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优秀的剪纸,当属江苏的扬州和天津的杨柳青的单色剪纸,两地的剪纸,以造型优美、纸张考究、刀功犀利而着称,就其渊源,扬州和杨柳青,皆为举世闻名的书画艺术之乡,两地的剪纸艺术在深厚文化底蕴烘托下,自然卓越不群。
杨柳青剪纸向其他美术品类借鉴表现形式丰富自己。比如这些年兴起的国画形式的剪纸有中堂、条幅、横批、通案、扇面等;内容有花鸟、草虫、人物、山水、脸谱等,还有美术家参与创作的剪纸。
其类似年画又不失剪纸趣味,使人感到熟悉而又新颖。特别是在传统年画的风俗日渐衰落之际,剪纸艺人便将百姓喜闻乐见的杨柳青年画图样刻成剪纸,如门神、缸鱼、婴戏娃娃等。
传统年画往往不被一些新家庭接受,刻成精美的剪纸后,这种艺术形式不仅能被青年人接受,而且深受喜爱。杨柳青人绣花的“花样子”都是来自于剪纸图案。
这些花样子有门帘、窗帘、墙布、枕套等,还有用于服饰,儿童戴的花兜兜,俗语称“供花”,也有人在祝寿的寿面、寿桃上用福寿等前纸覆盖,俗称“饭花”等。几十年前,杨柳青高家花样子远近闻名,人称“高花样子”。
剪纸在民间流传极广,历史也很悠久。新疆曾出土了距今一千五百余年的剪纸作品。在后来也可通过染缬、华胜、吉州窑和定窑的装饰图案、皮影、蓝印花布、小品刺绣、绘画作品中见其略影。
作为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剪纸在民俗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南宋已出现了专业民间剪纸艺人。民间剪纸往往通过谐音、象征、寓意等手法提炼、概括自然形态,构成美丽的图案。
剪纸从具体用途看大致可分四类
一、张贴用,即直接张贴于门窗、墙壁、灯彩、彩扎之上以为装饰。如窗花、墙花、顶棚花、烟格子、灯笼花、纸扎花、门笺。
二、摆衬用,即用于点缀礼品、嫁妆、祭品、供品。如喜花、供花、礼花、烛台花、斗香花、重阳旗。
三、刺绣底样,用于衣饰、鞋帽、枕头。如鞋花、枕头花、帽花、围涎花、衣袖花、背带花。
四、印染用,即作为蓝印花布的印版,用于衣料,被面、门帘、包袱、围兜、头巾等。
古老的和林格尔剪纸在长期的传承和实践中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剪味和纸味之美。和林格尔剪纸的传承人,从她们幼时开始跟随长辈学习剪纸,一直坚持到老年剪艺的炉火纯青,陪伴在她们身边的也只有一把平俗无奇的大铁剪刀而已。
她们在进行剪纸实践时,往往是不描不画,但对所表现内容和形式却早已胸有成竹,她们直接用大剪刀入手,一切纸料在她们手中几经翻转便会奇迹般地展现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物象造型,令人称绝。
正是这把貌不惊人的粗铁剪刀和普普通通的一方红纸,通过和林格尔剪纸传承人巧夺天工的灵性发挥,在向世人传达着蕴积了千年的古老文化信息的同时,也彰显出由之而生并浓缩物化于纸面的,由剪刀与纸面碰撞交融的刹那而进发出的独特艺术之美。
在和林格尔剪纸艺术表现中,由剪刀和纸的碰撞交融而滋生于作品中的那种“剪”味和“纸”味得到了最为充溢的展现,最为直接地体现了和林格尔剪纸本原的艺术精神风貌。
在这个过程中,剪为纸而生型,纸因剪而出彩。剪刀与纸,一刚一柔,刚柔交错间,力量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角度的仰合,无不在传承人创作情绪的波动下而体现。
每每在剪锋锉锵过后,化生在剪纸物象上的剪锋之迹便是一道耐人寻味的风景线,剪刀的金石之气反而通过一块软纸的纤维得到最为充分的张扬,它们或深沉隽水,或张扬洒脱,或恣意宣泄,或文静柔美,给人以别样的审美情趣。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在一些薄片材料上制作工艺品,这是早在纸张出现以前就开始流行起来的,虽不是纸张制作,但却如出一辙,这就为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出现奠定了基础。据说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就可以为此证明。
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艺术,应该是纸张的出现才正式开始的。剪纸的主要制作材料就是纸,而汉代时期纸张的出现,这就促进了剪纸的出现、发展和普及。那时候的纸张易腐烂,所以人们不会珍藏起来,坏了还能重新再剪。
北朝时期,人们用纸剪出各种美丽的图案花纹,据说目前发现最早且有据可查的剪纸便是在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发现的五幅北朝团花剪纸。那时候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燥且少雨,纸张不易霉烂,小编猜想,这或许也是在新疆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到了唐代,剪纸已经有了大发展,那时候的人将剪纸图案应用于其他工艺方面,并且还有利用剪纸招魂的风俗流行。
在现代考古挖掘出多种唐代剪纸工艺品,如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即可看出当时的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相当高超,画面构图完整,表达出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
到了宋代,造纸业成熟,使得剪纸艺术越发普及。宋代剪纸用于各种领域之中,并且在南宋时期,还出现了以此为职业的艺人。那时候皮影戏盛行,也有用厚纸制作皮影造型的。宋代剪纸最大的创造便是瓷器剪纸印花图案,它是在施釉之时,贴上剪纸,入窑烧制而成的。
到了明清时代,民间剪纸艺术越发成熟,已经走向鼎盛时期。这时候的民间剪纸艺术运用范围就更加广阔了。但凡民间彩灯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再加工而成的。
民间剪纸善于把多种物象组合在一起,并产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结果。无论用一个或多个形象组合,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构象”来造型,而不是根据客观的自然形态来造型,同时,又善于用比兴的手法创造出来多种吉祥物,把约定成俗的形象组合起来表达自己的心理。
追求吉祥的喻意成为意象组合的最终目的之一。地域的封闭和文化的局限,以及自然灾害等逆境的侵扰,激发了人们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渴求。人们祈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健康长寿、万事如意,这种朴素的愿望,便借托剪纸传达出来。
剪纸大概是流传最为广泛的民间艺术了。小学或初中的美术课上,总会有一节课是拿着一张红纸,跟着老师翻折、剪切,变幻出个大红的“囍”或是展翅欲飞的蝴蝶。
剪纸同样也是一门“易学”却“难精”的民间技艺,“难精”的不单是技法、还在于内容创作。
大多数的剪纸作品出自乡村妇女和民间艺人之手,是他们闲暇之时的“随性之作”,剪纸细可如春蚕吐丝,粗可如大笔挥墨。
薄薄的一张纸,经过剪刀或刻刀的修饰,却能幻化出万千世界。
中国的多数省市都有独具特色的剪纸艺术,其中河北蔚县、江苏扬州等地多为世人所称道。
重庆剪纸,严格来说并无多少可以考证的悠久历史。
直至上个世界六十年代,才陆续出现了一些被社会认可和大众接受的艺术家,如郭峰、黄钢、孙念倩、庞书麟等。
近来,又出现了晓桑、周定洲、梁素、杨艺、张明志、黄继琳、梁世惠等艺术家。
不过,重庆剪纸虽无“多少可以考证的悠久历史”,却具有深厚的巴渝文化特色,集中反映了巴渝民族风貌。
2010年,重庆剪纸与河北、陕西、山西、浙江等省市的剪纸联合申报的“中国剪纸”项目,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重庆剪纸也在多位代表性传承人的推动下魅力渐显、精品频出。
在重庆市九龙坡区文化馆,笔者拜访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九龙坡剪纸”项目传承人杨艺,从她与剪纸的故事中解读重庆剪纸。
在不少人的认知中,剪纸和窗花几乎可以画上等号,每逢年节或是喜庆时刻,人们总会把大红的剪纸贴在墙上或玻璃窗上,以此渲染浓郁喜庆的节日气氛。
事实上,在剪纸悠久的历史中,剪纸的用途遍布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唐朝人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丽的图案;五代时期,剪纸技艺被用于制作敬供佛像,装饰殿堂、道场的“功德花纸”;而到了宋代,陶艺匠人将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百姓还采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明清时期,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再加工的……
在杨艺的记忆中,奶奶天生一双巧手,每天都有做不完的针线活、绣不完的花、剪不完的纸样。
临近的婶婶嫂嫂们总会到家中向奶奶讨要几张剪纸作为围兜、鞋垫的绣花样子。
跟着奶奶,杨艺初识了剪纸的一些刀法形式。如在剪纸时,先剪圆线,顺着半圆线右边,剪出弧线。
剪纸下方的半边刀尖用于平衡,需放在左食指上,而后剪刀左右移动,一刀接一道,形成一条锯齿状的纹路。
这就是锯齿剪,是初学剪纸的难关。
利用锯齿的长短、疏密、曲直、刚柔、钝锐的变化,可以表现不同物象的特征剪植物时,柔和的锯齿纹可以表现花果,坚硬的锯齿纹则能表现叶子和根茎的针刺、毛绒;剪动物时,细密的锯齿纹可以表现软软的绒毛,刚健的锯齿纹能表现硬实的鬃毛;剪人物时,用修长丰润的锯齿纹还可表现小孩丰满的肌肤。
此外,剪纸还有“月牙儿”、“水滴纹”、“涡纹”、“云纹”等各种刀法形式。
每种刀法形式都能产生数种变化,它们在同一张剪纸画面中交错运用,使画面层次分明,而又富于变化。
对于很有美术天赋的杨艺来说,传统剪纸的学习很是得心应手,小小年纪的她就能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的要求。
200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杨艺开始尝试用剪刻结合的手法来制作剪纸,并在吸取民间传统剪纸技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她用中国画的构图,融入中国画中的点、线、面、体元素,以及黑白装饰画的韵味,逐渐形成了自己简约、唯美、独特、现代、抽象的风格。
在杨艺看来,传统剪纸的特点,在于可以折叠,心随剪刀走,每一幅剪纸造型都不一样,很吸引人的眼球;而用刻刀模板的剪纸,造型固定,细节刻画更加精细。
“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南方之剪纸,玲珑剔透得未有。”
中国地理分南北,许多民间艺术也随着地理之别而分为南北两派,剪纸同样如此。
北方剪纸浑厚粗狂、天真质朴,以陕西、河北、山东为代表。
南方剪纸灵动秀美、严谨纤细,以江苏、浙江为代表。重庆剪纸,通常被划分入南派,剪纸风格秀丽柔美、细腻婉约,讲究构思的精巧与刀工的细致。
善于把多种物象组合在一起的重庆剪纸,以本土化题材为主,通过一个或多个形象组合。
“以象寓意”、“以意构象”,塑造出许多超乎想象的美好效果。其中,解放碑,朝天门,吊脚楼等极赋重庆特色的文化地标时常跃然于纸上。
近几年,北碚剪纸、九龙坡剪纸、大足剪纸和大渡口堰兴剪纸纷纷被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北碚剪纸偏重写实,以柔丽秀美见长,又借鉴并吸收了国画、版画、镶嵌画、布艺等一些艺术形式的技法,画面丰富饱满,以梁素为代表人物。
而九龙坡剪纸细腻婉约,唯美抽象,在剪纸中融入工笔国画、套色木刻、装饰画的元素,独具灵气,以杨艺为代表人物。
大足剪纸以刻为主,线条简洁,造型精巧,尤其是它以闻名世界的大足石刻为内容,用刻刀将立体艺术与平面艺术巧妙融合,独树一帜,以庞书麟为代表人物。
大渡口“堰兴剪纸”则是由大渡口区跃进村街道堰兴社区的一些剪纸爱好者,在吸收国画、版画、烙画、布贴等诸多表现手法基础上创办的,造型设计疏密有致,刀工细致入微,点染绚丽多彩,以黄继琳为主要代表人物。
但与南北方其他剪纸相比,重庆剪纸在国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仍旧“捉襟见肘”。
作为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杨艺每周都会开设剪纸教学课程,在教学中她不断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他们形成自己的风格。
一张纸可以被剪刻成万千世界,但学习剪纸的人也容易被传统图案限制。
杨艺剪纸构图总是不受生活惯例、题材限制,融入了国画、扎染、秦砖汉瓦、甚至是非洲雕刻的元素,将若干形象串联起来,在平面的剪纸中展现时空性、立体型和全面性。
在杨艺看来,尽管传承人不同的风格能赋予重庆剪纸更多样的审美价值,但创新能力的不足亦成为阻碍剪纸发展的绊脚石,而只有创新才能为重庆剪纸持续注入活力。
剪、刻、撕……样样手艺齐上阵,剪纸声、刻纸声、撕纸声齐鸣……
在前不久省城北区创客举办的一场剪纸活动中,1981年出生的张峰在众多剪纸名师中格外吸引人,他从小以剪纸为乐,通过不断学习、创新,让剪纸这门传统的艺术变得更具现代感。“每当我坐在桌前,用剪刀剪纸时,就好像演奏一曲曲美妙的乐曲,我的每一幅作品都有它的精彩,因为这不仅凝聚了我的心血,我还把美好愿望及祝福融入其中。”
张峰目前在一家媒体担任美术编辑一职,剪纸技能不仅是家族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技艺,还是他的感情寄托。张峰告诉西海都市报社区记者,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把他寄养在河南老家的二姨家,二姨为了逗张峰开心就常常剪一些小动物,久而久之,张峰便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张峰打算跟着父亲来青海,在和二姨离别的时候,二姨送给他一把剪刀,希望张峰能在剪纸的过程中寻找到快乐。剪纸在张峰的印象中是美好快乐的,后来当他有心事的时候就会剪纸,用剪纸来抒发情感。
闲暇之余,张峰会在家中泡上一壶茶,然后拿出一张红纸,在没有任何实物参考的情况下,通过手中飞舞的剪刀,一件巧夺天工、栩栩如生的团花“花开富贵”便剪好了。“像团花这样的作品,蕴含着富贵、吉祥之意。”张峰说,他的每幅作品都源于内心世界,每一幅剪纸都能表达出情感和祝福。
除了基本的剪纸艺术,张峰最擅长的就是人物肖像剪纸。2017年,九球天后潘晓婷作为第四届环青海湖电动汽车挑战赛形象大使,跟青海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那个时候,一段民间剪纸艺人以潘晓婷肖像为原型的创作视频,让这位手艺精湛的民间艺人火了一把。这位民间剪纸艺人就是张峰。
“当时,在得知潘晓婷任第四届环青海湖电动汽车挑战赛形象大使的消息后,我就产生了将剪纸作品送给潘晓婷的想法,这才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联系赛事组委会,没想到还真见到了潘晓婷。”张峰笑着说。
现在,张峰把人物肖像剪纸艺术作为他剪纸的亮点,他还将剪纸制作过程拍成视频,放在网上,让大家不要遗忘中国的传统剪纸技艺。“剪纸艺人通过一把剪刀,一张纸,就可以表达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我想把传统的剪纸艺术一直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年轻人也爱上剪纸艺术。”张峰说。
镂月为歌扇
纸上奏华章,
裁云作舞衣
剪上出风采。
这说的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剪纸以纸为载体,以剪刀为工具,以镂空为方式,运以匠心,裁剪出生动形象的图案,并托物寄语,借用约定成俗的观念化形象,来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吉祥幸福的期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民间工艺,它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藏。
杨柳青剪纸向其他美术品类借鉴表现形式丰富自己。比如这些年兴起的国画形式的剪纸有中堂、条幅、横批、通案、扇面等;内容有花鸟、草虫、人物、山水、脸谱等,还有美术家参与创作的剪纸。
其类似年画又不失剪纸趣味,使人感到熟悉而又新颖。特别是在传统年画的风俗日渐衰落之际,剪纸艺人便将百姓喜闻乐见的杨柳青年画图样刻成剪纸,如门神、缸鱼、婴戏娃娃等。
传统年画往往不被一些新家庭接受,刻成精美的剪纸后,这种艺术形式不仅能被青年人接受,而且深受喜爱。杨柳青人绣花的“花样子”都是来自于剪纸图案。
这些花样子有门帘、窗帘、墙布、枕套等,还有用于服饰,儿童戴的花兜兜,俗语称“供花”,也有人在祝寿的寿面、寿桃上用福寿等前纸覆盖,俗称“饭花”等。几十年前,杨柳青高家花样子远近闻名,人称“高花样子”。
剪纸在民间流传极广,历史也很悠久。新疆曾出土了距今一千五百余年的剪纸作品。在后来也可通过染缬、华胜、吉州窑和定窑的装饰图案、皮影、蓝印花布、小品刺绣、绘画作品中见其略影。
作为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剪纸在民俗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南宋已出现了专业民间剪纸艺人。民间剪纸往往通过谐音、象征、寓意等手法提炼、概括自然形态,构成美丽的图案。
剪纸从具体用途看大致可分四类
一、张贴用,即直接张贴于门窗、墙壁、灯彩、彩扎之上以为装饰。如窗花、墙花、顶棚花、烟格子、灯笼花、纸扎花、门笺。
二、摆衬用,即用于点缀礼品、嫁妆、祭品、供品。如喜花、供花、礼花、烛台花、斗香花、重阳旗。
三、刺绣底样,用于衣饰、鞋帽、枕头。如鞋花、枕头花、帽花、围涎花、衣袖花、背带花。
四、印染用,即作为蓝印花布的印版,用于衣料,被面、门帘、包袱、围兜、头巾等。
古老的和林格尔剪纸在长期的传承和实践中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剪味和纸味之美。和林格尔剪纸的传承人,从她们幼时开始跟随长辈学习剪纸,一直坚持到老年剪艺的炉火纯青,陪伴在她们身边的也只有一把平俗无奇的大铁剪刀而已。
她们在进行剪纸实践时,往往是不描不画,但对所表现内容和形式却早已胸有成竹,她们直接用大剪刀入手,一切纸料在她们手中几经翻转便会奇迹般地展现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物象造型,令人称绝。
正是这把貌不惊人的粗铁剪刀和普普通通的一方红纸,通过和林格尔剪纸传承人巧夺天工的灵性发挥,在向世人传达着蕴积了千年的古老文化信息的同时,也彰显出由之而生并浓缩物化于纸面的,由剪刀与纸面碰撞交融的刹那而进发出的独特艺术之美。
在和林格尔剪纸艺术表现中,由剪刀和纸的碰撞交融而滋生于作品中的那种“剪”味和“纸”味得到了最为充溢的展现,最为直接地体现了和林格尔剪纸本原的艺术精神风貌。
在这个过程中,剪为纸而生型,纸因剪而出彩。剪刀与纸,一刚一柔,刚柔交错间,力量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角度的仰合,无不在传承人创作情绪的波动下而体现。
每每在剪锋锉锵过后,化生在剪纸物象上的剪锋之迹便是一道耐人寻味的风景线,剪刀的金石之气反而通过一块软纸的纤维得到最为充分的张扬,它们或深沉隽水,或张扬洒脱,或恣意宣泄,或文静柔美,给人以别样的审美情趣。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在一些薄片材料上制作工艺品,这是早在纸张出现以前就开始流行起来的,虽不是纸张制作,但却如出一辙,这就为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出现奠定了基础。据说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就可以为此证明。
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艺术,应该是纸张的出现才正式开始的。剪纸的主要制作材料就是纸,而汉代时期纸张的出现,这就促进了剪纸的出现、发展和普及。那时候的纸张易腐烂,所以人们不会珍藏起来,坏了还能重新再剪。
北朝时期,人们用纸剪出各种美丽的图案花纹,据说目前发现最早且有据可查的剪纸便是在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发现的五幅北朝团花剪纸。那时候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燥且少雨,纸张不易霉烂,小编猜想,这或许也是在新疆发现北朝剪纸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到了唐代,剪纸已经有了大发展,那时候的人将剪纸图案应用于其他工艺方面,并且还有利用剪纸招魂的风俗流行。
在现代考古挖掘出多种唐代剪纸工艺品,如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唐代剪纸,即可看出当时的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相当高超,画面构图完整,表达出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
到了宋代,造纸业成熟,使得剪纸艺术越发普及。宋代剪纸用于各种领域之中,并且在南宋时期,还出现了以此为职业的艺人。那时候皮影戏盛行,也有用厚纸制作皮影造型的。宋代剪纸最大的创造便是瓷器剪纸印花图案,它是在施釉之时,贴上剪纸,入窑烧制而成的。
到了明清时代,民间剪纸艺术越发成熟,已经走向鼎盛时期。这时候的民间剪纸艺术运用范围就更加广阔了。但凡民间彩灯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再加工而成的。
民间剪纸善于把多种物象组合在一起,并产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结果。无论用一个或多个形象组合,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构象”来造型,而不是根据客观的自然形态来造型,同时,又善于用比兴的手法创造出来多种吉祥物,把约定成俗的形象组合起来表达自己的心理。
追求吉祥的喻意成为意象组合的最终目的之一。地域的封闭和文化的局限,以及自然灾害等逆境的侵扰,激发了人们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渴求。人们祈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健康长寿、万事如意,这种朴素的愿望,便借托剪纸传达出来。
剪纸大概是流传最为广泛的民间艺术了。小学或初中的美术课上,总会有一节课是拿着一张红纸,跟着老师翻折、剪切,变幻出个大红的“囍”或是展翅欲飞的蝴蝶。
剪纸同样也是一门“易学”却“难精”的民间技艺,“难精”的不单是技法、还在于内容创作。
大多数的剪纸作品出自乡村妇女和民间艺人之手,是他们闲暇之时的“随性之作”,剪纸细可如春蚕吐丝,粗可如大笔挥墨。
薄薄的一张纸,经过剪刀或刻刀的修饰,却能幻化出万千世界。
中国的多数省市都有独具特色的剪纸艺术,其中河北蔚县、江苏扬州等地多为世人所称道。
重庆剪纸,严格来说并无多少可以考证的悠久历史。
直至上个世界六十年代,才陆续出现了一些被社会认可和大众接受的艺术家,如郭峰、黄钢、孙念倩、庞书麟等。
近来,又出现了晓桑、周定洲、梁素、杨艺、张明志、黄继琳、梁世惠等艺术家。
不过,重庆剪纸虽无“多少可以考证的悠久历史”,却具有深厚的巴渝文化特色,集中反映了巴渝民族风貌。
2010年,重庆剪纸与河北、陕西、山西、浙江等省市的剪纸联合申报的“中国剪纸”项目,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重庆剪纸也在多位代表性传承人的推动下魅力渐显、精品频出。
在重庆市九龙坡区文化馆,笔者拜访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九龙坡剪纸”项目传承人杨艺,从她与剪纸的故事中解读重庆剪纸。
在不少人的认知中,剪纸和窗花几乎可以画上等号,每逢年节或是喜庆时刻,人们总会把大红的剪纸贴在墙上或玻璃窗上,以此渲染浓郁喜庆的节日气氛。
事实上,在剪纸悠久的历史中,剪纸的用途遍布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唐朝人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丽的图案;五代时期,剪纸技艺被用于制作敬供佛像,装饰殿堂、道场的“功德花纸”;而到了宋代,陶艺匠人将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百姓还采用剪纸的形式,用驴、牛、马、羊等动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戏的人物造型;明清时期,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再加工的……
在杨艺的记忆中,奶奶天生一双巧手,每天都有做不完的针线活、绣不完的花、剪不完的纸样。
临近的婶婶嫂嫂们总会到家中向奶奶讨要几张剪纸作为围兜、鞋垫的绣花样子。
跟着奶奶,杨艺初识了剪纸的一些刀法形式。如在剪纸时,先剪圆线,顺着半圆线右边,剪出弧线。
剪纸下方的半边刀尖用于平衡,需放在左食指上,而后剪刀左右移动,一刀接一道,形成一条锯齿状的纹路。
这就是锯齿剪,是初学剪纸的难关。
利用锯齿的长短、疏密、曲直、刚柔、钝锐的变化,可以表现不同物象的特征剪植物时,柔和的锯齿纹可以表现花果,坚硬的锯齿纹则能表现叶子和根茎的针刺、毛绒;剪动物时,细密的锯齿纹可以表现软软的绒毛,刚健的锯齿纹能表现硬实的鬃毛;剪人物时,用修长丰润的锯齿纹还可表现小孩丰满的肌肤。
此外,剪纸还有“月牙儿”、“水滴纹”、“涡纹”、“云纹”等各种刀法形式。
每种刀法形式都能产生数种变化,它们在同一张剪纸画面中交错运用,使画面层次分明,而又富于变化。
对于很有美术天赋的杨艺来说,传统剪纸的学习很是得心应手,小小年纪的她就能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的要求。
200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杨艺开始尝试用剪刻结合的手法来制作剪纸,并在吸取民间传统剪纸技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她用中国画的构图,融入中国画中的点、线、面、体元素,以及黑白装饰画的韵味,逐渐形成了自己简约、唯美、独特、现代、抽象的风格。
在杨艺看来,传统剪纸的特点,在于可以折叠,心随剪刀走,每一幅剪纸造型都不一样,很吸引人的眼球;而用刻刀模板的剪纸,造型固定,细节刻画更加精细。
“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南方之剪纸,玲珑剔透得未有。”
中国地理分南北,许多民间艺术也随着地理之别而分为南北两派,剪纸同样如此。
北方剪纸浑厚粗狂、天真质朴,以陕西、河北、山东为代表。
南方剪纸灵动秀美、严谨纤细,以江苏、浙江为代表。重庆剪纸,通常被划分入南派,剪纸风格秀丽柔美、细腻婉约,讲究构思的精巧与刀工的细致。
善于把多种物象组合在一起的重庆剪纸,以本土化题材为主,通过一个或多个形象组合。
“以象寓意”、“以意构象”,塑造出许多超乎想象的美好效果。其中,解放碑,朝天门,吊脚楼等极赋重庆特色的文化地标时常跃然于纸上。
近几年,北碚剪纸、九龙坡剪纸、大足剪纸和大渡口堰兴剪纸纷纷被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北碚剪纸偏重写实,以柔丽秀美见长,又借鉴并吸收了国画、版画、镶嵌画、布艺等一些艺术形式的技法,画面丰富饱满,以梁素为代表人物。
而九龙坡剪纸细腻婉约,唯美抽象,在剪纸中融入工笔国画、套色木刻、装饰画的元素,独具灵气,以杨艺为代表人物。
大足剪纸以刻为主,线条简洁,造型精巧,尤其是它以闻名世界的大足石刻为内容,用刻刀将立体艺术与平面艺术巧妙融合,独树一帜,以庞书麟为代表人物。
大渡口“堰兴剪纸”则是由大渡口区跃进村街道堰兴社区的一些剪纸爱好者,在吸收国画、版画、烙画、布贴等诸多表现手法基础上创办的,造型设计疏密有致,刀工细致入微,点染绚丽多彩,以黄继琳为主要代表人物。
但与南北方其他剪纸相比,重庆剪纸在国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仍旧“捉襟见肘”。
作为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杨艺每周都会开设剪纸教学课程,在教学中她不断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他们形成自己的风格。
一张纸可以被剪刻成万千世界,但学习剪纸的人也容易被传统图案限制。
杨艺剪纸构图总是不受生活惯例、题材限制,融入了国画、扎染、秦砖汉瓦、甚至是非洲雕刻的元素,将若干形象串联起来,在平面的剪纸中展现时空性、立体型和全面性。
在杨艺看来,尽管传承人不同的风格能赋予重庆剪纸更多样的审美价值,但创新能力的不足亦成为阻碍剪纸发展的绊脚石,而只有创新才能为重庆剪纸持续注入活力。
剪、刻、撕……样样手艺齐上阵,剪纸声、刻纸声、撕纸声齐鸣……
在前不久省城北区创客举办的一场剪纸活动中,1981年出生的张峰在众多剪纸名师中格外吸引人,他从小以剪纸为乐,通过不断学习、创新,让剪纸这门传统的艺术变得更具现代感。“每当我坐在桌前,用剪刀剪纸时,就好像演奏一曲曲美妙的乐曲,我的每一幅作品都有它的精彩,因为这不仅凝聚了我的心血,我还把美好愿望及祝福融入其中。”
张峰目前在一家媒体担任美术编辑一职,剪纸技能不仅是家族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技艺,还是他的感情寄托。张峰告诉西海都市报社区记者,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把他寄养在河南老家的二姨家,二姨为了逗张峰开心就常常剪一些小动物,久而久之,张峰便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张峰打算跟着父亲来青海,在和二姨离别的时候,二姨送给他一把剪刀,希望张峰能在剪纸的过程中寻找到快乐。剪纸在张峰的印象中是美好快乐的,后来当他有心事的时候就会剪纸,用剪纸来抒发情感。
闲暇之余,张峰会在家中泡上一壶茶,然后拿出一张红纸,在没有任何实物参考的情况下,通过手中飞舞的剪刀,一件巧夺天工、栩栩如生的团花“花开富贵”便剪好了。“像团花这样的作品,蕴含着富贵、吉祥之意。”张峰说,他的每幅作品都源于内心世界,每一幅剪纸都能表达出情感和祝福。
除了基本的剪纸艺术,张峰最擅长的就是人物肖像剪纸。2017年,九球天后潘晓婷作为第四届环青海湖电动汽车挑战赛形象大使,跟青海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那个时候,一段民间剪纸艺人以潘晓婷肖像为原型的创作视频,让这位手艺精湛的民间艺人火了一把。这位民间剪纸艺人就是张峰。
“当时,在得知潘晓婷任第四届环青海湖电动汽车挑战赛形象大使的消息后,我就产生了将剪纸作品送给潘晓婷的想法,这才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联系赛事组委会,没想到还真见到了潘晓婷。”张峰笑着说。
现在,张峰把人物肖像剪纸艺术作为他剪纸的亮点,他还将剪纸制作过程拍成视频,放在网上,让大家不要遗忘中国的传统剪纸技艺。“剪纸艺人通过一把剪刀,一张纸,就可以表达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我想把传统的剪纸艺术一直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年轻人也爱上剪纸艺术。”张峰说。
镂月为歌扇
纸上奏华章,
裁云作舞衣
剪上出风采。
这说的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剪纸以纸为载体,以剪刀为工具,以镂空为方式,运以匠心,裁剪出生动形象的图案,并托物寄语,借用约定成俗的观念化形象,来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吉祥幸福的期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民间工艺,它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