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回来的新媳妇,年龄看着小,可有结婚证和户口做证明,村里人只是私下里议论,也没人站出来反对。
从八四年冬季开始,这里的农村就有花钱买媳妇的现象。三五成伙的外乡人,打着逃荒给女儿找婆家的名义,收取高额的彩礼,实际上就是买卖妇女。
大龄男青年或者丧偶男人,本来打算换亲的也不换了,给家里的姐妹找个合适的人家,多要些彩礼,买个外来的媳妇过日子。
有些是真的逃荒,这样的人大部分都是通过亲戚过来的,能开出户口证明。有些就是拐卖来的妇女,被人贩子卖到这里,哭闹逃跑,被买家看的死死的。
也有放鸽子的,瞅机会把姑娘接走,拿着骗到手的钱财远走高飞。
所以买媳妇的人家,不管什么情况,都对买来的媳妇看的死死的。大部分人家,对逃跑和哭闹的媳妇,非打即骂,关到家里限制人身自由,有些甚至拿铁链子锁上。还有毒打致残的,打断腿让你再跑。
也有村干部和热心人,举报到公社派出所和有关部门,可大部分村里没人管,这些找不到媳妇的人家,要么特别穷,要么是人缘特差,要么就是残疾。
一个村子住着,穷的让人同情,恶的让人害怕。自古以来,人们信奉宁拆十座庙,不毁一门亲,拆人姻缘是要遭报应的。
赵芳姑姑去年换亲的时候,就把结婚的东西置办齐了,连新房都收拾好了。这回新媳妇进门,倒是不用慌乱,所有的东西都用上了。
新媳妇进了婆家门,满脸欣喜的看着家里宽敞的砖瓦房,床上的新铺盖,粮食囤里满满的粮食,备好的各种年货,都不敢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
比起她的家乡,这可是天堂般的生活。她庆幸自己碰到了好人,提着的心终于放下来。
她激动的抱着头,蹲下就哭,家里人都被她的举动给弄懵了,这到底是高兴还是难过啊。
看热闹的人也不明白,这新娘子看着是满意的,可这一通哭,又是为什么。
赵芳表哥知道媳妇为啥哭,他温柔的拍着妻子,劝解到:“这下你放心了吧,我真的没骗你,咱家里就这情况。过了年,咱们先把被子和衣服,给你娘家寄过去。
你快别哭了,再哭村里人以为我把你骗过来的,得把我送到公安局去。”
姑娘这才止住了哭,被丈夫扶着站起来,不好意思的对大家笑了笑。赵芳表哥把姑娘家里的情况,简单的给大伙解说了一下。
村里人都觉得不可思议,这都分地到户了,还有这么穷的地方,想到今冬逃荒卖闺女的外地人,大伙原来还有怀疑,现在终于知道,也不都是骗人的。
新媳妇进家了,他们也没别的亲戚,赵芳姑姑就想着领着新媳妇拜姥娘家。可她自己主动和娘家断亲了,还真不敢贸然带着儿媳妇前来。
这里的习俗是新结婚的外甥媳妇,初三拜姥娘家,得摆大席面,还得给新媳妇高标准的磕头钱。所以,家里过的不是特别好的人家,一般不让新结婚的外甥媳妇来拜。
过上一年半载,外甥媳妇再来姥娘家,给个见面礼就行了,也不用摆大席面。
赵芳表哥今天一早就来拜年,就是来说这事的,他倒是实在,把姑娘不够结婚年龄的事也说了出来。有户口做证明,姑娘的年龄还真不是问题。
赵芳的父母,对自己妹妹再恼,对外甥的态度还是非常好。孩子的婚事解决了,他们也跟着高兴,都同意让他们过来拜。
赵芳奶奶当然同意了,她自己从小看大的外甥,还是比较挂心的。不过老人还是嘱咐外甥:“回家告诉你娘,她要是想来也行,明天得先来给你舅和妗子赔礼道歉。要不初三你们小两口带着你俩妹妹来,她就不用跟来了。”
妇女们听了赵芳的话,都难以置信的说:“三芳,你奶奶这是真被你姑给伤透了,以前那么偏疼闺女的人,竟然让闺女给儿媳妇道歉,太不可思议了。”
还有人说:“三芳,你要是不说,我们还以为你表哥今天又是偷着来拜年的,原来他外出一年,经历这么曲折。不过也好,出去一年就找了个媳妇。”
“天哪,还真有这么穷的地方,一家人就一身棉衣,九口人盖一床棉被,冬天可怎么熬过来的。”
二奶奶告诉大家:“我听俺二婶子说过,西北和东北一样,家里都是睡火炕,到了冬季,屋里比较暖和,和咱们现在有暖气差不多,穿着单衣在屋里还行,不过出门就得穿皮袄。
东北不能种棉花,大西北咋也不种棉花,没棉花的地方冬天真难熬,一床铺盖用一辈子,死硬死硬的,一点也不保暖。”
村里人现在不叫赵芳姐妹的小名了,从三档变成了三芳,下面的俩个妹妹也成了四芬和五荷。
其实三芳还不如三档好听,以前大户人家纳妾,按照进门的先后,就是二房三房的叫。可是大伙都这么喊,赵芳也习惯了,答应的特别爽快。
宝山奶奶也不挑理,村里就她们一户外姓人,别人叫赵芳她反而不太高兴。她认为三芳也比赵芳好,赵芳一听就不姓韩,好像不是韩屯村的人。
这几年韩屯招了几个女婿,可他们都是韩屯的至亲,和赵家这种外来的逃荒户不同,在村里没根没底,连一家远亲也没有。
看宝山奶奶的感受,落叶归根,还真有一定的道理。
老四赵芬的时运特别好,她上学虽然晚,可是赶上了好时机。去年学制改革,她本来该接着上高三,可她成绩好,被允许参加高考,当年高考人数少,录取比例大,她顺利的考上了省医学院。
今年放寒假,她回村后就去村里的医院帮忙,韩屯村加上她三个考上省医学院的了。
韩玉臣的三儿子今年还是没回家过年,去年还找了个理由,说是在医院值班,今年他们家根本没提儿子的事情。
从八四年冬季开始,这里的农村就有花钱买媳妇的现象。三五成伙的外乡人,打着逃荒给女儿找婆家的名义,收取高额的彩礼,实际上就是买卖妇女。
大龄男青年或者丧偶男人,本来打算换亲的也不换了,给家里的姐妹找个合适的人家,多要些彩礼,买个外来的媳妇过日子。
有些是真的逃荒,这样的人大部分都是通过亲戚过来的,能开出户口证明。有些就是拐卖来的妇女,被人贩子卖到这里,哭闹逃跑,被买家看的死死的。
也有放鸽子的,瞅机会把姑娘接走,拿着骗到手的钱财远走高飞。
所以买媳妇的人家,不管什么情况,都对买来的媳妇看的死死的。大部分人家,对逃跑和哭闹的媳妇,非打即骂,关到家里限制人身自由,有些甚至拿铁链子锁上。还有毒打致残的,打断腿让你再跑。
也有村干部和热心人,举报到公社派出所和有关部门,可大部分村里没人管,这些找不到媳妇的人家,要么特别穷,要么是人缘特差,要么就是残疾。
一个村子住着,穷的让人同情,恶的让人害怕。自古以来,人们信奉宁拆十座庙,不毁一门亲,拆人姻缘是要遭报应的。
赵芳姑姑去年换亲的时候,就把结婚的东西置办齐了,连新房都收拾好了。这回新媳妇进门,倒是不用慌乱,所有的东西都用上了。
新媳妇进了婆家门,满脸欣喜的看着家里宽敞的砖瓦房,床上的新铺盖,粮食囤里满满的粮食,备好的各种年货,都不敢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
比起她的家乡,这可是天堂般的生活。她庆幸自己碰到了好人,提着的心终于放下来。
她激动的抱着头,蹲下就哭,家里人都被她的举动给弄懵了,这到底是高兴还是难过啊。
看热闹的人也不明白,这新娘子看着是满意的,可这一通哭,又是为什么。
赵芳表哥知道媳妇为啥哭,他温柔的拍着妻子,劝解到:“这下你放心了吧,我真的没骗你,咱家里就这情况。过了年,咱们先把被子和衣服,给你娘家寄过去。
你快别哭了,再哭村里人以为我把你骗过来的,得把我送到公安局去。”
姑娘这才止住了哭,被丈夫扶着站起来,不好意思的对大家笑了笑。赵芳表哥把姑娘家里的情况,简单的给大伙解说了一下。
村里人都觉得不可思议,这都分地到户了,还有这么穷的地方,想到今冬逃荒卖闺女的外地人,大伙原来还有怀疑,现在终于知道,也不都是骗人的。
新媳妇进家了,他们也没别的亲戚,赵芳姑姑就想着领着新媳妇拜姥娘家。可她自己主动和娘家断亲了,还真不敢贸然带着儿媳妇前来。
这里的习俗是新结婚的外甥媳妇,初三拜姥娘家,得摆大席面,还得给新媳妇高标准的磕头钱。所以,家里过的不是特别好的人家,一般不让新结婚的外甥媳妇来拜。
过上一年半载,外甥媳妇再来姥娘家,给个见面礼就行了,也不用摆大席面。
赵芳表哥今天一早就来拜年,就是来说这事的,他倒是实在,把姑娘不够结婚年龄的事也说了出来。有户口做证明,姑娘的年龄还真不是问题。
赵芳的父母,对自己妹妹再恼,对外甥的态度还是非常好。孩子的婚事解决了,他们也跟着高兴,都同意让他们过来拜。
赵芳奶奶当然同意了,她自己从小看大的外甥,还是比较挂心的。不过老人还是嘱咐外甥:“回家告诉你娘,她要是想来也行,明天得先来给你舅和妗子赔礼道歉。要不初三你们小两口带着你俩妹妹来,她就不用跟来了。”
妇女们听了赵芳的话,都难以置信的说:“三芳,你奶奶这是真被你姑给伤透了,以前那么偏疼闺女的人,竟然让闺女给儿媳妇道歉,太不可思议了。”
还有人说:“三芳,你要是不说,我们还以为你表哥今天又是偷着来拜年的,原来他外出一年,经历这么曲折。不过也好,出去一年就找了个媳妇。”
“天哪,还真有这么穷的地方,一家人就一身棉衣,九口人盖一床棉被,冬天可怎么熬过来的。”
二奶奶告诉大家:“我听俺二婶子说过,西北和东北一样,家里都是睡火炕,到了冬季,屋里比较暖和,和咱们现在有暖气差不多,穿着单衣在屋里还行,不过出门就得穿皮袄。
东北不能种棉花,大西北咋也不种棉花,没棉花的地方冬天真难熬,一床铺盖用一辈子,死硬死硬的,一点也不保暖。”
村里人现在不叫赵芳姐妹的小名了,从三档变成了三芳,下面的俩个妹妹也成了四芬和五荷。
其实三芳还不如三档好听,以前大户人家纳妾,按照进门的先后,就是二房三房的叫。可是大伙都这么喊,赵芳也习惯了,答应的特别爽快。
宝山奶奶也不挑理,村里就她们一户外姓人,别人叫赵芳她反而不太高兴。她认为三芳也比赵芳好,赵芳一听就不姓韩,好像不是韩屯村的人。
这几年韩屯招了几个女婿,可他们都是韩屯的至亲,和赵家这种外来的逃荒户不同,在村里没根没底,连一家远亲也没有。
看宝山奶奶的感受,落叶归根,还真有一定的道理。
老四赵芬的时运特别好,她上学虽然晚,可是赶上了好时机。去年学制改革,她本来该接着上高三,可她成绩好,被允许参加高考,当年高考人数少,录取比例大,她顺利的考上了省医学院。
今年放寒假,她回村后就去村里的医院帮忙,韩屯村加上她三个考上省医学院的了。
韩玉臣的三儿子今年还是没回家过年,去年还找了个理由,说是在医院值班,今年他们家根本没提儿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