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页
冷战结束后,印度承受的多重冲突的压力消失于无形。它对社会主义的热情也有所减退。1991年发生的一次国际收支危机促使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帮助下开始进行经济改革。现在,印度公司在世界上的一些主要产业中名列前茅。这个新的发展方向也反映在了印度的外交态势上,它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亚洲和非洲的国家建立了新的伙伴关系。世界各国对印度在多边经济和金融机构中的作用也更加重视。在经济和外交影响力增加的同时,印度也大大加强了军力,包括海军力量和核武器的储备。几十年后,它还将超过中国,成为亚洲第一人口大国。
印度在世界秩序中的作用受到某些结构性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与它建国有关,其中最复杂的是印度与其近邻,尤其是和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和中国的关系。过去1 000年间,它们对这块次大陆竞相入侵和移民,加之英国统治印度期间对边缘地区频繁袭击,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殖民统治迅速完结遗留下来了诸多问题,这些因素都导致它们对印度的态度复杂而充满敌意。1947年印巴分治后,两国都没有完全接受分治的边界。边界有争议的地区总被一方或另一方认为是临时性的40,结果成了零星发生的族群暴力、军事冲突和恐怖分子渗透的导火索。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边界大致沿次大陆上穆斯林集中的区域界限划分,却无视族群的边界。以此种方法从原英国统治下的印度划出来的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的巴基斯坦被分成互不相连的两部分,中间隔着数千英里的印度领土,这为后来的多次战争埋下了伏笔。与阿富汗及中国的边界据说是由19世纪英国殖民政府划定的,后来阿富汗和中国都宣布不予承认,至今仍有争端。印度和巴基斯坦各自都花费巨资建立核武库,形成自己在区域内的军事态势。巴基斯坦还容忍,有时甚至支持暴力极端主义,包括在阿富汗和印度的恐怖活动。
印度是更大的伊斯兰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何处理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将会是一个尤其难以驾驭的问题。41印度经常被定义为南亚国家,但是,它和中东的历史渊源更深,它的穆斯林人口比巴基斯坦还多。事实上,除了印度尼西亚,印度的穆斯林人口比任何伊斯兰国家都多。迄今为止,印度避免了政治动乱和教派间暴力的剧烈冲击,部分原因是它对少数民族采取了温和开明的政策,并培育了超越族群间分歧的印度人民共同的原则,包括民主和民族主义。然而,这个成果并非不可逆转,需要多方面的协同努力才能维持。如果阿拉伯世界进一步极端化,或巴基斯坦的国内冲突加剧,印度的国内压力就有可能剧增。
今天,印度奉行的外交政策在许多方面与先前英国统治期间相差无几。它的目标是在从中东到新加坡,再往北到阿富汗这片几乎横跨半个世界的地区建立起以均势为基础的地区秩序。它与中国、日本和东南亚的关系遵循着类似19世纪欧洲均势的模式。印度和中国一样,毫不犹豫地利用像美国这样的蛮夷来帮助实现自己的地区目标,尽管在解说政策时,两国都使用了更加委婉的措辞。小布什政府期间,偶尔讨论过印度和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战略协调。印美的战略协调至今仍限于南亚地区,这是因为印度传统的不结盟立场阻碍了它与美国建立全球性的关系,也是因为两国都不愿意把与中国对抗定为永久的国策。
19世纪,英国人为保护通往印度的战略要道,不得不加深对全球事务的参与。同样,21世纪的印度也感到,必须提高它在亚洲和伊斯兰世界的战略地位,以防这些地区受到它心目中的敌国或敌对意识形态的统治。在此过程中,印度与讲英语的英语圈内的国家有着天然的纽带。然而,它可能会继续遵守尼赫鲁留下的政策,在处理和亚洲及中东国家的关系时维持自主行动的自由,并坚持自主制定对重要的专制国家的政策,因为印度为实现它宏伟的经济计划,需要这些国家的资源。这些重点将超越历史的夙怨,成为必行之事。随着美国在中东力量的调整,该地区的各个国家会寻找新的伙伴来加强自己的力量,并发展出某种形式的地区秩序。印度自身的战略利益不容许在阿富汗出现权力真空,也不容许另一个大国在亚洲建立霸权。
在2014年5月的大选中,一位倡导改革和经济增长的印度民族主义者以决定性多数当选。在他领导的政府之下,印度应该会更加积极地追求它传统的外交政策目标。这届政府的目标得到民众的坚定支持,又有纳伦德拉middot;莫迪这位魅力四射的总理的领导,印度也许认为自己有条件在印巴冲突或对华关系这类历史问题上开辟新的努力方向。现在,印度、日本和中国均由有战略眼光的强势政府领导,虽然竞争可能加剧,但找到大胆的解决办法的可能性也大为增加。
无论形势如何演变,印度都将是21世纪秩序的一个支点。以它的地理位置、资源蕴藏和高超的领导艺术的传统,位于世界不同地区和不同秩序概念交叉处的印度在那些地区的战略演变和秩序概念的进一步发展中,都是不可缺少的要素。
什么是亚洲的地区秩序?
历史上欧洲的秩序自成一体。直到20世纪初,英国一直凭借其四面环海的地理位置和海上的绝对军事优势维持着平衡。欧洲国家偶尔会借外部国家之力来暂时加强自己的地位,比如,法国在16世纪争取奥斯曼帝国的支持,或英国在20世纪初与日本结盟。但除了偶尔自中东或北非而来的入侵之外,非西方国家在欧洲鲜有利益牵绊,欧洲国家之间发生冲突也很少请求外方干预。
印度在世界秩序中的作用受到某些结构性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与它建国有关,其中最复杂的是印度与其近邻,尤其是和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和中国的关系。过去1 000年间,它们对这块次大陆竞相入侵和移民,加之英国统治印度期间对边缘地区频繁袭击,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殖民统治迅速完结遗留下来了诸多问题,这些因素都导致它们对印度的态度复杂而充满敌意。1947年印巴分治后,两国都没有完全接受分治的边界。边界有争议的地区总被一方或另一方认为是临时性的40,结果成了零星发生的族群暴力、军事冲突和恐怖分子渗透的导火索。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边界大致沿次大陆上穆斯林集中的区域界限划分,却无视族群的边界。以此种方法从原英国统治下的印度划出来的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的巴基斯坦被分成互不相连的两部分,中间隔着数千英里的印度领土,这为后来的多次战争埋下了伏笔。与阿富汗及中国的边界据说是由19世纪英国殖民政府划定的,后来阿富汗和中国都宣布不予承认,至今仍有争端。印度和巴基斯坦各自都花费巨资建立核武库,形成自己在区域内的军事态势。巴基斯坦还容忍,有时甚至支持暴力极端主义,包括在阿富汗和印度的恐怖活动。
印度是更大的伊斯兰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何处理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将会是一个尤其难以驾驭的问题。41印度经常被定义为南亚国家,但是,它和中东的历史渊源更深,它的穆斯林人口比巴基斯坦还多。事实上,除了印度尼西亚,印度的穆斯林人口比任何伊斯兰国家都多。迄今为止,印度避免了政治动乱和教派间暴力的剧烈冲击,部分原因是它对少数民族采取了温和开明的政策,并培育了超越族群间分歧的印度人民共同的原则,包括民主和民族主义。然而,这个成果并非不可逆转,需要多方面的协同努力才能维持。如果阿拉伯世界进一步极端化,或巴基斯坦的国内冲突加剧,印度的国内压力就有可能剧增。
今天,印度奉行的外交政策在许多方面与先前英国统治期间相差无几。它的目标是在从中东到新加坡,再往北到阿富汗这片几乎横跨半个世界的地区建立起以均势为基础的地区秩序。它与中国、日本和东南亚的关系遵循着类似19世纪欧洲均势的模式。印度和中国一样,毫不犹豫地利用像美国这样的蛮夷来帮助实现自己的地区目标,尽管在解说政策时,两国都使用了更加委婉的措辞。小布什政府期间,偶尔讨论过印度和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战略协调。印美的战略协调至今仍限于南亚地区,这是因为印度传统的不结盟立场阻碍了它与美国建立全球性的关系,也是因为两国都不愿意把与中国对抗定为永久的国策。
19世纪,英国人为保护通往印度的战略要道,不得不加深对全球事务的参与。同样,21世纪的印度也感到,必须提高它在亚洲和伊斯兰世界的战略地位,以防这些地区受到它心目中的敌国或敌对意识形态的统治。在此过程中,印度与讲英语的英语圈内的国家有着天然的纽带。然而,它可能会继续遵守尼赫鲁留下的政策,在处理和亚洲及中东国家的关系时维持自主行动的自由,并坚持自主制定对重要的专制国家的政策,因为印度为实现它宏伟的经济计划,需要这些国家的资源。这些重点将超越历史的夙怨,成为必行之事。随着美国在中东力量的调整,该地区的各个国家会寻找新的伙伴来加强自己的力量,并发展出某种形式的地区秩序。印度自身的战略利益不容许在阿富汗出现权力真空,也不容许另一个大国在亚洲建立霸权。
在2014年5月的大选中,一位倡导改革和经济增长的印度民族主义者以决定性多数当选。在他领导的政府之下,印度应该会更加积极地追求它传统的外交政策目标。这届政府的目标得到民众的坚定支持,又有纳伦德拉middot;莫迪这位魅力四射的总理的领导,印度也许认为自己有条件在印巴冲突或对华关系这类历史问题上开辟新的努力方向。现在,印度、日本和中国均由有战略眼光的强势政府领导,虽然竞争可能加剧,但找到大胆的解决办法的可能性也大为增加。
无论形势如何演变,印度都将是21世纪秩序的一个支点。以它的地理位置、资源蕴藏和高超的领导艺术的传统,位于世界不同地区和不同秩序概念交叉处的印度在那些地区的战略演变和秩序概念的进一步发展中,都是不可缺少的要素。
什么是亚洲的地区秩序?
历史上欧洲的秩序自成一体。直到20世纪初,英国一直凭借其四面环海的地理位置和海上的绝对军事优势维持着平衡。欧洲国家偶尔会借外部国家之力来暂时加强自己的地位,比如,法国在16世纪争取奥斯曼帝国的支持,或英国在20世纪初与日本结盟。但除了偶尔自中东或北非而来的入侵之外,非西方国家在欧洲鲜有利益牵绊,欧洲国家之间发生冲突也很少请求外方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