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它有利于打破圈层的限制。普通学生通过考试升入精英班,更有可能与世家子弟成为朋友,世家的圈子就不再局限于血统。
能够突出重围的贫寒子弟,天然会愿意维护贫寒子弟的利益。并且,从小就结识了他们的世家子弟,也更有可能意识到:士人与平民,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而如何宣传,使得百姓们愿意将孩子送入书院读书。
首先,凌寒会亲自在各地进行宣讲,阐述读书的意义。
其次,他决定借鉴后世的办法,铺天盖地在墙面上写各种警句。
比如“读书使人富裕”、“读书是做官的最好途径”等等。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
书院中会免费为学生提供住宿与伙食。
这个成本着实不小,只入不出是不行的。
修建书院的选址,要确保附近的土地全部归官府控制。
宿舍分为普通宿舍,高等宿舍,特等宿舍。普通宿舍免费居住;高等宿舍则要花费不少的银钱,基本供给富农;特等宿舍则需要耗费大量银钱,可以说是专供给世家子弟。
伙食也是一样。
如此,或许有希望达到收支平衡。若是不够,剩下的再由官府贴补。
至于学习内容,大半自然还得是传统的四书五经。
除此以外,通过教育,改变下一代士人的思想也是极其重要的。
当初处死全柔时,凌寒便想到了一条保障人权的主意。
在名义上,他绝口不提百姓与士人是平等的关系,人人平等的言论太过离经叛道。
甚至,如果再有像全柔这样的人质问他,他还会坚决地否定这一点。
但是,在实际中,凌寒会大力发扬荀子的民如水思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他要在书院中专门开设一堂课,其九字要义是: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如果连凌寒本人都不能例外,那么某个士人,纵然是天底下最为强盛的世家中的子弟,又凭什么能够免罪呢?
这句话来源于史记,类似的言论士人们都听过,帝王们也都听过。
但它却从来没有被落实过,也不可能被真正落实。
如今,凌寒便要落实这一点。
其核心思想,仍然打着封建□□的旗号:荀子云,民如水。为了维护朝廷的统治,就必须保证百姓们的权益,让他们可以过上不错的生活。秦朝残暴不仁,才有陈胜吴广起义之祸,大秦帝国瞬间瓦解。反观当下的扬州,百姓们拥有自己的土地,愿意勤奋耕耘,官府也可以获得更多的税收。民富而朝廷富,两全其美,岂不美哉。
无论秦朝覆灭还是扬州此刻的繁荣,当然不仅仅这么简单。
但凌寒会着重强调这一点,以突出善待百姓的重要性。
而其结论便是:真正想要维护一个王朝的统治,那么这个王朝上至君王,下至大小官员,都要尽力尽力维护百姓的权益。肆意欺压百姓的行为,便等同于是在背叛朝廷,想要覆灭朝廷。这便是犯下了类同谋逆的大罪!
当然,如果真的有哪个世家大族子弟犯下这种罪行,凌寒也不可能真的将其直接处死,更不可能株连。
比如陆氏,陆氏一族当前手握话语权的乃是庐江郡守陆康,他不但在扬州极有名望,此前还曾主动向凌寒献出庐江郡,功劳巨大,陆氏子弟陆逊将来也必定会成为朝廷栋梁。
在封建时代,凌寒没办法因为一名百姓的生死,就与这样的世家交恶。
但是,陆氏一族如果想要保下那个犯了罪行的人,就必须为此付出巨额的银钱。
如此一来,他们不至于因此怀恨,其他世家也会心有余悸,轻易不敢作孽。
当一切细节确定好之后,凌寒正式对外放出消息。
与此同时,他传令各郡郡守,命他们接到信件之后,立即开始按照要求修建书院。
吴郡。
郡守盛宪对着手头上的几份竹简,有些发懵。
一份来自长沙王殿下,是命令;一份来自手下,是消息;一份来自郑玄,是书信。
长沙王殿下命令自己在吴郡的各县建立书院,还必须要成立一个“精英班”。
手下传来的消息是,殿下已任命大儒郑玄为书院祭酒,统管扬州所有的书院,避世多年的郑玄欣然领受了这一任命。
至于郑玄,是师徒间的密信。
——鲜有人知,吴郡郡守盛宪曾经就读于大儒郑玄的门下。
在信中,老师希望他能够支持长沙王。
不仅仅是遵从殿下的命令,而是真正将书院一事放到心上。
盛宪默默道:“殿下如此要求,老师如此请求,我除了全力地去做好它,还能有什么选择呢?”
相似的场景,在扬州多地上演。
庐江,陆氏府邸。
陆康拿着两封竹简,将自己的两个孙子,陆尚与陆逊叫到跟前。
长孙陆尚早已过了加冠之龄,平日跟随陆康做事;从孙陆逊尚且年少,堪堪十五岁,却十分聪颖。
陆康吩咐道:“你们二人,仔细瞧瞧这两份竹简。”
二人接过竹简,分别查看。
惊讶过后,他们很快明白了祖父的意思,祖父这是在考校他们。
一盏茶的功夫过后。
陆康问道:“这书院一事,日后会如何发展。你们各自给出结果,说明理由。”
--
能够突出重围的贫寒子弟,天然会愿意维护贫寒子弟的利益。并且,从小就结识了他们的世家子弟,也更有可能意识到:士人与平民,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而如何宣传,使得百姓们愿意将孩子送入书院读书。
首先,凌寒会亲自在各地进行宣讲,阐述读书的意义。
其次,他决定借鉴后世的办法,铺天盖地在墙面上写各种警句。
比如“读书使人富裕”、“读书是做官的最好途径”等等。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
书院中会免费为学生提供住宿与伙食。
这个成本着实不小,只入不出是不行的。
修建书院的选址,要确保附近的土地全部归官府控制。
宿舍分为普通宿舍,高等宿舍,特等宿舍。普通宿舍免费居住;高等宿舍则要花费不少的银钱,基本供给富农;特等宿舍则需要耗费大量银钱,可以说是专供给世家子弟。
伙食也是一样。
如此,或许有希望达到收支平衡。若是不够,剩下的再由官府贴补。
至于学习内容,大半自然还得是传统的四书五经。
除此以外,通过教育,改变下一代士人的思想也是极其重要的。
当初处死全柔时,凌寒便想到了一条保障人权的主意。
在名义上,他绝口不提百姓与士人是平等的关系,人人平等的言论太过离经叛道。
甚至,如果再有像全柔这样的人质问他,他还会坚决地否定这一点。
但是,在实际中,凌寒会大力发扬荀子的民如水思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他要在书院中专门开设一堂课,其九字要义是: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如果连凌寒本人都不能例外,那么某个士人,纵然是天底下最为强盛的世家中的子弟,又凭什么能够免罪呢?
这句话来源于史记,类似的言论士人们都听过,帝王们也都听过。
但它却从来没有被落实过,也不可能被真正落实。
如今,凌寒便要落实这一点。
其核心思想,仍然打着封建□□的旗号:荀子云,民如水。为了维护朝廷的统治,就必须保证百姓们的权益,让他们可以过上不错的生活。秦朝残暴不仁,才有陈胜吴广起义之祸,大秦帝国瞬间瓦解。反观当下的扬州,百姓们拥有自己的土地,愿意勤奋耕耘,官府也可以获得更多的税收。民富而朝廷富,两全其美,岂不美哉。
无论秦朝覆灭还是扬州此刻的繁荣,当然不仅仅这么简单。
但凌寒会着重强调这一点,以突出善待百姓的重要性。
而其结论便是:真正想要维护一个王朝的统治,那么这个王朝上至君王,下至大小官员,都要尽力尽力维护百姓的权益。肆意欺压百姓的行为,便等同于是在背叛朝廷,想要覆灭朝廷。这便是犯下了类同谋逆的大罪!
当然,如果真的有哪个世家大族子弟犯下这种罪行,凌寒也不可能真的将其直接处死,更不可能株连。
比如陆氏,陆氏一族当前手握话语权的乃是庐江郡守陆康,他不但在扬州极有名望,此前还曾主动向凌寒献出庐江郡,功劳巨大,陆氏子弟陆逊将来也必定会成为朝廷栋梁。
在封建时代,凌寒没办法因为一名百姓的生死,就与这样的世家交恶。
但是,陆氏一族如果想要保下那个犯了罪行的人,就必须为此付出巨额的银钱。
如此一来,他们不至于因此怀恨,其他世家也会心有余悸,轻易不敢作孽。
当一切细节确定好之后,凌寒正式对外放出消息。
与此同时,他传令各郡郡守,命他们接到信件之后,立即开始按照要求修建书院。
吴郡。
郡守盛宪对着手头上的几份竹简,有些发懵。
一份来自长沙王殿下,是命令;一份来自手下,是消息;一份来自郑玄,是书信。
长沙王殿下命令自己在吴郡的各县建立书院,还必须要成立一个“精英班”。
手下传来的消息是,殿下已任命大儒郑玄为书院祭酒,统管扬州所有的书院,避世多年的郑玄欣然领受了这一任命。
至于郑玄,是师徒间的密信。
——鲜有人知,吴郡郡守盛宪曾经就读于大儒郑玄的门下。
在信中,老师希望他能够支持长沙王。
不仅仅是遵从殿下的命令,而是真正将书院一事放到心上。
盛宪默默道:“殿下如此要求,老师如此请求,我除了全力地去做好它,还能有什么选择呢?”
相似的场景,在扬州多地上演。
庐江,陆氏府邸。
陆康拿着两封竹简,将自己的两个孙子,陆尚与陆逊叫到跟前。
长孙陆尚早已过了加冠之龄,平日跟随陆康做事;从孙陆逊尚且年少,堪堪十五岁,却十分聪颖。
陆康吩咐道:“你们二人,仔细瞧瞧这两份竹简。”
二人接过竹简,分别查看。
惊讶过后,他们很快明白了祖父的意思,祖父这是在考校他们。
一盏茶的功夫过后。
陆康问道:“这书院一事,日后会如何发展。你们各自给出结果,说明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