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情最终还需要摇光环境治理公司来处理,所以他不仅需要将相关技术资料交给摇光环境治理公司,而且也需要将事情的来龙去脉给说清楚。
不然摇光环境治理公司的员工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干嘛,而且赵一自己的思考不一定就是全对,其中的不妥之处还需要摇光环境治理公司自己纠正过来。
实验测试加上安排一些事宜,一天的时间就过去了,等到第二天,赵一才将这边的实验的部分结果告诉了上次见面的水利部领导。
可能是第二天他们接到赵一传过来的实验情况,需要寻找专家进行讨论,同时也对整个计划进行评估,所以第二天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回复。
而赵一自己则是搭建气象分析系统,对这个计划带来的后续影响进行模拟预测,不过他这个只是空架子。
搭建好后,还需要气象部门提供详细的气象数据,等这些数据都填充进去之后,模拟的准确率才会更高,具备一定的参考性。
由于有初级人工智能的帮助,这个气象模拟系统一天的时间就搭建好了,它除了可以单独进行气象模拟之外,还可以和地球模拟器进行联动,成为地球模拟器的气象模拟系统。
气象模拟系统他准备直接放到天问信息技术大学,他们本身就需要这样一套气象系统,也同样需要有详细的气象数据。
所以就没有必要在他自己的服务器上面运行这套系统,如果国家气象部门想要内部安装这样一套气象模拟系统,也是可以的。
系统其实没有保密的必要性,最多就是防止别人用于商业化,反而里面的数据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国家气象部门的密切配合。
到了第三天,水利部领导给他回了一封邮件,让他下午前去参加多部门联合会议,到会的部门包括农业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气象局等部门。
可能是过去的一天得到了一个初步的结论,这次的多部门联合会议,算是对他之前的提议进行正式的讨论。
接到回复后,对他来说,这算是一个不错的开始,最怕的就是连初步结论都没有,那后面的计划就无法实施了。
只是他本来打算在年会之前休息一段时间,结果还是赶上了这次的大事,想要在这件事情上达成广泛的共识,不是一次会议就可以搞定的。
这次会议可能只是表明各个部门对这件事情的态度,后续议题的进展如何,还需要更多的科学数据支持,越是大事情,越是需要小心求证,不可盲目开展。
下午当赵一来到会议举办地,里面已经来了不少人,赵一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等到会议正式开始。
约莫20分钟后,可能人数到齐了,会议也正式开始,这件事情是由水利部牵头的,所以会议开头发言由水利部领导来做。
只见领导说道:“前段时间,我们举行了一次北方地区缺水问题的解决方案讨论会,会议上我们讨论了南水北调、海水淡化和大西北人工增雨三种措施。
经过谨慎的讨论之后,觉得这三种措施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但是其中也有各自的优劣。
南水北调虽然耗资不一定是最多的,但是他的致命弱点也是存在的,那就是每年的总调水量相比起整个北方缺水问题是杯水车薪,只能是重点解决一些地区的缺水问题。
第二个就是海水淡化,按照赵院士的话说,就是使用海水淡化替换城市用水,减少城市供水系统对陆地淡水资源的消耗,让这些水源用于生态恢复和农业灌溉。
这条路子也是一个相对可行的方案,按照赵院士的评估,通过提高技术的办法,将淡化海水送入用户家里,可以做到每吨价格在0.5元左右。
虽然比现在大部分城市供水价格要高一点,但是我认为还是可以接受的,特别是和百姓的收入相比,还是具备一定的承受力。
目前我国的城市居民人均用水量为200吨左右,按照一家四口计算,每年的花费大约在400元左右,根据一些数据统计分析,去年12月份,国内人均收入为1205元。
而且采取海水淡化的方案,就不用受到水源地水量的限制,几乎可以做到无限量供应,而且0.5元每吨的价格,还可以让政府不需要补贴自来水费。
所以综合来算的话,这个方案相比起南水北调工程,更加划算一些,也能够对华北和东北部分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只是这个方案的缺点就是惠及的距离不能够离海岸太远,海拔不能够太高,海拔太高的话,输送水资源的过程中,电能的消耗和管道的铺设成本都较高。
我们都知道大西北距离渤海有上千公里,而且那边的人口密度较低,海拔也相对较高,建设管道的成本摊到水价里面,占比较高。
更重要的是西北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除了日常生活和工业用水外,农业上面的缺水问题也非常的突出,想要解决不是不行,只是投资规模太大了。
在会议上面,有专家提出了采取低空和高空水汽辐合的方式,将新疆地区飘过来的高空水汽形成降雨,解决大西北的缺水问题和气候问题。
不过我们算过,想要达到一定的效果,每年需要向大西北,或者是罗布泊输送1000亿立方米的淡水,让罗布泊形成面积1.6万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
我们经过谨慎的讨论,这种方式从理论上是可行的,至少能够恢复到秦汉时期大西北的气候环境,到时候大西北的气候能够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不过各位也应该猜得到,这个方式的难点就是在于工程量太大,耗资也非常的庞大,想要达到上述效果,需要持续40年左右,总投资在2万亿元以上。
第三个方案就是人工降雨,使用新兴科学技术,让新疆的高空水汽实现降雨,根据相关专家的论证,每年新疆上空有1.6万亿吨以上的水汽飘过,而每年降落的水汽只有几百亿吨左右。
这就说明新疆的高空水汽存在着巨大的利用价值,只要能够以更廉价的方式,将这些高空水汽截留到新疆,那么罗布泊自然也就不需要东水西送,就能够自然恢复了。
所以综合对比了一下,我们认为采取第三个方案,是最划算的方案,也是效果最好的方案,而这个会议就是为了讨论第三个方案的可行性问题。”
这个时候气象局的领导说道:“根据我们的观察,西北地区的气候条件相比起之前来说要好得多,西北总体缺水的情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这要有赖于这些年来摇光环境治理公司在西北地区进行的土地治理成果显著,降雨量较以往增加了大约20%,蒸发量也明显的放缓。
如果大规模发展工业以及大量的进行农垦,对西北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开发,总体上来说缺水问题已经不是特别的明显。”
“我不同意你这个观点,虽然人员的基本用水可能比之前有多改善,但是和全国人均用水量做对比,差距还是非常的明显。
而且现在国内经济整体上是南强北弱,之所以形成这种格局,除了一些贸易上的便利因素之外,水资源的相对缺少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现在国家提倡平衡发展,但是水资源的短缺,导致北方工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国家有心进行这方面的布局也无能为力。
所以能够解决西北气候问题,我觉得我们还是要尽最大的努力,这不仅仅只是发展北方经济的问题,也是改善北方民生的问题。
而且前段时间,我也去过巴丹吉林沙漠,查看了那边的土地治理问题,虽然大部分地区都被摇光环境治理公司种上了树木。
但是由于来自西北部的风沙较大,气候干燥,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侵蚀问题,摇光环境治理公司目前每年都需要花费巨大的成本用于巴丹吉林沙漠边远地区的环境维持。
所以西北地区并不是不缺水,目前表现的还可以,基本上是有赖于摇光环境治理公司的持续支撑,才做到了目前的状态。
摇光环境治理公司之所以能够将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改造好,主要还是依赖于这两地之间的休屠泽、白亭海和吉兰泰的水源。
想要再往前突进到甘肃复地,对那边的荒漠化进行改造,难度就要大得多,这也是摇光环境治理公司的治理脚步止步于巴丹吉林沙漠的原因。
虽然西北地区的气候确实相较之前要好很多,但是也不会好到哪里去,目前的情况想要长期维持下去,每年还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加以维护。
这是因为西北地区的气候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只能算是改良而已,如果能够根本性的改变西北的气候,我个人是持赞同意见的。”
虽然不知道这位发言的领导或者是专家来自那个部门,但是他的发言确实铿锵有力,指出目前西北地区气候的根本性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的事实。
气象局的人听到这些发言后,赶紧说道:“我们并不是不赞成改善西北地区的气候问题,只是这里面有几个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第一个就是技术问题,虽然采取人工降雨的方法看起来可行,但是如果是使用传统的干冰降雨的话,想要达到一定的效果,成本并不比东水西送来的少,甚至更多。
第二个问题就是西北地区的气候改变了,会不会带来更大范围内的气候连锁反应,导致其他地区的气候条件往坏的方向发展。
如果这两个问题得不到很好的结论,那么我个人还是希望在这件事情上要慎重考虑,避免带来不可预知的问题。”
水利部的领导听到这里,接过话头说道:“关于这两个问题,我们其实已经有了初步的技术实现方案,不然我们也不会中意人工降雨的办法。
首先我们已经召集过专家讨论,如果低空水汽充足的话,确实可以让低空水汽和高空水汽辐合,形成稳定的降雨条件。
只要我们能够让西北地区初期形成大量的降雨,恢复西北地区的水系,那么后续的维护成本就要小得多。
其次就是技术问题,为了解决传统人工降雨带来成本高昂的问题以及实现效果难度较高的问题,赵一院士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这个等会儿让他亲自给各位详细解说。
最后就是西北气候变化带来的更广泛的气候问题,我们从两个角度来看,第一个就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在历史上,西北地区的土地并不是如今天这么荒凉,很多地区都属于水草繁盛的地区,这也是我们将第一个目标定在恢复秦汉时期罗布泊的水量。
因为我们从历史上可以找到答案,比较肯定这么做不会造成很坏的影响。
我们的第二个目标就是恢复让罗布泊的水域面积恢复到四千年前的状态,湖水面积达到2.6万平方公里,这个影响好坏,我们也有一定的预估。
至于更大的目标,就是彻底改变塔里木盆地的气候环境,将沙漠改造成为草原、农田和森林,由于在这方面没有历史依据,我们目前不是很肯定会带来什么变化。
所以我们需要建立一套气象模拟系统,对各方面气象因素的变化进行模拟推演,才能够得到一个相对可信的结论。”
刚才水利部的领导说的还比较笼统,这次他将定下来的三个目标或者是三个阶段的目标给说了出来,顿时惊呆了一帮与会人员。
前两个还好说,虽然以目前的技术和成本消耗,执行起来依然非常的困难,但是只要舍得投入,不是不可能达成。
但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竟然还想着要将塔里木盆地变成森林、草原和农田,这个想法让不了解内情的人听起来简直和天方夜谭没有任何区别。
塔里木盆地面积有40万平方公里,目前只有少数的居民居住在各个山脉下面的水源地,依靠山脉积雪融化留下来的水源生存。
而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是占地面积达到33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也是环境最恶劣的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
不说改变塔里木盆地的整体气候是否给其他地区的气候带来非良性的变化,至少这个想法就是异想天开,他们实在是无法想象如何做到这一点。
水利部领导讲完之后,赵一接过话筒,说道:“一些问题就由我来解答,虽然刚才领导说了三个阶段的目标,但我个人更倾向于直接实现第三个目标。”
赵一不理会现场的反应,因为他这番话一出来,肯定会引起更大的议论,刚才水利部的领导只是设想,而他则是直接锁定了目标。
他继续说道:“我这么做有一定的理由,第一个就是如何让新疆高空水汽大规模的降落下来,这一点我手里已经有了相对好的解决办法。
方法还是采取人工降雨的方法,但是采取的降雨手段还是有所不同,传统的发射干冰火箭肯定是不行的,成本也很高,总不能因此而拖累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吧。
但是如果我们有一种具备强大吸附力,同时又比空气轻的物质,然后将这些物质大规模的在天山山脉上面释放,让他们自动漂浮到高层水汽当中。
这样就节省了发射火箭带来巨大成本问题,同时又解决了高空水汽凝结成水滴的条件问题,相比起传统干冰降雨具有很大的优势。
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这种物质是否存在,同时生产成本是否低廉,而且这种物质在高空长期逗留是否引起更大的气象问题。
这里我可以给一个很确定的答案,那就是有这种物质,我称作为水凝胶,是使用普通水作为原材料,生产出来的多孔轻质特殊材料,密度为0.6gl,比空气要轻得多。
就算是没有大风的情况下,也足以让水凝胶颗粒漂浮到高空水汽当中去,更何况新疆气温较高,处于高压地带,上升气流强劲,漂浮到高空更加容易。
至于成本问题,我初步的计算了一下,每吨水凝胶颗粒的成本大约在10元左右,这个价格还是可以接受的。
按照第三个目标的要求,如果在塔里木盆地形成稳定的水量供给,不计算本地蒸发水量回落的情况,每年需要1.3万亿吨左右的降雨。
由于水凝胶的吸附力非常的强劲,可以达到自身重量的1000倍,也就是说,每年需要这种水凝胶颗粒总重量为13亿吨以上,实际使用的时候可能需要15亿吨左右,成本大约在150亿元以上。
这个成本比起东水西送要廉价的多,正是由于这种物质的存在,我才将目标定在了第三个阶段,因为我们具备了可执行的条件。
就算是在具体实施的时候,使用效率不充分,导致不是所有的水凝胶都起到作用,但是总投资也不会高于200亿元。
而且水凝胶有个特性,那就是在饱和状态下,最多只需要半天的时间就实现自我降解,变成水,而在不饱和状态下,一天时间就自我降解。
实际情况应该是介于这两者之间,这需要看水凝胶的含水量是多少,数值有适度的变化。
在有这种特性的情况下,我相信水凝胶不会因此飘出太远的距离,造成更大范围内的气候变化。”
现场的各位听到他所说的水凝胶,感觉就是为了高空人工降雨而生的,到底是巧合还是他的研发实力确实强的可怕?
不然摇光环境治理公司的员工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干嘛,而且赵一自己的思考不一定就是全对,其中的不妥之处还需要摇光环境治理公司自己纠正过来。
实验测试加上安排一些事宜,一天的时间就过去了,等到第二天,赵一才将这边的实验的部分结果告诉了上次见面的水利部领导。
可能是第二天他们接到赵一传过来的实验情况,需要寻找专家进行讨论,同时也对整个计划进行评估,所以第二天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回复。
而赵一自己则是搭建气象分析系统,对这个计划带来的后续影响进行模拟预测,不过他这个只是空架子。
搭建好后,还需要气象部门提供详细的气象数据,等这些数据都填充进去之后,模拟的准确率才会更高,具备一定的参考性。
由于有初级人工智能的帮助,这个气象模拟系统一天的时间就搭建好了,它除了可以单独进行气象模拟之外,还可以和地球模拟器进行联动,成为地球模拟器的气象模拟系统。
气象模拟系统他准备直接放到天问信息技术大学,他们本身就需要这样一套气象系统,也同样需要有详细的气象数据。
所以就没有必要在他自己的服务器上面运行这套系统,如果国家气象部门想要内部安装这样一套气象模拟系统,也是可以的。
系统其实没有保密的必要性,最多就是防止别人用于商业化,反而里面的数据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国家气象部门的密切配合。
到了第三天,水利部领导给他回了一封邮件,让他下午前去参加多部门联合会议,到会的部门包括农业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气象局等部门。
可能是过去的一天得到了一个初步的结论,这次的多部门联合会议,算是对他之前的提议进行正式的讨论。
接到回复后,对他来说,这算是一个不错的开始,最怕的就是连初步结论都没有,那后面的计划就无法实施了。
只是他本来打算在年会之前休息一段时间,结果还是赶上了这次的大事,想要在这件事情上达成广泛的共识,不是一次会议就可以搞定的。
这次会议可能只是表明各个部门对这件事情的态度,后续议题的进展如何,还需要更多的科学数据支持,越是大事情,越是需要小心求证,不可盲目开展。
下午当赵一来到会议举办地,里面已经来了不少人,赵一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等到会议正式开始。
约莫20分钟后,可能人数到齐了,会议也正式开始,这件事情是由水利部牵头的,所以会议开头发言由水利部领导来做。
只见领导说道:“前段时间,我们举行了一次北方地区缺水问题的解决方案讨论会,会议上我们讨论了南水北调、海水淡化和大西北人工增雨三种措施。
经过谨慎的讨论之后,觉得这三种措施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但是其中也有各自的优劣。
南水北调虽然耗资不一定是最多的,但是他的致命弱点也是存在的,那就是每年的总调水量相比起整个北方缺水问题是杯水车薪,只能是重点解决一些地区的缺水问题。
第二个就是海水淡化,按照赵院士的话说,就是使用海水淡化替换城市用水,减少城市供水系统对陆地淡水资源的消耗,让这些水源用于生态恢复和农业灌溉。
这条路子也是一个相对可行的方案,按照赵院士的评估,通过提高技术的办法,将淡化海水送入用户家里,可以做到每吨价格在0.5元左右。
虽然比现在大部分城市供水价格要高一点,但是我认为还是可以接受的,特别是和百姓的收入相比,还是具备一定的承受力。
目前我国的城市居民人均用水量为200吨左右,按照一家四口计算,每年的花费大约在400元左右,根据一些数据统计分析,去年12月份,国内人均收入为1205元。
而且采取海水淡化的方案,就不用受到水源地水量的限制,几乎可以做到无限量供应,而且0.5元每吨的价格,还可以让政府不需要补贴自来水费。
所以综合来算的话,这个方案相比起南水北调工程,更加划算一些,也能够对华北和东北部分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只是这个方案的缺点就是惠及的距离不能够离海岸太远,海拔不能够太高,海拔太高的话,输送水资源的过程中,电能的消耗和管道的铺设成本都较高。
我们都知道大西北距离渤海有上千公里,而且那边的人口密度较低,海拔也相对较高,建设管道的成本摊到水价里面,占比较高。
更重要的是西北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除了日常生活和工业用水外,农业上面的缺水问题也非常的突出,想要解决不是不行,只是投资规模太大了。
在会议上面,有专家提出了采取低空和高空水汽辐合的方式,将新疆地区飘过来的高空水汽形成降雨,解决大西北的缺水问题和气候问题。
不过我们算过,想要达到一定的效果,每年需要向大西北,或者是罗布泊输送1000亿立方米的淡水,让罗布泊形成面积1.6万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
我们经过谨慎的讨论,这种方式从理论上是可行的,至少能够恢复到秦汉时期大西北的气候环境,到时候大西北的气候能够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不过各位也应该猜得到,这个方式的难点就是在于工程量太大,耗资也非常的庞大,想要达到上述效果,需要持续40年左右,总投资在2万亿元以上。
第三个方案就是人工降雨,使用新兴科学技术,让新疆的高空水汽实现降雨,根据相关专家的论证,每年新疆上空有1.6万亿吨以上的水汽飘过,而每年降落的水汽只有几百亿吨左右。
这就说明新疆的高空水汽存在着巨大的利用价值,只要能够以更廉价的方式,将这些高空水汽截留到新疆,那么罗布泊自然也就不需要东水西送,就能够自然恢复了。
所以综合对比了一下,我们认为采取第三个方案,是最划算的方案,也是效果最好的方案,而这个会议就是为了讨论第三个方案的可行性问题。”
这个时候气象局的领导说道:“根据我们的观察,西北地区的气候条件相比起之前来说要好得多,西北总体缺水的情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这要有赖于这些年来摇光环境治理公司在西北地区进行的土地治理成果显著,降雨量较以往增加了大约20%,蒸发量也明显的放缓。
如果大规模发展工业以及大量的进行农垦,对西北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开发,总体上来说缺水问题已经不是特别的明显。”
“我不同意你这个观点,虽然人员的基本用水可能比之前有多改善,但是和全国人均用水量做对比,差距还是非常的明显。
而且现在国内经济整体上是南强北弱,之所以形成这种格局,除了一些贸易上的便利因素之外,水资源的相对缺少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现在国家提倡平衡发展,但是水资源的短缺,导致北方工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国家有心进行这方面的布局也无能为力。
所以能够解决西北气候问题,我觉得我们还是要尽最大的努力,这不仅仅只是发展北方经济的问题,也是改善北方民生的问题。
而且前段时间,我也去过巴丹吉林沙漠,查看了那边的土地治理问题,虽然大部分地区都被摇光环境治理公司种上了树木。
但是由于来自西北部的风沙较大,气候干燥,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侵蚀问题,摇光环境治理公司目前每年都需要花费巨大的成本用于巴丹吉林沙漠边远地区的环境维持。
所以西北地区并不是不缺水,目前表现的还可以,基本上是有赖于摇光环境治理公司的持续支撑,才做到了目前的状态。
摇光环境治理公司之所以能够将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改造好,主要还是依赖于这两地之间的休屠泽、白亭海和吉兰泰的水源。
想要再往前突进到甘肃复地,对那边的荒漠化进行改造,难度就要大得多,这也是摇光环境治理公司的治理脚步止步于巴丹吉林沙漠的原因。
虽然西北地区的气候确实相较之前要好很多,但是也不会好到哪里去,目前的情况想要长期维持下去,每年还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加以维护。
这是因为西北地区的气候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只能算是改良而已,如果能够根本性的改变西北的气候,我个人是持赞同意见的。”
虽然不知道这位发言的领导或者是专家来自那个部门,但是他的发言确实铿锵有力,指出目前西北地区气候的根本性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的事实。
气象局的人听到这些发言后,赶紧说道:“我们并不是不赞成改善西北地区的气候问题,只是这里面有几个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第一个就是技术问题,虽然采取人工降雨的方法看起来可行,但是如果是使用传统的干冰降雨的话,想要达到一定的效果,成本并不比东水西送来的少,甚至更多。
第二个问题就是西北地区的气候改变了,会不会带来更大范围内的气候连锁反应,导致其他地区的气候条件往坏的方向发展。
如果这两个问题得不到很好的结论,那么我个人还是希望在这件事情上要慎重考虑,避免带来不可预知的问题。”
水利部的领导听到这里,接过话头说道:“关于这两个问题,我们其实已经有了初步的技术实现方案,不然我们也不会中意人工降雨的办法。
首先我们已经召集过专家讨论,如果低空水汽充足的话,确实可以让低空水汽和高空水汽辐合,形成稳定的降雨条件。
只要我们能够让西北地区初期形成大量的降雨,恢复西北地区的水系,那么后续的维护成本就要小得多。
其次就是技术问题,为了解决传统人工降雨带来成本高昂的问题以及实现效果难度较高的问题,赵一院士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这个等会儿让他亲自给各位详细解说。
最后就是西北气候变化带来的更广泛的气候问题,我们从两个角度来看,第一个就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在历史上,西北地区的土地并不是如今天这么荒凉,很多地区都属于水草繁盛的地区,这也是我们将第一个目标定在恢复秦汉时期罗布泊的水量。
因为我们从历史上可以找到答案,比较肯定这么做不会造成很坏的影响。
我们的第二个目标就是恢复让罗布泊的水域面积恢复到四千年前的状态,湖水面积达到2.6万平方公里,这个影响好坏,我们也有一定的预估。
至于更大的目标,就是彻底改变塔里木盆地的气候环境,将沙漠改造成为草原、农田和森林,由于在这方面没有历史依据,我们目前不是很肯定会带来什么变化。
所以我们需要建立一套气象模拟系统,对各方面气象因素的变化进行模拟推演,才能够得到一个相对可信的结论。”
刚才水利部的领导说的还比较笼统,这次他将定下来的三个目标或者是三个阶段的目标给说了出来,顿时惊呆了一帮与会人员。
前两个还好说,虽然以目前的技术和成本消耗,执行起来依然非常的困难,但是只要舍得投入,不是不可能达成。
但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竟然还想着要将塔里木盆地变成森林、草原和农田,这个想法让不了解内情的人听起来简直和天方夜谭没有任何区别。
塔里木盆地面积有40万平方公里,目前只有少数的居民居住在各个山脉下面的水源地,依靠山脉积雪融化留下来的水源生存。
而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是占地面积达到33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也是环境最恶劣的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
不说改变塔里木盆地的整体气候是否给其他地区的气候带来非良性的变化,至少这个想法就是异想天开,他们实在是无法想象如何做到这一点。
水利部领导讲完之后,赵一接过话筒,说道:“一些问题就由我来解答,虽然刚才领导说了三个阶段的目标,但我个人更倾向于直接实现第三个目标。”
赵一不理会现场的反应,因为他这番话一出来,肯定会引起更大的议论,刚才水利部的领导只是设想,而他则是直接锁定了目标。
他继续说道:“我这么做有一定的理由,第一个就是如何让新疆高空水汽大规模的降落下来,这一点我手里已经有了相对好的解决办法。
方法还是采取人工降雨的方法,但是采取的降雨手段还是有所不同,传统的发射干冰火箭肯定是不行的,成本也很高,总不能因此而拖累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吧。
但是如果我们有一种具备强大吸附力,同时又比空气轻的物质,然后将这些物质大规模的在天山山脉上面释放,让他们自动漂浮到高层水汽当中。
这样就节省了发射火箭带来巨大成本问题,同时又解决了高空水汽凝结成水滴的条件问题,相比起传统干冰降雨具有很大的优势。
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这种物质是否存在,同时生产成本是否低廉,而且这种物质在高空长期逗留是否引起更大的气象问题。
这里我可以给一个很确定的答案,那就是有这种物质,我称作为水凝胶,是使用普通水作为原材料,生产出来的多孔轻质特殊材料,密度为0.6gl,比空气要轻得多。
就算是没有大风的情况下,也足以让水凝胶颗粒漂浮到高空水汽当中去,更何况新疆气温较高,处于高压地带,上升气流强劲,漂浮到高空更加容易。
至于成本问题,我初步的计算了一下,每吨水凝胶颗粒的成本大约在10元左右,这个价格还是可以接受的。
按照第三个目标的要求,如果在塔里木盆地形成稳定的水量供给,不计算本地蒸发水量回落的情况,每年需要1.3万亿吨左右的降雨。
由于水凝胶的吸附力非常的强劲,可以达到自身重量的1000倍,也就是说,每年需要这种水凝胶颗粒总重量为13亿吨以上,实际使用的时候可能需要15亿吨左右,成本大约在150亿元以上。
这个成本比起东水西送要廉价的多,正是由于这种物质的存在,我才将目标定在了第三个阶段,因为我们具备了可执行的条件。
就算是在具体实施的时候,使用效率不充分,导致不是所有的水凝胶都起到作用,但是总投资也不会高于200亿元。
而且水凝胶有个特性,那就是在饱和状态下,最多只需要半天的时间就实现自我降解,变成水,而在不饱和状态下,一天时间就自我降解。
实际情况应该是介于这两者之间,这需要看水凝胶的含水量是多少,数值有适度的变化。
在有这种特性的情况下,我相信水凝胶不会因此飘出太远的距离,造成更大范围内的气候变化。”
现场的各位听到他所说的水凝胶,感觉就是为了高空人工降雨而生的,到底是巧合还是他的研发实力确实强的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