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蒙古军队还没有研制出可以应用于实战的开发弹。他们试制开花弹上的火药引信,不是提前在炮膛里爆炸,就是打出去之后在空中飞行的时候熄火。
像这样的开花炮弹,能成功落地爆炸的还不足五分之一,但是却经常造成炮毁人亡的惨剧。所以蒙古军队里还没装备可以爆炸的开花炮弹,但是钢铁铸成的霰弹却在他们的炮兵部队里有不少储备。
这些霰弹都是由打碎的次品火炮铸铁渣、还有鹅卵石和碎石组成的。一炮打出去之后横飞乱撞,在百米之内杀伤力惊人。这也使得蒙古人对自己的火炮,有一种极其强烈的信心和自豪感。
到目前为止,蒙军对于这种火炮的应用,还是仅限于用它来攻克坚城。因为此时的蒙古大军野战无敌,根本不需要任何武器来帮助他们消灭对方的敌军部队。
而这一次的襄阳和樊城,显然就属于这种难以攻克的坚城。所以托雷在率军前来之际,也带上了七十门这种凶狠之极的火炮,就是打算在攻城不利的时候,用它来砸碎敌军的城墙。
……
与此同时,蒙军的手上还有另外一种叫做火炮的东西……实际上这玩意却跟炮一丁点关系都没有。
这种东西是一种爆炸武器,被蒙军铸成了桶形、圆形、罐形、和覆碗形四种形状,实际上和金国震天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蒙军在一开始就确定了这种火炮是用投石机来投射的,在这一点上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受到了金军的启发。
这些所谓的火炮,个头比人脑袋稍稍大上一圈,是个大概一厘米厚的铸铁壳子。蒙古人在里面塞上火药之后点燃引信,用投石机发射出去,一旦在敌群里爆炸也是威力非凡。
第2722章:城下强敌势如风、杀场无情、新兵满营
不过他们的发明受到了谁的启发,这件事却很难讲。因为在历史上蒙古和元朝,就曾经在没有沈墨的时空里使用过这样的武器。
在后世,有很多人认为蒙古人在西征的时候,已经使用了火炮。就是因为这种爆炸型火炮在记述上并不清楚,所以引起了误会。
历史上曾经详细记录了蒙军使用火炮的经过,这里面有两条都可以清晰的证明,蒙军火炮并不是“身管发射武器”,而是接近于大号火药手榴弹一类的玩意。
其中第一条就是南宋赵与的《辛巳泣蕲录》里面曾经记录,在嘉定十四年(也就是1221年)金兵进攻宋朝的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时,曾将铁火炮打到知府帐前和卧室中。
根据当时的记录,这枚火炮“其声大如霹雳”,一名宋兵被金人“铁火炮所伤,头目面霹碎,不见一半”,这就明显是一种爆炸类武器了。
而另一条则更加直观和准确,就是在数十年后元军攻日本时,也曾使用过铁火炮。当时的东瀛曾经有一个叫竹崎季长的人,亲历过这场战争。
他在自己的作品,一副叫做《蒙古袭来绘词》的画作中,生动的描绘出了当时作战时的情景。这可以说是第一手资料,而且还是配图的。
这幅画上就画了一具呈炸裂状的铁火炮,它放在地上,处于爆炸完只剩下一半的状态。根据画上的描绘和解说,显然这就是元军铸造的覆碗型铁火炮。(上下两个碗扣在一起的形状)
所以在历史上,蒙古军很可能并没掌握身管型火炮的制作技巧。而这种填塞火药扔出去爆炸的空心铁球,因为被蒙元取名为“铁火炮”,所以才会在很多人中间产生了误会。
……
今天在托雷的军中,同样也装备了这样爆炸型的火炮。蒙军连夜造出来的那三十多架投石机,就是用来投掷这种武器的。
再加上蒙军制作好的云梯,还有防备枪弹和霰弹的厚重木墙推车,可以说他们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这时城上的海慕棠将军看到了城下的火炮,也立刻引发了她的极度震惊。
蒙古人试制火药武器的时候,毕竟还是让陆无惧得到了一点风声,并且传回了对这种武器的大致描述。
之前在通州军队的高层中,也曾经做出过敌情通报。像海慕棠这样保密级别的将领,当然得到过蒙军武器研制进展的消息。
可叹的是这次樊城城里正好是新兵满营,火炮数量又是严重不足。偏偏海慕棠在这种情况下,却遭遇了蒙军的新式武器……这让海慕棠将军就觉得冷汗从自己的后背上,不停的往外冒!
还没等到城下的蒙军发出进攻的命令,海慕棠将军立即就让城头上的十二门火炮开火,攻击城下的蒙古大军炮队!
这次城上的火炮全数加入了战斗,而操作这些火炮的,也堪称通州所有炮兵中最顶级的精英。
如今的通州军一方,无论是武器的精良程度上还是人员的素质来讲,都是他们更高一筹。
可是城下的蒙军却因为火炮数量众多,而且还同时具有两种可以集群攻击的远程武器,使得他们用海量的优势拉平了和通州军的差距。
眼看着在樊城以北,这场历史上第一次火炮炮战对射,就要拉开序幕。
这一次的火炮对轰到底鹿死谁手,谁才是那个最终的胜利者?
在这一刻,樊城内外的两位大军将领,同时下达了开炮的命令……
猛然间,樊城内外就听到汉江对岸襄阳城南的虎头峰上,响起了滚滚雷暴一般的手榴弹爆炸声!
--
像这样的开花炮弹,能成功落地爆炸的还不足五分之一,但是却经常造成炮毁人亡的惨剧。所以蒙古军队里还没装备可以爆炸的开花炮弹,但是钢铁铸成的霰弹却在他们的炮兵部队里有不少储备。
这些霰弹都是由打碎的次品火炮铸铁渣、还有鹅卵石和碎石组成的。一炮打出去之后横飞乱撞,在百米之内杀伤力惊人。这也使得蒙古人对自己的火炮,有一种极其强烈的信心和自豪感。
到目前为止,蒙军对于这种火炮的应用,还是仅限于用它来攻克坚城。因为此时的蒙古大军野战无敌,根本不需要任何武器来帮助他们消灭对方的敌军部队。
而这一次的襄阳和樊城,显然就属于这种难以攻克的坚城。所以托雷在率军前来之际,也带上了七十门这种凶狠之极的火炮,就是打算在攻城不利的时候,用它来砸碎敌军的城墙。
……
与此同时,蒙军的手上还有另外一种叫做火炮的东西……实际上这玩意却跟炮一丁点关系都没有。
这种东西是一种爆炸武器,被蒙军铸成了桶形、圆形、罐形、和覆碗形四种形状,实际上和金国震天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蒙军在一开始就确定了这种火炮是用投石机来投射的,在这一点上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受到了金军的启发。
这些所谓的火炮,个头比人脑袋稍稍大上一圈,是个大概一厘米厚的铸铁壳子。蒙古人在里面塞上火药之后点燃引信,用投石机发射出去,一旦在敌群里爆炸也是威力非凡。
第2722章:城下强敌势如风、杀场无情、新兵满营
不过他们的发明受到了谁的启发,这件事却很难讲。因为在历史上蒙古和元朝,就曾经在没有沈墨的时空里使用过这样的武器。
在后世,有很多人认为蒙古人在西征的时候,已经使用了火炮。就是因为这种爆炸型火炮在记述上并不清楚,所以引起了误会。
历史上曾经详细记录了蒙军使用火炮的经过,这里面有两条都可以清晰的证明,蒙军火炮并不是“身管发射武器”,而是接近于大号火药手榴弹一类的玩意。
其中第一条就是南宋赵与的《辛巳泣蕲录》里面曾经记录,在嘉定十四年(也就是1221年)金兵进攻宋朝的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时,曾将铁火炮打到知府帐前和卧室中。
根据当时的记录,这枚火炮“其声大如霹雳”,一名宋兵被金人“铁火炮所伤,头目面霹碎,不见一半”,这就明显是一种爆炸类武器了。
而另一条则更加直观和准确,就是在数十年后元军攻日本时,也曾使用过铁火炮。当时的东瀛曾经有一个叫竹崎季长的人,亲历过这场战争。
他在自己的作品,一副叫做《蒙古袭来绘词》的画作中,生动的描绘出了当时作战时的情景。这可以说是第一手资料,而且还是配图的。
这幅画上就画了一具呈炸裂状的铁火炮,它放在地上,处于爆炸完只剩下一半的状态。根据画上的描绘和解说,显然这就是元军铸造的覆碗型铁火炮。(上下两个碗扣在一起的形状)
所以在历史上,蒙古军很可能并没掌握身管型火炮的制作技巧。而这种填塞火药扔出去爆炸的空心铁球,因为被蒙元取名为“铁火炮”,所以才会在很多人中间产生了误会。
……
今天在托雷的军中,同样也装备了这样爆炸型的火炮。蒙军连夜造出来的那三十多架投石机,就是用来投掷这种武器的。
再加上蒙军制作好的云梯,还有防备枪弹和霰弹的厚重木墙推车,可以说他们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这时城上的海慕棠将军看到了城下的火炮,也立刻引发了她的极度震惊。
蒙古人试制火药武器的时候,毕竟还是让陆无惧得到了一点风声,并且传回了对这种武器的大致描述。
之前在通州军队的高层中,也曾经做出过敌情通报。像海慕棠这样保密级别的将领,当然得到过蒙军武器研制进展的消息。
可叹的是这次樊城城里正好是新兵满营,火炮数量又是严重不足。偏偏海慕棠在这种情况下,却遭遇了蒙军的新式武器……这让海慕棠将军就觉得冷汗从自己的后背上,不停的往外冒!
还没等到城下的蒙军发出进攻的命令,海慕棠将军立即就让城头上的十二门火炮开火,攻击城下的蒙古大军炮队!
这次城上的火炮全数加入了战斗,而操作这些火炮的,也堪称通州所有炮兵中最顶级的精英。
如今的通州军一方,无论是武器的精良程度上还是人员的素质来讲,都是他们更高一筹。
可是城下的蒙军却因为火炮数量众多,而且还同时具有两种可以集群攻击的远程武器,使得他们用海量的优势拉平了和通州军的差距。
眼看着在樊城以北,这场历史上第一次火炮炮战对射,就要拉开序幕。
这一次的火炮对轰到底鹿死谁手,谁才是那个最终的胜利者?
在这一刻,樊城内外的两位大军将领,同时下达了开炮的命令……
猛然间,樊城内外就听到汉江对岸襄阳城南的虎头峰上,响起了滚滚雷暴一般的手榴弹爆炸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