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哑两辈子加在一块,也不了解小孩子,故此不在意。
郭大有虽然纳闷,但见郭勤吃东西能让弟妹,便也不在意了。
于是他又和清哑说起之前的安排。
后面,郭巧凑在郭勤耳边嘀咕两句,郭勤恍然,接着便埋头写字。
郭巧轻快地跑到清哑跟前,求道:“小姑,我写完了。再教。”
说完,还得意地瞟了一眼郭勤。
郭勤鼓嘴,恼怒地瞪了她一眼。
侄女上进,清哑不好拒绝,因道:“吃了饭再教。”
郭巧用力点头,靠到郭大有怀里,十分开心。
郭大有觉得小闺女很不对劲,只不知何故。
等到晚饭后,因天寒不便做别的事,也为了省灯油,一家人都聚集在堂间,围着一只火盆烤火,顺便说些闲话,吴氏婆媳手上都做着针线活。
那郭巧便缠着清哑教她背诗,十分勤恳。
长辈们见状,都夸她好学、聪明。
郭大全便笑问他兄妹认了多少字。
结果,郭俭一不小心说漏了嘴,道出一个秘密。
这秘密是关于郭勤的。他虽决心要好好上进,然顽皮浮躁的性子一时半会儿哪改得过来,免不了还是学了后面忘了前面。他又想争气又要赌气又惧怕,所以不肯去问清哑,因此便问郭巧和郭俭。
才问了两次,那郭巧便觉得“免费”告诉他太吃亏。
小女娃眼珠一转,提出要收费,用吃的和玩的抵账。
正好今日郭大有买了好些吃的回来,三人都分了,于是双方商定以麻糖抵账。
然郭俭容易哄,郭巧却不好说话,在为一个字算多少麻糖的问题上,兄妹俩产生分歧,争了起来。就要翻脸的时候,惊动了郭大有和清哑。
郭勤怕说开来丢人,急忙妥协,按堂妹的主意,以一个字一根麻糖的价格支付了“教育费”,郭巧才没将这事嚷出来,反代为遮掩,以图下回交易。
经过此事,郭巧觉得这门“生意”很有前景,因此定下努力学习的目标:先跟小姑学,然后转教郭勤,以赚取吃食。
所以,她才急切要清哑教她。
第36章 不忿
得知原委后,一家人笑得前仰后合。
郭勤羞愤欲绝,扫视众人,鼓着嘴不语。
其中,他尤其痛恨清哑:明明张嘴就能告诉他,却偏不说话,害得他跟堂妹讨教出丑。他实在想不通,用嘴说话一不要钱,二不费力,小姑做什么舍不得开口?然这话也只在心里想想,经过上次罚跪后,他可是“敢怒不敢言”,再不敢骂小姑了。
郭巧却洋洋得意,笑得跟什么似的。
连郭俭都受到爷爷夸赞。
郭大全就骂郭勤:“不如弟弟妹妹,你把爹的老脸都丢光了!”
吴氏瞅着郭巧笑道:“照这么算,你们要给小姑多少东西?”
郭巧甜甜道:“我长大了孝顺小姑。”
阮氏白了她一眼,嗔道:“就会哄人!”
但她神情却是很喜欢的。
蔡氏自然恼怒,因笑道:“巧儿就是讨人喜欢。你哥哥弟弟要是有你一半乖巧,我睡着了也笑醒了。”
阮氏便低头纳鞋底,不说话了。
说笑一阵,火盆里没了热气,她婆媳就起身,带娃们去厨房烧水洗漱。
这里,郭大有便告诉爹、大哥和弟弟之前对清哑说的事,并要郭大贵帮清哑做样品。
郭守业点头道:“老二想的周全。往后我跟大贵都学。”
原来,他并未明白清哑用意,只当她要自家人学会编竹丝画。
如果编制出来的东西真能卖那么高价,那他就该下苦功才是。
女婿再好,挣了钱也是江家的,不如自己会的好。
自此后,他和郭大贵便趁着冬日闲的时候,整天用竹篾编织,还去向本家族叔讨教,冻得手都僵了,也不肯松劲,这且不说。
腊月的时候,张家透出一则消息:李红枣和张福田都进城去了。
红娘子得意地逢人便显摆:红枣去了她娘家亲戚那织锦。那家是大锦商,见红枣手艺好,一月给七八两银子的工钱,额外还有四季衣裳,若能织出特别出色的锦缎来,另外还有赏钱呢。又体恤她刚成亲,新媳妇一人在外不方便,连张福田也收留了,做些跑腿打杂的活计,一月也有一两银子的月钱。如今他小两口不但不用在家啃老本,反能额外挣钱,不几年就能在城里挣下一份家当了,从此可是过好日子了。
绿湾村的人听了艳羡不已。
张家人自张福田夏天出事以来,首次在村人面前昂起了头,见了红娘子称“亲家”,算是正式认可了这门亲戚。
郭守业两口子听了心里当然不痛快。
害了他闺女还过得这样滋润,没天理了!
吴氏对两个儿媳冷笑道:“吹得上了天!当城里银子随便人捡呢。她(指红枣)织锦赶不上我清哑一半好,要是能挣那么多,清哑要是去了,还不叫人供起来了?哼,还没去了三天,就作兴得不知姓什么了!”
阮氏劝道:“娘别理她。日子是过的,不是吹出来的。”
蔡氏恶意道:“等将来他两个在城里混不下去了,再回来跟老张家讨饭吃,那时看她还吹不吹了!”
阮氏道:“就算她混下去了,也就是给人跑腿帮工的。咱小妹就不一样了,等明辉进了城,把铺子开起来,小妹嫁过去就是掌柜娘子,自己支一摊子家业,她能比得了?”
--
郭大有虽然纳闷,但见郭勤吃东西能让弟妹,便也不在意了。
于是他又和清哑说起之前的安排。
后面,郭巧凑在郭勤耳边嘀咕两句,郭勤恍然,接着便埋头写字。
郭巧轻快地跑到清哑跟前,求道:“小姑,我写完了。再教。”
说完,还得意地瞟了一眼郭勤。
郭勤鼓嘴,恼怒地瞪了她一眼。
侄女上进,清哑不好拒绝,因道:“吃了饭再教。”
郭巧用力点头,靠到郭大有怀里,十分开心。
郭大有觉得小闺女很不对劲,只不知何故。
等到晚饭后,因天寒不便做别的事,也为了省灯油,一家人都聚集在堂间,围着一只火盆烤火,顺便说些闲话,吴氏婆媳手上都做着针线活。
那郭巧便缠着清哑教她背诗,十分勤恳。
长辈们见状,都夸她好学、聪明。
郭大全便笑问他兄妹认了多少字。
结果,郭俭一不小心说漏了嘴,道出一个秘密。
这秘密是关于郭勤的。他虽决心要好好上进,然顽皮浮躁的性子一时半会儿哪改得过来,免不了还是学了后面忘了前面。他又想争气又要赌气又惧怕,所以不肯去问清哑,因此便问郭巧和郭俭。
才问了两次,那郭巧便觉得“免费”告诉他太吃亏。
小女娃眼珠一转,提出要收费,用吃的和玩的抵账。
正好今日郭大有买了好些吃的回来,三人都分了,于是双方商定以麻糖抵账。
然郭俭容易哄,郭巧却不好说话,在为一个字算多少麻糖的问题上,兄妹俩产生分歧,争了起来。就要翻脸的时候,惊动了郭大有和清哑。
郭勤怕说开来丢人,急忙妥协,按堂妹的主意,以一个字一根麻糖的价格支付了“教育费”,郭巧才没将这事嚷出来,反代为遮掩,以图下回交易。
经过此事,郭巧觉得这门“生意”很有前景,因此定下努力学习的目标:先跟小姑学,然后转教郭勤,以赚取吃食。
所以,她才急切要清哑教她。
第36章 不忿
得知原委后,一家人笑得前仰后合。
郭勤羞愤欲绝,扫视众人,鼓着嘴不语。
其中,他尤其痛恨清哑:明明张嘴就能告诉他,却偏不说话,害得他跟堂妹讨教出丑。他实在想不通,用嘴说话一不要钱,二不费力,小姑做什么舍不得开口?然这话也只在心里想想,经过上次罚跪后,他可是“敢怒不敢言”,再不敢骂小姑了。
郭巧却洋洋得意,笑得跟什么似的。
连郭俭都受到爷爷夸赞。
郭大全就骂郭勤:“不如弟弟妹妹,你把爹的老脸都丢光了!”
吴氏瞅着郭巧笑道:“照这么算,你们要给小姑多少东西?”
郭巧甜甜道:“我长大了孝顺小姑。”
阮氏白了她一眼,嗔道:“就会哄人!”
但她神情却是很喜欢的。
蔡氏自然恼怒,因笑道:“巧儿就是讨人喜欢。你哥哥弟弟要是有你一半乖巧,我睡着了也笑醒了。”
阮氏便低头纳鞋底,不说话了。
说笑一阵,火盆里没了热气,她婆媳就起身,带娃们去厨房烧水洗漱。
这里,郭大有便告诉爹、大哥和弟弟之前对清哑说的事,并要郭大贵帮清哑做样品。
郭守业点头道:“老二想的周全。往后我跟大贵都学。”
原来,他并未明白清哑用意,只当她要自家人学会编竹丝画。
如果编制出来的东西真能卖那么高价,那他就该下苦功才是。
女婿再好,挣了钱也是江家的,不如自己会的好。
自此后,他和郭大贵便趁着冬日闲的时候,整天用竹篾编织,还去向本家族叔讨教,冻得手都僵了,也不肯松劲,这且不说。
腊月的时候,张家透出一则消息:李红枣和张福田都进城去了。
红娘子得意地逢人便显摆:红枣去了她娘家亲戚那织锦。那家是大锦商,见红枣手艺好,一月给七八两银子的工钱,额外还有四季衣裳,若能织出特别出色的锦缎来,另外还有赏钱呢。又体恤她刚成亲,新媳妇一人在外不方便,连张福田也收留了,做些跑腿打杂的活计,一月也有一两银子的月钱。如今他小两口不但不用在家啃老本,反能额外挣钱,不几年就能在城里挣下一份家当了,从此可是过好日子了。
绿湾村的人听了艳羡不已。
张家人自张福田夏天出事以来,首次在村人面前昂起了头,见了红娘子称“亲家”,算是正式认可了这门亲戚。
郭守业两口子听了心里当然不痛快。
害了他闺女还过得这样滋润,没天理了!
吴氏对两个儿媳冷笑道:“吹得上了天!当城里银子随便人捡呢。她(指红枣)织锦赶不上我清哑一半好,要是能挣那么多,清哑要是去了,还不叫人供起来了?哼,还没去了三天,就作兴得不知姓什么了!”
阮氏劝道:“娘别理她。日子是过的,不是吹出来的。”
蔡氏恶意道:“等将来他两个在城里混不下去了,再回来跟老张家讨饭吃,那时看她还吹不吹了!”
阮氏道:“就算她混下去了,也就是给人跑腿帮工的。咱小妹就不一样了,等明辉进了城,把铺子开起来,小妹嫁过去就是掌柜娘子,自己支一摊子家业,她能比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