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韫玉被请进文府书房的时候,他一眼就看到了摆在文一沾书桌上的一个微型黄花梨天平架。
这是一件制作得非常精美的木作家具,结构与比例一丝不苟,摆在案头上极有意趣。
天平架底箱以两块木板横放嵌入两厚板足构成,中设抽屉两具。两根方材立柱下端出榫纳入板足,上接横梁,横梁下安横枨,全部沿边起线。立柱两侧精雕螭纹抵夹站牙,立柱上下端卧镶黄铜饰件与横梁和底箱相连,起加固作用。板足与箱面板接合处也卧镶腰码形铜片加固。抽屉脸安铜面页,上设锁销锁鼻,使抽屉能上锁。
文一沾的书桌、书架乃至博古架上摆满了这样精美的玩意儿,但不知道为什么,杜韫玉就是觉得这座黄花梨天平架漂亮极了,看起来比它旁边的紫檀葵瓣式嵌银笔筒还适合摆在文一沾的书桌上。
文一沾注意到杜韫玉的目光,他笑了一下,“杜大人好眼力,这是光启六年,我状元及第时,家严所赠的登科礼。”
杜韫玉其实想问问为什么这文家会送状元郎一个天平架子,但是他今天主要是来道歉的,两人到现在连朋友都算不上,于是他只是笑道,“真是小巧别致啊。”
此时,小厮端上了茶来,文一沾叫住小厮,“给杜大人端盏生姜雪梨汤来。”
杜韫玉一听,忙摆手道,“不必麻烦。”
文一沾道,“不麻烦,知道杜大人是带伤来访,一早就嘱咐人炖上了,搁到现在正好能喝。”文一沾一边说,一边自顾自地拿起茶喝了一口,“我不懂茶,怕端不出好茶来,因此特意准备了这汤,杜大人要是不赏脸喝上一口,可真是辜负了我的一片心意。”
文一沾的功夫做到这份儿上,摆明了是给杜韫玉一个软钉子碰。
偏偏今天杜韫玉是作为理亏的一方,还真不能用硬办法去拔,那小厮端上汤盏来,杜韫玉只能配合地作出欢喜状,一气儿喝了半盏。
文一沾道,“瞧见杜大人喝了这汤,我便安心了。”文一沾又伸手去拿桌上的茶杯,“杜大人送来的礼我已收下,今儿是休沐日……”
杜韫玉立刻伸手按住了文一沾够茶杯的手腕,他知道这叫“端茶送客”,是官场规矩。
一旦文一沾端起茶杯来请他用茶,外头侯着的一名健仆就会高喊一声“送客”,文一沾就会站起身送他走。
杜韫玉道,“我已领了文大人的好意,文大人也要顾一顾我的好情儿才是。”
杜韫玉伤就伤在了手上,文一沾还真不能硬把这只伤痕累累的手拨开,“我如何不顾杜大人的情了?”他悠悠道,“我若不顾杜大人的情,怎会回杜大人的拜帖和礼单,又怎会请杜大人入书房清谈?”
杜韫玉道,“我诚心致歉,文大人也并非心胸狭隘之人,为何却一再闪避?”
文一沾慢慢地抽回了手,不再去碰桌上的茶杯,“我与杜大人私交甚少,杜大人怎知我的脾性?”
杜韫玉往后微微一靠,伸手一指桌上剩下的半盏汤羹,“就凭这生姜雪梨汤。”
文一沾“哦”了一声,笑道,“这难道还有什么说法吗?”
杜韫玉道,“《本草衍义补遗》中载,‘梨者,利也,其性下行流利也’;‘姜,辛温,俱轻,阳也’。《本草经注》中又载,‘梨种殊多,并皆冷利,多食损人,故俗人谓之快果’。两物同煮,以姜之阳辛克梨之冷损,岂非‘轻利’之义?”
文一沾道,“杜大人真是博学广知,一盏寻常的汤羹也能解出‘轻利’二字来。”他的面色微微柔和了一点,“我却只知生姜活血,雪梨清燥,于杜大人的伤势颇有益处。”
杜韫玉道,“有道是,‘见微知著,睹始知终’,虽只是一盏汤羹,但足可见文大人的为人了。”他的身体又往前倾了倾,“文大人最是秉公守道,可那日在制勘院中时,为何却对那二人退避三舍?”
文一沾没回答这个问题,只是把那盏汤再往杜韫玉那儿推了推,“既然是好东西,杜大人就再多喝一口罢。”
杜韫玉没喝,他继续说道,“那日的事,我细想过不止一回,总觉得有一节极不寻常。”
文一沾微笑,“依我说,最不寻常的那一节,就是像杜大人这样温文尔雅的人,能跑到含光门街上如同一个地痞流氓一般破口大骂。”
杜韫玉道,“看来文大人是不想议论那日的事了。”
文一沾道,“圣上特宥了杜大人,不再对上邶州一案再行勘问,便是不愿再提,我在翰林学士院供职,自然秉承上意。”他顿了顿,“杜大人虽受周太师提拔,可大理寺并不隶属中书省,杜大人也须体察上意才好啊。”
杜韫玉道,“圣上以为此事因朋党相争而起,可……”
文一沾打断道,“无论因何而起,对朝廷命官无诏动刑,就是有违公道,杜大人方才还说我最是秉公守道,此刻为何又以‘朋党’一说试探于我?”
杜韫玉闭了口,他伸手拿起那碗生姜雪梨汤,喝完了剩下的半盏,接着搁下碗,道,“时候不早了。”
文一沾点头示意,“代我向令正问一声安,可惜拙荆尚在琅州,不能赴约,倒辜负她的美意了。”
杜韫玉点头点了一半,突然道,“文大人是何时娶的亲?”
文一沾一怔,下意识答道,“光启三年。”他看了杜韫玉一眼,“杜大人难道是要去户部供职了?”
杜韫玉笑了笑,道,“有道是,‘天上麒麟子,人间状元郎’,我只是在想,究竟是怎样的女子才能与文大人相配?”
文一沾道,“琅州不比定襄民风开放,娶亲自然是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杜韫玉道,“令荆果真好福气,文大人娶亲之时,尚未得寸许功名,文大人若到如今再娶,恐怕也难再成此段佳缘罢。”
文一沾意识到杜韫玉是在套他妻子的底细,于是只道,“《礼记》有云‘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杜大人方才还夸我‘轻利’,这会儿怎就让我作那‘负义’之徒?”
杜韫玉微微一笑,“只是感叹一二,文大人切莫放在心上。”
说罢,他便站起身来告了辞,文一沾送杜韫玉一直送到了门口,看着他上轿的背影,皱起了眉。
这是一件制作得非常精美的木作家具,结构与比例一丝不苟,摆在案头上极有意趣。
天平架底箱以两块木板横放嵌入两厚板足构成,中设抽屉两具。两根方材立柱下端出榫纳入板足,上接横梁,横梁下安横枨,全部沿边起线。立柱两侧精雕螭纹抵夹站牙,立柱上下端卧镶黄铜饰件与横梁和底箱相连,起加固作用。板足与箱面板接合处也卧镶腰码形铜片加固。抽屉脸安铜面页,上设锁销锁鼻,使抽屉能上锁。
文一沾的书桌、书架乃至博古架上摆满了这样精美的玩意儿,但不知道为什么,杜韫玉就是觉得这座黄花梨天平架漂亮极了,看起来比它旁边的紫檀葵瓣式嵌银笔筒还适合摆在文一沾的书桌上。
文一沾注意到杜韫玉的目光,他笑了一下,“杜大人好眼力,这是光启六年,我状元及第时,家严所赠的登科礼。”
杜韫玉其实想问问为什么这文家会送状元郎一个天平架子,但是他今天主要是来道歉的,两人到现在连朋友都算不上,于是他只是笑道,“真是小巧别致啊。”
此时,小厮端上了茶来,文一沾叫住小厮,“给杜大人端盏生姜雪梨汤来。”
杜韫玉一听,忙摆手道,“不必麻烦。”
文一沾道,“不麻烦,知道杜大人是带伤来访,一早就嘱咐人炖上了,搁到现在正好能喝。”文一沾一边说,一边自顾自地拿起茶喝了一口,“我不懂茶,怕端不出好茶来,因此特意准备了这汤,杜大人要是不赏脸喝上一口,可真是辜负了我的一片心意。”
文一沾的功夫做到这份儿上,摆明了是给杜韫玉一个软钉子碰。
偏偏今天杜韫玉是作为理亏的一方,还真不能用硬办法去拔,那小厮端上汤盏来,杜韫玉只能配合地作出欢喜状,一气儿喝了半盏。
文一沾道,“瞧见杜大人喝了这汤,我便安心了。”文一沾又伸手去拿桌上的茶杯,“杜大人送来的礼我已收下,今儿是休沐日……”
杜韫玉立刻伸手按住了文一沾够茶杯的手腕,他知道这叫“端茶送客”,是官场规矩。
一旦文一沾端起茶杯来请他用茶,外头侯着的一名健仆就会高喊一声“送客”,文一沾就会站起身送他走。
杜韫玉道,“我已领了文大人的好意,文大人也要顾一顾我的好情儿才是。”
杜韫玉伤就伤在了手上,文一沾还真不能硬把这只伤痕累累的手拨开,“我如何不顾杜大人的情了?”他悠悠道,“我若不顾杜大人的情,怎会回杜大人的拜帖和礼单,又怎会请杜大人入书房清谈?”
杜韫玉道,“我诚心致歉,文大人也并非心胸狭隘之人,为何却一再闪避?”
文一沾慢慢地抽回了手,不再去碰桌上的茶杯,“我与杜大人私交甚少,杜大人怎知我的脾性?”
杜韫玉往后微微一靠,伸手一指桌上剩下的半盏汤羹,“就凭这生姜雪梨汤。”
文一沾“哦”了一声,笑道,“这难道还有什么说法吗?”
杜韫玉道,“《本草衍义补遗》中载,‘梨者,利也,其性下行流利也’;‘姜,辛温,俱轻,阳也’。《本草经注》中又载,‘梨种殊多,并皆冷利,多食损人,故俗人谓之快果’。两物同煮,以姜之阳辛克梨之冷损,岂非‘轻利’之义?”
文一沾道,“杜大人真是博学广知,一盏寻常的汤羹也能解出‘轻利’二字来。”他的面色微微柔和了一点,“我却只知生姜活血,雪梨清燥,于杜大人的伤势颇有益处。”
杜韫玉道,“有道是,‘见微知著,睹始知终’,虽只是一盏汤羹,但足可见文大人的为人了。”他的身体又往前倾了倾,“文大人最是秉公守道,可那日在制勘院中时,为何却对那二人退避三舍?”
文一沾没回答这个问题,只是把那盏汤再往杜韫玉那儿推了推,“既然是好东西,杜大人就再多喝一口罢。”
杜韫玉没喝,他继续说道,“那日的事,我细想过不止一回,总觉得有一节极不寻常。”
文一沾微笑,“依我说,最不寻常的那一节,就是像杜大人这样温文尔雅的人,能跑到含光门街上如同一个地痞流氓一般破口大骂。”
杜韫玉道,“看来文大人是不想议论那日的事了。”
文一沾道,“圣上特宥了杜大人,不再对上邶州一案再行勘问,便是不愿再提,我在翰林学士院供职,自然秉承上意。”他顿了顿,“杜大人虽受周太师提拔,可大理寺并不隶属中书省,杜大人也须体察上意才好啊。”
杜韫玉道,“圣上以为此事因朋党相争而起,可……”
文一沾打断道,“无论因何而起,对朝廷命官无诏动刑,就是有违公道,杜大人方才还说我最是秉公守道,此刻为何又以‘朋党’一说试探于我?”
杜韫玉闭了口,他伸手拿起那碗生姜雪梨汤,喝完了剩下的半盏,接着搁下碗,道,“时候不早了。”
文一沾点头示意,“代我向令正问一声安,可惜拙荆尚在琅州,不能赴约,倒辜负她的美意了。”
杜韫玉点头点了一半,突然道,“文大人是何时娶的亲?”
文一沾一怔,下意识答道,“光启三年。”他看了杜韫玉一眼,“杜大人难道是要去户部供职了?”
杜韫玉笑了笑,道,“有道是,‘天上麒麟子,人间状元郎’,我只是在想,究竟是怎样的女子才能与文大人相配?”
文一沾道,“琅州不比定襄民风开放,娶亲自然是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杜韫玉道,“令荆果真好福气,文大人娶亲之时,尚未得寸许功名,文大人若到如今再娶,恐怕也难再成此段佳缘罢。”
文一沾意识到杜韫玉是在套他妻子的底细,于是只道,“《礼记》有云‘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杜大人方才还夸我‘轻利’,这会儿怎就让我作那‘负义’之徒?”
杜韫玉微微一笑,“只是感叹一二,文大人切莫放在心上。”
说罢,他便站起身来告了辞,文一沾送杜韫玉一直送到了门口,看着他上轿的背影,皱起了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