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河北东路五万禁军全军覆没,身为大统帅的国舅爷向郊倒是因为尸山的掩护毫发无伤。
在得知家主被金军俘虏之后,向家耗费巨资赎人,向郊这才得以在漠北之战结束半月之后安全返回汴京城。
出征时意气风发,数万将士常伴左右,回归时唉声叹气,身边除了一些侥幸存活的伤兵残将,也只剩下数百名当日留手军营的马昭部亲卫。
不敢从正北门京城,只能走偏门的向郊灰头土脸,根本不敢与熟识之人照面,只可惜自战报传回京城的那一刻起,他那败军之将的名声已然传遍了整个京师。
若是换作宋军屡战屡败的数年之前,漠北之战虽也算是惨败,百姓们却早已以习为常,大多会以一句“胜败乃兵家常事”一句替朝廷开脱,之后便是一笑了之。朝廷战败本就是家常便饭,所谓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生逢乱世,过好自己的日子已属万幸之事,至于其他,只当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如今的局面却截然不同了。
自熙宁元年以来,宋军一改以往的作战风貌,对外屡战屡捷,击退西夏、收复幽州、更是两次打得倭国水师溃不成军。可以说这五年来宋军无一败绩,朝廷强势,百姓自然与有荣焉,更是对自己的军队充满信心,向郊的这一次兵败,便直接被钉上了大宋战争史的耻辱柱,即便身为天圣党党首,为整个大宋的农户免去数年的佃租,只怕也洗刷不清这一战为他带来的负面影响了。
国舅爷向郊垂头丧气返回府邸,回鹘公主盖娅也在同一时刻抵达汴京城。心急如焚的她只在驿馆稍作休息,经过一番梳妆打扮掩盖掉身上的风尘与疲倦,再走出驿馆之时,已是容光焕发的异国贵族。
她需要即刻赶往鸿胪寺,请求大宋出兵驰援高昌,车队还未入城,便听说了河北东路禁军讨伐女真族结果全军覆没的消息,盖娅的心下猛地一沉,暗自道了一声不妙。
高昌沦陷,敌军兵力至少在四十万,放眼整个疆域,也只有中原的宋国有能力与之一战,本以为以整个回鹘的归顺为交换条件恳求大宋皇帝出兵,却不想碰上了宋军讨伐女真族失败,面对如此奇耻大辱,大宋皇帝必然需要为自己讨回颜面而大举进攻女真,又如何会出兵驰援小小的高昌城?
虽然盖娅早已预料到了结局,鸿胪寺官员在听闻她的来意之后便选择避而不见,这样的结果依旧令盖娅有一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无奈。
看着公主的脸色阴沉,随行的回鹘使官也不敢乱动,只是小声地询问他们将何去何从。
盖娅一声苦笑,高昌失守,自己的父亲生死不明,虽有驻军坚守伊州,却也只是强弩之末,掀不起什么风浪,自盛唐分崩离析以来,自己的祖先苦心经营了百年的基业,终于在自己的手中毁于一旦,一时间,盖娅泛起一丝透心凉一般的绝望,更加不知自己的前路到底在何方了。
鸿胪寺招待外宾的茶水实在难喝,自己已经坐着喝了三壶,依旧没有人上前招呼,至于刚刚接待自己的那位官员,在匆匆离去之后便再未出现,也怪自己因为太过心急而失了分寸,她应该要求面见大宋皇帝,将发生在高昌的剧变相告,或许会引起对方的警觉而有所动作。
大宋虽与回鹘相隔甚远,当中还有一个西夏,但她却知道攻陷高昌的那帮悍匪,其目标绝非仅仅一座高昌城,他们所带来的战火必定会向东延伸,等到将西夏踏平,下一个受害者,便是大宋。
只可惜因为刚刚自己的脱口而出,大宋直接拒绝了自己的请求,她根本没有面圣的机会,念及此处,盖娅一阵心灰意冷。
罢了,既然注定要被毁灭,那便让毁灭来的更加彻底一些吧,只是一个转念,这位回鹘公主倒希望那些土匪能够加快东侵的步伐了。
在侍者换上第四壶茶水时,盖娅猛地从椅子上站起身,也不给身后的属下任何的动作,自行出了鸿胪寺的会客大厅出门登车。
“公主,我们接下来去往何处求援?”
面对属下的小心询问,盖娅公主显得极为心烦,她反问了一句:“你久居大宋,可识得能够不经过大宋皇帝便能调动禁军之人?”
似乎未曾听出公主话中的讽刺,这位回鹘使官竟真的冥思苦想起来:“据微臣所知,如今的大宋军权由丞相王安石把持,只不过他正忙于变法,对外界的战事倒是并不上心,此前女真族对大宋出言不敬,更是屠杀大宋使团,这位丞相也选择忍气吞声,反倒是国舅爷向郊在皇帝面前极力自荐,这才获得了河北东路禁军的指挥权,结果……”
“那不就是了?”盖娅斜了这位使官一眼冷哼一声,“若是你能够为我与这位掌握大宋军权的丞相大人做一个引荐,我让你做我回鹘的丞相。”
使官讪讪一笑,将自己的腰弯的再低一些:“微臣自然是不认识这位权倾朝野的王相爷的,但是微臣却知道,这位相爷能够在大宋混的风生水起,除去大宋皇帝的赏识之外,渝西节度使唐钰也是居功至伟。”
盖娅皱了皱自己的柳叶秀眉:“那又如何?”
唐钰是王安石手中的最强王牌,这一点本就不是什么秘密,而是街知巷闻之事。
“难道说……你能联系上唐钰?”
听了公主的询问,使官的笑容越发苦涩:“那个……微臣哪有那样的人脉。”微微顿了顿,见盖娅脸色未变,这才再次开口说道,“公主久居高昌,自然不知这唐钰的厉害,微臣可是听说,唐钰手中有一种战争利器唤作掌心雷,乃当世火器之最,杀人直如砍瓜切菜,自熙宁元年以来,大宋所有的胜仗均是由此人所指挥,即便是与西夏的那一战,同样也是掌心雷建功。”
对于唐钰那大宋战神的名号,这位常驻大宋的回鹘使官可是知之甚详的。
在得知家主被金军俘虏之后,向家耗费巨资赎人,向郊这才得以在漠北之战结束半月之后安全返回汴京城。
出征时意气风发,数万将士常伴左右,回归时唉声叹气,身边除了一些侥幸存活的伤兵残将,也只剩下数百名当日留手军营的马昭部亲卫。
不敢从正北门京城,只能走偏门的向郊灰头土脸,根本不敢与熟识之人照面,只可惜自战报传回京城的那一刻起,他那败军之将的名声已然传遍了整个京师。
若是换作宋军屡战屡败的数年之前,漠北之战虽也算是惨败,百姓们却早已以习为常,大多会以一句“胜败乃兵家常事”一句替朝廷开脱,之后便是一笑了之。朝廷战败本就是家常便饭,所谓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生逢乱世,过好自己的日子已属万幸之事,至于其他,只当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如今的局面却截然不同了。
自熙宁元年以来,宋军一改以往的作战风貌,对外屡战屡捷,击退西夏、收复幽州、更是两次打得倭国水师溃不成军。可以说这五年来宋军无一败绩,朝廷强势,百姓自然与有荣焉,更是对自己的军队充满信心,向郊的这一次兵败,便直接被钉上了大宋战争史的耻辱柱,即便身为天圣党党首,为整个大宋的农户免去数年的佃租,只怕也洗刷不清这一战为他带来的负面影响了。
国舅爷向郊垂头丧气返回府邸,回鹘公主盖娅也在同一时刻抵达汴京城。心急如焚的她只在驿馆稍作休息,经过一番梳妆打扮掩盖掉身上的风尘与疲倦,再走出驿馆之时,已是容光焕发的异国贵族。
她需要即刻赶往鸿胪寺,请求大宋出兵驰援高昌,车队还未入城,便听说了河北东路禁军讨伐女真族结果全军覆没的消息,盖娅的心下猛地一沉,暗自道了一声不妙。
高昌沦陷,敌军兵力至少在四十万,放眼整个疆域,也只有中原的宋国有能力与之一战,本以为以整个回鹘的归顺为交换条件恳求大宋皇帝出兵,却不想碰上了宋军讨伐女真族失败,面对如此奇耻大辱,大宋皇帝必然需要为自己讨回颜面而大举进攻女真,又如何会出兵驰援小小的高昌城?
虽然盖娅早已预料到了结局,鸿胪寺官员在听闻她的来意之后便选择避而不见,这样的结果依旧令盖娅有一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无奈。
看着公主的脸色阴沉,随行的回鹘使官也不敢乱动,只是小声地询问他们将何去何从。
盖娅一声苦笑,高昌失守,自己的父亲生死不明,虽有驻军坚守伊州,却也只是强弩之末,掀不起什么风浪,自盛唐分崩离析以来,自己的祖先苦心经营了百年的基业,终于在自己的手中毁于一旦,一时间,盖娅泛起一丝透心凉一般的绝望,更加不知自己的前路到底在何方了。
鸿胪寺招待外宾的茶水实在难喝,自己已经坐着喝了三壶,依旧没有人上前招呼,至于刚刚接待自己的那位官员,在匆匆离去之后便再未出现,也怪自己因为太过心急而失了分寸,她应该要求面见大宋皇帝,将发生在高昌的剧变相告,或许会引起对方的警觉而有所动作。
大宋虽与回鹘相隔甚远,当中还有一个西夏,但她却知道攻陷高昌的那帮悍匪,其目标绝非仅仅一座高昌城,他们所带来的战火必定会向东延伸,等到将西夏踏平,下一个受害者,便是大宋。
只可惜因为刚刚自己的脱口而出,大宋直接拒绝了自己的请求,她根本没有面圣的机会,念及此处,盖娅一阵心灰意冷。
罢了,既然注定要被毁灭,那便让毁灭来的更加彻底一些吧,只是一个转念,这位回鹘公主倒希望那些土匪能够加快东侵的步伐了。
在侍者换上第四壶茶水时,盖娅猛地从椅子上站起身,也不给身后的属下任何的动作,自行出了鸿胪寺的会客大厅出门登车。
“公主,我们接下来去往何处求援?”
面对属下的小心询问,盖娅公主显得极为心烦,她反问了一句:“你久居大宋,可识得能够不经过大宋皇帝便能调动禁军之人?”
似乎未曾听出公主话中的讽刺,这位回鹘使官竟真的冥思苦想起来:“据微臣所知,如今的大宋军权由丞相王安石把持,只不过他正忙于变法,对外界的战事倒是并不上心,此前女真族对大宋出言不敬,更是屠杀大宋使团,这位丞相也选择忍气吞声,反倒是国舅爷向郊在皇帝面前极力自荐,这才获得了河北东路禁军的指挥权,结果……”
“那不就是了?”盖娅斜了这位使官一眼冷哼一声,“若是你能够为我与这位掌握大宋军权的丞相大人做一个引荐,我让你做我回鹘的丞相。”
使官讪讪一笑,将自己的腰弯的再低一些:“微臣自然是不认识这位权倾朝野的王相爷的,但是微臣却知道,这位相爷能够在大宋混的风生水起,除去大宋皇帝的赏识之外,渝西节度使唐钰也是居功至伟。”
盖娅皱了皱自己的柳叶秀眉:“那又如何?”
唐钰是王安石手中的最强王牌,这一点本就不是什么秘密,而是街知巷闻之事。
“难道说……你能联系上唐钰?”
听了公主的询问,使官的笑容越发苦涩:“那个……微臣哪有那样的人脉。”微微顿了顿,见盖娅脸色未变,这才再次开口说道,“公主久居高昌,自然不知这唐钰的厉害,微臣可是听说,唐钰手中有一种战争利器唤作掌心雷,乃当世火器之最,杀人直如砍瓜切菜,自熙宁元年以来,大宋所有的胜仗均是由此人所指挥,即便是与西夏的那一战,同样也是掌心雷建功。”
对于唐钰那大宋战神的名号,这位常驻大宋的回鹘使官可是知之甚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