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2页
一千块,就是整整一万斤。
除此之外,其他日常衣物,首饰棉被之类的,也都没少添,虽然比不上别人十里红妆,但在当时那个年代,已经算是不错的嫁妆了。
凭借那一千块糯米砖。
原身不仅帮助她丈夫张家顺利的度过了那年灾荒,顺带着还帮助整个张家村一些特别贫困的人家。
全都勉勉强强的活了下去。
给的不多,但却足以让他们在那时代,以饿不死的状态活下去。
同年,原身父亲的那个粮铺因为既收不上来粮食,也没多少粮食往外卖,最终,只能迫不得已兑了出去,并且带着剩余粮食回老家。
一些碾米碾面的工具。
也都被他带了回去。
为了在老家安生居住,原身父亲也特地分了点粮食给村子里那些孤寡以及贫苦人家,算是买名声。
名义上叫共度难关。
但实际上,就是扶贫救济。
之后几年收成虽然好了点,但原身一直没忘了,四二年那一年的惨状,所以在手里有了点余钱,并且有了一些余粮之后,还是特地多做了一些糯米砖,密封起来储藏。
而原身父亲一家在灾荒过后并没有选择重新回县城做生意,而是索性把家里碾米碾面的工具搬到了村子里,过上了给十里八村乡亲们磨米磨面的日子,虽然赚的没有做粮商多,但胜在轻松自在,不需要费太多的心思,不需要冒着危险到处跑去收粮食,而且,因为他们家的价格优惠,在十里八村的名声也不错,已经有了那么点乡绅意味。
当然了,出于担忧。
原身父亲同样没少做糯米砖。
有些被前几年吓怕了,家里目前还算富裕的人家也跟风做了点。
并且偷偷的藏了起来,这种保命的东西当然不可能放在明面上。
都是要么密封埋起来,要么藏到隐秘角落,或者直接砌到墙里。
只有这样才算保险。
后来五几年的时候。
因为原身父亲手里总共就一亩地种种菜,主要还是靠替别人碾米碾面赚钱,所以不但啥事没有,还顺利捞了个工作岗位,就是带着他手里的碾米碾面机器,去他们县新成立的粮食加工厂,当技术主任。
愣是捧了个铁饭碗回去。
然后还把他老婆儿子都弄了进去,虽然位置工资没有他高,可那也是工人啊,每个月都能拿工资。
一家人妥妥的高收入。
还都成了城里人。
反倒是原身跟她丈夫,虽然土地不多没什么事,但也没能像她爹那样弄到啥好处,更没能当工人。
还得在家种地。
不得不说,运道是真难说。
当时原身倒是也想回娘家,请她爹帮帮忙,给她也弄个工作岗位啥的,不过当时原身她爹已经把以前攒下来的人情都用了,再加上原身她丈夫家,拖后腿的人也不少。
原身婆婆还想多要几个岗位。
给他们家儿子一人一个。
这种情况下,原身他爹当然不可能同意,那是一边直接拒绝了原身,一边偷偷跟原身丈夫说你们现在还没分家,我想办法弄个工作岗位给你们,你们也不一定保得住。
所以现在不能给你们弄。
回头等你们分家了。
我就给你们想办法弄个岗位。
有了原身她老爹的保证,原身丈夫张大海那是立刻就心动不已。
并且蠢蠢欲动的想赶紧分家。
不过分家哪那么容易,很多地方都有父母在不分家的传统,原身公公婆婆身体健朗的很,看着至少还能再活个二三十年,因此分家对原身丈夫张大海而言,那真的是一件艰难且需要奋斗很长时间的事。
一直到六十年代。
张家才因为彼此找到的可食用东西多寡以及饭量等问题,闹的不可开交而分家,这时候,粮食是再次珍贵了起来,原身前几年偷偷藏起来的糯米砖,也变得格外珍贵。
这里真不是说假话。
糯米砖那是比金砖都好用。
就算是发霉的都比金砖好用。
你拿金砖去黑市不一定能换到啥东西,但是你拿糯米砖去换,就是自行车都有人争着抢着跟你换。
靠着那些糯米砖,原身跟她丈夫不但顺利的度过了那两年艰苦日子,同时还顺带着用三百来块糯米砖给自己和她丈夫都换了个工作。
她自己去了供销社。
她丈夫去了钢铁厂。
他们家的三个孩子,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除了大儿子张建国已经成年,再过两年就得给他办婚事之外,剩下两个孩子都送到了铁厂附近学校,当时他们倒也不是说想把孩子培养成才,主要是两个人都上班,家里没人带孩子,所以就把孩子送到学校去了,省事又安全。
要说当时原身跟他丈夫有啥苦恼,除了她婆婆没事来打秋风外。
也就只有孩子们的婚事。
以及房子太小不够住了。
婚事其实还好,城里需要的聘礼多,但乡下需要的聘礼还是蛮少的,原身跟她丈夫稍微省上三四个月,基本就够给一个孩子操办一下婚礼了,就算娶城里媳妇,那省吃俭用八九个月基本也够了,因为那时候城里还没有必须要求三转一响啥的,稍微有个大件撑门面就行。
两百块左右就能办的很体面。
--
除此之外,其他日常衣物,首饰棉被之类的,也都没少添,虽然比不上别人十里红妆,但在当时那个年代,已经算是不错的嫁妆了。
凭借那一千块糯米砖。
原身不仅帮助她丈夫张家顺利的度过了那年灾荒,顺带着还帮助整个张家村一些特别贫困的人家。
全都勉勉强强的活了下去。
给的不多,但却足以让他们在那时代,以饿不死的状态活下去。
同年,原身父亲的那个粮铺因为既收不上来粮食,也没多少粮食往外卖,最终,只能迫不得已兑了出去,并且带着剩余粮食回老家。
一些碾米碾面的工具。
也都被他带了回去。
为了在老家安生居住,原身父亲也特地分了点粮食给村子里那些孤寡以及贫苦人家,算是买名声。
名义上叫共度难关。
但实际上,就是扶贫救济。
之后几年收成虽然好了点,但原身一直没忘了,四二年那一年的惨状,所以在手里有了点余钱,并且有了一些余粮之后,还是特地多做了一些糯米砖,密封起来储藏。
而原身父亲一家在灾荒过后并没有选择重新回县城做生意,而是索性把家里碾米碾面的工具搬到了村子里,过上了给十里八村乡亲们磨米磨面的日子,虽然赚的没有做粮商多,但胜在轻松自在,不需要费太多的心思,不需要冒着危险到处跑去收粮食,而且,因为他们家的价格优惠,在十里八村的名声也不错,已经有了那么点乡绅意味。
当然了,出于担忧。
原身父亲同样没少做糯米砖。
有些被前几年吓怕了,家里目前还算富裕的人家也跟风做了点。
并且偷偷的藏了起来,这种保命的东西当然不可能放在明面上。
都是要么密封埋起来,要么藏到隐秘角落,或者直接砌到墙里。
只有这样才算保险。
后来五几年的时候。
因为原身父亲手里总共就一亩地种种菜,主要还是靠替别人碾米碾面赚钱,所以不但啥事没有,还顺利捞了个工作岗位,就是带着他手里的碾米碾面机器,去他们县新成立的粮食加工厂,当技术主任。
愣是捧了个铁饭碗回去。
然后还把他老婆儿子都弄了进去,虽然位置工资没有他高,可那也是工人啊,每个月都能拿工资。
一家人妥妥的高收入。
还都成了城里人。
反倒是原身跟她丈夫,虽然土地不多没什么事,但也没能像她爹那样弄到啥好处,更没能当工人。
还得在家种地。
不得不说,运道是真难说。
当时原身倒是也想回娘家,请她爹帮帮忙,给她也弄个工作岗位啥的,不过当时原身她爹已经把以前攒下来的人情都用了,再加上原身她丈夫家,拖后腿的人也不少。
原身婆婆还想多要几个岗位。
给他们家儿子一人一个。
这种情况下,原身他爹当然不可能同意,那是一边直接拒绝了原身,一边偷偷跟原身丈夫说你们现在还没分家,我想办法弄个工作岗位给你们,你们也不一定保得住。
所以现在不能给你们弄。
回头等你们分家了。
我就给你们想办法弄个岗位。
有了原身她老爹的保证,原身丈夫张大海那是立刻就心动不已。
并且蠢蠢欲动的想赶紧分家。
不过分家哪那么容易,很多地方都有父母在不分家的传统,原身公公婆婆身体健朗的很,看着至少还能再活个二三十年,因此分家对原身丈夫张大海而言,那真的是一件艰难且需要奋斗很长时间的事。
一直到六十年代。
张家才因为彼此找到的可食用东西多寡以及饭量等问题,闹的不可开交而分家,这时候,粮食是再次珍贵了起来,原身前几年偷偷藏起来的糯米砖,也变得格外珍贵。
这里真不是说假话。
糯米砖那是比金砖都好用。
就算是发霉的都比金砖好用。
你拿金砖去黑市不一定能换到啥东西,但是你拿糯米砖去换,就是自行车都有人争着抢着跟你换。
靠着那些糯米砖,原身跟她丈夫不但顺利的度过了那两年艰苦日子,同时还顺带着用三百来块糯米砖给自己和她丈夫都换了个工作。
她自己去了供销社。
她丈夫去了钢铁厂。
他们家的三个孩子,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除了大儿子张建国已经成年,再过两年就得给他办婚事之外,剩下两个孩子都送到了铁厂附近学校,当时他们倒也不是说想把孩子培养成才,主要是两个人都上班,家里没人带孩子,所以就把孩子送到学校去了,省事又安全。
要说当时原身跟他丈夫有啥苦恼,除了她婆婆没事来打秋风外。
也就只有孩子们的婚事。
以及房子太小不够住了。
婚事其实还好,城里需要的聘礼多,但乡下需要的聘礼还是蛮少的,原身跟她丈夫稍微省上三四个月,基本就够给一个孩子操办一下婚礼了,就算娶城里媳妇,那省吃俭用八九个月基本也够了,因为那时候城里还没有必须要求三转一响啥的,稍微有个大件撑门面就行。
两百块左右就能办的很体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