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页
女人之间的恩怨总比爷们要深刻并且长久得多。
先皇的女人有些殉葬,有些死了,如今后宫里还余下三位,孝惠太后为一,皇考端顺妃为二,皇考淑惠妃为三。她们都是六十多高寿,整日念佛经修身养性,几个老姐妹偶尔聚在一起闲聊几句,宫里的宴会倒不怎么参加了。别看她们如此淡薄,若是得知董鄂氏还有一魂在人间,并且借了德嫔乌雅氏的身体住进去,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康熙想着这事他来解决就好,不能把后宫这么多大人物牵扯进去,否则就是新一轮的血雨腥风。他琢磨过后觉得,让对方轻松的死也太便宜了,还是尝尝从天上跌落到地下,滚得满身泥泞,被旁人鄙夷嘲笑的滋味这恐怕是他能加诸给董鄂氏最大的痛苦。德嫔是自作孽,轻信邪道士说的话,以为真能返老还童青春永驻,现在好了,报应来了。之前还为十四考虑,加上这样一层恩怨他就顾不了那么多了,身为阿哥,要好好长到成年就要禁受不少挫折,这都承受不了也不会有什么出息。
看看老四,幼时跟着表妹,二十八年表妹走后他又回到生母跟前。后宫里有各式各样的女人,乌雅氏算是一种类型的代表,在外头装得温柔贤惠端庄得体,私下里什么都做得出来。她是个恩怨不分的,后宫妃嫔相互不睦再正常不过,她从前在表妹宫里伺候,后来翻身做主子,自然就不愿想起这些屈辱的过去,她们之间相互看不惯是理所当然的,就这点,康熙没有要追究的意思,唯一的错处就是她将仇怨牵连到了胤禛身上。
老四抱给表妹养的时候还是个奶娃娃,根本不知道什么,后来长大些也没人告诉他前因后果,在坚信自己是皇贵妃亲儿子这个前提下,他对踩着自家额娘的脸面爬床上位的乌雅氏有好感才怪了,胤禛本就是重规矩之人。
无论怎么看,这事都怪不着老四,乌雅氏却将账一笔笔算在他身上,十三年了,她就没做过让老四心里熨帖的事。养母死得早,生母又不疼爱,一路过来胤禛走得太辛苦,他都能活得好好地,老十四就不行?
帝王心是最飘忽不定的,今日宠信你,明日打你下天牢也有可能,康熙虽然没到这份上,也差不多了。宫里头酝酿的惊天的阴谋,胤禛和胤禟也明白了两件事:
首先,他辨过永和宫正殿之气,事情同德嫔的确不相干。
其次,皇阿玛那道圣旨不是为德嫔洗白,他有后招。
这是从贾赦的回复之中提取的有用信息,其实也没明说,隐晦的暗示而已。得知此事以后,两人将消息反馈回去,他们没说皇阿玛酝酿了阴谋,只说事情还没了结,恐会再生事端,让她们切不可插手,坐山观虎斗。都是聪明人,还有什么不明白的,两位娘娘就消停下来,小佟佳氏继续关怀贾元春,同时建立自个儿在后宫的势力,与佟家埋伏的暗线接头。宜妃则是积极的同惠妃以及荣妃联络感情,别看她这么能蹦跶,在后宫里头仇恨值真没有乌雅氏高,原因有很多,首先,她膝下二子的竞争力没有老四和老十四强,尤其老九,他的确是有钱,却是皇家的笑料,身为皇子自甘堕落做商人,简直闻所未闻。
撇开子嗣问题不谈,德嫔乌雅氏上位的手段太龌龊,这让满洲卓姓大族出身通过选秀入宫的贵女很不齿,贱人也敢凌驾于她们之上,这年多年的怨气总算是有地方发泄了。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野鸡永远也别想做凤凰。
宜妃也没挑拨离间,她就是带头回忆过去而已,现如今这三妃是前后脚进宫的,最多就差了三年而已,她们有不少的共同语言。
还记得刚入宫的时候,太子还没出生,孝诚皇后尚在,那时的后宫同现在相比可安静多了,姐妹虽然不多,相处还算和睦,不像现在第一批进宫的都是满洲贵女,身份高贵,又有元后领导,虽然暗地里也较劲,风气的确比现在正很多。
是了,孝诚皇后是十三年去的,孝昭皇后十六年封后,半年之后就薨了,孝懿皇后是二十八年这些都是咱们姐妹亲身经历过的,万岁爷对她们那才是情深意重,与那跳梁小丑不同。
依本宫看,不就是乌雅氏搞出来的幺蛾子,宫女上位的为卓姓大族所不齿,往上吃不开那就笼络底下那些密嫔王氏就是靠着她才走到今天。那时候两任皇后都去了,佟佳姐姐因为过度悲伤,身子骨有些不利索,万岁爷原本是去看她的,就中了贱人的奸计,竟然做出背主之事这种腌臜事要是敢出现在我宫里,呵呵,拖出去喂狗都是便宜她。若不是乌雅氏助长了底下那些的气焰,宫里头能乱成这样?
在宫里摸爬滚打三十年的女人,嘴皮子那叫一个利索,在康熙跟前她们能不重样的说甜蜜话,嫌弃别人的时候也是头头是道,听起来好像真是那样。须知,康熙早年的时候后宫里还有太皇太后孝庄坐镇,皇后基本也是摆设,有什么事都得请示她,在这个大前提下,荣妃都能连失四子,后宫能有多干净?
混到她们这份上,前尘旧事藏在心里就好,三任皇后再怎么不好也不是随意给人揉捏作践的,有句话叫死者为大,说得更简单点,活人是斗不过死人的。甭管是孝诚、孝昭还是孝懿,都犯过错,都有污点,她们最成功的就是死得早,让万岁爷记得的永远是她们年轻美丽的模样,一年又一年,那些缺点也都发酵出甜蜜的味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三任皇后里头,尤其孝诚分量最重,她是原配,与万岁爷少年夫妻,相互扶持着走过一段很艰难的时期,当时的朝廷与现在不同,四位辅政大臣把持朝政,在康熙这边就是走个过场而已,有事直接找太皇太后商量的,可想而知,一直鼓励支持康熙,看着他走向亲政,还在生产的时候为保儿子牺牲自己的赫舍里氏在他心中是怎样的地位。
--
先皇的女人有些殉葬,有些死了,如今后宫里还余下三位,孝惠太后为一,皇考端顺妃为二,皇考淑惠妃为三。她们都是六十多高寿,整日念佛经修身养性,几个老姐妹偶尔聚在一起闲聊几句,宫里的宴会倒不怎么参加了。别看她们如此淡薄,若是得知董鄂氏还有一魂在人间,并且借了德嫔乌雅氏的身体住进去,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康熙想着这事他来解决就好,不能把后宫这么多大人物牵扯进去,否则就是新一轮的血雨腥风。他琢磨过后觉得,让对方轻松的死也太便宜了,还是尝尝从天上跌落到地下,滚得满身泥泞,被旁人鄙夷嘲笑的滋味这恐怕是他能加诸给董鄂氏最大的痛苦。德嫔是自作孽,轻信邪道士说的话,以为真能返老还童青春永驻,现在好了,报应来了。之前还为十四考虑,加上这样一层恩怨他就顾不了那么多了,身为阿哥,要好好长到成年就要禁受不少挫折,这都承受不了也不会有什么出息。
看看老四,幼时跟着表妹,二十八年表妹走后他又回到生母跟前。后宫里有各式各样的女人,乌雅氏算是一种类型的代表,在外头装得温柔贤惠端庄得体,私下里什么都做得出来。她是个恩怨不分的,后宫妃嫔相互不睦再正常不过,她从前在表妹宫里伺候,后来翻身做主子,自然就不愿想起这些屈辱的过去,她们之间相互看不惯是理所当然的,就这点,康熙没有要追究的意思,唯一的错处就是她将仇怨牵连到了胤禛身上。
老四抱给表妹养的时候还是个奶娃娃,根本不知道什么,后来长大些也没人告诉他前因后果,在坚信自己是皇贵妃亲儿子这个前提下,他对踩着自家额娘的脸面爬床上位的乌雅氏有好感才怪了,胤禛本就是重规矩之人。
无论怎么看,这事都怪不着老四,乌雅氏却将账一笔笔算在他身上,十三年了,她就没做过让老四心里熨帖的事。养母死得早,生母又不疼爱,一路过来胤禛走得太辛苦,他都能活得好好地,老十四就不行?
帝王心是最飘忽不定的,今日宠信你,明日打你下天牢也有可能,康熙虽然没到这份上,也差不多了。宫里头酝酿的惊天的阴谋,胤禛和胤禟也明白了两件事:
首先,他辨过永和宫正殿之气,事情同德嫔的确不相干。
其次,皇阿玛那道圣旨不是为德嫔洗白,他有后招。
这是从贾赦的回复之中提取的有用信息,其实也没明说,隐晦的暗示而已。得知此事以后,两人将消息反馈回去,他们没说皇阿玛酝酿了阴谋,只说事情还没了结,恐会再生事端,让她们切不可插手,坐山观虎斗。都是聪明人,还有什么不明白的,两位娘娘就消停下来,小佟佳氏继续关怀贾元春,同时建立自个儿在后宫的势力,与佟家埋伏的暗线接头。宜妃则是积极的同惠妃以及荣妃联络感情,别看她这么能蹦跶,在后宫里头仇恨值真没有乌雅氏高,原因有很多,首先,她膝下二子的竞争力没有老四和老十四强,尤其老九,他的确是有钱,却是皇家的笑料,身为皇子自甘堕落做商人,简直闻所未闻。
撇开子嗣问题不谈,德嫔乌雅氏上位的手段太龌龊,这让满洲卓姓大族出身通过选秀入宫的贵女很不齿,贱人也敢凌驾于她们之上,这年多年的怨气总算是有地方发泄了。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野鸡永远也别想做凤凰。
宜妃也没挑拨离间,她就是带头回忆过去而已,现如今这三妃是前后脚进宫的,最多就差了三年而已,她们有不少的共同语言。
还记得刚入宫的时候,太子还没出生,孝诚皇后尚在,那时的后宫同现在相比可安静多了,姐妹虽然不多,相处还算和睦,不像现在第一批进宫的都是满洲贵女,身份高贵,又有元后领导,虽然暗地里也较劲,风气的确比现在正很多。
是了,孝诚皇后是十三年去的,孝昭皇后十六年封后,半年之后就薨了,孝懿皇后是二十八年这些都是咱们姐妹亲身经历过的,万岁爷对她们那才是情深意重,与那跳梁小丑不同。
依本宫看,不就是乌雅氏搞出来的幺蛾子,宫女上位的为卓姓大族所不齿,往上吃不开那就笼络底下那些密嫔王氏就是靠着她才走到今天。那时候两任皇后都去了,佟佳姐姐因为过度悲伤,身子骨有些不利索,万岁爷原本是去看她的,就中了贱人的奸计,竟然做出背主之事这种腌臜事要是敢出现在我宫里,呵呵,拖出去喂狗都是便宜她。若不是乌雅氏助长了底下那些的气焰,宫里头能乱成这样?
在宫里摸爬滚打三十年的女人,嘴皮子那叫一个利索,在康熙跟前她们能不重样的说甜蜜话,嫌弃别人的时候也是头头是道,听起来好像真是那样。须知,康熙早年的时候后宫里还有太皇太后孝庄坐镇,皇后基本也是摆设,有什么事都得请示她,在这个大前提下,荣妃都能连失四子,后宫能有多干净?
混到她们这份上,前尘旧事藏在心里就好,三任皇后再怎么不好也不是随意给人揉捏作践的,有句话叫死者为大,说得更简单点,活人是斗不过死人的。甭管是孝诚、孝昭还是孝懿,都犯过错,都有污点,她们最成功的就是死得早,让万岁爷记得的永远是她们年轻美丽的模样,一年又一年,那些缺点也都发酵出甜蜜的味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三任皇后里头,尤其孝诚分量最重,她是原配,与万岁爷少年夫妻,相互扶持着走过一段很艰难的时期,当时的朝廷与现在不同,四位辅政大臣把持朝政,在康熙这边就是走个过场而已,有事直接找太皇太后商量的,可想而知,一直鼓励支持康熙,看着他走向亲政,还在生产的时候为保儿子牺牲自己的赫舍里氏在他心中是怎样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