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朝廷赋税有限,或许没有那么多钱可以用在给穷人发放纸笔识字上面,但各地的豪强世家却是有钱有人有产业的,他们有足够多的银两来做善事,那么他们就应当来为朝廷分忧,来解朝廷的难处。
第98章 九十八 她有一些想见顾兰之了……
赵如卿翻开顾兰之递上来的奏折, 露出了一个有些惊讶的神色。
他的这封奏折写得相当长,是围绕着现在太学新开的这个书斋说起的。
先说的是现在书斋中那些穷人们的识字情况,当他们开始识字时候, 便开始面临的是笔墨纸张都贵重, 是寻常人家所消耗不起的。
这份支出现在暂时是由太学承担了, 但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在将来这书斋推行到各地,并且还需要私人书斋也承担这样的教人识字的功用时候, 那么这笔支出就不能简单的全部让书斋本身来承担,这会成为一笔书斋无法承担的负担,久而久之,他们就不会再愿意继续承担教授普通人识字的任务。
顾兰之在折子中写道:陛下最终的目的是想要这天下人都识字知理, 那么这个书斋便不能只看短期内的这一点点成绩了,想要长久,就务必要解决这一份支出。从前之所以不用考虑这些, 是因为需要识字的多半也都是家底丰厚的人家,他们并不需要为这些纸笔发愁。臣以为,是应当由朝廷来承担这一部分的支出,并且在之后如果要进行阶段性地深入教学时候, 需要像先行的书院一样, 收取一定的束脩,但不能太多。毕竟大部分人不识字并不是因为他不想识字,而是他根本也没有条件去识字了。朝廷的支出从何而来,臣以为这便应当是在赋税上面有一些改革了,臣研究了现行的赋税,虽然相比魏朝,已经对普通平民百姓有了更多的减负, 但由于百姓仍然还要承担许许多多的负担,所以实际上百姓付出的劳动和他最后的获得以及上交的赋税之间并不是合理的状态,臣以为这时候是需要对那些世家豪族多一些偏向,他们原本就拥有了比寻常百姓多百倍千倍的财富,他们愿意做善事来换一个善人的名头,却不愿意多上交赋税,这对朝廷来说也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长此以往,这些便会成为各地的割据势力,当他们发展到足够强大的时候,那便也是天翻地覆的时候。
看到这里,赵如卿忍不住笑了一笑,她倒是少见和她一样想法的人,更准确来说,顾兰之是第一个把她的心思里里外外都猜得这么透彻的。
他在奏折中所写的,便是她之前想过但并没有与人说的。
虽然不知道他是如何揣测到的这一点,这或者是能说明,他的确是一个目光长远且并且能从她的角度来思考的人了。
她拿起旁边的茶盏喝了口水,然后继续看了下去。
再接着,他并没有详细去写应当怎样改革赋税,只是简单说道这还需要在议,但不妨碍现在就提出来,因为提出来越早,便越容易早做准备,一切都更容易做到面面俱到,而不至于到了需要改革的时候临时想什么法子,而使得四处全是漏洞了。
然后,他便在写关于女性识字的问题了,他仍然是以目前太学的书斋为例子来说的,他说现在太学书斋中仅有的几个女学生都已经是中年妇人了,这或许能说明,现在世上大多数人并不赞同姑娘家在外面抛头露面的和男人一起学习,所谓的男女授受不亲,又有男女七岁不同席,总之这些便全都是阻碍,从这几个妇人看来,并非是女人不想识字,而是在她们还没有当家做主的时候,根本也没有太多机会罢了。所以接下来在全国各地要把书斋开下去的时候,其中要不要收女学生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需要讨论的问题了,是要单独开辟一个女学,还是和太学这个书斋一样不分开?如果分开,是不是有那么多的女孩儿能进到书斋里面来,单独开斋是否有必要?如果不分开,他们会不会愿意把女孩儿送到书斋来认字?
这其实也是赵如卿想过的问题,其实对于有钱人家来说,女孩儿识字并不是什么难事——或者说,这样的人家,男孩儿女孩儿识字都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只有他们想不想和愿不愿意,而不是能不能的问题。
但对于普通人家来说,便是一个能与不能的事情了。
太学的书斋解决的是普通人家能不能识字的问题,男孩儿当然大多数人家愿意送去认字了,但女孩儿就未必了。
对于普通人家来说,小孩儿也是要参与劳作的,让男孩儿去识字,那女孩儿就要帮忙做事了,否则家里的活谁来做呢?布不会自己织好,地里的野草也不会自己就消失不见,一切都是需要人去做的,一个普通人家中,就算有了这样一个机会,也会更偏向于把这个机会给男孩儿。
所以要怎样让女孩也有机会来识字认字呢?或者说,要如何让这些普通的百姓改变思路,认识到女孩儿和男孩儿一样重要呢?
在奏折中,顾兰之接着写道:或者可以通过科举上的小小改变来引导人们的想法,如今的科考取士,全是男人,或者可以增加一些女人的名额了,或者也并非是增加,而是最简单的不限制。现在世家大族贵族小姐识字认字的都多,比如像秦琳和王萱这种,并不比男人差多少,就鼓励她们这样的姑娘家来考,然后择优录取,这是最简单的能让人们看到朝廷偏向的方式,并且能让天下人都知道,现在朝廷取士不会只录取男人,女人也一样会被录取。
--
第98章 九十八 她有一些想见顾兰之了……
赵如卿翻开顾兰之递上来的奏折, 露出了一个有些惊讶的神色。
他的这封奏折写得相当长,是围绕着现在太学新开的这个书斋说起的。
先说的是现在书斋中那些穷人们的识字情况,当他们开始识字时候, 便开始面临的是笔墨纸张都贵重, 是寻常人家所消耗不起的。
这份支出现在暂时是由太学承担了, 但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在将来这书斋推行到各地,并且还需要私人书斋也承担这样的教人识字的功用时候, 那么这笔支出就不能简单的全部让书斋本身来承担,这会成为一笔书斋无法承担的负担,久而久之,他们就不会再愿意继续承担教授普通人识字的任务。
顾兰之在折子中写道:陛下最终的目的是想要这天下人都识字知理, 那么这个书斋便不能只看短期内的这一点点成绩了,想要长久,就务必要解决这一份支出。从前之所以不用考虑这些, 是因为需要识字的多半也都是家底丰厚的人家,他们并不需要为这些纸笔发愁。臣以为,是应当由朝廷来承担这一部分的支出,并且在之后如果要进行阶段性地深入教学时候, 需要像先行的书院一样, 收取一定的束脩,但不能太多。毕竟大部分人不识字并不是因为他不想识字,而是他根本也没有条件去识字了。朝廷的支出从何而来,臣以为这便应当是在赋税上面有一些改革了,臣研究了现行的赋税,虽然相比魏朝,已经对普通平民百姓有了更多的减负, 但由于百姓仍然还要承担许许多多的负担,所以实际上百姓付出的劳动和他最后的获得以及上交的赋税之间并不是合理的状态,臣以为这时候是需要对那些世家豪族多一些偏向,他们原本就拥有了比寻常百姓多百倍千倍的财富,他们愿意做善事来换一个善人的名头,却不愿意多上交赋税,这对朝廷来说也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长此以往,这些便会成为各地的割据势力,当他们发展到足够强大的时候,那便也是天翻地覆的时候。
看到这里,赵如卿忍不住笑了一笑,她倒是少见和她一样想法的人,更准确来说,顾兰之是第一个把她的心思里里外外都猜得这么透彻的。
他在奏折中所写的,便是她之前想过但并没有与人说的。
虽然不知道他是如何揣测到的这一点,这或者是能说明,他的确是一个目光长远且并且能从她的角度来思考的人了。
她拿起旁边的茶盏喝了口水,然后继续看了下去。
再接着,他并没有详细去写应当怎样改革赋税,只是简单说道这还需要在议,但不妨碍现在就提出来,因为提出来越早,便越容易早做准备,一切都更容易做到面面俱到,而不至于到了需要改革的时候临时想什么法子,而使得四处全是漏洞了。
然后,他便在写关于女性识字的问题了,他仍然是以目前太学的书斋为例子来说的,他说现在太学书斋中仅有的几个女学生都已经是中年妇人了,这或许能说明,现在世上大多数人并不赞同姑娘家在外面抛头露面的和男人一起学习,所谓的男女授受不亲,又有男女七岁不同席,总之这些便全都是阻碍,从这几个妇人看来,并非是女人不想识字,而是在她们还没有当家做主的时候,根本也没有太多机会罢了。所以接下来在全国各地要把书斋开下去的时候,其中要不要收女学生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需要讨论的问题了,是要单独开辟一个女学,还是和太学这个书斋一样不分开?如果分开,是不是有那么多的女孩儿能进到书斋里面来,单独开斋是否有必要?如果不分开,他们会不会愿意把女孩儿送到书斋来认字?
这其实也是赵如卿想过的问题,其实对于有钱人家来说,女孩儿识字并不是什么难事——或者说,这样的人家,男孩儿女孩儿识字都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只有他们想不想和愿不愿意,而不是能不能的问题。
但对于普通人家来说,便是一个能与不能的事情了。
太学的书斋解决的是普通人家能不能识字的问题,男孩儿当然大多数人家愿意送去认字了,但女孩儿就未必了。
对于普通人家来说,小孩儿也是要参与劳作的,让男孩儿去识字,那女孩儿就要帮忙做事了,否则家里的活谁来做呢?布不会自己织好,地里的野草也不会自己就消失不见,一切都是需要人去做的,一个普通人家中,就算有了这样一个机会,也会更偏向于把这个机会给男孩儿。
所以要怎样让女孩也有机会来识字认字呢?或者说,要如何让这些普通的百姓改变思路,认识到女孩儿和男孩儿一样重要呢?
在奏折中,顾兰之接着写道:或者可以通过科举上的小小改变来引导人们的想法,如今的科考取士,全是男人,或者可以增加一些女人的名额了,或者也并非是增加,而是最简单的不限制。现在世家大族贵族小姐识字认字的都多,比如像秦琳和王萱这种,并不比男人差多少,就鼓励她们这样的姑娘家来考,然后择优录取,这是最简单的能让人们看到朝廷偏向的方式,并且能让天下人都知道,现在朝廷取士不会只录取男人,女人也一样会被录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