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这两人下场又怎样呢?
萧何一族被赶出朝堂影响全无。张良传到第二代留侯张不疑就因罪免侯,从高后吕雉到朝堂上的三公九卿、功勋列侯都视而不见。大家全抱着膀子看汉初三杰的笑话,太祖不是宠爱汉初三杰嘛?韩信到死连个儿子都没留下。萧何一族到乡下当土财主列侯,张良家第二代就变成贩夫走卒,岂是一个惨字了得。
汉初三杰尚且如此,普遍历经四代的列侯们凭什么资格让皇帝信赖,万一皇帝看自个儿不顺眼一撸到底那真是分分钟的事。
列侯们没脾气,本来家业微小比不过诸侯王,本人又不太的天子的重视或喜欢,浑浑噩噩的混个日子也就算了,天子要收黄金那就给出去,大不了抱紧平阳侯的大腿从外边捞钱,南越的私掠就是门不错的生意。
解散的南军在南越重新编为驻守部队,奉命保护南迁的汉人和荆蛮各部到番禹定居,首批迁徙二十万户共计一百万人完成一半份额,预计在年底有望全部迁过去,第二批还要迁徙二十万户主要是把荆蛮各部弄到南越国东部,以及闽越国和东瓯国。
荆蛮是熟蛮懂得打猎和种田,最早是楚王时代驯服成为蛮兵主力,汉初曾经服膺于太祖高皇帝刘邦得到保全,荆蛮各部散居在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国境内各地区,全部牵走是不可能做到的,只牵走一半难度到不算大,另外一半则迁徙到巴蜀以南的夜郎国,夜郎国是汉人暂时不能去的地方,用荆蛮和顺服的夜郎人联合到是不错的办法。
天子也不怕荆蛮和夜郎会反水,把荆蛮牵走是在执行不断驱策南迁的方略,南方的蛮族往南推进,留下的两湖地区,以及江南地区就是汉人的下一个定居点。
下一步动作正在酝酿,两淮以及南阳郡的居民陆续南下,再从燕赵、齐鲁几国迁徙北方人填充两淮的空隙,逐渐把汉人慢慢的向南推开,强行动迁肯定会引起麻烦,但只要保持基层组织不被损坏,整个县乃至整个郡往南走问题就不算大。
迁徙的过程会带来许多损失,南下的汉人急需安家的资本,所以掠夺南越更南边的骆越,贩卖奴隶、粮食和金银珠宝成为重要的手段之一,列侯早早的盯上那块肥肉等着吃一口,好歹也不能白白把金子交出去。
第237章 国事与家事
太学院有一个巨大的花园,花园中常年百花盛开,争奇斗艳姹紫嫣红,每当疲惫的学子踏入中心花园,迎着秋日里和煦的微风,徜徉在百花丛中会暂时忘却心头的苦恼。
环绕大花园的是条宽阔的河渠,最初计划开挖出巨型人工湖,奈何工期太紧完不成既定的任务,经过多次修改裁剪变成一条环水渠道。
渠道本身做工很精细,绝不是简单挖条深沟夯实土地了事,民夫们把近几年长安城内外积累的工程碎料,尤其是大块的石子全部投入河道底部,再用大石辊反复压实垫平整,工程量不及传统夯土的三分之一,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
渠水清澈透明,源自长安八水之二的潏河和沣河抽来的天然河水,绕过太学区往西北修出一条斜岔道直通沣河主河道,太学教学区有一半在潏河渠道三角洲范围里,那一块恰好是学生的居住区,倚楼远眺湍急的河流在北方汇集流入渭河,颇有一番奇妙的景致。
花园东西南北由四条宽阔的石桥连接,四条主干道围绕着太学四个功能区次第延伸而去,花园正北方是太学的主要办公机构所在地,太学祭酒卫绾的办公地。
“工者鲁班术也,可为百艺之首,军之锐矢、国之重器皆出自百工双手,下工之术可求温饱,中工之术可传承技艺,上工之术可流芳百世……”
刘彻随手翻开《工学》阅读书中开篇序言,读到一半不禁心中微震,曹时亲手做的序果然与众不同,强烈的个人风格和与众不同的观点让读者眼前发亮,读过序言才知道原来工业是那么重要,以前的种种偏见和歧视是如此的幼稚。
卫绾侍立在一旁小心翼翼的观察着,他希望从天子的眼神中读出嘉许之意,他这个祭酒当的并不轻松,辛苦几年忙前忙后制定规章制度,虽有曹时提出一揽子的基本框架,可事到临头还要他亲自督促去办,意向性的提议变成条文典章,各学院的设立和专攻方向变成落到实地的教科书,哪一样做起来都不轻松。
为了教科书的编撰,卫绾的头发基本都变白了,看起来就像个干干瘦瘦的七十老叟,可他今年才刚满六十岁而已,为了太学的创制呕心沥血费尽心机,他所领导的太学筹备机构,先后走访数十万个人搜集大量的信息资料,从几十个行业里请来一千多人组成教科书编纂团队,前后经历两年多的时光,七百多个日日夜夜,十易其稿,大修百余次,小修数千次,最终定下这个初版印刷。
刘彻并不了解教科书的编纂之难,尤其是最基础的《文学》、《理学》、《农学》、《工学》、《商学》、《神学》、《法学》、《医学》、《军学》的基础大部头,一本书就有六七百页的内容,里面的内容难免有各种偏颇和误差,考虑到教学的迫切性只好硬着头皮刊印初版,只有通过太学讲师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再逐步总结归纳出解决方案作为再版刊印的底稿。
看了会儿工学的基础介绍,刘彻顿时大感吃不消,合上书本走到阳台外欣赏风景。
萧何一族被赶出朝堂影响全无。张良传到第二代留侯张不疑就因罪免侯,从高后吕雉到朝堂上的三公九卿、功勋列侯都视而不见。大家全抱着膀子看汉初三杰的笑话,太祖不是宠爱汉初三杰嘛?韩信到死连个儿子都没留下。萧何一族到乡下当土财主列侯,张良家第二代就变成贩夫走卒,岂是一个惨字了得。
汉初三杰尚且如此,普遍历经四代的列侯们凭什么资格让皇帝信赖,万一皇帝看自个儿不顺眼一撸到底那真是分分钟的事。
列侯们没脾气,本来家业微小比不过诸侯王,本人又不太的天子的重视或喜欢,浑浑噩噩的混个日子也就算了,天子要收黄金那就给出去,大不了抱紧平阳侯的大腿从外边捞钱,南越的私掠就是门不错的生意。
解散的南军在南越重新编为驻守部队,奉命保护南迁的汉人和荆蛮各部到番禹定居,首批迁徙二十万户共计一百万人完成一半份额,预计在年底有望全部迁过去,第二批还要迁徙二十万户主要是把荆蛮各部弄到南越国东部,以及闽越国和东瓯国。
荆蛮是熟蛮懂得打猎和种田,最早是楚王时代驯服成为蛮兵主力,汉初曾经服膺于太祖高皇帝刘邦得到保全,荆蛮各部散居在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国境内各地区,全部牵走是不可能做到的,只牵走一半难度到不算大,另外一半则迁徙到巴蜀以南的夜郎国,夜郎国是汉人暂时不能去的地方,用荆蛮和顺服的夜郎人联合到是不错的办法。
天子也不怕荆蛮和夜郎会反水,把荆蛮牵走是在执行不断驱策南迁的方略,南方的蛮族往南推进,留下的两湖地区,以及江南地区就是汉人的下一个定居点。
下一步动作正在酝酿,两淮以及南阳郡的居民陆续南下,再从燕赵、齐鲁几国迁徙北方人填充两淮的空隙,逐渐把汉人慢慢的向南推开,强行动迁肯定会引起麻烦,但只要保持基层组织不被损坏,整个县乃至整个郡往南走问题就不算大。
迁徙的过程会带来许多损失,南下的汉人急需安家的资本,所以掠夺南越更南边的骆越,贩卖奴隶、粮食和金银珠宝成为重要的手段之一,列侯早早的盯上那块肥肉等着吃一口,好歹也不能白白把金子交出去。
第237章 国事与家事
太学院有一个巨大的花园,花园中常年百花盛开,争奇斗艳姹紫嫣红,每当疲惫的学子踏入中心花园,迎着秋日里和煦的微风,徜徉在百花丛中会暂时忘却心头的苦恼。
环绕大花园的是条宽阔的河渠,最初计划开挖出巨型人工湖,奈何工期太紧完不成既定的任务,经过多次修改裁剪变成一条环水渠道。
渠道本身做工很精细,绝不是简单挖条深沟夯实土地了事,民夫们把近几年长安城内外积累的工程碎料,尤其是大块的石子全部投入河道底部,再用大石辊反复压实垫平整,工程量不及传统夯土的三分之一,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
渠水清澈透明,源自长安八水之二的潏河和沣河抽来的天然河水,绕过太学区往西北修出一条斜岔道直通沣河主河道,太学教学区有一半在潏河渠道三角洲范围里,那一块恰好是学生的居住区,倚楼远眺湍急的河流在北方汇集流入渭河,颇有一番奇妙的景致。
花园东西南北由四条宽阔的石桥连接,四条主干道围绕着太学四个功能区次第延伸而去,花园正北方是太学的主要办公机构所在地,太学祭酒卫绾的办公地。
“工者鲁班术也,可为百艺之首,军之锐矢、国之重器皆出自百工双手,下工之术可求温饱,中工之术可传承技艺,上工之术可流芳百世……”
刘彻随手翻开《工学》阅读书中开篇序言,读到一半不禁心中微震,曹时亲手做的序果然与众不同,强烈的个人风格和与众不同的观点让读者眼前发亮,读过序言才知道原来工业是那么重要,以前的种种偏见和歧视是如此的幼稚。
卫绾侍立在一旁小心翼翼的观察着,他希望从天子的眼神中读出嘉许之意,他这个祭酒当的并不轻松,辛苦几年忙前忙后制定规章制度,虽有曹时提出一揽子的基本框架,可事到临头还要他亲自督促去办,意向性的提议变成条文典章,各学院的设立和专攻方向变成落到实地的教科书,哪一样做起来都不轻松。
为了教科书的编撰,卫绾的头发基本都变白了,看起来就像个干干瘦瘦的七十老叟,可他今年才刚满六十岁而已,为了太学的创制呕心沥血费尽心机,他所领导的太学筹备机构,先后走访数十万个人搜集大量的信息资料,从几十个行业里请来一千多人组成教科书编纂团队,前后经历两年多的时光,七百多个日日夜夜,十易其稿,大修百余次,小修数千次,最终定下这个初版印刷。
刘彻并不了解教科书的编纂之难,尤其是最基础的《文学》、《理学》、《农学》、《工学》、《商学》、《神学》、《法学》、《医学》、《军学》的基础大部头,一本书就有六七百页的内容,里面的内容难免有各种偏颇和误差,考虑到教学的迫切性只好硬着头皮刊印初版,只有通过太学讲师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再逐步总结归纳出解决方案作为再版刊印的底稿。
看了会儿工学的基础介绍,刘彻顿时大感吃不消,合上书本走到阳台外欣赏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