?”
“是的,上校同志!”
……
然后卡图科夫马上就把这个消息向西方面军指挥部报告。
指挥部在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霎时就响起一片欢呼,朱可夫虽然不动声色,但还是掩饰不住脸上喜色,他对着步话机说道:“祝贺你们,卡图科夫同志!祝贺所有英勇的坦克第四旅的官兵,你们不仅成功的保卫了莫斯科,更是成功的打破了德国装甲师不败的神话,为全军竖立了榜样建立了信心,你们是苏联的英雄,是祖国的功臣,是人民的骄傲!”
朱可夫这话说得其实一点都不夸张。
在此之前,苏军从上到下都不知道问题出在哪……装备也不见得比德军差不多少,有些方面甚至比德军还强,数量以及总兵力甚至比德军还多,但就是屡战屡败。
许苏军将领将其简单的归结为“勇敢”的问题,就像之前所说的精神原子弹,只要士兵足够勇敢就能击败敌人。
部份将领认识到问题也许是出在兵员素质或是战术上。
但这两方面的差距要赶上是需要时间的,一时半会很难赶上,所以全国上下都弥漫着一种失败主义,甚至包括斯大林在内都不相信苏军能挡得住德军的进攻。
如果说有什么胜利的话,那就是西南方面军在基辅的反包围之战。
但那场战斗并不是硬碰硬的战斗,而是将德军装甲部队骗过河东然后以装甲部队对敌人步兵的结果,并且在这种情况下还打得险象环生。
这场战斗就不一样了,它完完全全是的一场坦克对坦克的战斗,虽然这其中还是用了一些计谋占了优势,但以一个个坦克旅很干脆的歼灭德军一个装甲师……这已足以证明坦克旅的编制、战术等都是正确的。
于是,苏军找到了方向。往后毫无疑问的将坦克部队往t34、往坦克旅发展。
“但是……”朱可夫接着下令道:“你们的战斗还没有结束,卡图科夫同志!占领克林,将第二道防线的缺口补上!”
“是,大将同志!”卡图科夫回应着,然后就下达了继续前进的命令。
施罗德少将举着双手从自己的指挥车上下来,他原本打算利用桶车的速度带着几十名部下突围,但在几辆坦克迎面挡在路上并“轰”的一声就将为首的桶车炸上天后,他就不得不放弃了这个想法。
这使施罗德少将甚至都来不及换掉自己的军装。
苏军士兵一看到施罗德少将的军衔,马上就把情况通知了加夫里洛夫少校。
很快加夫里洛夫少校就赶到现场,他同样也是驾驶着桶车,从德国人那缴获的桶车。
当然,这不是他在基辅驾驶的那辆,而是刚刚从德军手里缴获的……作为一名苏联人,加夫里洛夫少校同样也是神经大条类型的,刚刚缴获的桶车就敢用,而且还是在这能见度不好到处都是苏军坦克追杀德军的时候。
如果说加夫里洛夫少校有做什么预防工作的话,那就是在两侧的观后镜处分别绑了面红旗。
“看到这个他们就知道是自己人!”加夫里洛夫少校说:“如果谁敢开炮,我就把他塞到炮管里去!”
加夫里洛夫少校根本就没考虑过……如果有谁真的开炮了,他很可能根本就没机会把别人塞到炮管里去。
桶车在施罗德少将面前停了下来,加夫里洛夫少校熟恁的从车上跳了下来,走到面前与施罗德少将握了握手,说道:“欢迎你,少将同志!虽然我痛恨你们这些侵略者,但我不得不说……你们的桶车很好用,这已经是我缴获的第二辆了,我发现我已经离不开它了!”
周围的苏军士兵哈哈大笑起来,翻译在笑声中将加夫里洛夫的话翻译给施罗德少将。
施罗德少将一脸的平静,他早就做好了被敌人奚落的准备,同时也知道落在这些俄国人手里不会有什么好日子过。
但是……
“我希望能见见你们的指挥官,少校!”施罗德少将说。
“见我们的指挥官?”加夫里洛夫少校的戏谑的反问:“你是想暗杀他吗?”
苏军士兵再次笑成一团。
“不,少校!”施罗德少将说:“我只是想向他表达敬意,这是很成功的一场战役!我想见见打败我的人……”
“那么我认为,你要见的就不是我们的指挥官,少将!”
说着,加夫里洛夫少校就对正在后方待命的司机叫道:“把舒尔卡带到这来!”
当舒尔卡从桶车上下来时候,看到的是一名愤怒的德军少将。
“你是在污辱我吗,少校?”施罗德少将说:“他只是一名少尉!”
“你认为我有必要污辱你吗,少将同志?”加夫里洛夫少校说:“你希望见见打败你的人,他就是!”
说着加夫里洛夫少校就朝舒尔卡扬了扬手,说道:“他想见你,舒尔卡,我想他是爱上你了!”
施罗德少将疑惑的望了望加夫里洛夫少校,又望了望舒尔卡,问:“你是谁?”
翻译帮舒尔卡回答了这个问题:“也许你没有听过,他就是‘突围英雄’,他的确可以说是打败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