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武堂位于西直门外的护城河附近,面积达一千二百亩,规模相当宏大,乃大明最大的书院,不过讲武堂可不是普通的讲学书院,而是大明版的黄浦军校,是培养军事人才的地方,至今已经成立三年,培养的第一批军事人才即将在六月份毕业了。
    讲武堂是徐晋当初倡导建立的,旨在建立起一套系统科学的军事人才培养机制,以取代传统落后的武举制度,同时打破陈旧僵化的卫所武官世袭制度。
    正如所有食品都有保质期,一种制度,乃至一个帝国也有保质期,一旦保质期到了,食品会变质腐烂,制度会僵化落后,帝国会灭亡。
    众所周知,添加防腐剂可延长食品的保质期,那么能不能延长帝国的保质期?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不断地改革,切掉僵化落后的制度,制定更有活力的更合适的制度。
    大明立国已有一百五十多年了,说得不好听一点,保质期已过大半,很多制度已经腐朽僵化,不再适合大明的现状,譬如养猪式的宗室世袭制度,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而徐晋提倡的爵位降级世袭制,有效地缓解这种负担;又譬如土地兼并、卫所军户世袭制等,全都已经僵化腐朽了。
    卫所军户世袭制,这玩意在开国初期确实保证了兵源的稳定供给,但目前已经不再适合了,严重拖累了明军的战斗力,君不见各地卫所军户出逃严重,十个有十个都是严重缺员的,而且战斗力还不忍直视。
    军户世袭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阶级固化,颇如普通士卒后代只能一直当士卒,而千户的儿子成年后就能继承老子的衣钵当千户。
    俗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一定就是这样吗?恰恰相反,老子英雄儿草包的反而更多,试想一下,武官如果一直世袭下去,久而久之,整个帝国的军事领导系统就会被无能的草包所充斥,这样一支军队能打胜仗就有鬼了。
    徐晋正是看到了问题的所在,所以才力推以讲武堂的方式来培养军事人才,打破这种世袭制造成的阶级固化。
    讲武堂招生不看背景,不看资历,只要符合年龄、身体、智力等条件便可以报名入学,成功通过考核毕业后便包分配到各地军队担任初级武官,按军功和资历获得公平升迁的机会。
    徐晋和嘉靖的计划是,当讲武堂能源源不断地培养人才后,便逐步废除原有的卫所世袭制,同时与募兵役制相结合,保证兵源供给。
    言归正传,今日是正月初十,讲武堂本来还在放年假,但是初八那天,京城附近的学员均收到了通知,初十这天必须回讲武堂,因为届时,北靖王徐晋将亲临讲武堂挑选将才,被选中者有幸随北靖王行军西征。
    一时间,京城附近的学员都炸窝了,激动得睡不着觉,只盼着正月初十快点到来,好在北靖王面前大展身手,然后被他“老人家”光荣地选中,进而扬名疆场,封妻荫子。
    毫无疑问,文官出身的徐晋可谓是军中第一人,这些年来纵横沙场,大杀四方,从未尝败绩,堪称战神一般的存在,无论是在各路武将,还是普通士兵眼中,徐晋都是高山仰止般的偶象,自然也包括了讲武堂中那些年轻学员。
    听问偶象要亲自前来招人,试问这些学员怎能不激动,有些学员甚至专员赶了几百里路,通知已回家过年的同窗好友回来参加考核。
    正月十一大早,数百学员便蜂拥入讲武堂,在武德殿前列好队翘首以盼,不过北靖王却没有出现,而是由讲武堂的教习每人发了一份策论题考笔试,只有通过了笔试才能参加后面的武试,据说题目正是北靖王亲自操刀的。
    约莫半个时辰左右,笔试便考完了,因为徐晋出的题目并不多,主要考的是学员的应变能力,打仗不同做文章,讲究随机应,兵贵神速,那有时间给你慢慢琢磨。
    直到试卷上交后,北靖王始终都没有出现,估计要到第二天的武试才会亲临现场,所以学员们有点失望地散了,各回各的宿舍,静候下午放榜。
    此时的武德堂内,徐晋一袭玉色的襕衫,头戴四言平定巾,坐在案后淡定地品着茶。
    “禀王爷,策论考完了!”监考官走了进来恭敬地禀报道,身后五名教习各捧着一大沓试卷。
    徐晋点了点头,示意把试卷搁在案面上,微笑道:“辛苦诸位了,事出突然,所以咱们这次就不按规矩办了,但日后讲武堂的毕业考核必须严格按照流程来。”
    “是是是,下官等不辛苦,倒是王爷辛苦了,下午就要出结果,实在太仓促了些,要不王爷明天再出结果吧,好歹时间充裕些。”监考官体贴地道。
    徐晋摆了摆手道:“不必,时间足够了,你们且下去休息,未时之前不要进来打扰本王。”
    监考官和一众教习连忙应诺退了出去,徐晋便开始一目十行地阅起试卷来,觉得可以的便打个勾,不行的打个叉搁一边,效率相当高。
    当一个人全神贯注的时候,无论做什么事情,效率都会很高,徐晋便是那种随时随地都能聚精会神的人,而恶且是竞赛型的“选手”,事情越有挑战性,精神便越亢奋。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着,五大沓试卷也渐渐从左边的案面消失了,而案面右边则多了两沓批阅完的试卷,一沓将近半米高,一沓却只有薄薄的两三厘米。
    下午三时前,徐晋终于批改阅完所有试卷了,将近四百份,被选中的却只有七十六份。
    徐晋伸了个懒腰,揉了揉有点酸痛的手腕,然后命人把监考官和几名教习了叫进来。
    那名监考官是兵部的武选司郎中,名叫姜镗,见到徐晋真在未时之前把所有考卷都批阅完了,不由露出佩服之色。
    徐晋把那七十六份选中的试卷交给了姜镗,吩咐道:“把名字誊写好便张榜,所有入选者,明日卯时在校场点卯,迟到者将取消武试资格。”
    “是,下官这就去办。”姜镗接过试卷,与数名教习一起退了出去。
    徐晋又伸了个懒腰,只闻腹中如鸣鼓,顿觉饥肠辘辘,这才醒起中午只吃了一块糕点,便招呼上宋大眼和赵大头等一众亲兵准备离开讲武堂,结果刚行出武德殿便见两名学员模样的家伙在那探头探脑地张望,表情焦急而忐忑。
    “嘿,你们俩个二货鬼鬼祟祟,干啥呢?”赵大头双目一瞪,凶神恶煞地喝问道。
    那两名学员都约莫十七八岁的模样,其中一个估计有一米八九的个头,另一个则矮了近个头,恐怕不够不米七,不过身材结实匀称,皮肤黝黑。
    两人见到赵大头喝问,显然都有点胆怯,最后矮个的咬了咬牙,一把扯着高个的行了过来,扑通地行了个单膝礼道:“学生李光启(刘显),参见北靖王爷。”
    徐晋不动声色地打量了一眼两名青年,问道:“你们是讲武堂的学员?”
    “正是!”
    “哦,尔等拦住本王的去路,所为何事?”
    “学生来迟了,错过了文试,恳请王爷让我们补试。”矮个青年大声道。
    赵大头不由乐了,笑骂道:“你这瓜娃子,个头不高,口气倒是挺大的,你们迟到了,凭什么让你们补试?也亏得是在学堂里,若是到了军营,大帅点卯你们敢迟到,三十军棍非打你个屁股开花不可,嘿嘿,还想补试,作梦吧,快滚犊子去!”
    两名青年不由面红耳赤,徐晋此时却是露出思索之色。
    “这场文试不公平,王爷若不准补试,学生便不赖着不走。”矮个青年倔强地道,旁边的高个青年却是面有惶恐之色,偷偷戳了矮个青年一下,示意他别孟浪。
    徐晋见状倒是来了兴趣,淡道:“如何不公平,若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本王不仅打你军棍,还削了你的学籍。”
    矮个青年夷然不惧道:“学生乃靖虏卫子弟,家住大同镇,眼下正是年节,学生回家过年了,王爷初八才通知选将,学生能在初十赶回来就不错了,有些离京远的同窗甚至现在都还没收到王爷在讲武堂选将的消息,试问这公平吗?”
    徐晋点了点头,淡道:“确实不公平,可是这世上不公平的事多了去了,本王若是为你们俩破例,等过几日又有学员要求补试呢?本王可那没时间浪费。”
    高个青年连忙歉然地道:“王爷所言极是,学生不补试了,显之兄,我们走吧。”
    矮个青年急道:“惟明兄,你是因为骑马赶到靖虏卫通知在下才错过文试的,我可以不补考,但恳请王爷准许刘显他补考。”
    徐晋心中一动,问道:“你叫刘显?字惟明?”
    高个青年愕了一下,点头道:“学生正是刘显,江西洪都人士。”
    徐晋脑中灵光一闪,倒是醒起一个人来,刘显啊,莫不就是刘綎他老子。刘綎被称为晚明第一猛将,在万历年间大放异彩,一生中经历大小上百战,还参加过两次的朝鲜战争,与侵入朝鲜的倭国军队正面较量,最后因中伏力战而亡,在当时名气非常大。
    当然,刘綎他老子刘显虽然稍差,但也很有名气,甚至官至五军都督府大都督,徐晋不是专门研究历史的,因此对他不是很熟悉,只是有点印象。
    “好吧,既然你们俩如此讲义气,本王便破例让你们俩补试,不过,若是考不过关,每人打十军棍,可有异议!”徐晋说到最后把脸一板,冷冷地道。
    刘显和李光启两人惊喜地对视一眼,连忙表示没有异议。于是徐晋便让监考官姜镗安排两人补试,考完后把试卷直接送到北靖王府。
    安排完,徐晋便径直走出了讲武堂,乘马车回城下馆子找吃的,他都快饿死了。
    “大眼,大帅为何让那两小子补试?就因为他们讲义气吗?”赵大头一边策马,一边问旁边的宋大眼道。
    宋大眼倒是有些眼力,淡道:“那两小子目光炯炯有神,身手、体力、骑术都相当不错,大帅让他们补考,保不准是看中他们了。”
    赵大头瞪大牛眼道:“大眼,你咋知道他们身手、体力、骑术都不错?”
    宋大眼指了指脑袋,赵大眼翻了个白眼道:“大眼,你知道哥的脑子向来不好使,就别卖关子了。”
    “那李光启说他是靖虏卫的,靖俘虏卫在那儿?”赵大头反问道。
    “这个……好像是在大同吧!”
    “这不就结了,大同到京城少说也有六七百里路,马不停蹄,换马不换人,也得一天的时间,刘显初八出发赶往靖虏卫,然后初十便带着李光启赶回来了,虽然最终没赶上文试,但三天不到便跑了上千里路,还有能有精力赶考,身手、体力、骑术若不行,那能办得到?”宋大眼冷道。
    赵大头不禁恍然大悟,挠着光头道:“大帅果然洞察入微,嗯,大眼你也不错,要是我可想不到这层。”
    宋大眼撇嘴道:“我也是后来琢磨才想到的,就咱们的脑子,加起来也不及大帅万一。”
    “那是!”一众亲兵深以为然地齐点头附和。
    马车内的徐晋不禁哑然失笑,他哪想到这么多,只是觉得刘显这名字耳熟,疑似是个牛人,这才破例让他们俩补考而已。
    事实上,刘显和李光启都确实是嘉靖年间的抗倭名将,都曾与俞大猷和戚继光共事,所以徐晋这次是捡到宝了。
    且说徐晋回城后找了家酒楼吃饱喝足,然后回到家里,在美婢月儿的服侍下舒服地洗了个澡,正准备小憩片刻,监考官便把刘显与李光启的考卷送回来了。
    徐晋打开一看,不由眼前一亮,李光启考卷答得不错,而刘显的考卷更妙,是目前看来最令人满意的一份。
    当下徐晋也不废话,直接打勾评优,让人通知那俩小子明日参加武试。

章节目录


明王首辅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阁只为原作者陈证道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陈证道并收藏明王首辅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