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各少数民族的蜡染各有特色,例如苗族的蜡染图案有的还沿用古代铜鼓的花纹和民间传说中的题材,有的是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花、鸟、虫、鱼;而布依族则喜用几何图案。
每一个几何图案都是有不同的寓意,比如圆圈代表粮仓,小点点代表天上的星星等等。各民族的蜡染都有独特的风格。
蜡染制作比较复杂。先把白色底布铺平在木板上,再将黄蜡放入金属容器里用小火溶化,用蜡刀蘸上蜡汁在底布上绘制图案。
蜡染使用的蜡刀很特别,其结构有点像一支蘸水钢笔。其笔杆用竹棍做成,称为“刀把”,笔尖是三片犁铧形的铜片,称为“刀片”。
铜片之间留有缝隙,用以储藏蜡汁。持握蜡刀的方法与平常我们握笔写字大相径庭。我们握笔写字时总是笔杆几乎垂直,笔头稍稍后倾,笔尖向下;而握蜡刀则是刀把大幅度前倾直至超过45度角,刀片后倾几乎置于腕下。
作画时,对于那些长的直线,蜡刀只能随着手腕作纵向运动,而横向和其他运动则仅能用来点缀一些小短横和绘制圆形。若横向直线较长,就得将手臂直至整个身体调转方向,或者将底布调转方向。
在整个绘制过程中,蜡汁必须保持合适的温度。温度过低蜡汁就会凝固,温度过高则蜡汁容易变黑甚至起火。
苗族蜡染的图案一般是规则的几何图形,如直线、方形、棱形、丁字形、之字形、圆形等,也有少数花鸟日月山水人物等图案的作品问世。
绘好图案后,将布放入染缸浸泡数小时,再捞出放到清水中涮洗以除去多余的染料,然后放入水锅里将蜡煮化,再放到清水里漂洗。这样,绘画时着蜡的地方因染料无法附着而成为白色,原先空白的地方则被染浸上了颜色。
染料一般为黑色或蓝色,因此染出的成品就是黑白相间的图案。有的又在白底上再缀上红黄等色,使其图案更加精美。
苗族传统的蜡染布主要用来缝制妇女们天天穿用的百褶裙,偶尔也有用来做上衣和挎包的。出现的花鸟日月山水人物等写意作品主要作为艺术品赠送亲友或出售,很受人们的欢迎。
湖南地区的苗族和土家族,擅长蜡染的制作与应用。他们主要居住在湘西十家族自治州各县市,以及晃县和麻阳县。
湘西方言苗族的蜡染历史久远,文字记载中的蜡染虽然很少,但历史总是或多或少地留下了它的痕迹。
如龙山县的“靛坊”这一地名,说明在历史上这里盛产蜡染所需的重要原料——蓝靛,并且还汇集了众多的染布坊,形成了一个大的产业。
20世纪5070年代,湘西各地有几百家染坊。在历史上,除了龙山县的“靛坊”大量种植蓝靛外,湘西的各乡苗寨栽种蓝萆都十分普遍,其产量也很可观。
每年3月,与种甘蔗一样均采用扦插种植,6月至10月采枝茎和叶子,放入盛有清水的池中泡烂,然后除去枝叶.倒入石灰水,只需一个昼夜,池底即生成蓝黑色的糊状物成——蓝靛。
湘西地区,除就地取材染制各种色布外,蜡染是一种独特的、传统防染技法。湘西蜡染多采用家织的土棉布,较少采用麻布和丝布。
以薄木板镂空为花纹,即图形雕成空心花孔,用来做蜡染花模。然后,压在白布上灌蜡汁入花纹内。待冷却,再将花板解开,取受蜡之布投入染缸中浸色。
其染液采用当地一种蓝靛染液进行浸染,未被蜡液覆盖之布,一染即上色,被蜡溶液盖住的花型则安然无事。染后,将布热煮使蜡脱去,花型则显露出来。此种染法功效好,苗乡人民多自雕花模。
花纹主要是花、鸟、虫、蝶和几何图形,用来印染床单、被面、枕巾,帐沿、门帘,适用美观。方法二,将盛有蜂蜡的金属盆置于木炭火上熔化,等蜡液表面泛起淡淡青烟时,即可进行蜡绘。
蜡绘是采用特制的铜蜡刀,蘸上熔化的蜡液,在布上绘制图案。蜡绘图案后,即可进行染色。染色时需先“发缸”,缸水中加入一定量的清水、石从水、酒糟、老缸液进行发缸。
数天后,染液由蓝黑色转为绿黄色时即可染色。如果要得到较深的蓝色时,要近十次才能得到。如果要少量红色,黄色时,则采用椿树皮和黄栀子树皮捣碎后,取其汁液染绘即可。
在染色过程中,凡绘有蜂蜡处,布纤维被密封,染液渗不进去,但在染色翻动过程中,由于布面折皱,蜂蜡形成裂缝,这些裂缝变化丰富,有粗有细,有曲有直,有疏有密,染液浸入后,即染成誉之为“蜡染灵魂”的冰裂纹,这种冰裂纹变化自然,人工无法模仿,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
染色完成后,在沸水中褪蜡,原来绘有蜂蜡的地方则呈现出白色花纹,最后漂洗除去碱性和浮色,晾干,蜡染完成。湘西蜡染图案,传承与融合了世代流传的民族精神、民族审美意识及传统造型,形成了湘西蜡染特有的风格。
在湖南,凤凰地区被称为蜡染之乡。凤凰蜡染艺术历史悠久,蜡染花布纯美典雅、原始古朴,是凤凰民间工艺品中的精晶。凤凰蜡染分为两类;一为土家族蜡染;二为苗族蜡染。
土家蜡染常用“吉祥兽”图案。这是由虎头、鱼脊鱼尾、兽身、穿山甲脚复合组成的一个艺术形象。与湘西苗族的“龙凤龟”一样,也是采用了意象复合的造型手法。
这种图案多见于门帘、桌布帐沿等用品上。土家族蜡染注重配色纯净,讲究立意构图,艺术风格奇特。湘西苗族蜡染常用“龙凤龟”图案,多应用于桌布、围裙、包巾之上。
它足由龙、风、龟三种不同形象组合而成。与汉民族的“龙”是由九种不同的动物组合生成一样,它是由龙头、龟身、凤尾组成,并且一寓意深刻。
“龙”寓意苗族男子像龙一样威猛雄壮,“凤”寓意苗家女子像凤凰一样美丽的人,“龟”寓意苗族人民像龟一样健康长寿。苗族蜡染采用土布,不讲究华美雕饰,给人一种自然纯净的艺术之美,色彩以冷色调为主。
凤凰蜡染,通常是根据生活需要来设计,如壁挂、屏风、被面、桌罩、门帘、枕头、衣物等,成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民族韵味。
凤凰县禾库一带苗族男女老少喜欢使用蓝白蜡染,原料主要是蜂蜡或枫腔、白布、蓝靛等。绘制时,用铜蜡刀蘸液,在白布上点绘图案,后在蓝靛缸浸染,经沸水煮去蜡质,即呈现出蓝白分明、花纹如绘的图案。
贵州蜡染图案的题材主要来自对自然环境中物象的模仿以及对民族文化的深刻记录和表达。从贵州蜡染纹饰题材的归类上看,主要分为自然纹样和几何纹样两大类,自然纹样中又可分为植物纹样和动物纹样。
自然纹样中的植物纹有菊花、莲花、桃花、兰花、牡丹、石榴、葫芦、向日葵、鸡冠花、浮萍、水草、蕨菜花、辣椒花以及山里无名花卉等纹样,动物纹有牛、龙、鸟、虎、狮、象、鹿、狗、兔、鸡、鼠、凤、雉、山雀、猫头鹰、蝙蝠、蝴蝶、蜜蜂、青蛙、螺蛳、龟、虾等纹样。
这些题材都来自贵州少数民族十分熟悉的大自然,但在造型上又不受自然形象细节的约束,而是做了大胆的变化和夸张的艺术处理。这种变化和夸张既准确地传达了物象的特征,又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概括能力。
贵州的少数民族由于长期生活在青山绿水之间,大自然的美景给她们带来了艺术创造的灵感。山涧中的小草和野花,丛林里的树木和果实,都是她们表现的对象,因此她们能创造出题材多样、风格迥异的各种植物花卉纹样。
在一些地区的蜡染中,植物纹是与动物纹共同使用的,而有的地区是以植物纹为主的。比如绕家蜡染民族工艺品多是小巧花叶变形图案就,而革家蜡染民族工艺品也多有蕨菜纹、菊花纹的组合。
六枝、纳雍等地的苗族蜡染图案,几乎全是由花草藤蔓组成的流畅优美画面。贵州蜡染中的各种植物花卉的大量使用,除了因为这些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见之外,还含有美好的祝愿与希望。
丹寨和三都蜡染中,鱼、鸟周围总有很多代表爱情的莲花、隐喻多子的石榴、寓意长寿的桃子等而果木则表现充沛的活力,葫芦蕴含新的生命,豆米纹象征五谷,花卉纹象征青春等。
榕江的祭祖幡旗上,常常有一棵大树高居旗首,这是祖先崇拜的象征。许多苗族村寨都有几棵大枫树,被苗族人视为神树,成为“妈妈树”或“保寨树”,是整个村寨的保护神。
《山海经·大荒南经》载“蚩尤所弃其桎梏,视为枫木”,因此,苗族认为枫树是蚩尤的化身,是祖先精神的所在。枫树汁是红色的,苗族人认为枫树是蚩尤的化身,是祖先精神的所在。
枫树汁是红色的,苗族人认为那是蚩尤的血。苗族古歌用了很大的篇幅叙述了枫木的来历和功用它“生长在天家”,“枝桠漫天涯”,能“结出千样种,开出百样花”,它还化生万物,锯木变鱼子,木屑变蜜蜂,树芽变飞蛾,树叶变燕子,树心生人类母亲蝴蝶妈妈。
有些苗族地区在盖房子时,习惯用枫木作中柱,因为那里的人们认为枫木生人,用作中柱可保子孙兴旺。贵州蜡染的动物纹主要出现在苗族和革家蜡染民族工艺品中,尤其是黔东南和黔南的苗族,她们依照自然界的动物原型创造了神话般的动物造型。
但这些经典图形不是像汉族的龙凤图案那样有固定的形象,而是依照苗族女子的想象力而千变万化的。
鸟是苗族蜡染工艺品中最常见的题材,尤其在贵州南部榕江、三都、丹寨等地区,几乎每一张蜡染民族工艺品都离不开鸟,造型千姿百态。
在丹寨蜡染民族工艺品中,鸟身常与蝴蝶花草相结合,生动活泼榕江蜡染民族工艺品中,鸟头与龙身结合而成鸟龙纹,神秘奇特。鸟文的盛行与苗族生活中的山林多鸟的自然条件有关。
虽然汉族也喜欢鸟,但是多为欣赏其形态之美或取其吉祥含义,并未赋予其以偶像的地位。上古商民族图腾崇拜的“玄鸟”,在汉文化中经过不断发展演化而成了凤凰,逐渐失去了对玄鸟的崇拜,但在苗文化里,还仍然保存着对类似玄鸟的图腾崇拜观念和行为。
苗族“亲死不哭,笑舞浩歌谓之闹尸,明年闻杜鹃声,则闭户号泣曰‘鸟扰岁至,亲死不复矣’”,说的就是苗家以笑舞浩歌祝颂亡灵化鸟的情景如果第二年听到杜鹃的啼叫,则征兆亡灵还没有化为鸟形,故要闭户号泣。
龙纹在苗族蜡染民族工艺品中是最为常见的纹样,其表现形式有具象和抽象之分。安顺蜡染的龙纹是曲线组成的抽象造型,而榕江的龙多为鸟首蛇身的具象纹样。
在榕兴华乡高排村的鼓藏节上,家家户户都要用长竹竿挑着蜡染长幡肃立,幡旗上有鸟龙、鱼龙、蜈蚣龙等纹样,表达了他们希望祖先已经变成龙,保佑子孙平安幸福的愿望。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远古的图腾,经过历朝历代的逐渐演化,龙已经形成一种庄重威严的标准形象固定下来,并已经成为皇权的标志。
而生活在平权社会的贵州少数民族妇女,仍按照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审美观念去描绘想象中的龙。她们认为龙是蛇、黄鳝、鱼、水牛,能使大地风调雨顺,常葆生机。
贵州蜡染工艺品上的龙纹多种多样、简朴自然,没有一个特定的形态,与汉族权势社会的龙大相径庭,表现出浓郁的平民意识。
鱼纹在贵州各地的蜡染中都能见到,形态各不相同。革家的鱼纹造型饱满、工整精细丹寨的鱼纹多与鸟纹、花卉纹互变共生,活泼生动织金蜡染民族工艺品的鱼纹则已演化成抽象繁杂的曲线造型。
榕江蜡染中,鱼更是被赋予了神秘色彩,变成鱼龙。鱼是繁殖能力最强的一种生物,历来被视为多子的象征,也是中原民族远古时期所崇拜的生殖繁衍的神物。
鱼于苗族的生活密切相关。苗族先民曾生活在洞庭水乡,至今还保持着稻田养鱼的生活习惯,传统习俗中还存在着鱼祭。大时代的梦
每一个几何图案都是有不同的寓意,比如圆圈代表粮仓,小点点代表天上的星星等等。各民族的蜡染都有独特的风格。
蜡染制作比较复杂。先把白色底布铺平在木板上,再将黄蜡放入金属容器里用小火溶化,用蜡刀蘸上蜡汁在底布上绘制图案。
蜡染使用的蜡刀很特别,其结构有点像一支蘸水钢笔。其笔杆用竹棍做成,称为“刀把”,笔尖是三片犁铧形的铜片,称为“刀片”。
铜片之间留有缝隙,用以储藏蜡汁。持握蜡刀的方法与平常我们握笔写字大相径庭。我们握笔写字时总是笔杆几乎垂直,笔头稍稍后倾,笔尖向下;而握蜡刀则是刀把大幅度前倾直至超过45度角,刀片后倾几乎置于腕下。
作画时,对于那些长的直线,蜡刀只能随着手腕作纵向运动,而横向和其他运动则仅能用来点缀一些小短横和绘制圆形。若横向直线较长,就得将手臂直至整个身体调转方向,或者将底布调转方向。
在整个绘制过程中,蜡汁必须保持合适的温度。温度过低蜡汁就会凝固,温度过高则蜡汁容易变黑甚至起火。
苗族蜡染的图案一般是规则的几何图形,如直线、方形、棱形、丁字形、之字形、圆形等,也有少数花鸟日月山水人物等图案的作品问世。
绘好图案后,将布放入染缸浸泡数小时,再捞出放到清水中涮洗以除去多余的染料,然后放入水锅里将蜡煮化,再放到清水里漂洗。这样,绘画时着蜡的地方因染料无法附着而成为白色,原先空白的地方则被染浸上了颜色。
染料一般为黑色或蓝色,因此染出的成品就是黑白相间的图案。有的又在白底上再缀上红黄等色,使其图案更加精美。
苗族传统的蜡染布主要用来缝制妇女们天天穿用的百褶裙,偶尔也有用来做上衣和挎包的。出现的花鸟日月山水人物等写意作品主要作为艺术品赠送亲友或出售,很受人们的欢迎。
湖南地区的苗族和土家族,擅长蜡染的制作与应用。他们主要居住在湘西十家族自治州各县市,以及晃县和麻阳县。
湘西方言苗族的蜡染历史久远,文字记载中的蜡染虽然很少,但历史总是或多或少地留下了它的痕迹。
如龙山县的“靛坊”这一地名,说明在历史上这里盛产蜡染所需的重要原料——蓝靛,并且还汇集了众多的染布坊,形成了一个大的产业。
20世纪5070年代,湘西各地有几百家染坊。在历史上,除了龙山县的“靛坊”大量种植蓝靛外,湘西的各乡苗寨栽种蓝萆都十分普遍,其产量也很可观。
每年3月,与种甘蔗一样均采用扦插种植,6月至10月采枝茎和叶子,放入盛有清水的池中泡烂,然后除去枝叶.倒入石灰水,只需一个昼夜,池底即生成蓝黑色的糊状物成——蓝靛。
湘西地区,除就地取材染制各种色布外,蜡染是一种独特的、传统防染技法。湘西蜡染多采用家织的土棉布,较少采用麻布和丝布。
以薄木板镂空为花纹,即图形雕成空心花孔,用来做蜡染花模。然后,压在白布上灌蜡汁入花纹内。待冷却,再将花板解开,取受蜡之布投入染缸中浸色。
其染液采用当地一种蓝靛染液进行浸染,未被蜡液覆盖之布,一染即上色,被蜡溶液盖住的花型则安然无事。染后,将布热煮使蜡脱去,花型则显露出来。此种染法功效好,苗乡人民多自雕花模。
花纹主要是花、鸟、虫、蝶和几何图形,用来印染床单、被面、枕巾,帐沿、门帘,适用美观。方法二,将盛有蜂蜡的金属盆置于木炭火上熔化,等蜡液表面泛起淡淡青烟时,即可进行蜡绘。
蜡绘是采用特制的铜蜡刀,蘸上熔化的蜡液,在布上绘制图案。蜡绘图案后,即可进行染色。染色时需先“发缸”,缸水中加入一定量的清水、石从水、酒糟、老缸液进行发缸。
数天后,染液由蓝黑色转为绿黄色时即可染色。如果要得到较深的蓝色时,要近十次才能得到。如果要少量红色,黄色时,则采用椿树皮和黄栀子树皮捣碎后,取其汁液染绘即可。
在染色过程中,凡绘有蜂蜡处,布纤维被密封,染液渗不进去,但在染色翻动过程中,由于布面折皱,蜂蜡形成裂缝,这些裂缝变化丰富,有粗有细,有曲有直,有疏有密,染液浸入后,即染成誉之为“蜡染灵魂”的冰裂纹,这种冰裂纹变化自然,人工无法模仿,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
染色完成后,在沸水中褪蜡,原来绘有蜂蜡的地方则呈现出白色花纹,最后漂洗除去碱性和浮色,晾干,蜡染完成。湘西蜡染图案,传承与融合了世代流传的民族精神、民族审美意识及传统造型,形成了湘西蜡染特有的风格。
在湖南,凤凰地区被称为蜡染之乡。凤凰蜡染艺术历史悠久,蜡染花布纯美典雅、原始古朴,是凤凰民间工艺品中的精晶。凤凰蜡染分为两类;一为土家族蜡染;二为苗族蜡染。
土家蜡染常用“吉祥兽”图案。这是由虎头、鱼脊鱼尾、兽身、穿山甲脚复合组成的一个艺术形象。与湘西苗族的“龙凤龟”一样,也是采用了意象复合的造型手法。
这种图案多见于门帘、桌布帐沿等用品上。土家族蜡染注重配色纯净,讲究立意构图,艺术风格奇特。湘西苗族蜡染常用“龙凤龟”图案,多应用于桌布、围裙、包巾之上。
它足由龙、风、龟三种不同形象组合而成。与汉民族的“龙”是由九种不同的动物组合生成一样,它是由龙头、龟身、凤尾组成,并且一寓意深刻。
“龙”寓意苗族男子像龙一样威猛雄壮,“凤”寓意苗家女子像凤凰一样美丽的人,“龟”寓意苗族人民像龟一样健康长寿。苗族蜡染采用土布,不讲究华美雕饰,给人一种自然纯净的艺术之美,色彩以冷色调为主。
凤凰蜡染,通常是根据生活需要来设计,如壁挂、屏风、被面、桌罩、门帘、枕头、衣物等,成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民族韵味。
凤凰县禾库一带苗族男女老少喜欢使用蓝白蜡染,原料主要是蜂蜡或枫腔、白布、蓝靛等。绘制时,用铜蜡刀蘸液,在白布上点绘图案,后在蓝靛缸浸染,经沸水煮去蜡质,即呈现出蓝白分明、花纹如绘的图案。
贵州蜡染图案的题材主要来自对自然环境中物象的模仿以及对民族文化的深刻记录和表达。从贵州蜡染纹饰题材的归类上看,主要分为自然纹样和几何纹样两大类,自然纹样中又可分为植物纹样和动物纹样。
自然纹样中的植物纹有菊花、莲花、桃花、兰花、牡丹、石榴、葫芦、向日葵、鸡冠花、浮萍、水草、蕨菜花、辣椒花以及山里无名花卉等纹样,动物纹有牛、龙、鸟、虎、狮、象、鹿、狗、兔、鸡、鼠、凤、雉、山雀、猫头鹰、蝙蝠、蝴蝶、蜜蜂、青蛙、螺蛳、龟、虾等纹样。
这些题材都来自贵州少数民族十分熟悉的大自然,但在造型上又不受自然形象细节的约束,而是做了大胆的变化和夸张的艺术处理。这种变化和夸张既准确地传达了物象的特征,又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概括能力。
贵州的少数民族由于长期生活在青山绿水之间,大自然的美景给她们带来了艺术创造的灵感。山涧中的小草和野花,丛林里的树木和果实,都是她们表现的对象,因此她们能创造出题材多样、风格迥异的各种植物花卉纹样。
在一些地区的蜡染中,植物纹是与动物纹共同使用的,而有的地区是以植物纹为主的。比如绕家蜡染民族工艺品多是小巧花叶变形图案就,而革家蜡染民族工艺品也多有蕨菜纹、菊花纹的组合。
六枝、纳雍等地的苗族蜡染图案,几乎全是由花草藤蔓组成的流畅优美画面。贵州蜡染中的各种植物花卉的大量使用,除了因为这些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见之外,还含有美好的祝愿与希望。
丹寨和三都蜡染中,鱼、鸟周围总有很多代表爱情的莲花、隐喻多子的石榴、寓意长寿的桃子等而果木则表现充沛的活力,葫芦蕴含新的生命,豆米纹象征五谷,花卉纹象征青春等。
榕江的祭祖幡旗上,常常有一棵大树高居旗首,这是祖先崇拜的象征。许多苗族村寨都有几棵大枫树,被苗族人视为神树,成为“妈妈树”或“保寨树”,是整个村寨的保护神。
《山海经·大荒南经》载“蚩尤所弃其桎梏,视为枫木”,因此,苗族认为枫树是蚩尤的化身,是祖先精神的所在。枫树汁是红色的,苗族人认为枫树是蚩尤的化身,是祖先精神的所在。
枫树汁是红色的,苗族人认为那是蚩尤的血。苗族古歌用了很大的篇幅叙述了枫木的来历和功用它“生长在天家”,“枝桠漫天涯”,能“结出千样种,开出百样花”,它还化生万物,锯木变鱼子,木屑变蜜蜂,树芽变飞蛾,树叶变燕子,树心生人类母亲蝴蝶妈妈。
有些苗族地区在盖房子时,习惯用枫木作中柱,因为那里的人们认为枫木生人,用作中柱可保子孙兴旺。贵州蜡染的动物纹主要出现在苗族和革家蜡染民族工艺品中,尤其是黔东南和黔南的苗族,她们依照自然界的动物原型创造了神话般的动物造型。
但这些经典图形不是像汉族的龙凤图案那样有固定的形象,而是依照苗族女子的想象力而千变万化的。
鸟是苗族蜡染工艺品中最常见的题材,尤其在贵州南部榕江、三都、丹寨等地区,几乎每一张蜡染民族工艺品都离不开鸟,造型千姿百态。
在丹寨蜡染民族工艺品中,鸟身常与蝴蝶花草相结合,生动活泼榕江蜡染民族工艺品中,鸟头与龙身结合而成鸟龙纹,神秘奇特。鸟文的盛行与苗族生活中的山林多鸟的自然条件有关。
虽然汉族也喜欢鸟,但是多为欣赏其形态之美或取其吉祥含义,并未赋予其以偶像的地位。上古商民族图腾崇拜的“玄鸟”,在汉文化中经过不断发展演化而成了凤凰,逐渐失去了对玄鸟的崇拜,但在苗文化里,还仍然保存着对类似玄鸟的图腾崇拜观念和行为。
苗族“亲死不哭,笑舞浩歌谓之闹尸,明年闻杜鹃声,则闭户号泣曰‘鸟扰岁至,亲死不复矣’”,说的就是苗家以笑舞浩歌祝颂亡灵化鸟的情景如果第二年听到杜鹃的啼叫,则征兆亡灵还没有化为鸟形,故要闭户号泣。
龙纹在苗族蜡染民族工艺品中是最为常见的纹样,其表现形式有具象和抽象之分。安顺蜡染的龙纹是曲线组成的抽象造型,而榕江的龙多为鸟首蛇身的具象纹样。
在榕兴华乡高排村的鼓藏节上,家家户户都要用长竹竿挑着蜡染长幡肃立,幡旗上有鸟龙、鱼龙、蜈蚣龙等纹样,表达了他们希望祖先已经变成龙,保佑子孙平安幸福的愿望。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远古的图腾,经过历朝历代的逐渐演化,龙已经形成一种庄重威严的标准形象固定下来,并已经成为皇权的标志。
而生活在平权社会的贵州少数民族妇女,仍按照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审美观念去描绘想象中的龙。她们认为龙是蛇、黄鳝、鱼、水牛,能使大地风调雨顺,常葆生机。
贵州蜡染工艺品上的龙纹多种多样、简朴自然,没有一个特定的形态,与汉族权势社会的龙大相径庭,表现出浓郁的平民意识。
鱼纹在贵州各地的蜡染中都能见到,形态各不相同。革家的鱼纹造型饱满、工整精细丹寨的鱼纹多与鸟纹、花卉纹互变共生,活泼生动织金蜡染民族工艺品的鱼纹则已演化成抽象繁杂的曲线造型。
榕江蜡染中,鱼更是被赋予了神秘色彩,变成鱼龙。鱼是繁殖能力最强的一种生物,历来被视为多子的象征,也是中原民族远古时期所崇拜的生殖繁衍的神物。
鱼于苗族的生活密切相关。苗族先民曾生活在洞庭水乡,至今还保持着稻田养鱼的生活习惯,传统习俗中还存在着鱼祭。大时代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