沱江水面很低,露出了灰黄的沙土和石子,仿若一条江只剩了半条,又仿佛一条正在脱皮的大蛇。
平坦的河坝上,列队行进的步兵保持着十分协调的步伐。骡马拉动的车辆、以及独轮车也在缓缓地向北挪动;西边的丘陵路上,许多骑兵也在慢慢地行走。江畔大片人马,场面十分壮观。
朱高煦在前呼后拥之中,也骑着马在大队中慢悠悠地走着。只有这样的速度,才能与大量步兵辎重同行。他的双手都没放在马缰上,却拿着一张图低头看,便如同在信马散步。
“快到资县城(内江之北)了罢?”朱高煦抬头眺望着周围的景象。
身边一员部将道:“回王爷,今日下午必定能到。”
这已经是出泸州城后的第五天了。朱高煦率六万主力,大多是步兵、还有大量辎重,但行军速度也比在云南贵州时快了不少。四川的路确实好走,至今为止没看到像样的平原,不过大多路都是低矮丘陵、更有宽敞的河坝地,道路状况极佳。
就在这时,数骑反方向迎面奔来。他们的头盔上系着白麻布,一眼就能分辨是汉王军的骑士。
逐鹿四川盆地的双方军队,穿的衣甲都差不多,因为大家都是大明朝南方的官军。不过除了戴孝,汉王军与官军的穿着还是有区别的,细看能看出来;因为此时朝廷不负责统一发军服,将士们的衣裳都是自己想办法缝制的,不同的地区、布料样式都有差别。
那数骑径直朝着朱高煦这边来,这里正竖着几面最大的旗帜。分别写着一些字样:伐罪讨逆,为君复仇,汉。
骑士们在大队旁边下马,向朱高煦抱拳执礼。朱高煦身边一个武将拍马走了过去,拿到书信返回来了。
朱高煦转头喊道:“上马,跟过来说话。”
骑士道:“得令!”
朱高煦把手里的地图顺手递到旁边,头面包得严严实实的妙锦接了。朱高煦便拆开信看内容,瞿能的笔迹写着:末将业已攻占简县,西出便是龙泉山,过龙泉山即是龙泉驿。末将暂且驻扎于简县。
送信的骑士被准许到了朱高煦侧后,朱高煦问道:“简县甚么情况?”
骑士答道:“县城几无可战之兵,不过知县是成都府调来的,召集了不少差役民壮。当时官军兵器不足、城池又矮;瞿将军以大量弓箭压住城头,城上露头者皆死。然后咱们扛着柴薪火药冲到城门口,把城门上糊的稀泥挖掉,放|火烧毁了城门。”
朱高煦听了只是点了点头,没多大反应,心里也毫无波澜。
此时此刻在四川境内,除了成都城,其它城池地盘对双方都全无作用,唯一有价值的目标是:对方的主力军队!因为显然这一场战役、不可能变成持久战。
没过多久,又有斥候的消息报到了中军。朱高煦召来斥候,问他们亲眼所见的情况。
斥候军士道:“禀王爷,小的到了嘉定州之后,便叫同伴将马藏在山林里,本想爬到大佛(乐山大佛)上的宝鸿阁里躲着。可是小的发现阁楼里有官军哨卫,只得带上水袋干粮,从大佛山的南边爬到了山顶,躲在树林里瞧。
一瞧不得了,那官道上全是人马!官道从大佛山后面过,然后绕过山林到江边,整条路都被官军步骑挤满了。江面上更是船帆蔽江,整个江上全是船!”
朱高煦没去乐山大佛旅游过,对那细处的地形不太了解。当下朱高煦便细问大佛、江、山林、道路的大概方位。
那斥候军士倒也马上说清楚了。大佛建在靠江边的山中,流经大佛西面的江是岷江;那地方还是大渡河、青衣江与岷江的交汇处。
朱高煦有点迫不及待地问道:“大批官船往哪个方向航行?”
军士毫不犹豫道:“往北,全在往北走。”
朱高煦有点蜡黄憔悴的脸上,马上露出了一种病态的红色,他又不厌其烦地再次问了一句:“沿岷江往北?”
军士点头道:“是,王爷。”
朱高煦的马上回顾左右道:“薛禄准备回成都了。”
薛禄肯定已知道汉王军要直接威|逼成都,毕竟瞿能已经快到龙泉驿了。而现在的情况表明,薛禄的决定也是去成都!
理由很简单,岷江通的是成都南边的彭山县,还能通过府河直接入成都护城河;而青衣江通雅州……官军大量辎重船运进岷江,他们不是回成都、是去哪?
除此之外,斥候亲眼所见,说的是“官道从大佛山后面过,整条路被官军挤满了”。大佛山位于岷江东岸,如果官军主力是去西北方向的雅州,为甚么不渡过岷江,却一直沿着岷江东岸排长蛇进军?
……朱高煦接着又收到了另外两个小队的斥候禀报,同时佐证了薛禄确实沿岷江北进的事实!
薛禄究竟是怎么考虑此时的局面的、朱高煦无从得知,但是这种影响着战役地点和方式的关键决策,薛禄肯定经过了反复思量权衡。此人有多大能耐,不太好说,但必定是个有战阵经验的合格武将,不会犯太简单的错误。
朱高煦也无心理会其中缘由,此时局面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他很快就找来了两个亲卫骑兵,快马送信给瞿能……命令瞿能,即刻率骑兵前锋过龙泉山脉,占领龙泉驿后,游击至成都城下。
此时薛禄军主力还没到成都,成都的兵力不会太多。就算官军眼睁睁看见了瞿能的八千骑,也不可能逮得住瞿能!对于瞿能的能耐,朱高煦还是很相信的。
次日,朱高煦终于与沐晟取得了第一次联系,沐晟禀报:经过几次零散的作战,他麾下的人马已增至三万五千步骑,投降的官军卫所武将、尽数送去了大理。沐晟并纳了几个夷族小娘做妾、与五个土司首领结了盟;现已率军已至雅州,准备摸清官军动静之后再作打算。
朱高煦写了回信,夸赞了一些话。但信不一定能送到沐晟手中,资县到雅州之间的官吏,大多仍奉成都三司的政令。
平坦的河坝上,列队行进的步兵保持着十分协调的步伐。骡马拉动的车辆、以及独轮车也在缓缓地向北挪动;西边的丘陵路上,许多骑兵也在慢慢地行走。江畔大片人马,场面十分壮观。
朱高煦在前呼后拥之中,也骑着马在大队中慢悠悠地走着。只有这样的速度,才能与大量步兵辎重同行。他的双手都没放在马缰上,却拿着一张图低头看,便如同在信马散步。
“快到资县城(内江之北)了罢?”朱高煦抬头眺望着周围的景象。
身边一员部将道:“回王爷,今日下午必定能到。”
这已经是出泸州城后的第五天了。朱高煦率六万主力,大多是步兵、还有大量辎重,但行军速度也比在云南贵州时快了不少。四川的路确实好走,至今为止没看到像样的平原,不过大多路都是低矮丘陵、更有宽敞的河坝地,道路状况极佳。
就在这时,数骑反方向迎面奔来。他们的头盔上系着白麻布,一眼就能分辨是汉王军的骑士。
逐鹿四川盆地的双方军队,穿的衣甲都差不多,因为大家都是大明朝南方的官军。不过除了戴孝,汉王军与官军的穿着还是有区别的,细看能看出来;因为此时朝廷不负责统一发军服,将士们的衣裳都是自己想办法缝制的,不同的地区、布料样式都有差别。
那数骑径直朝着朱高煦这边来,这里正竖着几面最大的旗帜。分别写着一些字样:伐罪讨逆,为君复仇,汉。
骑士们在大队旁边下马,向朱高煦抱拳执礼。朱高煦身边一个武将拍马走了过去,拿到书信返回来了。
朱高煦转头喊道:“上马,跟过来说话。”
骑士道:“得令!”
朱高煦把手里的地图顺手递到旁边,头面包得严严实实的妙锦接了。朱高煦便拆开信看内容,瞿能的笔迹写着:末将业已攻占简县,西出便是龙泉山,过龙泉山即是龙泉驿。末将暂且驻扎于简县。
送信的骑士被准许到了朱高煦侧后,朱高煦问道:“简县甚么情况?”
骑士答道:“县城几无可战之兵,不过知县是成都府调来的,召集了不少差役民壮。当时官军兵器不足、城池又矮;瞿将军以大量弓箭压住城头,城上露头者皆死。然后咱们扛着柴薪火药冲到城门口,把城门上糊的稀泥挖掉,放|火烧毁了城门。”
朱高煦听了只是点了点头,没多大反应,心里也毫无波澜。
此时此刻在四川境内,除了成都城,其它城池地盘对双方都全无作用,唯一有价值的目标是:对方的主力军队!因为显然这一场战役、不可能变成持久战。
没过多久,又有斥候的消息报到了中军。朱高煦召来斥候,问他们亲眼所见的情况。
斥候军士道:“禀王爷,小的到了嘉定州之后,便叫同伴将马藏在山林里,本想爬到大佛(乐山大佛)上的宝鸿阁里躲着。可是小的发现阁楼里有官军哨卫,只得带上水袋干粮,从大佛山的南边爬到了山顶,躲在树林里瞧。
一瞧不得了,那官道上全是人马!官道从大佛山后面过,然后绕过山林到江边,整条路都被官军步骑挤满了。江面上更是船帆蔽江,整个江上全是船!”
朱高煦没去乐山大佛旅游过,对那细处的地形不太了解。当下朱高煦便细问大佛、江、山林、道路的大概方位。
那斥候军士倒也马上说清楚了。大佛建在靠江边的山中,流经大佛西面的江是岷江;那地方还是大渡河、青衣江与岷江的交汇处。
朱高煦有点迫不及待地问道:“大批官船往哪个方向航行?”
军士毫不犹豫道:“往北,全在往北走。”
朱高煦有点蜡黄憔悴的脸上,马上露出了一种病态的红色,他又不厌其烦地再次问了一句:“沿岷江往北?”
军士点头道:“是,王爷。”
朱高煦的马上回顾左右道:“薛禄准备回成都了。”
薛禄肯定已知道汉王军要直接威|逼成都,毕竟瞿能已经快到龙泉驿了。而现在的情况表明,薛禄的决定也是去成都!
理由很简单,岷江通的是成都南边的彭山县,还能通过府河直接入成都护城河;而青衣江通雅州……官军大量辎重船运进岷江,他们不是回成都、是去哪?
除此之外,斥候亲眼所见,说的是“官道从大佛山后面过,整条路被官军挤满了”。大佛山位于岷江东岸,如果官军主力是去西北方向的雅州,为甚么不渡过岷江,却一直沿着岷江东岸排长蛇进军?
……朱高煦接着又收到了另外两个小队的斥候禀报,同时佐证了薛禄确实沿岷江北进的事实!
薛禄究竟是怎么考虑此时的局面的、朱高煦无从得知,但是这种影响着战役地点和方式的关键决策,薛禄肯定经过了反复思量权衡。此人有多大能耐,不太好说,但必定是个有战阵经验的合格武将,不会犯太简单的错误。
朱高煦也无心理会其中缘由,此时局面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他很快就找来了两个亲卫骑兵,快马送信给瞿能……命令瞿能,即刻率骑兵前锋过龙泉山脉,占领龙泉驿后,游击至成都城下。
此时薛禄军主力还没到成都,成都的兵力不会太多。就算官军眼睁睁看见了瞿能的八千骑,也不可能逮得住瞿能!对于瞿能的能耐,朱高煦还是很相信的。
次日,朱高煦终于与沐晟取得了第一次联系,沐晟禀报:经过几次零散的作战,他麾下的人马已增至三万五千步骑,投降的官军卫所武将、尽数送去了大理。沐晟并纳了几个夷族小娘做妾、与五个土司首领结了盟;现已率军已至雅州,准备摸清官军动静之后再作打算。
朱高煦写了回信,夸赞了一些话。但信不一定能送到沐晟手中,资县到雅州之间的官吏,大多仍奉成都三司的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