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涂港、石湖港、蚶江港,还陆续有商船前来交割回易物资,到十月下旬之后,进港交割的商船终于不再见到。
    依入库账册统计,丝绸锦缎类物资共四百七十六万五千三百余匹,茶叶两千零四十万六千五百余斤,瓷器九百七十四万三千二百余件,其他小物件,诸如折扇、团扇、笔墨纸砚、竹席、乐器等,加起来也有十几万件。
    依账册和契约名册核对来看,除少数商家毁约没有按时将约定的物资送来之外,绝大部分已经交割清楚,只等商船出海,两年之后收取双倍钱款。
    前来交割的商船一一离开,整个泉州湾顿时一空,瞬间感觉宽敞了许多。
    港口内每日忙碌纷乱的劳工也全部离开,一个不留。
    从此之后,港口内除了汤鷽父亲从老家带来帮忙的人之外,全部都是宣威军和后备军,港口内外不光有岗哨,还有一队队军士不时巡逻,港口一里之内见不到一个外人。三个港口犹如三个军营,物资安全程度自然毋庸置疑。
    泉州湾清空之后,船厂造好的商船开始接收,一艘艘扬帆驶出造船厂,出外海几十里后,检验商船各项性能无误,这才一一驶回港口,个别桅杆风帆有瑕疵的,当即返回船厂维修。
    等所有船只停靠在港口岸边之后,若有人来数,就会知道,商船数量早已超过一百艘,达到一百二十七艘。但海船在泉州湾两岸分布太广,数量太多,不知情的人根本难以数清楚。
    整个泉州知道回易督造处拥有海船确切数量的只有一人,那就是汤鷽。
    这里面有他自己出钱建造的十艘海船,至于做什么,也只有他自己清楚。
    回易物资交割完毕之后,各个港口全都安静下来,白天无事时,宣威军除了要留人守卫巡逻外,其余人全部驾驶战船、车船出海训练,在季风中练习升帆降帆,熟悉旗语联系与指挥。
    再之后,后勤生活物资也逐渐从各地运到泉州,但这些生活物资没有堆放进港口库房,而是直接装上停靠在岸边的商船,前前后后半个月,粮食、咸菜、腌鱼、熏肉、油料、食盐、佐料、药材、石炭、各类工具等装满七艘船,其余所有商船和战船也装了至少够百人生活一个月的物资,其中神舟主舰装的粮食物资最多,足够一千人生活一年之久。
    这些物资够八千人生活一年之久,花费自然也是十分巨大,总共花费十四万四千六百多贯钱。
    后勤物资运到,检查交割之后,费用当然就得结算,十四万四千六百贯,减去杨丛义预先支付的三万贯,还有十一万四千六百贯钱要付,但汤鷽手边的现钱只剩十万贯而已,回易督造处的账上还有五十多万贯,但得高大人签章同意,才能在户部或各地州府支取,如今高大人远在临安,自然就不能在泉州支取现钱,因此后勤物资费用只能先支付一半,五万贯。
    好在郭青还有些手段,这些物资虽然多数是他赊欠来的,但多数被他说服,最后的付款日期延迟到腊月初七,从汤鷽那里收到的五万贯钱,当先支付了那些不做退让的商贾,只后便等在泉州,看看回易督造处还缺什么,也好随时采购补充。
    泉州的人员招募也在正常进行,江恺的书信起了一些作用,带回近十名道人,年纪大的估计有五十多岁,年轻的不过十几岁。泉州城里的招募处也招募到道人六名,郎中五人,总体而言,收获还是不小,稍稍解决了郎中不足的问题。
    道人、郎中也来的及时,冬天到了,又在海边,天一冷难免受风着凉生病,港口人员聚集,生病发烧也传染的厉害,他们一来,大锅熬药,一人一碗喝下去,烧退病消。海船、战船生活休息场所也撒了杀虫药粉,防止病虫滋生。
    所有道人、郎中全都住在港口,或在船上,或在陆地,郎中有事号脉治病,无事便招呼些军士帮忙配药,道人则有时讲道,有时打坐练功,却也自在。
    总之,泉州诸事一切顺利,就等临安传来年内出海的确切消息。
    杨丛义一路顺利返回临安,在路上还遇到完成针盘制作赶往泉州的沈缙,不过二人并未多做寒暄,随即告别,一个去泉州,一个回临安。
    十月二十八,杨丛义已经回到临安五天。
    回来的当天,他就给黄大人传去要求见面的消息,两天之后,黄大人才匆匆赶来。
    杨丛义将泉州诸事,包括商船、战船、神舟建造完毕,回易物资也绝大部分运抵泉州,宣威军已经练成,随回易船队出海可堪一用等好消息,一一相告,并告诉黄大人,泉州已经做好年内回易船队出海的准备,现在就等黄大人给一个明确的出海日期,泉州就可以立即开始将物资装船,随即准备出发。
    然而,黄大人的态度却有了一些转变,似乎对回易之事并不是很上心。
    辛苦了这么多时日,杨丛义当然不想让回易半途而费,当即向黄大人询问朝廷对回易持何种态度,是要放弃还是继续?如果放弃,可有一千多万贯的物资要处理、要赔付,如果出海,两年之后至少可以赚回五倍利润。
    黄大人听说有这么多物资顿时心惊,回易督造处采购物资时虽在临安,关于采购了多少物资,但他很少过问,一点印象都没有,即使汤鷽告诉过他,估计也被琐事耽搁,忘在脑后。此时再听杨丛义说起回易督造处有一千多万贯物资,如何让他不心惊,官家给他的回易本钱是三百万贯,现在采购了一千多万贯物资,等于说还没出海,回易督造处的资金就扩充了三倍多,如果不能出海,他可赔付不起。
    当即黄大人就对杨丛义和汤鷽不吝赞誉,直称他们年轻有为,将来必定能成大器,有望成大宋栋梁之材。但随后又告诉杨丛义,出海回易之事,他还要再去催一催,争取能在年内启程。
    还要催什么,回易不是官家确定要做的吗,难道改主意了?杨丛义想弄清楚愿意,不然心里不踏实。
    小心询问之后,黄大人告诉他,本来接到他们从泉州送来的书信就准备出发,谁知朝中突然有人提出回易是国家大事,大船队出海,不单单就是回易,南洋沿途国家众多,不免要跟他们接触,安南和三佛齐国等时常前来大宋朝贺进贡,而大宋从未派使臣回访出使,此番朝廷船队下南洋,途径这些国家,若不派使臣登岸封赏,便是失礼,如此一来,大宋天朝上国的颜面何存?最后提议,应当选派一位朝臣充当回易正使。
    可说到谁来充任回易正使,朝臣们便争来推去,选不出合适的人选,也拿不定主意,一拖再拖,已经拖了一个多月,还是没有定论,以致回易船队何时出发无法确定。
    听明白缘由,杨丛义也是无奈,按天朝上国的自我定位,船队南下确实应该封赏诸国,要封赏就得有使臣代表皇权与朝廷,黄大人是内侍,当然不能充任使臣,代表皇权与大宋朝廷对各国进行封赏。以文官士大夫们的秉性,能代表皇权与朝廷的只有他们,正使定不下来,船队就别想出海,官家发旨也不行。
    至于为什么正使人选定下来,杨丛义想不出。这本来应该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有人提议某人充任,官家问明众卿家没有异议,当即宣布就是,可拖延一个多月还确定不下来,这就有些复杂了,不知是各派系都想去,还是都不想去。
    但关于正使之事,连黄大人都无可奈何,他也只有静等黄大人消息的份。只希望朝廷快点把回易正使确定下来,好早日出海。
    黄大人承诺再去催催,但显然他已经不怎么热衷了。谁遇到这事儿,谁也提不起精神。黄大人原本是回易负责人,又是找人,又是协调各方关系,终于把前期工作完成,就要出海的时候,忽然半路杀出来一帮人,要换个负责人,直接出手摘桃子,换谁谁都不开心。
    好好的回易使,忙了大半年,临出发时,要安排一个历来看不起他们的正使,把他降成副使,积极性自然大受打击。
    杨丛义对能不能年内出海回易已经没有信心,但也不能放弃,能准备的还是要准备。太医局调人的事,没跟黄大人提,德高望重的僧侣他也没有面子请来,军资现在更是没有办法领取,正使不确定,这些事情就无法解决,他现在只能做些能做的事情,招募。
    满城散发招募传单和告示,招募郎中,招募道人。
    三天时间,杨丛义已经请人发出去了几千张招募告示,而他一人等在保民坊的回易督造处,等待郎中或道人上门报名。
    然而三天过去,不见一个人前来询问。
    正当杨丛义心灰意冷时,忽听院外有人问:“有人在吗?”

章节目录


大宋燕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阁只为原作者战国萧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战国萧烟并收藏大宋燕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