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章坚持不改葬他的母亲,被举国唾骂,依旧坚持,那么让他如此坚持的苦衷又是什么呢?
匡章自己是从来没有在众人的面前,为自己辩解过的,但是他的两个历史名人的知己--齐威王和孟子,却是分别说出了自己的见解,揭开了其中的缘由。
齐威王末年,张仪兼任了秦、魏两国的相国,秦国人借道韩、魏两国,攻击齐国。
桑丘之战的开战前夕,匡章故意借双方使者互相来往的时候,变更了部分齐军的旗帜标记,混杂到秦军当中,准备内外夹攻,瓦解秦军的攻势。
但是齐威王派往前线的探子不明白匡章的作战意图,发现了如此景象,立马吓得回来报告齐威王:“大王,不好啦!匡将军让齐军加入秦军,要改旗易帜,背叛我们齐人啊!”
左右大臣们也纷纷危言耸听,朝野上下被恐慌的氛围笼罩,人人都说匡章真的投降秦军,要调转枪头,跟着秦军来攻打自己的国家了。
齐威王听了却不予理会,探子派去了一次又一次,每次去的人不一样,带回来的说法却是一模一样,都说匡章要带领军队投降秦国!
就这样反复了多次,但齐威王仍旧坚定地信任匡章,朝廷的众大臣们就不理解了,去问齐威王:“说匡将军失败投降的探子,人不相同,言辞却是一致,为何大王到此时还不相信,还不发兵前去讨伐匡将军呢?
但齐威王微微一笑,却是成竹在胸,断然回答道:“很明显,匡章所为根本就不是背叛寡人的行动,寡人为何要讨伐他呢?”
果然,过了没多久,匡章的战术大获成功,秦军被混进军营的齐军士兵和匡章的大部队内外夹攻,原本战意就不甚坚决的秦军一触即溃。
这一次探子从前线传来的,和以往的就完全不同了,变成了齐军大胜的捷报!
朝廷众大臣纷纷呢大吃一惊,人人交头接耳,有人就忍不住询问齐威王了,“大王难道与匡将军心意相通?何以有此先见之明呀?”
齐威王“哈哈”一笑,大手一摆,说道:“你们这些人啊,都误解了匡将军,自以为耳听为实,一天到晚说他的坏话,实则是以讹传讹,我是压根也不会相信的!当年寡人任命章子为将军的时候,就曾勉励过他:‘将军的能力很强,过几天率领全部军队回来的时候,一定要改葬将军的母亲啊!’匡将军当时坚决拒绝了寡人,寡人却反而明白了匡将军的心意!”
左右大臣见齐威王如此说,这才知道原来齐威王当年也劝过匡章!这就怪了,匡章这小子胆子真大呀!竟然胆敢违抗大王的旨意,还能让大王心悦诚服,从此成为他匡将军的脑残粉了?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齐威王也不吊大臣们的胃口,接着就道出了当年两人对话的真相--
“当时匡将军回答说:‘臣并非不能改葬先母,只因臣的先母得罪了先父,而臣父没有允许臣改葬先母便去世了。臣没有得到父亲的允许,若是擅自做主,改葬了母亲,岂不是等于欺骗背弃了亡父的在天之灵?所以臣才不敢为亡母改葬!’”
齐威王将匡章的话复述了一遍,摇头道:“匡将军的母亲,得罪了匡将军的父亲,匡将军他自己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儿,稀里糊涂之间,他的父母就都死了!所以匡将军实际上是不知道,他的父亲为什么要这么做,也压根分不清楚,究竟是谁对谁错,更是不敢随意更改父亲的决定!不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那都是匡将军的血肉至亲,这也实在是让匡将军左右为难啊!”
看着大殿上的众大臣都陷入了沉思中,齐威王不由得冷笑一声,说道:“由此可见,匡将军作为人子,被万人唾骂,尚且不敢欺辱死去的父亲,那么他作为人臣,难道还会欺辱活着的君王吗?”
是啊,如果匡章此人心术不正,被举国百姓骂成了过街老鼠,他哪怕是为自己考虑考虑,换个自私自利的人,也早就该屁滚尿流地回去把母亲改葬了吧?
但他却仍旧坚守自己心目中的原则,宁愿得罪天下人,遭人鄙弃唾骂,也不愿意欺骗自己已故的亡父,随意替自己的父母做主!
他并非不想改葬自己的母亲,而是不敢,他连已经死去的父亲都不敢欺骗,又怎会欺骗活着的人呢?
孝顺不是表面功夫,那些在人前无比孝顺,获得众人交口称赞的“孝子”,他的孝心却未必发自内心,他有可能是被世俗的观念所压迫而麻木顺从了,也有可能是在做戏。
真正的孝子,是表里如一,不管人前人后,他的一举一动都不是为了做样子,不是为了让人赞他一声“孝子”,而是发自内心地孝敬自己的父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且不论匡章的这种做法在大众看来是对是错,至少由此可以说明,匡章此人是一个正直的人,是一个不会被周遭的舆论压垮而放弃对父母的忠诚的人,他是一个会坚定奉行自身所坚信的孝顺观念的真正的孝子!
所以说,清醒的人,永远都是少数派,大多数的人都习惯被大众的观念牵着鼻子走,人云亦云,别人说什么就“嗡嗡嗡”一窝蜂地跟上去,毫无主见,而齐威王不愧为一代霸主,一代明君,他就是一个清醒的明白人啊!
齐威王的明察秋毫,让匡章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带领齐军打了一场漂漂亮亮的胜仗!
而对于天下人而言,桑丘之战中秦国的失败,也导致了张仪连横政策在齐国的破产,魏国于是罢免了张仪的丞相之位,将张仪驱逐回了秦国,从而为另外一个纵横家--公孙衍的合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闲话休提,言归正传,那么匡章在齐国的另一个知己--孟子他老人家,又是如何看待匡章的呢?
儒家崇尚仁爱孝悌,孟子作为自孔子之后的儒家扛旗之人,对于“孝”之一事,自然是万分看重的。
因此这个问题,就连孟子的学生都十分地疑惑,因为孟子的学生也和齐国的所有人一样,也认为匡章就是一个不孝之人!
匡章自己是从来没有在众人的面前,为自己辩解过的,但是他的两个历史名人的知己--齐威王和孟子,却是分别说出了自己的见解,揭开了其中的缘由。
齐威王末年,张仪兼任了秦、魏两国的相国,秦国人借道韩、魏两国,攻击齐国。
桑丘之战的开战前夕,匡章故意借双方使者互相来往的时候,变更了部分齐军的旗帜标记,混杂到秦军当中,准备内外夹攻,瓦解秦军的攻势。
但是齐威王派往前线的探子不明白匡章的作战意图,发现了如此景象,立马吓得回来报告齐威王:“大王,不好啦!匡将军让齐军加入秦军,要改旗易帜,背叛我们齐人啊!”
左右大臣们也纷纷危言耸听,朝野上下被恐慌的氛围笼罩,人人都说匡章真的投降秦军,要调转枪头,跟着秦军来攻打自己的国家了。
齐威王听了却不予理会,探子派去了一次又一次,每次去的人不一样,带回来的说法却是一模一样,都说匡章要带领军队投降秦国!
就这样反复了多次,但齐威王仍旧坚定地信任匡章,朝廷的众大臣们就不理解了,去问齐威王:“说匡将军失败投降的探子,人不相同,言辞却是一致,为何大王到此时还不相信,还不发兵前去讨伐匡将军呢?
但齐威王微微一笑,却是成竹在胸,断然回答道:“很明显,匡章所为根本就不是背叛寡人的行动,寡人为何要讨伐他呢?”
果然,过了没多久,匡章的战术大获成功,秦军被混进军营的齐军士兵和匡章的大部队内外夹攻,原本战意就不甚坚决的秦军一触即溃。
这一次探子从前线传来的,和以往的就完全不同了,变成了齐军大胜的捷报!
朝廷众大臣纷纷呢大吃一惊,人人交头接耳,有人就忍不住询问齐威王了,“大王难道与匡将军心意相通?何以有此先见之明呀?”
齐威王“哈哈”一笑,大手一摆,说道:“你们这些人啊,都误解了匡将军,自以为耳听为实,一天到晚说他的坏话,实则是以讹传讹,我是压根也不会相信的!当年寡人任命章子为将军的时候,就曾勉励过他:‘将军的能力很强,过几天率领全部军队回来的时候,一定要改葬将军的母亲啊!’匡将军当时坚决拒绝了寡人,寡人却反而明白了匡将军的心意!”
左右大臣见齐威王如此说,这才知道原来齐威王当年也劝过匡章!这就怪了,匡章这小子胆子真大呀!竟然胆敢违抗大王的旨意,还能让大王心悦诚服,从此成为他匡将军的脑残粉了?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齐威王也不吊大臣们的胃口,接着就道出了当年两人对话的真相--
“当时匡将军回答说:‘臣并非不能改葬先母,只因臣的先母得罪了先父,而臣父没有允许臣改葬先母便去世了。臣没有得到父亲的允许,若是擅自做主,改葬了母亲,岂不是等于欺骗背弃了亡父的在天之灵?所以臣才不敢为亡母改葬!’”
齐威王将匡章的话复述了一遍,摇头道:“匡将军的母亲,得罪了匡将军的父亲,匡将军他自己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儿,稀里糊涂之间,他的父母就都死了!所以匡将军实际上是不知道,他的父亲为什么要这么做,也压根分不清楚,究竟是谁对谁错,更是不敢随意更改父亲的决定!不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那都是匡将军的血肉至亲,这也实在是让匡将军左右为难啊!”
看着大殿上的众大臣都陷入了沉思中,齐威王不由得冷笑一声,说道:“由此可见,匡将军作为人子,被万人唾骂,尚且不敢欺辱死去的父亲,那么他作为人臣,难道还会欺辱活着的君王吗?”
是啊,如果匡章此人心术不正,被举国百姓骂成了过街老鼠,他哪怕是为自己考虑考虑,换个自私自利的人,也早就该屁滚尿流地回去把母亲改葬了吧?
但他却仍旧坚守自己心目中的原则,宁愿得罪天下人,遭人鄙弃唾骂,也不愿意欺骗自己已故的亡父,随意替自己的父母做主!
他并非不想改葬自己的母亲,而是不敢,他连已经死去的父亲都不敢欺骗,又怎会欺骗活着的人呢?
孝顺不是表面功夫,那些在人前无比孝顺,获得众人交口称赞的“孝子”,他的孝心却未必发自内心,他有可能是被世俗的观念所压迫而麻木顺从了,也有可能是在做戏。
真正的孝子,是表里如一,不管人前人后,他的一举一动都不是为了做样子,不是为了让人赞他一声“孝子”,而是发自内心地孝敬自己的父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且不论匡章的这种做法在大众看来是对是错,至少由此可以说明,匡章此人是一个正直的人,是一个不会被周遭的舆论压垮而放弃对父母的忠诚的人,他是一个会坚定奉行自身所坚信的孝顺观念的真正的孝子!
所以说,清醒的人,永远都是少数派,大多数的人都习惯被大众的观念牵着鼻子走,人云亦云,别人说什么就“嗡嗡嗡”一窝蜂地跟上去,毫无主见,而齐威王不愧为一代霸主,一代明君,他就是一个清醒的明白人啊!
齐威王的明察秋毫,让匡章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带领齐军打了一场漂漂亮亮的胜仗!
而对于天下人而言,桑丘之战中秦国的失败,也导致了张仪连横政策在齐国的破产,魏国于是罢免了张仪的丞相之位,将张仪驱逐回了秦国,从而为另外一个纵横家--公孙衍的合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闲话休提,言归正传,那么匡章在齐国的另一个知己--孟子他老人家,又是如何看待匡章的呢?
儒家崇尚仁爱孝悌,孟子作为自孔子之后的儒家扛旗之人,对于“孝”之一事,自然是万分看重的。
因此这个问题,就连孟子的学生都十分地疑惑,因为孟子的学生也和齐国的所有人一样,也认为匡章就是一个不孝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