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妥当,科学院做这件事情的时候,还联系了两个单位协办。
其一是京大,京大在文献情报管理领域,本身就拥有一个相对完善的学科系统,让这个学科系统中的专业人才来完成相关的工作,自然是再好不过。
第二个协办单位便是国防科大,得益于近水楼台先得月,国防科大最近几年在国内的排名直线飙升,尤其是那些同数学理论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扯上关系的院系,更是像打了鸡血一样,将原先坐头把交椅的学校拉了下来,自己坐了上去。
当然,国防科大的综合排名并没有很靠前,因为相比起清大、京大、乃至金陵大学等综合性高校,国防科大涉及到的学科更为集中,也更为专一,比如文学法政、艺术音乐等学科,原先刚刚建校的时候,这些专业还昙花一现的出现过一阵子,不过后来国防科大进行了许多次学科调整,那些学科就被调整到同省市的湘南大学去了。
湘南大学在国内的排名虽然不显,但综合实力也十分强盛,只不过湘南大学与国防科大走的路子不一样,国防科大重视理工科人才的培养,湘南大学重视的则是人文艺术类人才的培养,一文一理,将整个湘南省的高等教育格局给支撑了起来。
因为湘南大学与国防科大的偏重方向不一样,两所高校之间根本不存在生源争夺现象,不仅如此,因为国防科大重视理工科,就读的男生较多,湘南大学重视人文社科类,就读的女生较多,一个被称为是光棍寺,一个被称为是尼姑庵,有些胆大还按捺不住寂寞的学生撺掇着搞起了两校联谊,还真给凑成了不少对儿,让两所大学的关系越发亲密。
不仅仅是学生之间搞联谊,老师们之间也搞,只要凑成一对儿,那便打开了豁口,之后想要再凑出几对儿来,那就容易多了。
苏娇杨从国重里找了一些学术成果不错、人还年轻有干劲的研究员,让他们负责组建《研究》学术系列期刊,至于办公楼,暂时就安置在国重的负一层地下室里,等相应的建设经费审批下来之后,再找一个地方专门盖这栋大楼。
苏娇杨最属意的地方其实是鹏城。
如今的鹏城早已不是十年前那荒凉的模样,随着高能电池产业群与新兴材料产业群的入驻,以及华兴集团这十年来的飞速发展,鹏城的发展势头已经超过了沪上,成为国内发展最快的城市,只不过鹏城的底蕴略微有些差,距离沪上市依旧有一定的差距。
不过,相信再给鹏城一个十年,他便会迎头赶上来,能不能后来居上另当别论。
若是放在十年前,苏娇杨想要从鹏城拿一块地建这个《研究》学术系列期刊的根据地,那她一点心理负担都不会有,只要同纪老提一嘴,动动嘴皮子就可以,但现在的鹏城地价飞涨,纪老也已经从原先的岗位上退了下来,退居二线的他虽然人脉依旧在,但做事却没有当初那么自由了。
苏娇杨不想给纪老添麻烦,便以国重的名义给各省的发展规划改革委发了一封信,征求各省的意见,看有没有省份的省会城市愿意接收一个非盈利性质的学术期刊编辑部,国重这边可以提供全部的建设经费,只需要人家给划分出一块地来就行。
最先盯上这个机会的是北河省。
北河省的地位一直有点尴尬,距离京城最近,但却是独立的一套行政系统,省会城市听起来还略微有点老土,旁边有京城、津市等发展势头正足的城市压着,石家庄就显得有些不起眼了。
再者,北河省的发展模式同西山省有点相似,二者的经济结构主体都是重工业,只不过西山省极度依赖煤炭行业,而北河省则是煤炭与钢铁并重,算是两条腿儿走路,再加上北河省是苏娇杨的老家,对苏娇杨的信任要多几分,当年发展经济学才刚刚处世的时候,北河省的领导就找上了苏娇杨,请国重发展经济学研究团队给北河省制定了一系列的转型规划,经过十年的平稳过渡,北河省已经走上了一条十分健全的发展道路。
北河省这次想要争取让《研究》系列学术期刊的编辑部落户在石家庄,也是想给自家省份再多拓宽一条路,也多镀一层金。
北河省发展规划改革委的提议倒是给了苏娇杨一些新的想法,北河省确实是一个好地方,只不过苏娇杨并不打算将《研究》编辑部落户在石家庄,她看重的是环京圈。
京城作为华国的首都,发展势头自然是十分猛的,当国重超级列车项目组完成地下轨道交通的技术攻关之后,设计的第一组地下轨道交通网就在京城,只不过比起正在野蛮扩张的鹏城与沪上来说,京城的扩张步伐更稳健,走的也更慢。
看看鹏城,看看沪上,随着人群的涌入,现在已经向周边扩张了多少圈?
再看看京城,人群涌入量倒是不少,可地盘并没有扩大,只是人口密集度增加了,高楼大厦的建筑密度也增加了。
但人口密集度是会有一个饱和上限的,高楼大厦的建筑密度也会有一个顶点,只要京城的魅力不减,就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群涌入,那个时候,京城便会不断地扩张。
这并不是苏娇杨的主观臆想,当初京城发展规划改革委的人就已经考虑到了这些,所以京城的轨道交通网在设计时,并没有采用常规的圆形闭合交通网,而是采用了蛛网形辐射轨道交通网,在目前的京城外围留下了很多个交通关节枢纽,只要将来京城有了对外扩张的打算,随时能够将新的交通网建设好,并入京城地下轨道交通网中来。
其一是京大,京大在文献情报管理领域,本身就拥有一个相对完善的学科系统,让这个学科系统中的专业人才来完成相关的工作,自然是再好不过。
第二个协办单位便是国防科大,得益于近水楼台先得月,国防科大最近几年在国内的排名直线飙升,尤其是那些同数学理论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扯上关系的院系,更是像打了鸡血一样,将原先坐头把交椅的学校拉了下来,自己坐了上去。
当然,国防科大的综合排名并没有很靠前,因为相比起清大、京大、乃至金陵大学等综合性高校,国防科大涉及到的学科更为集中,也更为专一,比如文学法政、艺术音乐等学科,原先刚刚建校的时候,这些专业还昙花一现的出现过一阵子,不过后来国防科大进行了许多次学科调整,那些学科就被调整到同省市的湘南大学去了。
湘南大学在国内的排名虽然不显,但综合实力也十分强盛,只不过湘南大学与国防科大走的路子不一样,国防科大重视理工科人才的培养,湘南大学重视的则是人文艺术类人才的培养,一文一理,将整个湘南省的高等教育格局给支撑了起来。
因为湘南大学与国防科大的偏重方向不一样,两所高校之间根本不存在生源争夺现象,不仅如此,因为国防科大重视理工科,就读的男生较多,湘南大学重视人文社科类,就读的女生较多,一个被称为是光棍寺,一个被称为是尼姑庵,有些胆大还按捺不住寂寞的学生撺掇着搞起了两校联谊,还真给凑成了不少对儿,让两所大学的关系越发亲密。
不仅仅是学生之间搞联谊,老师们之间也搞,只要凑成一对儿,那便打开了豁口,之后想要再凑出几对儿来,那就容易多了。
苏娇杨从国重里找了一些学术成果不错、人还年轻有干劲的研究员,让他们负责组建《研究》学术系列期刊,至于办公楼,暂时就安置在国重的负一层地下室里,等相应的建设经费审批下来之后,再找一个地方专门盖这栋大楼。
苏娇杨最属意的地方其实是鹏城。
如今的鹏城早已不是十年前那荒凉的模样,随着高能电池产业群与新兴材料产业群的入驻,以及华兴集团这十年来的飞速发展,鹏城的发展势头已经超过了沪上,成为国内发展最快的城市,只不过鹏城的底蕴略微有些差,距离沪上市依旧有一定的差距。
不过,相信再给鹏城一个十年,他便会迎头赶上来,能不能后来居上另当别论。
若是放在十年前,苏娇杨想要从鹏城拿一块地建这个《研究》学术系列期刊的根据地,那她一点心理负担都不会有,只要同纪老提一嘴,动动嘴皮子就可以,但现在的鹏城地价飞涨,纪老也已经从原先的岗位上退了下来,退居二线的他虽然人脉依旧在,但做事却没有当初那么自由了。
苏娇杨不想给纪老添麻烦,便以国重的名义给各省的发展规划改革委发了一封信,征求各省的意见,看有没有省份的省会城市愿意接收一个非盈利性质的学术期刊编辑部,国重这边可以提供全部的建设经费,只需要人家给划分出一块地来就行。
最先盯上这个机会的是北河省。
北河省的地位一直有点尴尬,距离京城最近,但却是独立的一套行政系统,省会城市听起来还略微有点老土,旁边有京城、津市等发展势头正足的城市压着,石家庄就显得有些不起眼了。
再者,北河省的发展模式同西山省有点相似,二者的经济结构主体都是重工业,只不过西山省极度依赖煤炭行业,而北河省则是煤炭与钢铁并重,算是两条腿儿走路,再加上北河省是苏娇杨的老家,对苏娇杨的信任要多几分,当年发展经济学才刚刚处世的时候,北河省的领导就找上了苏娇杨,请国重发展经济学研究团队给北河省制定了一系列的转型规划,经过十年的平稳过渡,北河省已经走上了一条十分健全的发展道路。
北河省这次想要争取让《研究》系列学术期刊的编辑部落户在石家庄,也是想给自家省份再多拓宽一条路,也多镀一层金。
北河省发展规划改革委的提议倒是给了苏娇杨一些新的想法,北河省确实是一个好地方,只不过苏娇杨并不打算将《研究》编辑部落户在石家庄,她看重的是环京圈。
京城作为华国的首都,发展势头自然是十分猛的,当国重超级列车项目组完成地下轨道交通的技术攻关之后,设计的第一组地下轨道交通网就在京城,只不过比起正在野蛮扩张的鹏城与沪上来说,京城的扩张步伐更稳健,走的也更慢。
看看鹏城,看看沪上,随着人群的涌入,现在已经向周边扩张了多少圈?
再看看京城,人群涌入量倒是不少,可地盘并没有扩大,只是人口密集度增加了,高楼大厦的建筑密度也增加了。
但人口密集度是会有一个饱和上限的,高楼大厦的建筑密度也会有一个顶点,只要京城的魅力不减,就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群涌入,那个时候,京城便会不断地扩张。
这并不是苏娇杨的主观臆想,当初京城发展规划改革委的人就已经考虑到了这些,所以京城的轨道交通网在设计时,并没有采用常规的圆形闭合交通网,而是采用了蛛网形辐射轨道交通网,在目前的京城外围留下了很多个交通关节枢纽,只要将来京城有了对外扩张的打算,随时能够将新的交通网建设好,并入京城地下轨道交通网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