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事堂和枢密院,乃至六部百官,意见一致。
调动岳州的两路大军迅速北上,阻击金军,保卫川陕、荆襄。
枢密使赵鼎意见:“徐驸马与岳将军兵分两路,一个西进蜀中,一个北上荆襄,刻不容缓。”
那么谁西进,谁北上呢?
如果公允而论,并无所谓,两位将军只要分工协作就好。
但两位统帅身份不同,有一个是当朝驸马。
两处地方也不相同,蜀道难,自古众所周知,川陕之地作战无疑更为艰辛。
而且其中还牵涉到一些君臣心照不宣,却难以摆上台面,宣之于口的问题。
所以如何分配,当真不好安排,至少朝臣们不好轻易发言。
见枢密院不知声,新任参知政事秦桧道:“官家,有道是扬长避短,人尽其才,岳将军出身汤阴,且曾在京西路军中任职,对荆襄中原地区颇为熟悉。
徐驸马是关中人,对川陕地形气候更为熟悉,故臣建议由徐驸马率部西进蜀中,沿古道北上支援张浚。
岳将军直接北上江夏、襄阳,阻击粘罕、兀术所部。”
且不论秦桧的建议是何居心,是否属秉公直言,至少他的言辞有根有据,也算合乎情理。
挑不出错,没有理由反对,僵持之际,支持似是顺理成章。
于是乎,百官纷纷附议赞同。
从赵构的角度而言,自家妹夫是否吃亏并不重要,要紧的是抵抗金兵,保住江山社稷,让自己,让朝廷安心。
秦桧所言有理,政事堂和枢密院不反对的情况下,赵构欣然应允。
在调兵平叛之前,荆湖平叛大胜,该有的封赏不能少。
犒赏三军,论功行赏是应有之理。
徐还、岳飞二人作为主帅,功劳无疑最大,两人本来也都是郡公,功勋卓著,且立即要委以重任,肩负重大使命。
故而朝廷不吝赏赐,册封徐还为秦国公、岳飞为鄂国公。
麾下诸将依据功劳大小,依次封赏,其中以张宪、岳翻两人为首,牛皋、李彦先次之。
甚至连杨再兴这等投诚的叛将,也因及时倒戈,助力官军绞杀叛军而得封官爵,只是相对低微。
随封赏诏书一并送去岳州的则是调令,命徐还率部西进蜀中,驰援陕西路;岳飞北上襄阳,抵御金军。
这个结果最终确定之时,秦桧嘴角露出了一丝得意神色。
金军出动了,虽然比预料的晚一些,也失去了在荆湖南北夹击徐还、岳飞良机。
但终究算是来了,成功阻挠徐还回临安,还将他弄到了偏远的巴蜀之地。
秦桧殷切期望,并在一定程度上认定徐还有去无回。
虽然大宋上下将其吹嘘为“战神”,秦桧却不以为然。
去岁在黄天荡和楚州之战,很大程度是借助水军之利,以及地利优势;洞庭湖平叛也是如此。
但川陕之地却是正经的山地野战,此乃金军长处,徐还短处。
完颜宗辅与完颜娄室等悍将倾巢而出,来势汹汹,徐还岂是对手?
即便不死在金兵手中,想要获胜也难上加难,到时候能守住剑阁,保住蜀中已然难能可贵。
即便他运气好成功了,届时也可以提出,让其顺势收复汉中、关中。
总之,不断增加副本难度,延长时间,尽可能将徐还拖在川陕,累死在蜀道之上。
……
诏书下达,公主府也立即接到消息。
首先一件事,西湖畔的长安郡公府该换牌匾了。
裴元衍既高兴,却也有几分为难。
高兴的是,他隐约觉得事情正在朝公子期望的方向发展。
蜀中虽然偏远,却是天高皇帝远,朝廷鞭长莫及,无人管束。
徐还以当朝驸马、秦国公的身份,手握大军,只要运作得当,在蜀中、陕西路一言九鼎,等若私人封地。
蜀中!
那可是能够成就帝王霸业的地方。
刘邦、刘备都是在那里奠定基业,但凡乱世,割据蜀中也能成为一方枭雄。
想必皇帝赵构,朝中大臣也曾有过顾虑,大宋在蜀中可是吃过两次大亏的。
一次是王全斌灭蜀,处置不当,导致蜀中平而复反;还有一次便是王小波之乱,整个蜀中一片纷乱,都费了很大劲才平定。
这样的战略要地,要让一个武将进驻,难免有所顾虑。
在只有徐还和岳飞两个选项的情况下,皇帝和朝臣们都倾向前者。
除了徐、岳二人籍贯,扬其所长的考虑,更重要应该是信任问题,岳飞是外臣,而徐还是皇亲国戚。
相比之下,赵构更愿意信任自家妹夫。
裴元衍经不住连连冷笑,殊不知此举于徐还而言,堪称是正中下怀。
至于蜀道难,以及战事艰辛,那是无法避免的,裴元衍相信以徐还的能力,一定能够从容处理。
反倒是自己这边,驸马短则半年一年,长则两三年都无法回到临安,公主府上下需要照顾妥当,让驸马绝无后顾之忧。
除此之外,徐还临走之前交代的那些事情必须尽快。
图霸天下除了强大的武力之外,还需要笔头和口舌支持,士林文坛,市井民间,各种舆论都至关重要。
文澜阁正在如火如荼修建,征集孤本,抄录书籍也在有条不紊进行中。
不出两三年,定能将文澜阁打造成为江南首屈一指的藏书阁。按照公子的说法,应该是图书馆,借此吸引文人士子们前来孤山阅览,继而聚集。
除此之外,西泠诗社的筹备也已七七八八。
文人聚集,诗酬唱和本就是这年头的风尚,只需略微引导,甚至不用刻意组织,便能成型。
李清照携带金石收藏到达临安之后,立即吸引了不少爱好者前来品鉴,其中不乏文坛大家。
再有陆宰出面相邀士林好友,顿时聚集了不少人人气,眼看着秋高气爽,西湖风光正好,西泠诗社也该开张了。
当然,恰逢金贼入侵,吟诗作赋或许有那么一丝不合时宜。
但只需稍微改头换面即可,以边塞抗敌、报国壮志为主题,权当是忧国忧民,激励士气。
此事对裴元衍而言不难,可以从容安排,他真正担心的是柔福帝姬那里。
本来长公主已经盼着驸马归期临近,眼下却又遥遥无期,真不知该如何开口禀报……
调动岳州的两路大军迅速北上,阻击金军,保卫川陕、荆襄。
枢密使赵鼎意见:“徐驸马与岳将军兵分两路,一个西进蜀中,一个北上荆襄,刻不容缓。”
那么谁西进,谁北上呢?
如果公允而论,并无所谓,两位将军只要分工协作就好。
但两位统帅身份不同,有一个是当朝驸马。
两处地方也不相同,蜀道难,自古众所周知,川陕之地作战无疑更为艰辛。
而且其中还牵涉到一些君臣心照不宣,却难以摆上台面,宣之于口的问题。
所以如何分配,当真不好安排,至少朝臣们不好轻易发言。
见枢密院不知声,新任参知政事秦桧道:“官家,有道是扬长避短,人尽其才,岳将军出身汤阴,且曾在京西路军中任职,对荆襄中原地区颇为熟悉。
徐驸马是关中人,对川陕地形气候更为熟悉,故臣建议由徐驸马率部西进蜀中,沿古道北上支援张浚。
岳将军直接北上江夏、襄阳,阻击粘罕、兀术所部。”
且不论秦桧的建议是何居心,是否属秉公直言,至少他的言辞有根有据,也算合乎情理。
挑不出错,没有理由反对,僵持之际,支持似是顺理成章。
于是乎,百官纷纷附议赞同。
从赵构的角度而言,自家妹夫是否吃亏并不重要,要紧的是抵抗金兵,保住江山社稷,让自己,让朝廷安心。
秦桧所言有理,政事堂和枢密院不反对的情况下,赵构欣然应允。
在调兵平叛之前,荆湖平叛大胜,该有的封赏不能少。
犒赏三军,论功行赏是应有之理。
徐还、岳飞二人作为主帅,功劳无疑最大,两人本来也都是郡公,功勋卓著,且立即要委以重任,肩负重大使命。
故而朝廷不吝赏赐,册封徐还为秦国公、岳飞为鄂国公。
麾下诸将依据功劳大小,依次封赏,其中以张宪、岳翻两人为首,牛皋、李彦先次之。
甚至连杨再兴这等投诚的叛将,也因及时倒戈,助力官军绞杀叛军而得封官爵,只是相对低微。
随封赏诏书一并送去岳州的则是调令,命徐还率部西进蜀中,驰援陕西路;岳飞北上襄阳,抵御金军。
这个结果最终确定之时,秦桧嘴角露出了一丝得意神色。
金军出动了,虽然比预料的晚一些,也失去了在荆湖南北夹击徐还、岳飞良机。
但终究算是来了,成功阻挠徐还回临安,还将他弄到了偏远的巴蜀之地。
秦桧殷切期望,并在一定程度上认定徐还有去无回。
虽然大宋上下将其吹嘘为“战神”,秦桧却不以为然。
去岁在黄天荡和楚州之战,很大程度是借助水军之利,以及地利优势;洞庭湖平叛也是如此。
但川陕之地却是正经的山地野战,此乃金军长处,徐还短处。
完颜宗辅与完颜娄室等悍将倾巢而出,来势汹汹,徐还岂是对手?
即便不死在金兵手中,想要获胜也难上加难,到时候能守住剑阁,保住蜀中已然难能可贵。
即便他运气好成功了,届时也可以提出,让其顺势收复汉中、关中。
总之,不断增加副本难度,延长时间,尽可能将徐还拖在川陕,累死在蜀道之上。
……
诏书下达,公主府也立即接到消息。
首先一件事,西湖畔的长安郡公府该换牌匾了。
裴元衍既高兴,却也有几分为难。
高兴的是,他隐约觉得事情正在朝公子期望的方向发展。
蜀中虽然偏远,却是天高皇帝远,朝廷鞭长莫及,无人管束。
徐还以当朝驸马、秦国公的身份,手握大军,只要运作得当,在蜀中、陕西路一言九鼎,等若私人封地。
蜀中!
那可是能够成就帝王霸业的地方。
刘邦、刘备都是在那里奠定基业,但凡乱世,割据蜀中也能成为一方枭雄。
想必皇帝赵构,朝中大臣也曾有过顾虑,大宋在蜀中可是吃过两次大亏的。
一次是王全斌灭蜀,处置不当,导致蜀中平而复反;还有一次便是王小波之乱,整个蜀中一片纷乱,都费了很大劲才平定。
这样的战略要地,要让一个武将进驻,难免有所顾虑。
在只有徐还和岳飞两个选项的情况下,皇帝和朝臣们都倾向前者。
除了徐、岳二人籍贯,扬其所长的考虑,更重要应该是信任问题,岳飞是外臣,而徐还是皇亲国戚。
相比之下,赵构更愿意信任自家妹夫。
裴元衍经不住连连冷笑,殊不知此举于徐还而言,堪称是正中下怀。
至于蜀道难,以及战事艰辛,那是无法避免的,裴元衍相信以徐还的能力,一定能够从容处理。
反倒是自己这边,驸马短则半年一年,长则两三年都无法回到临安,公主府上下需要照顾妥当,让驸马绝无后顾之忧。
除此之外,徐还临走之前交代的那些事情必须尽快。
图霸天下除了强大的武力之外,还需要笔头和口舌支持,士林文坛,市井民间,各种舆论都至关重要。
文澜阁正在如火如荼修建,征集孤本,抄录书籍也在有条不紊进行中。
不出两三年,定能将文澜阁打造成为江南首屈一指的藏书阁。按照公子的说法,应该是图书馆,借此吸引文人士子们前来孤山阅览,继而聚集。
除此之外,西泠诗社的筹备也已七七八八。
文人聚集,诗酬唱和本就是这年头的风尚,只需略微引导,甚至不用刻意组织,便能成型。
李清照携带金石收藏到达临安之后,立即吸引了不少爱好者前来品鉴,其中不乏文坛大家。
再有陆宰出面相邀士林好友,顿时聚集了不少人人气,眼看着秋高气爽,西湖风光正好,西泠诗社也该开张了。
当然,恰逢金贼入侵,吟诗作赋或许有那么一丝不合时宜。
但只需稍微改头换面即可,以边塞抗敌、报国壮志为主题,权当是忧国忧民,激励士气。
此事对裴元衍而言不难,可以从容安排,他真正担心的是柔福帝姬那里。
本来长公主已经盼着驸马归期临近,眼下却又遥遥无期,真不知该如何开口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