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页
再则经历了二废太子中的种种风波,逐渐老去的康熙也终于慢慢褪去了他年轻时代除鳌拜、撤三藩时的雷厉风行,无论是心智还是身体都在走下坡路了。
事实上胤禩猜测前世在二废太子之后,康熙就已经在暗中定下了胤禛作为继承人了。其后他放任胤禛拉拢人手,又做了种种搅乱人视线的布置,其实都是在扶持原本无甚根底的胤禛。
也就是因为这样,胤禩才敢于在二废太子之后渐露锋芒,因为他知道,康熙这时候的心态已经从“防范太子夺权”转向了“需要有能力的儿子”了——他毕竟已然老了,圣祖皇帝也无法真的万岁不死,他能够废掉日益昏聩且已野心毕露的胤礽,但却不可能把他所有有能力的儿子都打压死,否则祖宗传下来的江山该怎么办呢?
康熙是矛盾的,这一点胤禩很清楚。所以他利用这个夹缝般的机会逐渐伸长自己的手,扩大他的影响力,一点点地侵蚀这江山天下。康熙纵然能察觉到胤禩的一些布置,也无法真的对他的野心了然于胸。更何况胤禩做表面功夫的能力那是两辈子练出来的,他绝不会露出一点儿想要取而代之的异心,只是做出一副“期待皇父夸奖”的忠孝之心来,这样即使是康熙,也没有理由要将他一下子拔除——即便有所打压,也无非是今天裁撤几个与他略显亲近的官员,明天督促他认真用心办差而已,根本无法令他伤筋动骨。
更何况胤禩仍旧十分小心谨慎,他自己不行差踏错,偏向他的官员也有不少贤能之人,康熙已然无力像拔除太子党那样再把八爷党连根拔起了,朝堂也不可能经得起两次这样大的动荡……再说了,如果真的把所谓的“八爷党”的人统统下狱,官员空缺一大堆,已然老去的康熙还有那个心力去整顿么?更何况康熙此时也根本就不想再大动吏治了,胤禩十分清楚,康熙想要留下一个仁慈的声名,前世他都将那些贪官污吏留给了雍正来杀,宁愿导致康熙末年吏治接近崩坏也不亲自动手;那么这世他又怎么能因为一些捕风捉影的结党之词就把那些好官贤臣给剪除呢?胤禩就是钻了这个空子,越发地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当然,康熙在犹豫要不要动威望甚高的廉亲王,与胤禩提早把四爷给“废”了也是脱不了关系的。
要说此时朝堂之上也有一些雍亲王的人手,譬如年羹尧这类已然与胤禛绑成一团的封疆大吏,胤禩也是没办法拉拢的。然而胤禛“腿略有疾”,恐怕即便是年羹尧他们也觉得四爷登基的机会甚是渺茫了,即便胤禛再怎么心思深沉、善忍善谋,也有一种无力回天的萧瑟感了。
前世里因着还有胤禛这个身份既高、能力也强的好人选,康熙才能毫不留情地大力打击八爷党,顺便扶持四爷党;然而八爷党也不简单,直到雍正年间才消弭殆尽,足见其势力之大了。
而这一世里胤禛不良于行,这本来对他的才智能力并无影响,但耐不住心理暗示的强大威力啊——就因为这么一个小瑕疵,导致康熙对胤禛的期望大减,即便是胤禛自己也颇有些灰心丧志,就更别提他的门人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算胤禛有十分的才能也只能发挥出六分,更无法给康熙留下“可堪大用”的感觉,比起光芒四射的胤禩,当真是差得远了。
想到这里,胤禩也有些戚戚然的感觉。事实上如果胤禛能不受影响,展现出如他前世在康熙最后的十年间所表现出的手段来,谁输谁赢还真说不准。然而此时为腿疾所困的胤禛,和前世为身世所困的胤禩何其相似?胤禩并非没有才能,只因他出生低微,从一开始便没被康熙放在储君人选的名单上,又因名望太高而遭嫉,终于只能饮恨。
于是乎此时康熙的为难可见一斑——他自然不会再看好不良于行又貌似才能一般的胤禛了,但问题是他也不喜欢生母身份低贱的胤禩啊!但奈何胤禩声望颇高,实在不好对付;更遑论父子之间还是一派和乐的样子,也不好贸然加罪……只好再看看其他的儿子们了。
是以康熙五十七年,上命皇十四子胤祯为抚远大将军,进军青海。命皇七子胤祐、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礻我分理正黄、正白、正蓝满蒙汉三旗事务。
而后的几年里,纵使胤禩依旧是风头最盛的储君人选,但大将军王胤祯也不可小觑,康熙对他大加青眼,多次赞誉,又加诸军权,给人以有意传位胤祯的暗示,使得朝堂之上再度暗涌不断。
康熙的这一手不可谓不狠,因为胤祯一直是八爷党的人,此时却得康熙重用,当真使一些八爷党中的人也起了小心思,开始蠢蠢欲动了。便连老九老十也忍不住多次询问胤禩有何打算,对此胤禩依旧八风不动,微笑应对,对皇命恭敬尊崇毫无异义,心下却是冷笑连连。
前世里至雍正登基后虽然也有谣言称康熙本欲传位给十四,但胤禩是不信的,因为许多谣言本来就是他们放出去的。而且相比于勇武豪放的十四,心机深沉的老四显然更符合康熙对下任皇帝的要求,而且老四确实几无错处,一直走得稳稳当当,选择他是毫无疑问的。而且康熙六十一年四月时还将十四派往甘州远离京师,若真将他当做储君又怎会如此?
可是这一次,难道康熙会宁愿选择十四也不愿把皇位传给他胤禩么?
第15章
康熙六十年,大将军王止战回朝,当真是十分荣宠。尽管十四的爵位仍是贝子,却被额外超拔为王爵,导致朝中风向不明,更有不少人等着看八爷和十四爷“窝里反”呢。
事实上胤禩猜测前世在二废太子之后,康熙就已经在暗中定下了胤禛作为继承人了。其后他放任胤禛拉拢人手,又做了种种搅乱人视线的布置,其实都是在扶持原本无甚根底的胤禛。
也就是因为这样,胤禩才敢于在二废太子之后渐露锋芒,因为他知道,康熙这时候的心态已经从“防范太子夺权”转向了“需要有能力的儿子”了——他毕竟已然老了,圣祖皇帝也无法真的万岁不死,他能够废掉日益昏聩且已野心毕露的胤礽,但却不可能把他所有有能力的儿子都打压死,否则祖宗传下来的江山该怎么办呢?
康熙是矛盾的,这一点胤禩很清楚。所以他利用这个夹缝般的机会逐渐伸长自己的手,扩大他的影响力,一点点地侵蚀这江山天下。康熙纵然能察觉到胤禩的一些布置,也无法真的对他的野心了然于胸。更何况胤禩做表面功夫的能力那是两辈子练出来的,他绝不会露出一点儿想要取而代之的异心,只是做出一副“期待皇父夸奖”的忠孝之心来,这样即使是康熙,也没有理由要将他一下子拔除——即便有所打压,也无非是今天裁撤几个与他略显亲近的官员,明天督促他认真用心办差而已,根本无法令他伤筋动骨。
更何况胤禩仍旧十分小心谨慎,他自己不行差踏错,偏向他的官员也有不少贤能之人,康熙已然无力像拔除太子党那样再把八爷党连根拔起了,朝堂也不可能经得起两次这样大的动荡……再说了,如果真的把所谓的“八爷党”的人统统下狱,官员空缺一大堆,已然老去的康熙还有那个心力去整顿么?更何况康熙此时也根本就不想再大动吏治了,胤禩十分清楚,康熙想要留下一个仁慈的声名,前世他都将那些贪官污吏留给了雍正来杀,宁愿导致康熙末年吏治接近崩坏也不亲自动手;那么这世他又怎么能因为一些捕风捉影的结党之词就把那些好官贤臣给剪除呢?胤禩就是钻了这个空子,越发地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当然,康熙在犹豫要不要动威望甚高的廉亲王,与胤禩提早把四爷给“废”了也是脱不了关系的。
要说此时朝堂之上也有一些雍亲王的人手,譬如年羹尧这类已然与胤禛绑成一团的封疆大吏,胤禩也是没办法拉拢的。然而胤禛“腿略有疾”,恐怕即便是年羹尧他们也觉得四爷登基的机会甚是渺茫了,即便胤禛再怎么心思深沉、善忍善谋,也有一种无力回天的萧瑟感了。
前世里因着还有胤禛这个身份既高、能力也强的好人选,康熙才能毫不留情地大力打击八爷党,顺便扶持四爷党;然而八爷党也不简单,直到雍正年间才消弭殆尽,足见其势力之大了。
而这一世里胤禛不良于行,这本来对他的才智能力并无影响,但耐不住心理暗示的强大威力啊——就因为这么一个小瑕疵,导致康熙对胤禛的期望大减,即便是胤禛自己也颇有些灰心丧志,就更别提他的门人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算胤禛有十分的才能也只能发挥出六分,更无法给康熙留下“可堪大用”的感觉,比起光芒四射的胤禩,当真是差得远了。
想到这里,胤禩也有些戚戚然的感觉。事实上如果胤禛能不受影响,展现出如他前世在康熙最后的十年间所表现出的手段来,谁输谁赢还真说不准。然而此时为腿疾所困的胤禛,和前世为身世所困的胤禩何其相似?胤禩并非没有才能,只因他出生低微,从一开始便没被康熙放在储君人选的名单上,又因名望太高而遭嫉,终于只能饮恨。
于是乎此时康熙的为难可见一斑——他自然不会再看好不良于行又貌似才能一般的胤禛了,但问题是他也不喜欢生母身份低贱的胤禩啊!但奈何胤禩声望颇高,实在不好对付;更遑论父子之间还是一派和乐的样子,也不好贸然加罪……只好再看看其他的儿子们了。
是以康熙五十七年,上命皇十四子胤祯为抚远大将军,进军青海。命皇七子胤祐、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礻我分理正黄、正白、正蓝满蒙汉三旗事务。
而后的几年里,纵使胤禩依旧是风头最盛的储君人选,但大将军王胤祯也不可小觑,康熙对他大加青眼,多次赞誉,又加诸军权,给人以有意传位胤祯的暗示,使得朝堂之上再度暗涌不断。
康熙的这一手不可谓不狠,因为胤祯一直是八爷党的人,此时却得康熙重用,当真使一些八爷党中的人也起了小心思,开始蠢蠢欲动了。便连老九老十也忍不住多次询问胤禩有何打算,对此胤禩依旧八风不动,微笑应对,对皇命恭敬尊崇毫无异义,心下却是冷笑连连。
前世里至雍正登基后虽然也有谣言称康熙本欲传位给十四,但胤禩是不信的,因为许多谣言本来就是他们放出去的。而且相比于勇武豪放的十四,心机深沉的老四显然更符合康熙对下任皇帝的要求,而且老四确实几无错处,一直走得稳稳当当,选择他是毫无疑问的。而且康熙六十一年四月时还将十四派往甘州远离京师,若真将他当做储君又怎会如此?
可是这一次,难道康熙会宁愿选择十四也不愿把皇位传给他胤禩么?
第15章
康熙六十年,大将军王止战回朝,当真是十分荣宠。尽管十四的爵位仍是贝子,却被额外超拔为王爵,导致朝中风向不明,更有不少人等着看八爷和十四爷“窝里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