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别了苏轼,知非道人领着徐潼臻再次踏上了剑门蜀道。
知非道人并没有沿着大道走。只在山林里穿梭。一路上崇山叠叠,危崖嶙峋。真个如李白诗里面写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砰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如此,徐潼臻简直走的战战兢兢,脸煞白。知非道人却是不肯错过这么个机会,教了些个轻身提纵之术的法门,徐潼臻这才好些。
借着这四百多里的剑门蜀道,知非道人一边让徐潼臻借着地形时刻锻炼自己,一边讲述三国的故事。他先讲《三国志》,然后再讲后世方有的《三国演义》。考虑到徐潼臻的年龄,《三国演义》他只是挑些适合的说与他听,其他种种却是多一言带过。徐潼臻有时问起,他便回到:“那些个阴谋阳谋的,等你再年长些,我便把这书写下来给你,自己去琢磨便了,现在却是不用那些。”
讲述的时候他也从不加上自己的观点,只在说完之后,先让徐潼臻自己思考,得出看法,然后师徒两个再相互辩论。
这一日,徐潼臻忽然对知非道人说:“师父,我忽然觉得,白马公孙才是三国时期的第一英雄人物。便是乱臣贼子的吕布、董卓也比鼎立三国的曹刘孙更能称得上英雄。”
“哦,为什么这么说呢?”知非道人问道。
“因为他们三个都曾经做到了抵御外辱,守卫汉疆啊。曹刘孙做得再好,毕竟都是在打内战。”徐潼臻回答道。
知非道人笑笑,习惯性的又去摸徐潼臻的头,却被徐潼臻侧首躲过。他也不尴尬,把手收回来,道:“你说的不错。公孙将军的确无缺大义。只是这吕布和董卓,掘皇陵,火焚洛阳,只凭这一点,便永远得不到世人谅解。要知道,当时长安城内汇集了天下书籍十之**(这个十之**是笔者胡诌的)的书籍,仅仅东观便有十万卷藏书,全都付之一炬。在那个时代,可以说差点焚毁了华夏文明的传承。而且,应该看到,汉室坠落,乱世开启,有很大部分责任要算在他们身上。”
“至于曹刘孙,不管怎样,在那个乱世里,他们庇护了治下子民,给了他们一个能生存的环境。这在乱世里,当没有外族入侵的话,就是最大的功德了。”
徐潼臻挠挠头:“先生说的是,我没想到这些。”
知非道人笑道:“你已经进步很快了。你肯思考,就能一直进步。对了,话到这里我又有话要嘱啰嗦一下。”
徐潼臻点头应是,却听知非道人说道:“你年纪还,现在从我学习,我要告诫你的是,千万不可人云亦云,千古因循,失去了自我。素日里自己多思考。多看多想,人生到处都是知识和学问。便是读书也要读活书,即使出自圣人的话,也要自己思量,觉得对的,才能付诸实践。为师有时候说的,也仅仅是为师自己的看法,囿于知见,未必可取。须记住:以偏概全,一叶障目都是不可取的,是修道人的大忌,到头来多半害人害己,你可记住了?”
徐潼臻点点头:“我记下了,师父。您看,日上中天,咱们先弄点吃的吧,弟子饿了。”
知非道人微笑道:“好,那咱们吃点东西,休息会儿再走。”
几百里的路程,自然不可能仗着带的干粮便足以充饥。是以每到饭时,知非道人都会领着徐潼臻找些吃食,手把手地教他怎么辨别食物,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有时也结合《神农本草经》告诉他哪些草药又有什么功效,需要怎么炮制。夜里则是带着潼臻怎么防野兽防虫豸,种种学问,不一而足。在这过程中,徐潼臻倒是学得飞快,不过数天功夫,徐潼臻已然具备独立在野外生存的能力了。
在危崖峻岭跋涉了约莫有七八天,这一日,知非道人与徐潼臻讲起了嵇康所著的《与山涛绝交书》。说完文章和故事背景,知非道人又一次开始了对徒弟的考较,询问学这篇文章的心得。
徐潼臻这回浑不似往日里的机灵劲儿,犹豫了好些会儿,才道:“师父,这篇文章字里行间,充斥着一股凛然正气,显示着嵇康这个人的风骨嶙峋,不与俗世红尘所苟同,俨然天地间一大丈夫。可是弟子却又觉得不应该是这样的。可是弟子口拙,却又说不出来是哪里不对。”
知非道人笑道:“不用着急,这个问题对你来说可能确实难了点,这样吧,我问你答,咱们来梳理一下,好不好?”
徐潼臻自是点头应好。知非道人便问道:“你觉得山涛邀请嵇康做官有错吗?”
徐潼臻摇摇头,说道:“嵇康淡泊功名富贵,但是山涛的做法虽然不合嵇康的志向,但毕竟是好心,做的也不能算错,他又没要求嵇康一定要出来做官。”
知非道人又问:“那么嵇康做的有错吗?”
徐潼臻还是摇头,又点点头:“好像有些不近情理。不过钟鼎山林,人各有志,在我看来,一个人应该忠于他的理想、事业,为此,做出一些取舍也无可厚非”
知非道人赞道:“你能这么说,显然这两天又有进步了。不错,继续努力。”
“师父,你又夸我了。”徐潼臻嘻嘻一笑,怪不好意思的样子。
知非道人微微一笑:“在我看来,嵇康忠于他的志向的确没错。隐逸山林,相伴于清风明月,确实要比宦海浮沉要好得多。便是为师自己,也更向往隐逸山林不问世事的日子。只是潼臻,你要记住,隐逸山林,只有盛世才可以。若逢乱世,那还隐逸山林,不过是逃避责任的卑怯懦夫罢了。事实上,为是对两晋时期的隐士向来瞧之不起。当民族沉沦,山河破碎的时候,要做的是力挽狂澜,扶大厦之将倾。”
说到这里,知非道人脸色一肃:“你要记住,我道家子弟,乱世当出山济世,匡扶百姓,待到天下安宁,便要功成身退,如此方为道德之士。唔,还有,以后如果你主持道观……”话到此处,知非道人却是尴尬一笑:“罢了,咱们还没有道观,你也还没正式受箓,这个就不说了。”
徐潼臻肃然道:“是,师父。弟子记下了。”
瞥见徐潼臻嘴角的一点笑意,知非道人说道:“想笑就笑吧,等你到时候真的愿意和我做道士,一定会给你弄个道观的。”
徐潼臻道:“师父,我现在就愿意啊。”
知非道人摆摆手:“得了,等你十八岁以后再说吧。”
知非道人并没有沿着大道走。只在山林里穿梭。一路上崇山叠叠,危崖嶙峋。真个如李白诗里面写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砰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如此,徐潼臻简直走的战战兢兢,脸煞白。知非道人却是不肯错过这么个机会,教了些个轻身提纵之术的法门,徐潼臻这才好些。
借着这四百多里的剑门蜀道,知非道人一边让徐潼臻借着地形时刻锻炼自己,一边讲述三国的故事。他先讲《三国志》,然后再讲后世方有的《三国演义》。考虑到徐潼臻的年龄,《三国演义》他只是挑些适合的说与他听,其他种种却是多一言带过。徐潼臻有时问起,他便回到:“那些个阴谋阳谋的,等你再年长些,我便把这书写下来给你,自己去琢磨便了,现在却是不用那些。”
讲述的时候他也从不加上自己的观点,只在说完之后,先让徐潼臻自己思考,得出看法,然后师徒两个再相互辩论。
这一日,徐潼臻忽然对知非道人说:“师父,我忽然觉得,白马公孙才是三国时期的第一英雄人物。便是乱臣贼子的吕布、董卓也比鼎立三国的曹刘孙更能称得上英雄。”
“哦,为什么这么说呢?”知非道人问道。
“因为他们三个都曾经做到了抵御外辱,守卫汉疆啊。曹刘孙做得再好,毕竟都是在打内战。”徐潼臻回答道。
知非道人笑笑,习惯性的又去摸徐潼臻的头,却被徐潼臻侧首躲过。他也不尴尬,把手收回来,道:“你说的不错。公孙将军的确无缺大义。只是这吕布和董卓,掘皇陵,火焚洛阳,只凭这一点,便永远得不到世人谅解。要知道,当时长安城内汇集了天下书籍十之**(这个十之**是笔者胡诌的)的书籍,仅仅东观便有十万卷藏书,全都付之一炬。在那个时代,可以说差点焚毁了华夏文明的传承。而且,应该看到,汉室坠落,乱世开启,有很大部分责任要算在他们身上。”
“至于曹刘孙,不管怎样,在那个乱世里,他们庇护了治下子民,给了他们一个能生存的环境。这在乱世里,当没有外族入侵的话,就是最大的功德了。”
徐潼臻挠挠头:“先生说的是,我没想到这些。”
知非道人笑道:“你已经进步很快了。你肯思考,就能一直进步。对了,话到这里我又有话要嘱啰嗦一下。”
徐潼臻点头应是,却听知非道人说道:“你年纪还,现在从我学习,我要告诫你的是,千万不可人云亦云,千古因循,失去了自我。素日里自己多思考。多看多想,人生到处都是知识和学问。便是读书也要读活书,即使出自圣人的话,也要自己思量,觉得对的,才能付诸实践。为师有时候说的,也仅仅是为师自己的看法,囿于知见,未必可取。须记住:以偏概全,一叶障目都是不可取的,是修道人的大忌,到头来多半害人害己,你可记住了?”
徐潼臻点点头:“我记下了,师父。您看,日上中天,咱们先弄点吃的吧,弟子饿了。”
知非道人微笑道:“好,那咱们吃点东西,休息会儿再走。”
几百里的路程,自然不可能仗着带的干粮便足以充饥。是以每到饭时,知非道人都会领着徐潼臻找些吃食,手把手地教他怎么辨别食物,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有时也结合《神农本草经》告诉他哪些草药又有什么功效,需要怎么炮制。夜里则是带着潼臻怎么防野兽防虫豸,种种学问,不一而足。在这过程中,徐潼臻倒是学得飞快,不过数天功夫,徐潼臻已然具备独立在野外生存的能力了。
在危崖峻岭跋涉了约莫有七八天,这一日,知非道人与徐潼臻讲起了嵇康所著的《与山涛绝交书》。说完文章和故事背景,知非道人又一次开始了对徒弟的考较,询问学这篇文章的心得。
徐潼臻这回浑不似往日里的机灵劲儿,犹豫了好些会儿,才道:“师父,这篇文章字里行间,充斥着一股凛然正气,显示着嵇康这个人的风骨嶙峋,不与俗世红尘所苟同,俨然天地间一大丈夫。可是弟子却又觉得不应该是这样的。可是弟子口拙,却又说不出来是哪里不对。”
知非道人笑道:“不用着急,这个问题对你来说可能确实难了点,这样吧,我问你答,咱们来梳理一下,好不好?”
徐潼臻自是点头应好。知非道人便问道:“你觉得山涛邀请嵇康做官有错吗?”
徐潼臻摇摇头,说道:“嵇康淡泊功名富贵,但是山涛的做法虽然不合嵇康的志向,但毕竟是好心,做的也不能算错,他又没要求嵇康一定要出来做官。”
知非道人又问:“那么嵇康做的有错吗?”
徐潼臻还是摇头,又点点头:“好像有些不近情理。不过钟鼎山林,人各有志,在我看来,一个人应该忠于他的理想、事业,为此,做出一些取舍也无可厚非”
知非道人赞道:“你能这么说,显然这两天又有进步了。不错,继续努力。”
“师父,你又夸我了。”徐潼臻嘻嘻一笑,怪不好意思的样子。
知非道人微微一笑:“在我看来,嵇康忠于他的志向的确没错。隐逸山林,相伴于清风明月,确实要比宦海浮沉要好得多。便是为师自己,也更向往隐逸山林不问世事的日子。只是潼臻,你要记住,隐逸山林,只有盛世才可以。若逢乱世,那还隐逸山林,不过是逃避责任的卑怯懦夫罢了。事实上,为是对两晋时期的隐士向来瞧之不起。当民族沉沦,山河破碎的时候,要做的是力挽狂澜,扶大厦之将倾。”
说到这里,知非道人脸色一肃:“你要记住,我道家子弟,乱世当出山济世,匡扶百姓,待到天下安宁,便要功成身退,如此方为道德之士。唔,还有,以后如果你主持道观……”话到此处,知非道人却是尴尬一笑:“罢了,咱们还没有道观,你也还没正式受箓,这个就不说了。”
徐潼臻肃然道:“是,师父。弟子记下了。”
瞥见徐潼臻嘴角的一点笑意,知非道人说道:“想笑就笑吧,等你到时候真的愿意和我做道士,一定会给你弄个道观的。”
徐潼臻道:“师父,我现在就愿意啊。”
知非道人摆摆手:“得了,等你十八岁以后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