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开始,城中巡守逐渐松懈下来,由四队减少为两队,并且在城里贴上告示,告诉城中百姓,他们可在城里自由活动,但不许出城。
李越虽然说汉语的人不算多,还有各种听不懂的口音,但所有要写出来的东西,全是中原文字,读书的、识字的,不可能看不懂杨丛义亲自写的标语。
一天之后,街上渐渐开始出现本地百姓,但人数依然不多,城里的店铺也只开了数家。
杨丛义严令,不得骚扰普通百姓,虽然他们现在是李越人,谁能说,他们以后不会是大宋人呢?
面对依然小心翼翼,不敢出门的百姓,杨丛义决定开仓放粮,每人五斤。
告示张贴出去之后,宣威军将五百担粮食全部摆放在府衙门口,做足了姿态,每一个出现在粮食发放处的百姓,均可领取五斤粮食。
半天之内,便发放出去将近十担粮食,在之后一天内,摆放出来的粮食全部发放完毕,但等待领粮百姓依然很多。
杨丛义随即又贴出告示,愿意帮他们做事的,每人发放十斤粮食。
很快便有一个店铺掌柜模样的人站出来,走到宣威军面前,小心翼翼说道:“军爷,不知道我能帮你们做些什么?”
负责发放粮食的押官,一惊:“你会说大宋话?”
那人小心陪笑道:“小人原本就是宋人,之前犯了事,无奈之下流落到凉山来。”
“那你稍等。”押官跟身旁的兵士交代一声,那士兵迅速进了府衙。
不久之后便出来将那人带了进去。
那人一被带到杨丛义面前,立即笑道:“小人见过大人。”
杨丛义道:“听说你以前是宋人,哪里人,为何会在凉山,在这儿做什么?”
那人回道:“小人的确是宋人,原本家住邕州,年少时遭受恶霸欺压,家里出了变故,一气之下杀了人,一路潜逃到了凉山。小人在凉山已经生活了三十年,经营一家米店,对这里颇为熟悉。不知道能帮大人做些什么?”
杨丛义道:“米店掌柜,姑且算你说的是真话。我且问你,这城里还有多少李越官员,都住在何处?”
米店掌柜道:“城里的确还有不少官员,住在何处,小人不是太清楚,但只要打听打听,很容易就能知道,大人要杀了他们?”
杨丛义笑道:“城里的百姓想他们死吗?”
米店掌柜道:“想啊,都是些吃人不吐骨头的主,杀了好,最好全杀了!”
“好,那就依掌柜所言,把他们抓起来全部处死。”杨丛义笑道。
米店掌柜一愣,惊声道:“大人,这可不是小人的意思,是百姓们都恨他们啊!”
杨丛义道:“不管是谁的意思,这些欺压百姓的贪官酷吏,都该杀就是了。你把他们的名字都写出来,便算你一功。”
米店掌柜稍稍犹豫了一下,问道:“大人,小人不要什么功,能让小人回大宋就行。”
“回大宋?我可以考虑为你说情,但能不能成,我不能保证。”杨丛义稍稍一考虑,觉得问题应该不大,毕竟过去几十年了,案底应该已经消了吧。
“多谢大人!”米店掌柜纳头便拜。
随后便在纸上写下十多个姓名,交到杨丛义手中。
杨丛义看着名单不语,随后收起名单道:“还有一事,我们在南边关口收缴了一批粮食,你去告诉城中百姓,每搬回一担粮食,便奖励五斤,上不峰顶。只要愿意帮我们做事,以后就有大大的好处。”
米店掌柜一听这话,面有难色,问道:“让他们搬粮,大人不怕他们把粮食偷走了,或是藏起来?”
杨丛义笑道:“我们手里有刀,怕什么,胆敢藏私,就地格杀,这是军法。”
米店掌柜脸色一变,立即答道:“小人这就去办。”
“来人,跟掌柜的去把这些人都抓来。”杨丛义叫来一个押官,将名单交到他手里。
押官迅速带了两队人出府,在米店掌柜陪同下,直奔城内各处,搜捕此地官员。
发放粮食,给凉山百姓一些小小的实惠,只是取得他们好感的第一步,要从心里打动他们,不说让他们心甘情愿跟宣威军一起,至少不能给他们捣乱,便需要第二步,情感认同。要做到与他们普遍的情感认同,最好的办法便是要公开处刑凉山的贪官污吏,为他们出一口恶气。
在此之后,让百姓跟宣威军一起做些事情,并兑现承诺过的利益,如此便能顺利取得他们的信任。不管以后是守城,还是逃命,城中两三万百姓对宣威军来说都是不小的助力。
自打进城之后,杨丛义一直在想如何破局的问题。
宣威军拿下凉山,切断远在邕州的敌军粮草,断粮一月,不管是郁林的敌军,还是邕州的敌军,必然会返回凉山,重振旗鼓再战,而宣威军区区三千人,不可能守住大南关和凉山,五万敌军一到,宣威军唯一的活路便是望风而逃,原路返回桐棉。而敌军重新占据凉山后,马上就可以回头拿下大南关和郁林,绝对不会超过一天时间,甚至会在返回凉山的路上,顺便就将郁林和大南关拿在手里,补充粮草之后,转头继续兵发邕州,如此一来,这一战短期内绝对不会结束,而宣威军所做的一切并不会多大的意义。
就在等待苏仲送来大南关战报的夜里,杨丛义脑中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凉山击溃李越撤退回来的五万大军!
这个想法一冒出来,瞬间把杨丛义吓了一条,据城以三千人硬撼五万大军,这完全就是把宣威军置之死地,如此一个小城,五万大军能轻松包围,猛攻之下,坚持不了一天就得城破,全军覆灭。
但又冷静想了想,邕州城外的大宋军队不堪大用,即使李越大军撤退,他们估计也不敢追击,敌军会从容退去,而李耕的一万余游奕军,很可能会在得知李越大军撤退后,退出郁林,主动避战,李越大军还是不会有丝毫损伤,若宣威军不做些事情,广南战事绝对不会结束。
宣威军已经做了不少大事,风头正盛,若是能击败敌军,结束战事,广南之战,所有功勋,将尽归宣威军!
下定决心要在凉山击败李越大军之后,杨丛义便开始苦思冥想败敌之道。
要想打败敌人,首先兵力不能差距太大,三千对五万,绝对没有胜算,于是便把主意打到凉山城里两三万百姓身上,他们也许是不错的助力。
经过一番思考,反复推演之后,杨丛义便设计了发放粮食、杀贪官污吏、运送粮食,这三步收买人心的连环计。
一旦计划得以顺利实施,从收买的百姓中,挑选一万人出来应该不成问题,城里弓箭军械一堆堆,简单训练一下,只要拉的开弓,便能变成一个弓手,李越大军攻城之时,就能以弓箭压制,给他们以极大杀伤。
一万三千人据坚城而守,军械足够,粮草充足,而敌军无遮无挡,缺吃少喝,时间一久,军心思变,即使不溃败,也要撤回大凉山南边去,只要撤回去,再想回来,就不是一年半载能够做到的事情。
城中粮仓原本有粮食一万余担,袁华、柳时镇守的关隘,最近几天又放进关内好几批粮草,消灭了押运的敌军,将粮食全部收缴,几天时间就收获两千多担,关内都快装不下了。
由此可见,升龙方向正在大规模急速往凉山、郁林、扶绥一带运送粮草,解决前线敌军粮草紧缺问题。
杨丛义打算趁凉山被攻占的消息还没传到南边去,再收缴几批粮食,为长久据守凉山储备足够的粮食。
宣威军现在分散三个地方,凉山只有一千五百人左右,一旦派人去运粮,城防力量减弱,要是发生意外,那就得不偿失,因此,杨丛义迫切需要收买城中百姓,让他们去把粮食都运回来。
在米店掌柜指引下,宣威军不到半天时间,就把名单上的贪官污吏全部抓获,押至府衙大门外,就连他们的亲属也一并带来。
随后,米店掌柜带人在全城大肆宣传“天军到凉山,抓尽大贪官,衙门口上挨一刀,百姓俱欢颜”。
紧闭院门、房门连免费领取粮食都没出门的百姓,一听到杀贪官,陆陆续续打开房门、院门,出来相互打听询问,求证真伪。
领取过粮食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就在府衙附近等着继续领取粮食,经他们一说,一传十,十传百,不到半天时间,宽敞的府衙门口被围的水泄不通,可见城中百姓对贪官污吏的痛恨与憎恶。
当然,也许有不少人只是来看个热闹,但朴素的正义感,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围观杀贪官一样可以引起他们的心理共鸣,获得他们的好感。
眼看府衙门前聚集越来越多的百姓,叫嚷不断,维持秩序的宣威军士兵被一步步挤往门口,原本两丈宽的空隙,只剩一丈有余,再挤就要挤进府衙里了,现场情绪已经积蓄到顶点。
就在这时,杨丛义身穿明亮干净的盔甲,手提长剑,从门内出来,慢步登上门口临时搭起的七尺高台。
李越虽然说汉语的人不算多,还有各种听不懂的口音,但所有要写出来的东西,全是中原文字,读书的、识字的,不可能看不懂杨丛义亲自写的标语。
一天之后,街上渐渐开始出现本地百姓,但人数依然不多,城里的店铺也只开了数家。
杨丛义严令,不得骚扰普通百姓,虽然他们现在是李越人,谁能说,他们以后不会是大宋人呢?
面对依然小心翼翼,不敢出门的百姓,杨丛义决定开仓放粮,每人五斤。
告示张贴出去之后,宣威军将五百担粮食全部摆放在府衙门口,做足了姿态,每一个出现在粮食发放处的百姓,均可领取五斤粮食。
半天之内,便发放出去将近十担粮食,在之后一天内,摆放出来的粮食全部发放完毕,但等待领粮百姓依然很多。
杨丛义随即又贴出告示,愿意帮他们做事的,每人发放十斤粮食。
很快便有一个店铺掌柜模样的人站出来,走到宣威军面前,小心翼翼说道:“军爷,不知道我能帮你们做些什么?”
负责发放粮食的押官,一惊:“你会说大宋话?”
那人小心陪笑道:“小人原本就是宋人,之前犯了事,无奈之下流落到凉山来。”
“那你稍等。”押官跟身旁的兵士交代一声,那士兵迅速进了府衙。
不久之后便出来将那人带了进去。
那人一被带到杨丛义面前,立即笑道:“小人见过大人。”
杨丛义道:“听说你以前是宋人,哪里人,为何会在凉山,在这儿做什么?”
那人回道:“小人的确是宋人,原本家住邕州,年少时遭受恶霸欺压,家里出了变故,一气之下杀了人,一路潜逃到了凉山。小人在凉山已经生活了三十年,经营一家米店,对这里颇为熟悉。不知道能帮大人做些什么?”
杨丛义道:“米店掌柜,姑且算你说的是真话。我且问你,这城里还有多少李越官员,都住在何处?”
米店掌柜道:“城里的确还有不少官员,住在何处,小人不是太清楚,但只要打听打听,很容易就能知道,大人要杀了他们?”
杨丛义笑道:“城里的百姓想他们死吗?”
米店掌柜道:“想啊,都是些吃人不吐骨头的主,杀了好,最好全杀了!”
“好,那就依掌柜所言,把他们抓起来全部处死。”杨丛义笑道。
米店掌柜一愣,惊声道:“大人,这可不是小人的意思,是百姓们都恨他们啊!”
杨丛义道:“不管是谁的意思,这些欺压百姓的贪官酷吏,都该杀就是了。你把他们的名字都写出来,便算你一功。”
米店掌柜稍稍犹豫了一下,问道:“大人,小人不要什么功,能让小人回大宋就行。”
“回大宋?我可以考虑为你说情,但能不能成,我不能保证。”杨丛义稍稍一考虑,觉得问题应该不大,毕竟过去几十年了,案底应该已经消了吧。
“多谢大人!”米店掌柜纳头便拜。
随后便在纸上写下十多个姓名,交到杨丛义手中。
杨丛义看着名单不语,随后收起名单道:“还有一事,我们在南边关口收缴了一批粮食,你去告诉城中百姓,每搬回一担粮食,便奖励五斤,上不峰顶。只要愿意帮我们做事,以后就有大大的好处。”
米店掌柜一听这话,面有难色,问道:“让他们搬粮,大人不怕他们把粮食偷走了,或是藏起来?”
杨丛义笑道:“我们手里有刀,怕什么,胆敢藏私,就地格杀,这是军法。”
米店掌柜脸色一变,立即答道:“小人这就去办。”
“来人,跟掌柜的去把这些人都抓来。”杨丛义叫来一个押官,将名单交到他手里。
押官迅速带了两队人出府,在米店掌柜陪同下,直奔城内各处,搜捕此地官员。
发放粮食,给凉山百姓一些小小的实惠,只是取得他们好感的第一步,要从心里打动他们,不说让他们心甘情愿跟宣威军一起,至少不能给他们捣乱,便需要第二步,情感认同。要做到与他们普遍的情感认同,最好的办法便是要公开处刑凉山的贪官污吏,为他们出一口恶气。
在此之后,让百姓跟宣威军一起做些事情,并兑现承诺过的利益,如此便能顺利取得他们的信任。不管以后是守城,还是逃命,城中两三万百姓对宣威军来说都是不小的助力。
自打进城之后,杨丛义一直在想如何破局的问题。
宣威军拿下凉山,切断远在邕州的敌军粮草,断粮一月,不管是郁林的敌军,还是邕州的敌军,必然会返回凉山,重振旗鼓再战,而宣威军区区三千人,不可能守住大南关和凉山,五万敌军一到,宣威军唯一的活路便是望风而逃,原路返回桐棉。而敌军重新占据凉山后,马上就可以回头拿下大南关和郁林,绝对不会超过一天时间,甚至会在返回凉山的路上,顺便就将郁林和大南关拿在手里,补充粮草之后,转头继续兵发邕州,如此一来,这一战短期内绝对不会结束,而宣威军所做的一切并不会多大的意义。
就在等待苏仲送来大南关战报的夜里,杨丛义脑中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凉山击溃李越撤退回来的五万大军!
这个想法一冒出来,瞬间把杨丛义吓了一条,据城以三千人硬撼五万大军,这完全就是把宣威军置之死地,如此一个小城,五万大军能轻松包围,猛攻之下,坚持不了一天就得城破,全军覆灭。
但又冷静想了想,邕州城外的大宋军队不堪大用,即使李越大军撤退,他们估计也不敢追击,敌军会从容退去,而李耕的一万余游奕军,很可能会在得知李越大军撤退后,退出郁林,主动避战,李越大军还是不会有丝毫损伤,若宣威军不做些事情,广南战事绝对不会结束。
宣威军已经做了不少大事,风头正盛,若是能击败敌军,结束战事,广南之战,所有功勋,将尽归宣威军!
下定决心要在凉山击败李越大军之后,杨丛义便开始苦思冥想败敌之道。
要想打败敌人,首先兵力不能差距太大,三千对五万,绝对没有胜算,于是便把主意打到凉山城里两三万百姓身上,他们也许是不错的助力。
经过一番思考,反复推演之后,杨丛义便设计了发放粮食、杀贪官污吏、运送粮食,这三步收买人心的连环计。
一旦计划得以顺利实施,从收买的百姓中,挑选一万人出来应该不成问题,城里弓箭军械一堆堆,简单训练一下,只要拉的开弓,便能变成一个弓手,李越大军攻城之时,就能以弓箭压制,给他们以极大杀伤。
一万三千人据坚城而守,军械足够,粮草充足,而敌军无遮无挡,缺吃少喝,时间一久,军心思变,即使不溃败,也要撤回大凉山南边去,只要撤回去,再想回来,就不是一年半载能够做到的事情。
城中粮仓原本有粮食一万余担,袁华、柳时镇守的关隘,最近几天又放进关内好几批粮草,消灭了押运的敌军,将粮食全部收缴,几天时间就收获两千多担,关内都快装不下了。
由此可见,升龙方向正在大规模急速往凉山、郁林、扶绥一带运送粮草,解决前线敌军粮草紧缺问题。
杨丛义打算趁凉山被攻占的消息还没传到南边去,再收缴几批粮食,为长久据守凉山储备足够的粮食。
宣威军现在分散三个地方,凉山只有一千五百人左右,一旦派人去运粮,城防力量减弱,要是发生意外,那就得不偿失,因此,杨丛义迫切需要收买城中百姓,让他们去把粮食都运回来。
在米店掌柜指引下,宣威军不到半天时间,就把名单上的贪官污吏全部抓获,押至府衙大门外,就连他们的亲属也一并带来。
随后,米店掌柜带人在全城大肆宣传“天军到凉山,抓尽大贪官,衙门口上挨一刀,百姓俱欢颜”。
紧闭院门、房门连免费领取粮食都没出门的百姓,一听到杀贪官,陆陆续续打开房门、院门,出来相互打听询问,求证真伪。
领取过粮食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就在府衙附近等着继续领取粮食,经他们一说,一传十,十传百,不到半天时间,宽敞的府衙门口被围的水泄不通,可见城中百姓对贪官污吏的痛恨与憎恶。
当然,也许有不少人只是来看个热闹,但朴素的正义感,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围观杀贪官一样可以引起他们的心理共鸣,获得他们的好感。
眼看府衙门前聚集越来越多的百姓,叫嚷不断,维持秩序的宣威军士兵被一步步挤往门口,原本两丈宽的空隙,只剩一丈有余,再挤就要挤进府衙里了,现场情绪已经积蓄到顶点。
就在这时,杨丛义身穿明亮干净的盔甲,手提长剑,从门内出来,慢步登上门口临时搭起的七尺高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