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的税收并不能准确却是,只大约估计东汉的每年收入可以到哪个程度,但只是算算不一定准确。
汉和帝
和帝元兴元年,户九百二十三万七千一百一十二,口五千三百二十五万六千二百二十九,垦田七百三十二万一百七十顷八十亩百四十步。
先算田租:
当时垦田732017080亩
假设算粟,东汉一般亩产粟三斛
而东汉田租是「三十税一」,即收三十分一租税
732017080x3x13073201708斛
而1斛粟值多少钱呢
很多考古汉代竹简都表示1石或斛粟110钱以上,甚至有网文说东汉时1石粟220钱
但很可惜那些竹简不是西汉的就是新莽时的,应不能作东汉的物价
而后汉书记明帝永平十二年,「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即1斛粟值30钱
不过,明章之治时,因为太平盛世,所以物价比较低东汉末年乱世就令斛粟大涨至数千甚至上万,而汉和帝时期虽有言屡获丰年,但物价应不及永平之世年低,但亦不应像西汉时或东汉末那麼贵,不过考虑到朝廷以谷物去换钱回来需要耗成本费,就暂且以1斛粟换回30钱算
即元兴元年,田租可收约22亿钱
汉朝除了田租,还有口赋、算赋、更赋等收入,但东汉关於这方面的定额不清楚,只好参考西汉一般定额
口赋,是七岁汉武帝时以三岁到十四岁的小朋友的人头税,汉朝收二十钱,反来汉武帝加多三钱,但东汉还是假设20钱以7岁起来算吧
算赋,是十五岁到五十六岁的人头税,一般收120钱之后有减收,东汉还是以120钱来计吧因为汉律「贾人与奴婢倍筭」,实际收回来的算赋平均要比120钱要高
更赋,即如代役钱,收300钱,因为太便宜,大都愿意给钱让朝廷请人去,而东汉又喜欢叫囚犯去做
和帝元兴元年,户九百二十三万七千一百一十二,口五千三百二十五万六千二百二十九
即户9237112,口53256229
平均每户577人,即1户大概5至6人,就假设当时2个小朋友,2个成年,1个老年免赋,6户家庭就多1个老人或未满7岁的免赋人口
而1户假设有1人要给更赋以代役
口赋:9237112x2x2036948448万钱
算赋:9237112x2x120221690688万钱
更赋:9237112x1x30027711336万钱
赋钱约收到53575亿,当53亿钱吧
加上租的就75亿
s因为奴婢不入户籍,而奴婢的赋税又向其主人倍收,所以实际赋收当高於此数,另外东汉外族亦不入户籍,而外族亦需要给赋税的,有说东汉时对武陵蛮夷地区的儿童每口收布二丈,所以实际赋收又高於此数
另外,少府所领园池的收入还没算
桓谭《新论》
汉宣以来,百姓赋钱一岁为四十余万万,吏俸用其半,余二十万万藏於都内,为禁钱。少府所领园地作务之八十三万万,以给宫室供养诸赏赐。
西汉末少府所领园地收入83亿
但有一说是十三亿,那个八字疑为入的误笔,但现时两版《新论》的传抄都是「八十三万万」
而《汉书王嘉传》「孝元皇帝奉承大业,温恭少欲,都内钱四十万万,水衡钱二十五万万,少府钱十八万万」这个数字有的认为是汉元帝时年收入,有的认为是国库存的钱
如果是年收入,那麼新论那个83亿应是13亿比较妥当,但暂无证据
还有《新论》的赋入40余亿一般认为是经地方扣了地方建设经费后的上缴赋钱,一、地方经费又上又下成本只会更多二、朝廷把一半作吏俸,一半作存钱,那地方哪来经费三、经计算西汉人口之赋歛远远高於40亿
东汉少府园地收入,就当最少的13亿算
那此年,东汉朝廷收入可达88亿
s未计与外族互市之关税、外族的朝贡、奴婢赋税等此估算只供参考,因为有很多地方是没直接证据的,如人民不一定全种粟,粟价此年实际物价不知,一户中的成员年龄,东汉的实际赋歛是否全跟西汉,商人与奴婢数目)
汉和帝
和帝元兴元年,户九百二十三万七千一百一十二,口五千三百二十五万六千二百二十九,垦田七百三十二万一百七十顷八十亩百四十步。
先算田租:
当时垦田732017080亩
假设算粟,东汉一般亩产粟三斛
而东汉田租是「三十税一」,即收三十分一租税
732017080x3x13073201708斛
而1斛粟值多少钱呢
很多考古汉代竹简都表示1石或斛粟110钱以上,甚至有网文说东汉时1石粟220钱
但很可惜那些竹简不是西汉的就是新莽时的,应不能作东汉的物价
而后汉书记明帝永平十二年,「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即1斛粟值30钱
不过,明章之治时,因为太平盛世,所以物价比较低东汉末年乱世就令斛粟大涨至数千甚至上万,而汉和帝时期虽有言屡获丰年,但物价应不及永平之世年低,但亦不应像西汉时或东汉末那麼贵,不过考虑到朝廷以谷物去换钱回来需要耗成本费,就暂且以1斛粟换回30钱算
即元兴元年,田租可收约22亿钱
汉朝除了田租,还有口赋、算赋、更赋等收入,但东汉关於这方面的定额不清楚,只好参考西汉一般定额
口赋,是七岁汉武帝时以三岁到十四岁的小朋友的人头税,汉朝收二十钱,反来汉武帝加多三钱,但东汉还是假设20钱以7岁起来算吧
算赋,是十五岁到五十六岁的人头税,一般收120钱之后有减收,东汉还是以120钱来计吧因为汉律「贾人与奴婢倍筭」,实际收回来的算赋平均要比120钱要高
更赋,即如代役钱,收300钱,因为太便宜,大都愿意给钱让朝廷请人去,而东汉又喜欢叫囚犯去做
和帝元兴元年,户九百二十三万七千一百一十二,口五千三百二十五万六千二百二十九
即户9237112,口53256229
平均每户577人,即1户大概5至6人,就假设当时2个小朋友,2个成年,1个老年免赋,6户家庭就多1个老人或未满7岁的免赋人口
而1户假设有1人要给更赋以代役
口赋:9237112x2x2036948448万钱
算赋:9237112x2x120221690688万钱
更赋:9237112x1x30027711336万钱
赋钱约收到53575亿,当53亿钱吧
加上租的就75亿
s因为奴婢不入户籍,而奴婢的赋税又向其主人倍收,所以实际赋收当高於此数,另外东汉外族亦不入户籍,而外族亦需要给赋税的,有说东汉时对武陵蛮夷地区的儿童每口收布二丈,所以实际赋收又高於此数
另外,少府所领园池的收入还没算
桓谭《新论》
汉宣以来,百姓赋钱一岁为四十余万万,吏俸用其半,余二十万万藏於都内,为禁钱。少府所领园地作务之八十三万万,以给宫室供养诸赏赐。
西汉末少府所领园地收入83亿
但有一说是十三亿,那个八字疑为入的误笔,但现时两版《新论》的传抄都是「八十三万万」
而《汉书王嘉传》「孝元皇帝奉承大业,温恭少欲,都内钱四十万万,水衡钱二十五万万,少府钱十八万万」这个数字有的认为是汉元帝时年收入,有的认为是国库存的钱
如果是年收入,那麼新论那个83亿应是13亿比较妥当,但暂无证据
还有《新论》的赋入40余亿一般认为是经地方扣了地方建设经费后的上缴赋钱,一、地方经费又上又下成本只会更多二、朝廷把一半作吏俸,一半作存钱,那地方哪来经费三、经计算西汉人口之赋歛远远高於40亿
东汉少府园地收入,就当最少的13亿算
那此年,东汉朝廷收入可达88亿
s未计与外族互市之关税、外族的朝贡、奴婢赋税等此估算只供参考,因为有很多地方是没直接证据的,如人民不一定全种粟,粟价此年实际物价不知,一户中的成员年龄,东汉的实际赋歛是否全跟西汉,商人与奴婢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