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兄叫秦怀铭,跟秦遇是五服兄弟,关系已经有些远了,只不过两家人都在镇上,抬头不见低头见,所以逢年过节还是有往来。
相比秦遇他父亲这一支的人丁凋零,秦怀铭家倒是人丁兴旺,枝繁叶茂。
想着想着,秦遇听到外面好像有人在叫他。
他收回思绪,凝神听了一会儿,不是他的幻觉,真的有人在唤他。
他起身走了出去,豆腐铺子外站着一个十岁模样的少年,他一身长衫,背上还背着一个书箱,眼神明亮,看到秦遇出现,高兴的叫了一声“遇弟”。
秦遇弯了弯眉,把他迎进来,秦怀铭显然是了解他的,熟稔地搬了个小马扎走到作坊门口,秦遇端着水出来,看到他已经坐下了。
“铭哥,给。”
秦怀铭接过水大口大口喝了,喝完抹抹嘴,秦遇把空碗放回厨房。
随后他在秦怀铭身边坐下,继续扇着他那把小蒲扇,慢条斯理问:“今天怎么散学这么早。”
“先生有事。”
秦怀铭家里做着酒楼生意,入了商籍,但本朝允许商籍子弟科举,只是升官卡得严,且颇受排挤,但总比不允许商籍子弟科举好。秦遇知道的时候,还有些意外。
他记得许多朝代都对商人颇多打压,有些朝代还严格限制商人的食物,衣着,甚至配色。
他下意识追问了这是哪个朝代,得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答案。
成朝。
秦遇茫然,历史上没有这个朝代…啊。
秦怀铭接着说,他才明白这里不是他原来生活的时空。
但历史走向又跟秦遇印象里相去不远,成朝之前的朝代类宋,同样是异族入侵,但成帝横空出世,赶走异族建立了成朝。
那个时候女子裹小脚的风气初现,各种变态条规冒头,成帝连下指令,把这股歪风邪气掐死在摇篮里。后期还造了大船出海,从海外带回来不少好东西。红薯,土豆,辣椒都是那个时候带回来的。
秦怀铭明显是成帝的狂热粉,言谈之间极为推崇,秦遇听着他说成帝事迹,脸色微妙,这应该是“前辈”吧。
秦遇没有打断他,面上听着,脑子里在想他以后做什么。
成朝商人地位尚可,只是免不了四处周旋,到处打点,赔笑脸不说,若是没靠山还得防着别人见财起意,谋财害命。
可能信得过的靠山哪里好找。
若是从军,他好歹读了这么多年书,理论知识在,多实验几次,改良一下现有武器还是可以的,不过就怕因此入了工籍。再说,他娘肯定也不愿意。
思来想去,居然只有科举这条路最适合他。或者说,科举是最适合底层百姓往上爬的阶梯。
难怪会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耳边是秦怀铭刻意压低也难掩激动的话语,秦遇看着院子的地面,阳光洒了一地,已经有些蒸腾的热意。
到了盛夏的时候,这小块地方被太阳晒得跟烧热的锅子一样,秦遇踩在上面,感觉自己就是跑得团团转的蚂蚁,所以他一般都是早晚才走动。
其他人铺子的后院要么种树,要么在院子里开辟一块菜地。但秦家地方窄,还要做豆腐,再种树就更挤了。
至于种菜,张氏原本是想过的,但一来菜地招蚊虫,二来秦遇本来就不能常出门,再把最后一块地方给占了,秦遇是一点活动地儿都没有了。
况且巴掌大的地方能种多少菜,外面青菜又不贵,张氏把自己说服了。
秦怀铭的声音还在继续,秦遇跟秦怀铭的相交是一场意外,他六岁那年,身子好些了,他娘观察许久,觉得他应该能出门,于是年关时候,带着他去了秦怀铭家。
他们去了之后,是秦怀铭的母亲方氏招待了他们。
秦怀铭的父亲秦崇恩在家里排行第三,秦家两位老人跟着大房居住,秦崇恩和方氏如今自己当家做主。秦崇恩一年有一半时间带着大儿子在县里忙碌,剩下时间会回到镇上。
方氏因为儿子们念书的缘故,就从沂溪县转到了长宁镇。倒不是沂溪县的先生不如长宁镇。恰恰相反,沂溪县作为县令大人坐镇的地方,有学问的先生不少。
只是方氏和秦崇恩挑先生,先生也挑学生,方氏和秦崇恩看中的先生觉得秦怀铭基础太差,委婉拒绝了。
夫妻俩虽然有些失落,也觉得先生说得有理,思索一番后都认为该让二儿子先把基础学好,之后再谋其他。选来选去,就选中了镇上的谭秀才。
谭秀才是位很严厉的人,四十多岁,年轻时候就中了秀才,可惜后面考了好几次都落榜了,沮丧之后他也慢慢接受了现实,开了一家私塾。
因为之前几次赶考,他不曾放下书本,虽然学问不够落榜了,但他的基础很扎实,对学生们这方面要求也很严格。
秦怀铭当初考了两次,才能进去学习。所以秦怀铭平时读书还算认真。
那天被方氏叫去见人的时候还在温习,恰好秦遇小解回来,正好看到秦怀铭在院子里边走边背,是论语里的一段,过去生病独处的经历,让秦遇耳力和记忆力训练的极好,下意识跟着记下了。
他们在秦怀铭家吃了午饭,饭后妇人们聚在一起闲聊,秦遇午饭吃了两个糯米丸子,胃里不舒服,就跟张氏说在院子里走走。
--
相比秦遇他父亲这一支的人丁凋零,秦怀铭家倒是人丁兴旺,枝繁叶茂。
想着想着,秦遇听到外面好像有人在叫他。
他收回思绪,凝神听了一会儿,不是他的幻觉,真的有人在唤他。
他起身走了出去,豆腐铺子外站着一个十岁模样的少年,他一身长衫,背上还背着一个书箱,眼神明亮,看到秦遇出现,高兴的叫了一声“遇弟”。
秦遇弯了弯眉,把他迎进来,秦怀铭显然是了解他的,熟稔地搬了个小马扎走到作坊门口,秦遇端着水出来,看到他已经坐下了。
“铭哥,给。”
秦怀铭接过水大口大口喝了,喝完抹抹嘴,秦遇把空碗放回厨房。
随后他在秦怀铭身边坐下,继续扇着他那把小蒲扇,慢条斯理问:“今天怎么散学这么早。”
“先生有事。”
秦怀铭家里做着酒楼生意,入了商籍,但本朝允许商籍子弟科举,只是升官卡得严,且颇受排挤,但总比不允许商籍子弟科举好。秦遇知道的时候,还有些意外。
他记得许多朝代都对商人颇多打压,有些朝代还严格限制商人的食物,衣着,甚至配色。
他下意识追问了这是哪个朝代,得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答案。
成朝。
秦遇茫然,历史上没有这个朝代…啊。
秦怀铭接着说,他才明白这里不是他原来生活的时空。
但历史走向又跟秦遇印象里相去不远,成朝之前的朝代类宋,同样是异族入侵,但成帝横空出世,赶走异族建立了成朝。
那个时候女子裹小脚的风气初现,各种变态条规冒头,成帝连下指令,把这股歪风邪气掐死在摇篮里。后期还造了大船出海,从海外带回来不少好东西。红薯,土豆,辣椒都是那个时候带回来的。
秦怀铭明显是成帝的狂热粉,言谈之间极为推崇,秦遇听着他说成帝事迹,脸色微妙,这应该是“前辈”吧。
秦遇没有打断他,面上听着,脑子里在想他以后做什么。
成朝商人地位尚可,只是免不了四处周旋,到处打点,赔笑脸不说,若是没靠山还得防着别人见财起意,谋财害命。
可能信得过的靠山哪里好找。
若是从军,他好歹读了这么多年书,理论知识在,多实验几次,改良一下现有武器还是可以的,不过就怕因此入了工籍。再说,他娘肯定也不愿意。
思来想去,居然只有科举这条路最适合他。或者说,科举是最适合底层百姓往上爬的阶梯。
难怪会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耳边是秦怀铭刻意压低也难掩激动的话语,秦遇看着院子的地面,阳光洒了一地,已经有些蒸腾的热意。
到了盛夏的时候,这小块地方被太阳晒得跟烧热的锅子一样,秦遇踩在上面,感觉自己就是跑得团团转的蚂蚁,所以他一般都是早晚才走动。
其他人铺子的后院要么种树,要么在院子里开辟一块菜地。但秦家地方窄,还要做豆腐,再种树就更挤了。
至于种菜,张氏原本是想过的,但一来菜地招蚊虫,二来秦遇本来就不能常出门,再把最后一块地方给占了,秦遇是一点活动地儿都没有了。
况且巴掌大的地方能种多少菜,外面青菜又不贵,张氏把自己说服了。
秦怀铭的声音还在继续,秦遇跟秦怀铭的相交是一场意外,他六岁那年,身子好些了,他娘观察许久,觉得他应该能出门,于是年关时候,带着他去了秦怀铭家。
他们去了之后,是秦怀铭的母亲方氏招待了他们。
秦怀铭的父亲秦崇恩在家里排行第三,秦家两位老人跟着大房居住,秦崇恩和方氏如今自己当家做主。秦崇恩一年有一半时间带着大儿子在县里忙碌,剩下时间会回到镇上。
方氏因为儿子们念书的缘故,就从沂溪县转到了长宁镇。倒不是沂溪县的先生不如长宁镇。恰恰相反,沂溪县作为县令大人坐镇的地方,有学问的先生不少。
只是方氏和秦崇恩挑先生,先生也挑学生,方氏和秦崇恩看中的先生觉得秦怀铭基础太差,委婉拒绝了。
夫妻俩虽然有些失落,也觉得先生说得有理,思索一番后都认为该让二儿子先把基础学好,之后再谋其他。选来选去,就选中了镇上的谭秀才。
谭秀才是位很严厉的人,四十多岁,年轻时候就中了秀才,可惜后面考了好几次都落榜了,沮丧之后他也慢慢接受了现实,开了一家私塾。
因为之前几次赶考,他不曾放下书本,虽然学问不够落榜了,但他的基础很扎实,对学生们这方面要求也很严格。
秦怀铭当初考了两次,才能进去学习。所以秦怀铭平时读书还算认真。
那天被方氏叫去见人的时候还在温习,恰好秦遇小解回来,正好看到秦怀铭在院子里边走边背,是论语里的一段,过去生病独处的经历,让秦遇耳力和记忆力训练的极好,下意识跟着记下了。
他们在秦怀铭家吃了午饭,饭后妇人们聚在一起闲聊,秦遇午饭吃了两个糯米丸子,胃里不舒服,就跟张氏说在院子里走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