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冯如、报纸
    振华厂东北角一栋空旷的仓库,里面摆放着切割机、钻孔机、折弯机等等等等的工具,从铭牌可以看出,它们大部分是德国货,少部分是振华公司自行生产。一个二十六岁的年轻人正在专心致志的加工零件,在他身边还有两个和他年纪一般大小的人在从旁协助。他生得浓眉大眼,额骨饱满,鼻子略有些塌,嘴巴也挺大,但是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里,满是工作的热情。
    冯如,原名冯九如,祖籍广东恩平。幼年在私塾读了几年书,辍学后在家务农。甲午之战后,清廷割地赔款,国库空虚,民生凋敝。当时年仅十二岁的冯如,虽然不懂国事,但也尝到了家庭窘困的滋味。他从小喜欢制作风筝和车船等玩具。对神话故事尤其是飞天故事,更是满心向往。12岁随父漂洋过海到美国谋生。他目睹美国先进工艺,认为国家富强必须依靠工艺的发达,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非学习机械、发展工艺不可。到旧金山之后,经乡亲介绍,在耶稣教会做童工,白天工作晚上读夜校,生活十分艰苦却也相当的充实。通过学习英语和科技知识以及目睹日新月异的先进机器,看到美国发展的日新月异,令他身为触动。国家富强,必有赖于机器,于是更加发愤学习,专攻机器制造。
    冯如为了救国,决心去纽约学习机器制造技艺。他打算将来亲手替中国造一艘新式军舰,打败小日本报甲午年的一箭之仇。冯如先后在船厂、电厂和机器制造厂当学徒和工人,历时近七年,备受种族歧视和失业的折磨。终于学会了多种机器制造技能,也增进了机器制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制造出了飞机,圆了人们千百年来飞上天空的梦想,这个消息也令年轻的冯如怦然心动,冯如决心要依靠中国人的力量来制造飞机。就在这时,受雇于徐天宝振华公司的特斯拉回到美国,在申请插头插座的同时,找到了冯如
    关于尼古拉*特斯拉的事迹,冯如也有耳闻,特斯拉简单说明来意之后,递给冯如几张图纸。
    冯如接过来看来几眼,一阵欣喜和激动。图纸上的飞机是一架单翼飞机,机身下有两个硕大的船型浮筒,两个机翼尖部挂着两个小浮筒,船型浮筒实在是太大了,看起来就像是插了两支翅膀的游艇。
    冯如仔细看了半天后问道:“这架飞机操作是用副翼?船型的浮筒?这是谁设计的?
    特斯拉笑了,他故作神秘地答道:“年轻人,这个问题你得回中国之后才能找到答案。”
    就这样,好奇害死猫,冯如被半骗半请的来了元宝山
    第一眼见到振华公司的时候,冯如就被这规模庞大的工业巨擘给震住了
    富有戏剧意味的是,徐天宝见到冯如的第一句话不是问号,不是夸奖,而是“鼎三兄乃我国之瑰宝,于我民族复兴大业,息息相关。君之一身,关系万千,我愿意资助鼎三兄做任何研究,惟独不允你亲自试飞~~”
    历史上的冯如在美国试飞自己的飞机时就几次差点摔死,后来回国之后,在最后一次试飞时冯加急于升高,操纵过猛,致使飞机失速坠地,机毁人伤。医院抢救无效,冯如以身殉国,时年仅29岁。在弥留之际,冯如犹勉励助手:“勿因吾毙而阻其进取心,须知此为必有之阶级。”
    现在自己好不容易把冯如从美国弄回来,打死也不会让他试飞了。
    冯如苦笑道:“我知道徐大人的好意,可不试飞,怎么知道飞机好坏呢?”
    徐天宝说道:“可以让别人代替,何必一定要自己以身犯险?”
    冯如说道:“大清国有几个人懂飞机的呢?让别人试飞,根本无法查出问题和缺陷在哪里。”
    徐天宝摆了摆手,笑道:“简单,建立一个飞行学校,鼎三兄你任校长,专门培养飞机人才。”
    就这样,冯如留在了元宝山。徐天宝除了为他提供资金和机器设备,以及人员之外,还提供了一些差不多同时代的飞机设计图纸。很快,冯如就发现之前自己的飞机为什么缺陷、故障多的原因。除了设计上的缺陷,自己之前因为缺少科研经费,所选用的材料质素不佳,再加上半手工制造出来的零件比较粗糙,因此故障不断。现在这种问题统统不成问题,而且,冯如还能优先得到狄赛尔发明的一系列柴油发动机作为飞机引擎。
    冯如好似久旱逢甘霖,急于拿出成绩来报答徐天宝的知遇之恩,但是徐天宝反倒一再劝慰冯如,千万不要心急。做飞机是件精密的活儿,稍有闪失便是机毁人亡。虽然咱们找人代替你试飞,可人家也有妻儿老小,你总不能不把别人的命当儿戏吧?
    如此这般,冯如便渐渐静下心来,潜心研究,每一个零件都精雕细作,力求完美。
    ●●●●●●●●
    空闲下来的徐天宝一面喝茶,一面翻越今天新到的报纸,这几天,《民报》与《新民丛报》展开大论战,全面揭示革命与保皇派的原则分歧。
    《新民丛报》于1902年2月由梁启超创办于日本横滨。从创刊到1907年11月停办﹐前后近六年﹐共出版九十六期。这是梁启超宣扬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反对民主革命的重要阵地。《民报》则是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11月26日在日本东京创刊。其前身是《20世纪之支那》。
    “支那”一词在日本流行起来是明治维新以后的事。不过那时中国的正式国号是“大清”,所以日本政府在正式场合把中国称为“清国”或“大清帝国”,把甲午战争称为“日清战争”,把义和团事变称为“北清事变”。但是在一般的民间报刊,则一般把中国称为“支那”,把“日清战争”称为“日支战争”,把中国话称为“支那语”。日本人不称中国的正式国号“大清”而称“支那”,那时的中国汉人,特别是中国的革命家,对日本称中国为“支那”,不但不生气,反而还有几分感激。那时中国汉人处于异民族的统治之下,因为日本暗中支援中国革命,所以一时间日本成为中国革命家的乐园,同盟会、光复会等反政府组织都是在日本组建的。那时很多汉人来到日本的头两件事就是:第一是剪辫子,表示不再效忠清廷;第二是自称“支那人”,拒绝承认自己是“清国人”。由于那时“中国”这个词还没有被公认,所以很多革命家直接借用日本式称呼称自己是“支那人”。
    1902年,章太炎等在日本东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提出“光复汉族,还我河山,以身许国,功成身退“的誓词(“支那亡国”是指明朝亡于清朝的那一年);1904年,宋教仁在东京创办了名叫《二十世纪之支那》的杂志,这是后来同盟会党报《民报》的前身。即使是立宪派的梁启超,也用“支那少年”为笔名,康有为次女康同璧也曾在诗中称“我是支那第一人”。
    当时很多中国的革命家使用“支那”这个词称呼自己,亦说明那时日本使用“支那”称呼中国,不但没有贬义,反而含有对中国汉人的尊敬。如果日本人按照当时中国的正式国号“大清”,把中国人称为“大清人”,把中国话称为“大清语”,对中国的汉人来说,反而会感到被侮辱了。但是辛亥革命之后,中国的正式国号从“大清帝国“变成“中华民国“,由此而引发了中日之间的“支那“争论。
    但是,作为穿越者,徐天宝却对这个词十分感冒,这无形中也使得徐天宝对那些以支那人自称的所谓革命家们多了几分不屑。
    1906年4月18日,《民报》第3号以号外形式公布了《〈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全面揭示了革命派与保皇派的原则分歧。
    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与保皇派机关报《新民丛报》的大论战,以《民报》的创刊为发端。1905年11月,《民报》创刊号即对保皇派进行批判。梁启超则从《新民丛报》1906年1月出版的第73号起连续登载《开明专制论》和《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两篇文章,竭力反对暴力革命,主张先实行"开明专制",确立君主立宪;反对土地国有,维护私有制度。革命派斗志正旺,予以迎头痛击。《民报》号外载文说;
    近日《新民丛报》将本年《开明专制论》、《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诸篇合刊为《中国存亡一大问题》。本报以为中国存亡诚一大问题,然使如《新民丛报》所云,则可以立亡中国。故自第四期以下,分类辩驳,期与我国民解决此大问题。兹先将辩论之纲领,开列于下,以告读者:
    一、《民报》主共和;《新民丛报》主专制。
    二、《民报》望国民以民权主宪;《新民丛报》望政府以开明专制。
    三、《民报》以政府恶劣,故望国民之革命;《新民丛报》以国民恶劣,故望政府以制。
    四、《民报》望国民以民权立宪,故鼓吹教育与革命,以求达其目的;《新民丛报》望政府以开明专制,不知何方副其希望。
    五、《民报》主张政治革命,同时主张种族革命;《新民丛报》主张政府开明专制,同时主张政治革命。
    六、《民报》以为国民革命,自颠覆专制而观,则为政治革命,自驱除异族而观,则为种族革命;《新民丛报》以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不能相容。
    七、《民报》以为政治革命必须实力;《新民丛报》以为政治革命只须要求。
    八、《民报》以为革命事业专主实力,不取要求;《新民丛报》以为要求不遂,继以惩警。
    九、《新民丛报》以为惩警之法,在不纳租税与暗杀;《民报》以为不纳租税与暗杀,不过革命实力之一端,革命须有全副事业。
    十、《新民丛报》诋毁革命而鼓吹虚无党;《民报》以为凡虚无党皆以革命为宗旨,非仅以剌客为事。
    十一、《民报》以为革命所以求共和;《新民丛报》以为革命反以得专制
    十二、《民报》鉴于世界前途,知社会问题必须解决,故提倡社会主义;《新民丛报》以为社会主义,不过煽动乞丐流民之具。
    以上十二条,皆辩论之纲领。《民报》第四号刻日出版,其中数条皆已解决。五号以下,接连辟驳,请我国民平心公决之。
    ●●●●●●●●●●
    “废话连篇~!”徐天宝对保皇党和同盟会的口水战不屑一顾,此时,一个念头在他脑海里形成。“我也应该办一份报纸,争取舆论的支持。20世纪初的中国不缺一心报国的热血青年,他们缺少的是冷静的思考和正确的理论指导。”
    主意打定,徐天宝便开始物色人选,很快,两个人便进入了徐天宝的视线,第一个是热血青年丁开嶂,第二个便是大名鼎鼎的鲁迅——周树人。
    丁开嶂是京师大学堂科班出身,毕业时获"奏奖"文科举人,文笔大开大合,纵横捭阖。日俄战争结束后,丁开嶂与秦宗周、丁东第、朱锡麟、张榕在家乡南青坨发动群众,宣传科学,推倒佛像,改庙堂为学校,兴办新学。他腾出家中一间房屋开办女子学校。丁开嶂还以摆斋戒烟酒为名,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绥远、热河、内蒙古、河北、山西等地发展铁血会组织,并在家乡成立"北振武社",抗俄铁血会改名为北洋铁血会,丁开嶂任总理。发布《北振武社启》,阐发"强吾民""强吾国"的宗旨。
    周树人自不必说,他弃医从文,一心想以文笔唤醒国人,有他加入,文章的水平就有了保证。
    报纸定名为——《新中华》
    112以滦制开
    今年的春天来得格外迟。
    春分之后还下了一场雪。眼见就要进四月了,清晨还可以看到薄冰。除了杨树枝头萌出花生米大的苞芽,远远看去仿佛沾染些青翠,其他的树全无动静,怕冷似的瑟缩在寒意未尽的风中。
    塞北的春天一点儿也不温柔,一副乖戾暴躁的任性脾气。早起时还阳光灿烂,不到中午已是阴云密布,不一会儿纷纷扬扬地扯起漫天飞雪,雪片极大,飘飘转转地舞着,迟迟不肯落地,就好像知道一落地便会了无痕迹。不过十来分钟,云散了,太阳还来不及露脸,北风就气势迫人地出场了,少了些寒冬的凛冽,可仍是那么霸道,呼啸在山川林木之间,挟着浓浓的沙土味道,天地立时混沌了。
    塞北的春天是干渴的。沙土在阳光下发出死死的白光,草皮皱成一团,又脏又黑的可怜样子透着仓惶和小心翼翼。偶尔看到有苍蝇飞过,没看见蝴蝶和蜜蜂——美的、可爱的东西总是娇贵的,脆弱的。天倒是浓蓝无比,均匀的像凝固的染料。从天到地,从树到草,从建筑物到人,看不到一点点润泽。
    塞北的春天是顽强的。变化无常的气温,干渴的气候最终没能挡住蓄发已久的春意,仿佛一夜间,树发芽了,草变绿了,花绽开了~~~~~~~
    一辆马车在草原上缓缓停下,车门慢慢打开,一个身穿青色短褂,头戴镶玉瓜皮帽的不紧不慢地走下马车。他极目远眺,随后又深深吸了一口气,喃喃道:“想不到塞北的景色也这么美丽~!”
    “老爷,塞外风大~”他的仆人为他披上一件呢子大氅,“这个徐道员也真是的,居然要老爷这里等他。”
    “当年刘玄德三顾茅庐,才请的诸葛亮,现在我只是来第一回罢了!”说话的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周学熙。
    1901年2月19日开平矿务局督办张翼被洋人以极低价钱骗去开平矿务局所有资产。诈骗主谋是英国墨林公司代理人胡佛(后任美国第31任总统)。1906年,周学熙被袁世凯任命为开平矿务局总办,负责与英国交涉,从他们手里夺回矿务局的控制权。
    周学熙鉴于交涉工作十分棘手,一时难于收回,为了使工作得有进展,他建议袁世凯先交涉收回细棉土厂,因为他知道该厂与开平并不是一个单位,该厂与开平有约,三个月前通知开平,即可收回自办。因此这项交涉比较容易进行,而且他认为该厂产品销路甚好,收回后加以扩充必将有利可图。袁世凯同意这个建议,几经交涉终于将该厂收回。收回后,周学熙别有用心地对唐山细棉土厂的资产估值尽量压低,该厂机器还能生产,即以“业经腐败”为由而“毋庸计价”,因而他以极少的代价收买了该厂全部资产。
    收回唐山细棉土厂后,周学熙计划集资一百万元,分坐本(固定资本)与行本(流动资本)各五十万元,在商股募集前,先由国库垫款。袁世凯批准这个计划,并分别饬令淮军银钱所和天津官银号各拨五十万元。淮军银钱所后来实际贷给四十万两,契约规定期限十年,年息五厘,前三年只付息,不还本,从第四年起,每年付息一次,并还本银六万两,至第十年本息还清。当时市场借款利息为月息八厘至一分二厘,年息五厘只合月息四厘多—点。这种优厚条件是周学熙在袁世凯的支持下用其特殊势力所取得的。
    这项借款由一九o六年十一月到翌年七月仅仅用了八个月就因募足商股而还清。这样优厚条件的利息为什么不到期就还清?因为启新从开始生产起就获得厚利,所以招股非常容易。商股招齐后,就有袁世凯内调外务部尚书的传说。周学熙认为如果袁离开天津,启新倘不将借款还清,这样有利可图的厂子难免因遭觊觎而发生问题,所以他宁可放弃低息的借款,而不愿冒因官场变化而发生的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周学熙能成功收回唐山细棉土厂,却得力于该工厂的德国技师汉斯?昆德。
    据周学熙的《自述年谱》,八国联军侵华时,开平矿务局督办张翼被英商默林诱逼,借口为避免联军侵占,私做卖契,开平矿产的全部产权被转给英商默林。1902年,开平矿产被英商骗占的事被发现。1905年,清政府责成张翼赴伦敦向英国法庭提讼,但以失败告终。耗费官银120万两开办的开平煤矿落入英商之手,成为当时的最大国际骗局。由于细棉土厂作为开平煤矿的附属财产抵押,在英商强占开平时,也被英商强占。而在这期间,正直的技师汉斯?昆德却凭着个人良心,拒绝将唐山细棉土厂档案交给英商。他甚至拒绝了曾推荐他入厂的德璀琳的重金利诱。
    几年以后,在周学熙的助手李希明的支持下,汉斯?昆德把档案交给了中国人。凭着这份宝贵的档案,周学熙与英商展开交涉,并理清了开平煤矿和细棉土厂之间的全部关系,最终于1906年正式收回细棉土厂。周学熙在其《自述年谱》中写道:“彼昆德者,即化验洋灰成功一节,已于启新有生成莫大之德,况又有保护之功,”又写道,“使昆德者当日不携出或私授英人,则此产早与矿产同入开平掌握中矣。所以未蹈复辙者,昆德之功不可没,”还说,“余恐此轶事(指交出档案要据)后知人无从考悉,特表而出之,以告来兹”。从这段记录中可以看出,周学熙非常感激汉斯?昆德。
    因此,周学熙爱屋及乌,对德国人有了好感,在徐天宝提出和德国扩大合作范围的时候,他是积极支持的。收回唐山细棉土厂之后,周学熙将该厂改名为启新洋灰公司,任用汉斯?昆德为总技师。新厂购置丹麦史密司公司先进的回转窑(卧式旋转钢窑)、球磨机(钢磨)等设备生产,新机器主体为旋窑,长30米、直径2.1米,每天生产水泥700桶(每桶170公斤),年产24万桶,产能只有振华水泥厂的十分之一
    虽然,启新成立之后,在直隶、东北以及长江流域取得优先设立分厂的特权。在销售上,清政府的农工商部和民国初年的交通部都曾饬令京奉、京张、京汉、正太、汴洛、道清、沪宁等路局与启新订立水泥专用合同,并规定其他公司不得援以为例。在税捐上,清政府批准启新水泥及其他制品“无论运销何处,只令完税一道,值百抽五,沿途概免重征”。人民国后此案仍然有效。在用煤上,启新与滦矿订有互惠合同,价格不得超过开平市价十分之七。在运输上启新与各铁路局及招商局均订有减收运费合同,一般按七八折收费。制造水泥主要是石料,价格甚廉,其成本中占比重最大的却是燃料费与运输费。启新在这两方面都具有特权,成本甚低,而在销路上又垄断了市场,所以启新从一开始就获得高额利润。
    但是,周学熙并不是个容易满足的人,他听说自己花大价钱买来的洋人机器还不抵振华机器公司的国产货之后,便大老远地跑到塞外,前来一探究竟。毕竟,眼下启新洋灰只是办了甲厂,以后还要上马乙厂、丙厂,甚至更多分厂。
    嘀嘀
    随着几声汽车喇叭响声,一辆黑色的带棚洋车带着一路飞扬的尘土奔驰而来,车头上有一个奔驰的标志性车标。这是奔驰公司为了感谢徐天宝给予代理权,特地从德国运来送给他的。
    车子在周学熙的马车边停了下来,徐天宝下车,笑道:“徐某迎接来迟,赎罪赎罪。”
    周学熙不以为然,笑道:“徐道台不亏是喝过洋墨水的,西派十足嘛,在京城,也就老佛爷坐过洋车。”
    徐天宝笑道:“周大人这是挤兑我呢?要不周大人也来试试?”
    周学熙不是守旧派,对西洋东西也是充满了好奇,便与徐天宝一起上了车
    “徐道台,我这次来~~”周学熙正要说话,徐天宝摆了摆手,打断了周学熙
    徐天宝说道:“洋灰厂的事,周大人不需要多说,我一定会鼎立支持,到时候给启新定做一套立窑就是。”
    周学熙有些感激地笑笑,说道:“振华果然是爽快人,快人快语。”
    徐天宝也笑了,说道:“周大人为国家争回工厂,是民族英雄,我佩服还来不及。只是,洋灰厂事小,开平的煤矿事大,不知道周大人有什么良策?”
    周学熙皱了皱眉头,摇了摇头
    徐天宝说道:“我到有个办法,不知道当不当讲!”
    周学熙忙问:“什么办法?”
    “四个字~”徐天宝故弄玄虚地说道:“以滦制开。就是在开平矿附近,再开办一个比开平大十倍的滦州煤矿,将开平矿区的矿脉团团围住,然后通过竞争压垮开平,使其就范,最终达到收回的目的。”
    113宣威南洋1
    周学熙是聪明人,眼珠一转,便明白了徐天宝的意思,“英人占踞开平,交涉讼争讫无收回成议。国不强,则商不立。和英人硬碰硬,我们落不到好。振华之计,是用滦州煤矿所产之煤挤兑开平之煤,让英人无利可图,最后只能乖乖就范?”
    “正是如此。”徐天宝说道:“宫保大人对开平一事很是关心,一定会全力支持大人你。”
    周学熙笑道:“振华,你果然是个办实业的人才~”周学熙犹豫了一下,还是对徐天宝说道:“我最近听到一个说法,暂时不知道真假,所以也不知道该不该告诉你~~”

章节目录


新中华1903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阁只为原作者小柯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小柯并收藏新中华1903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