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页
多尔衮正是想借这件事,给他做一个逼宫篡位的铺垫!
当然,事情不可能那样顺利,但多尔衮要通过这件事来积累,积累他的势力、兵力和人心,同时也要积累臣民们对皇太极的不满、失望、甚至痛恨的心……只要有了这些“心”,还怕大事不成么?
按多尔衮的计划,最不济,熬到皇太极死了,这皇位也该是他的——这一次,豪格已经被废了,多尔衮不可能让他再站起来。没有豪格和多尔衮争,后面的那些小阿哥们根本不成气候。再加上人心所向,多尔衮登基是顺理成章的事。
但倘若,还有更好的机会,多尔衮真的很想来一次逼宫篡位……他实在是很想很想,想面对面地和皇太极算算总账!他已经恨了两辈子,若让皇太极就那么因为海兰珠的死而生病驾崩了,未免也太优待他了!
在遥远的锦州城外,夜半月圆,多尔衮独自在军帐之中悠然地笑了:皇太极,你就出招吧,以你现在的糊涂劲儿,出的都是昏招,你想杀我?你做得到吗?
而另一边,盛京城,皇宫内。皇太极此时真是头疼欲裂,这一茬接一茬的事,已经弄得他有些吃不消了……皇太极也不年轻了,早年随努尔哈赤征战四方也落下了不少旧伤,这么折腾了近两年,当真是快要精疲力竭了。
八阿哥病重,皇太极也不禁想,那毕竟只是个奶娃娃,人小福薄,是不是他册封皇嗣的旨意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其实当初他也只是一时兴奋,在喜事连连之下便册封了皇嗣,并未经过慎重考虑,也不是真的就要把那个不知贤愚的婴儿当做继承人了。
这样想来,皇太极对这个儿子也有些愧疚和怜惜。但另一方面,皇太极对海兰珠,倒真是有些烦了。纵使他体谅海兰珠对他的深爱,对八阿哥的一片母子真情,但皇太极内心里毕竟不认为他自己对海兰珠有什么深爱,之前对她宠得没边儿,那只是建立在一种自我安慰和移情的作用下罢了——这样的宠爱,实在禁不起永无止境的哭闹和不可理喻的迁怒。
海兰珠此时的状态,实在是不正常极了。她总是臆想着有人在害她的儿子,疑心这个疑心那个,甚至还跑到大玉儿那里哭闹了一场,说是九阿哥命硬,一出生就克到了八阿哥……皇太极虽然依旧是偏袒海兰珠,但他不可能就因为这种毫无根据的言论把九阿哥怎样怎样了,那九阿哥毕竟也是皇太极的儿子,无论他的母亲如何,他身体里都流着皇太极的血脉,皇太极还不至于糊涂成那样儿,去迁怒一个幼儿。
于是海兰珠就不依不饶了,每天萧萧瑟瑟、哭哭啼啼,不是“离宫出走”,走到御花园里躲起来,就是一副恍恍惚惚的样子,对着病重的八阿哥说一堆别人听不懂的话……皇太极的耐心都快给她磨尽了。
便在此时,偏偏又有前线来的弹劾奏章,要请皇命,治睿亲王多尔衮一个擅改军令、延误军机的大罪!擅改军令、延误军机是什么罪?这是动辄夺爵杀头的大事,这能随便说吗?更何况那对象还是多尔衮?!
皇太极直接就把那些附和着要治多尔衮罪的亲贵大臣们降职的降职、贬斥的贬斥,随即又发圣旨,令多尔衮脱离大军,只带亲卫,疾行返京解释此事。
这一下子,大家都给皇太极搞懵了,皇上他老人家到底是想治多尔衮的罪呢,还是要保他?要治罪吧,怎么把附和的人都给贬斥了?但那“脱离大军,疾行返京”的命令,怎么看都像是要收掉多尔衮的军权,等他一进京就把他软禁起来的样子……这命令还真让人摸不着头脑啊。
这令人费解的圣旨一出,还真是让不少人急了。
首当其冲的就是睿王府的一众亲眷,以及依附于睿王府的一些门、下人们。所幸睿亲王福晋是个明白人,她当即闭不见,只专心地养儿子,说句绝情的,就算是多尔衮真的犯了大罪,皇室也绝不能牵连他们母子。不过睿亲王福晋也不是全然绝情的,她处理好府中事务,将下人们敲打了一番后,便入宫去给皇后请安了。
多尔衮年幼之时与皇太极感情很好,可谓是长兄如父,那么自然也有长嫂如母。哲哲自己没有儿子,对待多尔衮多铎这两个小兄弟,那就真如同儿子一般。更何况作为皇太极最为信任的贤内助,即使皇太极没有明说,哲哲也能猜到,大福晋阿巴亥的死和四大贝勒脱不了关系……更何况最终是她的丈夫皇太极登了位,她心里对多尔衮兄弟两个就更生了几分愧欠之情。
这些年来哲哲也很照顾多尔衮,睿亲王福晋自然常常入宫请安,彼此之间关系也很融洽。就连大玉儿,与睿亲王福晋也是颇有几分交情的。多尔衮自然不能和大玉儿有什么牵扯,但他福晋和宫里的娘娘们、各府女眷进行“夫人外交”,多尔衮是不会干涉的,甚至是乐见其成。
是以这次的明旨一发,睿亲王福晋很快就进宫去给皇后请安了,顺便还见到了素来被戏称为“女诸葛”的庄妃娘娘。
大玉儿对多尔衮自然还是有几分旧情在的,当这份旧情不涉及一些具体利益的时候,它仍旧是一份很美好的回忆。不得不说,尤其是此时有皇太极做对比,便是大玉儿,也很难不去羡慕睿亲王福晋。既如此,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一帮睿亲王府,那也是很正常的事。
这一次便连哲哲也担心皇太极要把多尔衮怎样了,于是这一日在皇后正宫清宁宫内,几个女人为了某个身在远方貌似惹了大祸的男人很是恳切地交流了一番,最后睿亲王福晋千福万谢地出了宫——能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只能听天由命了。
当然,事情不可能那样顺利,但多尔衮要通过这件事来积累,积累他的势力、兵力和人心,同时也要积累臣民们对皇太极的不满、失望、甚至痛恨的心……只要有了这些“心”,还怕大事不成么?
按多尔衮的计划,最不济,熬到皇太极死了,这皇位也该是他的——这一次,豪格已经被废了,多尔衮不可能让他再站起来。没有豪格和多尔衮争,后面的那些小阿哥们根本不成气候。再加上人心所向,多尔衮登基是顺理成章的事。
但倘若,还有更好的机会,多尔衮真的很想来一次逼宫篡位……他实在是很想很想,想面对面地和皇太极算算总账!他已经恨了两辈子,若让皇太极就那么因为海兰珠的死而生病驾崩了,未免也太优待他了!
在遥远的锦州城外,夜半月圆,多尔衮独自在军帐之中悠然地笑了:皇太极,你就出招吧,以你现在的糊涂劲儿,出的都是昏招,你想杀我?你做得到吗?
而另一边,盛京城,皇宫内。皇太极此时真是头疼欲裂,这一茬接一茬的事,已经弄得他有些吃不消了……皇太极也不年轻了,早年随努尔哈赤征战四方也落下了不少旧伤,这么折腾了近两年,当真是快要精疲力竭了。
八阿哥病重,皇太极也不禁想,那毕竟只是个奶娃娃,人小福薄,是不是他册封皇嗣的旨意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其实当初他也只是一时兴奋,在喜事连连之下便册封了皇嗣,并未经过慎重考虑,也不是真的就要把那个不知贤愚的婴儿当做继承人了。
这样想来,皇太极对这个儿子也有些愧疚和怜惜。但另一方面,皇太极对海兰珠,倒真是有些烦了。纵使他体谅海兰珠对他的深爱,对八阿哥的一片母子真情,但皇太极内心里毕竟不认为他自己对海兰珠有什么深爱,之前对她宠得没边儿,那只是建立在一种自我安慰和移情的作用下罢了——这样的宠爱,实在禁不起永无止境的哭闹和不可理喻的迁怒。
海兰珠此时的状态,实在是不正常极了。她总是臆想着有人在害她的儿子,疑心这个疑心那个,甚至还跑到大玉儿那里哭闹了一场,说是九阿哥命硬,一出生就克到了八阿哥……皇太极虽然依旧是偏袒海兰珠,但他不可能就因为这种毫无根据的言论把九阿哥怎样怎样了,那九阿哥毕竟也是皇太极的儿子,无论他的母亲如何,他身体里都流着皇太极的血脉,皇太极还不至于糊涂成那样儿,去迁怒一个幼儿。
于是海兰珠就不依不饶了,每天萧萧瑟瑟、哭哭啼啼,不是“离宫出走”,走到御花园里躲起来,就是一副恍恍惚惚的样子,对着病重的八阿哥说一堆别人听不懂的话……皇太极的耐心都快给她磨尽了。
便在此时,偏偏又有前线来的弹劾奏章,要请皇命,治睿亲王多尔衮一个擅改军令、延误军机的大罪!擅改军令、延误军机是什么罪?这是动辄夺爵杀头的大事,这能随便说吗?更何况那对象还是多尔衮?!
皇太极直接就把那些附和着要治多尔衮罪的亲贵大臣们降职的降职、贬斥的贬斥,随即又发圣旨,令多尔衮脱离大军,只带亲卫,疾行返京解释此事。
这一下子,大家都给皇太极搞懵了,皇上他老人家到底是想治多尔衮的罪呢,还是要保他?要治罪吧,怎么把附和的人都给贬斥了?但那“脱离大军,疾行返京”的命令,怎么看都像是要收掉多尔衮的军权,等他一进京就把他软禁起来的样子……这命令还真让人摸不着头脑啊。
这令人费解的圣旨一出,还真是让不少人急了。
首当其冲的就是睿王府的一众亲眷,以及依附于睿王府的一些门、下人们。所幸睿亲王福晋是个明白人,她当即闭不见,只专心地养儿子,说句绝情的,就算是多尔衮真的犯了大罪,皇室也绝不能牵连他们母子。不过睿亲王福晋也不是全然绝情的,她处理好府中事务,将下人们敲打了一番后,便入宫去给皇后请安了。
多尔衮年幼之时与皇太极感情很好,可谓是长兄如父,那么自然也有长嫂如母。哲哲自己没有儿子,对待多尔衮多铎这两个小兄弟,那就真如同儿子一般。更何况作为皇太极最为信任的贤内助,即使皇太极没有明说,哲哲也能猜到,大福晋阿巴亥的死和四大贝勒脱不了关系……更何况最终是她的丈夫皇太极登了位,她心里对多尔衮兄弟两个就更生了几分愧欠之情。
这些年来哲哲也很照顾多尔衮,睿亲王福晋自然常常入宫请安,彼此之间关系也很融洽。就连大玉儿,与睿亲王福晋也是颇有几分交情的。多尔衮自然不能和大玉儿有什么牵扯,但他福晋和宫里的娘娘们、各府女眷进行“夫人外交”,多尔衮是不会干涉的,甚至是乐见其成。
是以这次的明旨一发,睿亲王福晋很快就进宫去给皇后请安了,顺便还见到了素来被戏称为“女诸葛”的庄妃娘娘。
大玉儿对多尔衮自然还是有几分旧情在的,当这份旧情不涉及一些具体利益的时候,它仍旧是一份很美好的回忆。不得不说,尤其是此时有皇太极做对比,便是大玉儿,也很难不去羡慕睿亲王福晋。既如此,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一帮睿亲王府,那也是很正常的事。
这一次便连哲哲也担心皇太极要把多尔衮怎样了,于是这一日在皇后正宫清宁宫内,几个女人为了某个身在远方貌似惹了大祸的男人很是恳切地交流了一番,最后睿亲王福晋千福万谢地出了宫——能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只能听天由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