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页
世界上最短的诗歌莫过于此,张楚此前也写过一个号称是世界上最短的推理,但跟这比起来还是太长了。
毕竟只有一个字,不能更少!
杨凌的语气充满了佩服,当自己还在当学生的时候,自己的室友竟然已经开始跟那些著名的评论人员叫板,这反驳听起来格外有力。
“这也是有感而发而已,不值一提不值一提。”
张楚谦虚的说道,起码北岛的这首诗比什么梨花体要好得多,这才是新诗!
“写得很好,很解气,那些老顽固就是看不惯任何新事物,他们的偏见早就该被打破了。”杨凌夸赞道,跟这样的同学当四年室友,想必很有意思。
张楚也忍不住笑了起来,他特意在南方周末专访自己的时候放出来这首诗,就是想给南方都市报的那个特约评论员看到,真不知道那个崇尚古诗的评论员看到这首最短的诗歌之后是什么表情。
第135章 好评如潮(2/10)
《南方周末》每一期会在周四左右发行出来,这是国内发行量、影响力最大的周刊,不管是学生还是上班族都是它的读者。
这一期的封面人物是慰.安.妇幸存者黄有良老人,但最让人关注的却是内页里面关于新晋话题作家张楚的专访内容,这在封面上都有小标题指引读者前往A5板块阅读。
张楚平时虽然新闻很多,但严格算起来大家对他的了解并不多,这次专访就打开了一扇门,让人们可以看看真正的张楚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庄莫云拿着最新版的《南方周末》从学校里的书店走了出来,作为12月份即将要考研的人,每一期的《南方周末》都是必看,想要掌握一下最近有什么动态跟点评。
“这张楚是谁,怎么有两页多的专访?看起来这么年轻。”
边走边看杂志,庄莫云这才知道,原来自己埋头苦读的几个月时间里面,竟然有这样一个年轻人崇拜的青年作家冒头了。
拿过状元,赢过征文,打过官司,上过诗刊,这经历还真是丰富!
“都上了诗刊,怎么还有人说他不会写诗呢?这首《生活》明明就很不错啊,绝对是经典。”
庄莫云很喜欢张楚的这首一个字诗歌,生活的确就像一张网,错综复杂,根本理不清。
……
马启伟坐在办公室内翻看着最近投来的稿子,进入新时代之后,写诗歌的人明显减少了,而且在年轻人当中影响力越来越弱,曾经的年轻人可是《诗刊》的购买、投稿主力军。
因为8月份刊登了张楚的那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刊》如此年轻改革化让不少年轻人都注意到了它的存在。
一时间,各种稀奇古怪的诗歌都冒了出来,很多内容都是狗屁不通的那种,仿佛把《诗刊》当成了怪诗的收容站。
他们根本也不考虑一下,张楚那篇诗歌本身质量也不差,重要的是内涵,而不是形式。
“这都是什么诗啊!”
明明都快要退休了,马启伟想要把自己几个月的岗站好,结果好诗歌太少了,让人眼前一亮的几乎没有。
现在九月上的名家版《诗刊》都普遍反响不佳,九月下青年诗人版的《诗刊》更是找不到可以压阵的作品。
正当马启伟在焦虑没有好作品的时候,突然一个年轻人莽撞的敲开办公室的大门,惊喜的说道:“马老!你快看看张楚这首诗,这小子绝了!”
“那小子又写什么诗了,怎么都不发在我们《诗刊》上面呢。”马启伟将桌面上的老花眼镜戴上,接过何建文递过来的杂志。
他一直都知道张楚是个喜欢新颖的人,可是没想到眼下这首诗竟然简洁到这等地步!
区区一个“网”字,内涵深邃,蕴含着无穷无尽的人生哲理跟玄机。
“好!”
“写得好!”
马启伟难得露出这么明显的情绪,连声夸赞起来。
形式美、结构美,堪称是一字传神,警醒有力,是真正现代诗歌艺术的精华!
何建文赞同的说道:“可惜了,这首诗要是发在我们《诗刊》上面多好,发在《南方周末》里简直就是暴殄天物。”
“这小子,有好诗也不知道发给我。”马启伟挥挥手,让何建文出去,自己则是认真看着南方周末里面张楚的专访。
这是我买的杂志啊……何建文在心里嚷嚷起来,自己都还没看完呢,结果就被马老给征用了,可是他却不敢开口去把杂志给要回来。
这边马启伟倒是认真开始思索起来,张楚这首诗看起来的确有些单薄,但却有种包罗万象的感觉,就跟人的生活一样,无所不包,无人能逃。
网的内部都是错杂交织,纷繁复杂就跟尘世一般,人在其中,身不由己,就像是生活一般。
我们一面笼罩在别人为我们编织的网中,一面自己也在不停地编织着另一张网。
“这才是真正的现代诗啊!”
马启伟再度感慨起来,要是自己杂志收到的投稿全是这样的水平,那该有多好。
想到这里,他立即掏出了手机,想要给张楚打电话,让这首诗发在《诗刊》上面!
虽然《南方周末》读者更多,但显然《诗刊》才是最适合《生活》这首小诗的,读者能更欣赏一些,两本杂志侧重点不同。
毕竟只有一个字,不能更少!
杨凌的语气充满了佩服,当自己还在当学生的时候,自己的室友竟然已经开始跟那些著名的评论人员叫板,这反驳听起来格外有力。
“这也是有感而发而已,不值一提不值一提。”
张楚谦虚的说道,起码北岛的这首诗比什么梨花体要好得多,这才是新诗!
“写得很好,很解气,那些老顽固就是看不惯任何新事物,他们的偏见早就该被打破了。”杨凌夸赞道,跟这样的同学当四年室友,想必很有意思。
张楚也忍不住笑了起来,他特意在南方周末专访自己的时候放出来这首诗,就是想给南方都市报的那个特约评论员看到,真不知道那个崇尚古诗的评论员看到这首最短的诗歌之后是什么表情。
第135章 好评如潮(2/10)
《南方周末》每一期会在周四左右发行出来,这是国内发行量、影响力最大的周刊,不管是学生还是上班族都是它的读者。
这一期的封面人物是慰.安.妇幸存者黄有良老人,但最让人关注的却是内页里面关于新晋话题作家张楚的专访内容,这在封面上都有小标题指引读者前往A5板块阅读。
张楚平时虽然新闻很多,但严格算起来大家对他的了解并不多,这次专访就打开了一扇门,让人们可以看看真正的张楚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庄莫云拿着最新版的《南方周末》从学校里的书店走了出来,作为12月份即将要考研的人,每一期的《南方周末》都是必看,想要掌握一下最近有什么动态跟点评。
“这张楚是谁,怎么有两页多的专访?看起来这么年轻。”
边走边看杂志,庄莫云这才知道,原来自己埋头苦读的几个月时间里面,竟然有这样一个年轻人崇拜的青年作家冒头了。
拿过状元,赢过征文,打过官司,上过诗刊,这经历还真是丰富!
“都上了诗刊,怎么还有人说他不会写诗呢?这首《生活》明明就很不错啊,绝对是经典。”
庄莫云很喜欢张楚的这首一个字诗歌,生活的确就像一张网,错综复杂,根本理不清。
……
马启伟坐在办公室内翻看着最近投来的稿子,进入新时代之后,写诗歌的人明显减少了,而且在年轻人当中影响力越来越弱,曾经的年轻人可是《诗刊》的购买、投稿主力军。
因为8月份刊登了张楚的那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刊》如此年轻改革化让不少年轻人都注意到了它的存在。
一时间,各种稀奇古怪的诗歌都冒了出来,很多内容都是狗屁不通的那种,仿佛把《诗刊》当成了怪诗的收容站。
他们根本也不考虑一下,张楚那篇诗歌本身质量也不差,重要的是内涵,而不是形式。
“这都是什么诗啊!”
明明都快要退休了,马启伟想要把自己几个月的岗站好,结果好诗歌太少了,让人眼前一亮的几乎没有。
现在九月上的名家版《诗刊》都普遍反响不佳,九月下青年诗人版的《诗刊》更是找不到可以压阵的作品。
正当马启伟在焦虑没有好作品的时候,突然一个年轻人莽撞的敲开办公室的大门,惊喜的说道:“马老!你快看看张楚这首诗,这小子绝了!”
“那小子又写什么诗了,怎么都不发在我们《诗刊》上面呢。”马启伟将桌面上的老花眼镜戴上,接过何建文递过来的杂志。
他一直都知道张楚是个喜欢新颖的人,可是没想到眼下这首诗竟然简洁到这等地步!
区区一个“网”字,内涵深邃,蕴含着无穷无尽的人生哲理跟玄机。
“好!”
“写得好!”
马启伟难得露出这么明显的情绪,连声夸赞起来。
形式美、结构美,堪称是一字传神,警醒有力,是真正现代诗歌艺术的精华!
何建文赞同的说道:“可惜了,这首诗要是发在我们《诗刊》上面多好,发在《南方周末》里简直就是暴殄天物。”
“这小子,有好诗也不知道发给我。”马启伟挥挥手,让何建文出去,自己则是认真看着南方周末里面张楚的专访。
这是我买的杂志啊……何建文在心里嚷嚷起来,自己都还没看完呢,结果就被马老给征用了,可是他却不敢开口去把杂志给要回来。
这边马启伟倒是认真开始思索起来,张楚这首诗看起来的确有些单薄,但却有种包罗万象的感觉,就跟人的生活一样,无所不包,无人能逃。
网的内部都是错杂交织,纷繁复杂就跟尘世一般,人在其中,身不由己,就像是生活一般。
我们一面笼罩在别人为我们编织的网中,一面自己也在不停地编织着另一张网。
“这才是真正的现代诗啊!”
马启伟再度感慨起来,要是自己杂志收到的投稿全是这样的水平,那该有多好。
想到这里,他立即掏出了手机,想要给张楚打电话,让这首诗发在《诗刊》上面!
虽然《南方周末》读者更多,但显然《诗刊》才是最适合《生活》这首小诗的,读者能更欣赏一些,两本杂志侧重点不同。