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页
越是看着赫舍里氏绽放出了不一样的光芒,康熙对她的感觉就越发的不一样,心中悔恨的情绪也越来越多。
然而人是擅长于推卸责任的生物,更何况他是一位帝王,帝王是不会做错事情的,错的只能是别人。
如此,引得他和赫舍里氏冷战的佟菲冉就被他迁怒了,甚至于他都不需要去惩罚佟菲苒,只需要做出那么一副态度来,多的是人会对佟菲苒落井下石。
佟菲苒原本心中想了很多,有想过趁这个机会赶紧夺宠,也有趁这个机会让赫舍里氏在宫外出一些了不得的丑闻的。
可最终她的所有的想法都败退在了康熙的迁怒之下,哪怕她有佟家作为靠山,可问题是,康熙的态度一出来,最先舍弃她的就是佟家的人。
毕竟佟家的格格那么多,大可以再推一个出来,何必与康熙交恶呢?
于是佟菲苒彻底的没有了靠山,陷入到了孤立无援的境地,宫女们也一日一日的嚣张了起来,到了后面甚至指桑骂槐的声音都大的不得了,丝毫不害怕被佟菲苒听到的时候。
也是在这个时候,佟菲苒才发现,原来自己终究还是小瞧了这个社会,这个没有人权的社会,有的时候是显得那样的黑暗。
或许是因为从前的她站的太高了,那么一帆风顺的她自然没有看到在这个社会底下的黑暗面。
顺风顺水的她看所有人仿佛都是带着一种上帝视角的感觉,毕竟在她看来,她知道未来,直到现在,她才知道之前的自己有多么的可笑,可惜悔之晚矣。
对于佟佳氏所遭遇到的一切,赫舍里氏是毫不知情,她在民间的时候跟着太医一起学习了不少的知识,就是为了能够更深入地帮助其他人。
在这个时候,底层的百姓们其实很苦,尤其是大清国本身的底蕴就不是很强,所以他们就有些过于心虚了,对于汉人哪怕嘴上说的再怎么好,可实际上他们是满人的皇帝,自然是偏心于满人的。
上有所行,下被有所好,如此汉人的生活就不那么美满了,要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层出不穷的反清复明的组织呢。
尤其是在讲究阶层的古代,普通的升斗小民们哪怕遇到了什么样的事情,都不一定能够讨的回公道,毕竟只要一个官官相护,就足够让他们求救无门了。
这样的情况在赫舍里氏深入民间之后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哪怕她不能够走遍大清的每一寸土地,可到底她是存在着一个象征意义的,让其他人畏惧于她的威名不敢做什么,也让那些百姓们心中存着一份希望。
越是深入其中,看着那些一年到头都在努力的劳作,可最后却只能够将种出来的好的稻米卖出去,买粗粮才能够填饱肚子的百姓们,赫舍里的心中的想法也越来越多。
别的不说,就说现在他们所以为的荒凉的东北,其实在现代是最富饶的土地,肥沃的黑土地所产出来的稻米味道是最好的,那么自己该怎么样才能够提出这个观念呢?
赫舍里是这般想着,一边深入民间与一些老农们交谈,一边和太医们互相交流经验,慢慢的,潜移默化地提出了一个杂交水稻的概念。
让老农们去深入的研究,让太医在一旁跟着记笔记,然后在这个过程之中,顺理成章的在东北进行这个实验。
其实这片荒凉的土地被满人们称为龙兴之地,算是满人的大本营,因此还是很受重视的,在得知了那荒凉的东北能够种出优质稻米,不少的满人们都摩拳擦掌的准备去圈地了。
圈地,这个活动一直以来就没停止过,在多尔衮执政的时候,满人圈地的行为十分严重,还是后来顺治上位之后很狠的惩罚了几个人,才能够遏制住这种行为,可到底还是有人私底下的圈地。
圈地的危害康熙也是知道的,因此他没有管其他人究竟是怎么想的,在这个过程之中,一直都牢牢地占据着主动权,如今,爱新觉罗家在民间的名望越来越重,在康熙准备拨人到东北去种地的时候,不少在家乡混不出头的人大胆的往东北迁徙了。
也正是这个行动,让康熙发现百姓们的喜恶是这样的分明,他们或许过于懵懂无知,但这也代表着他们已经认定了一件事情,便会一往无前的往前冲。
康熙这般想着,心中涌起了一种复杂难明的心绪,说真的,之前他想要当皇帝,并不是说想为万民谋福祉之类的,仅仅只是因为想要拥有这份执掌天下的权利,即使嘴上再怎么说爱民如子,可私底下他到底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先的。
当然,并不是说他现在受到了感染了,就变成了一个大公无私的明君,只是他将百姓的位置放的更重了,如此,自然会为百姓们多多筹谋,然后百姓们自然对他多了一股子信任,这份信任就促使着康熙对百姓们更加好。
如此,在良性循环之下,康熙成为了一位很好的皇帝,康熙本身就是想要成为一位明君的,自然也不会特地的去打自己的脸,或者说正是因为他得到了百姓们的信任爱戴,他反而会更加努力地维持住这份爱戴,维持住自己的名望。
赫舍里氏没有去管康熙究竟是怎么做的,她依旧按照着自己的想法前进着,每年也会专门的抽出时间来和小太子一起好好的相处相处。
这个孩子是无辜的,甚至于赫舍里氏在某一瞬间是想过要舍弃这个孩子的,因此她对于这个孩子有着一份亏欠,再加上她知道康熙已经成年了,他的三观已经定型了,所以她准备影响小太子。
然而人是擅长于推卸责任的生物,更何况他是一位帝王,帝王是不会做错事情的,错的只能是别人。
如此,引得他和赫舍里氏冷战的佟菲冉就被他迁怒了,甚至于他都不需要去惩罚佟菲苒,只需要做出那么一副态度来,多的是人会对佟菲苒落井下石。
佟菲苒原本心中想了很多,有想过趁这个机会赶紧夺宠,也有趁这个机会让赫舍里氏在宫外出一些了不得的丑闻的。
可最终她的所有的想法都败退在了康熙的迁怒之下,哪怕她有佟家作为靠山,可问题是,康熙的态度一出来,最先舍弃她的就是佟家的人。
毕竟佟家的格格那么多,大可以再推一个出来,何必与康熙交恶呢?
于是佟菲苒彻底的没有了靠山,陷入到了孤立无援的境地,宫女们也一日一日的嚣张了起来,到了后面甚至指桑骂槐的声音都大的不得了,丝毫不害怕被佟菲苒听到的时候。
也是在这个时候,佟菲苒才发现,原来自己终究还是小瞧了这个社会,这个没有人权的社会,有的时候是显得那样的黑暗。
或许是因为从前的她站的太高了,那么一帆风顺的她自然没有看到在这个社会底下的黑暗面。
顺风顺水的她看所有人仿佛都是带着一种上帝视角的感觉,毕竟在她看来,她知道未来,直到现在,她才知道之前的自己有多么的可笑,可惜悔之晚矣。
对于佟佳氏所遭遇到的一切,赫舍里氏是毫不知情,她在民间的时候跟着太医一起学习了不少的知识,就是为了能够更深入地帮助其他人。
在这个时候,底层的百姓们其实很苦,尤其是大清国本身的底蕴就不是很强,所以他们就有些过于心虚了,对于汉人哪怕嘴上说的再怎么好,可实际上他们是满人的皇帝,自然是偏心于满人的。
上有所行,下被有所好,如此汉人的生活就不那么美满了,要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层出不穷的反清复明的组织呢。
尤其是在讲究阶层的古代,普通的升斗小民们哪怕遇到了什么样的事情,都不一定能够讨的回公道,毕竟只要一个官官相护,就足够让他们求救无门了。
这样的情况在赫舍里氏深入民间之后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哪怕她不能够走遍大清的每一寸土地,可到底她是存在着一个象征意义的,让其他人畏惧于她的威名不敢做什么,也让那些百姓们心中存着一份希望。
越是深入其中,看着那些一年到头都在努力的劳作,可最后却只能够将种出来的好的稻米卖出去,买粗粮才能够填饱肚子的百姓们,赫舍里的心中的想法也越来越多。
别的不说,就说现在他们所以为的荒凉的东北,其实在现代是最富饶的土地,肥沃的黑土地所产出来的稻米味道是最好的,那么自己该怎么样才能够提出这个观念呢?
赫舍里是这般想着,一边深入民间与一些老农们交谈,一边和太医们互相交流经验,慢慢的,潜移默化地提出了一个杂交水稻的概念。
让老农们去深入的研究,让太医在一旁跟着记笔记,然后在这个过程之中,顺理成章的在东北进行这个实验。
其实这片荒凉的土地被满人们称为龙兴之地,算是满人的大本营,因此还是很受重视的,在得知了那荒凉的东北能够种出优质稻米,不少的满人们都摩拳擦掌的准备去圈地了。
圈地,这个活动一直以来就没停止过,在多尔衮执政的时候,满人圈地的行为十分严重,还是后来顺治上位之后很狠的惩罚了几个人,才能够遏制住这种行为,可到底还是有人私底下的圈地。
圈地的危害康熙也是知道的,因此他没有管其他人究竟是怎么想的,在这个过程之中,一直都牢牢地占据着主动权,如今,爱新觉罗家在民间的名望越来越重,在康熙准备拨人到东北去种地的时候,不少在家乡混不出头的人大胆的往东北迁徙了。
也正是这个行动,让康熙发现百姓们的喜恶是这样的分明,他们或许过于懵懂无知,但这也代表着他们已经认定了一件事情,便会一往无前的往前冲。
康熙这般想着,心中涌起了一种复杂难明的心绪,说真的,之前他想要当皇帝,并不是说想为万民谋福祉之类的,仅仅只是因为想要拥有这份执掌天下的权利,即使嘴上再怎么说爱民如子,可私底下他到底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先的。
当然,并不是说他现在受到了感染了,就变成了一个大公无私的明君,只是他将百姓的位置放的更重了,如此,自然会为百姓们多多筹谋,然后百姓们自然对他多了一股子信任,这份信任就促使着康熙对百姓们更加好。
如此,在良性循环之下,康熙成为了一位很好的皇帝,康熙本身就是想要成为一位明君的,自然也不会特地的去打自己的脸,或者说正是因为他得到了百姓们的信任爱戴,他反而会更加努力地维持住这份爱戴,维持住自己的名望。
赫舍里氏没有去管康熙究竟是怎么做的,她依旧按照着自己的想法前进着,每年也会专门的抽出时间来和小太子一起好好的相处相处。
这个孩子是无辜的,甚至于赫舍里氏在某一瞬间是想过要舍弃这个孩子的,因此她对于这个孩子有着一份亏欠,再加上她知道康熙已经成年了,他的三观已经定型了,所以她准备影响小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